西藏林芝毛纺厂,1966年9月9日建厂。80年代,极盛时期的林芝毛纺厂接全国各地的订单,一床毛毯卖到50多元,是很多工薪家庭近两个月的工资。当时的林芝毛纺厂把西藏带向全国各地,被誉为“高原一支红”。如今,经过90年代后期的衰落,“高原一支红”这个名字已被人遗忘,曾经隆隆作响的气派厂房改为物流中心。从成都来的大型物流,直通八一,供给整个林芝市的消费需求。: l2 r! X d, H7 _& ~
1966年建厂不出厂门可以自给自足 1966年,纺织工业部决定让上海毛麻公司维纶粗梳毛纺织厂连同其全部人员和设备迁入林芝八一镇,便有了西藏第一个现代化纺织厂——西藏林芝毛纺厂。1966年9月9日,对于这个日子,林芝的尹振福师傅再熟悉不过,因为他曾参与过林芝毛纺厂34年个厂庆,而尹振福的父亲、女儿三代人都曾是毛纺厂的工人。“当时跟上海人来的还有‘上海青’,这种绿叶蔬菜后来成了厂里食堂最常见的蔬菜”,尹师傅说,自己是1978年进的林芝毛纺厂,当时只有15岁。“我父亲是原生产建设师404部队的军人,原来在八一农场,1971年到了林芝毛纺厂,当时说是‘搞辅业’,其实就是现在的管理技术人员。从那个时候我们家就扎根毛纺厂了。” 在尹师傅入厂的1978年,正是林芝毛纺厂如日中天的时候,“当时主要生产的是毛毯,接全国各地的订单。因为可以说是全西藏最好的厂子,我们林芝毛纺厂被誉为‘高原一支红’,我们职工不出厂门就可以自给自足……住宅区的中间是幼儿园,再向前,一路之隔就是工厂。我进厂的时候厂子里有两千多人,占地72万平方米,我们厂开车的车队、盖房子的机械队、养猪种菜的辅业队啥都有,还有小卖部、厂部、大会堂、俱乐部,包括自己的菜园和水厂,我就在我们厂的子弟小学上学嘛。” 为了展现军事化管理,当时林芝毛纺厂分为5个车间,一律以连队冠名。一连负责车床和设备检修;二连是洗毛和分拣车间,将粗细羊毛分开;三连负责机器洗毛、弹毛、织毛线;四连织呢子;五连染毡,主要负责染毡、烘干、剪毛工作。而当时尹师傅在仓库配送羊毛。 谈起当时林芝毛纺厂产品的热销,尹师傅滔滔不绝:“当年,厂子生产毛线、呢绒、地毯纱等,毛毯的种类就有很多,提花毛毯、素毛毯、熊猫毛毯……熊猫毛毯要卖54元2角,我一个月的工资才30元。当时最火的是‘高原牌’毛毯,回内地探亲的都想买一条。15斤羊毛能织一床毛毯,一床毛毯8斤,有大红、白色的,绿色和白色的……”尹师傅说出一连串数据,没有丝毫犹豫,从他坚定果断的表述中可以感受到毛纺厂当时的红火和尹师傅的自豪。 改革开放,林芝毛纺厂的全盛时期到来。毛纺厂的燃料用的是林芝遍地皆是的木柴,1800名工人三班倒,人休息,机器不休息,全部设备都在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