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麻] 上大蒙笼: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9 11: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大蒙笼
. U8 v  e: j6 q0 W" a4 K7 X  M1 O: i( v( S4 v8 ]* Z; L
宋 黄庭坚
( s7 S4 U4 _- o3 w1 X; ]* u7 P8 [6 c) W- b7 F
黄雾冥冥小石门,苔衣草路无人迹。+ C+ r$ N2 j; c5 }6 s
苦竹参天大石门,虎迒兔蹊聊倚息。
7 _: C. B! i5 h/ [! H阴风搜林山鬼啸,千丈寒藤绕崩石。. `2 H. T& l8 J( F7 |
清风源里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 P* N5 ?) P7 f' f  X
向来陆梁嫚官府,试呼使前问其故。' }  I7 Q( C; R& l
衣冠汉仪民父子,吏曹扰之至如此。
/ Z/ c% u9 z3 Y1 ?2 A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田无米食。8 N! _1 \, ~1 i; s
但愿官清不爱钱,长养儿孙听驱使。0 a9 A2 F9 G1 i0 a1 _& t

( u. a  P2 F+ _* j这首诗说明宋朝时,在穷乡僻壤,麻仍然是一种主要的纺织原料。
* a, m7 k/ n  L( c* u; F* Z3 i) j7 I1 B2 u
[1]大蒙笼:地名。是当时太和县一个穷乡。   
" v: q, w+ K3 t  I, x: z1 z9 b2 Y, W[2]小石门:作者经过的地名。下文“大石门”亦然。   
$ O# ~2 c$ n# J2 Z8 X[3]“虎迒”句:在老虎和兔子走过的地方暂且休息一下。迒(háng):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蹊:小路。   % I  ]1 h5 L7 V# C) t
[4]崩石:将要崩塌的高险的山石。   
% R5 `; @/ X; k( ?1 U7 y[5]清风源:地名。   
. f$ ~8 t7 r, J9 F2 _[6]“牛羊”句:意思是说,因地瘠山险不能耕种,只靠畜牧生活,所以牛羊就等同于桑麻。   
7 H! q# e: [7 D& {( J: N0 @# X- ?[7]“向来”二句:此地老百姓向来强梁,常和官府捣乱,我就叫他们来问问什么缘故。陆梁:住在山陆的人,性情强梁。嫚:轻慢,侮辱。   + y* f; W+ Y+ }2 ~1 S+ D" T
[8]“衣冠”句:百姓的衣着举动很有礼貌,合乎汉家的威仪,和朝廷的人并无分别。
6 j" J2 E) @2 l1 ^) I% N
' x  a+ p3 I: ?3 H 此诗前半部分写大蒙笼的自然环境,作品以自己行进途中所见为线索,层层叙写,揭示出大蒙笼的偏僻、险峻、生存环境的极端恶劣。后半部分写大蒙笼的民风,“向来陆梁嫚官府”见出此地民风强悍,不服官府管制,名声在外。而答案是此地百姓衣着举动俨然良民;村民“陆梁嫚官府”根源在“吏曹扰之”,即不堪忍受官吏的盘剥;村民的愿望也合情合理:只欲官府不要诛求殆尽,能过着贫困而平静的生活。作者深入大蒙笼,是想搞清楚为何此地村民竟对抗官府,作者洞悉了其中的是非曲直,内心感情可想而知,诗虽未正面写出,但从“吏曹扰之”及农民真实生活状况的叙述中清晰可见。从此诗我们可看出统治者对农民的搜括已至丧心病狂的程度,即使农民躲入穷山恶谷,挣扎在死亡线上,仍难逃脱官府的搜括。同时也见出统治者的为非作歹已激起农民的反抗,这是北宋诗歌中极少涉及的,因此,此诗对认识北宋时期激烈的阶级矛盾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4 t; u# z2 ?) H  r# K. |
& H8 @1 p! }& [1 O+ f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老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其政治遭遇随新旧党争而沉浮。哲宗时旧党得势,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左郎。后以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为“苏门四学士”。其诗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其诗以杜甫为宗,重视诗法,讲究锻字炼句,有“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成为江西诗派的宗祖,对宋代诗风有很大影响。除诗歌外,能词、工书。其书法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i8 r. }$ W. t7 m: t

% I6 |. q* q( ]8 g3 b6 z: t. F4 Q0 x4 ?) I/ j6 D$ z

( E7 W6 @0 Y2 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4-30 20:0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