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地方] 散谈洛阳的麻文化(河洛广记)——丘中有麻满眼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2 10: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散谈洛阳的麻文化(河洛广记)——丘中有麻满眼绿
《丘中有麻》是周代的洛阳民歌。古代洛阳的麻,主要是苘(qǐng)麻(青麻)、苎(zhù)麻和亚麻(胡麻)。麻文化作为东方服饰文明的重要标志,已经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洛阳是中国麻文化的发源地,曾长期是麻种植、纺织和贸易的中心。在汉唐时期,洛阳华贵的丝绸、精美的麻布、瑰丽的陶瓷,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走向遥远的国度。
  1、青麻开出文明花
  在纺织技术未发明前,人类以兽皮、羽毛为衣,这就是《礼记》中所说的“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在距今六七千年时,洛伯和宓妃的后裔创造了灿烂的仰韶文化,人们剥取野生麻类植物的纤维,用手搓或陶、石纺轮捻,续接成线,用线织布做衣。河洛地区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石锥、石纺轮、陶纺轮、骨锥、骨梭、骨针、麻织布片及大量陶片上的麻织物印痕等实物。陶片上的麻织物印痕,每平方厘米经纬线都达到10根以上,并且有各式斜纹织法、环绕混合织法等工艺,表明麻纺织工艺已诞生。
  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是文献上记载的炎帝、黄帝时代,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出现,以麻纺织为代表的纺织规模已形成,全面带动了丝织工艺发展,服饰衣着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商子》说:“神农之世,公耕而食,妇织而衣。”《淮南子》说:“伯余(黄帝时人)之初作衣也,谈麻索缕,手经指挂,其犹网罗。”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其活动的中心均是河洛地区。
  当时用的麻主要是苘麻,又称大麻、青麻、白麻,它经历了从野生到人工种植的过程。
  2、麻衣曾作帝王服
  《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乾坤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东汉郑玄注释:“麻衣,深衣。诸侯之朝,朝服,朝夕则深衣也。”也就是说上古的天子和诸侯,其礼服是麻衣。这种礼服,分上衣和下裳,这就是“衣裳”一词的来历。
  洛阳乃五帝之墟、三代王都,天子之服皆出于此。上古天子之服所用麻布,是一种与丝绸相似的细纺麻布,它是豫州即中原地区的贡品。《尚书·禹贡》说:“豫州,厥贡漆、枲(xǐ)、公式(chī)、纻(zhù)。”其中,枲指的是一种名叫缌布的细纺麻布,纻是一种最精细的麻布,专门制作帝王服装。《周礼》规定,每匹麻布的布幅是二尺二寸(约今半米),如果布幅里有八十根经纱就叫一升,帝王服装要用最精细的三十升布(纻)。其经纱密度已经达到每厘米五十根,比今天的府绸还要精密。直到汉代仍规定,商人不得穿丝绸和纻衣,可见其名贵。
  3、情人相约麻田中
  《诗经》中的《王风》是西周春秋时期洛阳地区的民歌,《丘中有麻》是其中的名篇。
  这是一首情诗,今天读来,仍能感受到两千多年前洛河岸边那对青年男女的柔情蜜意。诗中提到的三次约会,第一次约会是在麻田。诗中说:“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译成现代诗是:“山丘上面有麻田,谁把公子来留下?谁把公子来留下,愿他相会来我家。”
  《诗经》中《东门之池》说:“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这首诗也是一首情歌,在东门外的池塘边,有一位正在沤麻的姑娘。她正是小伙子的情人,池塘边正是二人的相约地。所谓沤麻,是指将麻收割后,放水中浸泡数日,然后再剥取麻纤维。
  为什么情人约会选择在麻田和沤麻池边呢?因为诗经时代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由妇女从事的纺织业,正如《墨子》记载的,当时妇女们忙于治麻统葛、纺绩织公式,不敢怠倦。麻田和沤麻池边正是姑娘们平常劳作的地方。
  4、麻衣如雪一枝梅
  唐代洛阳诗人武元衡《赠送》一诗说:“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此诗写的是一位洛阳美女,她身着一袭白色的麻衣,头上戴一朵红花,如雪中的红梅。假如到了越国,遇到一袭红衣浣纱的西施,恰如红莲白莲,竞开媲美。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精美的白麻衣衫正是大唐洛阳美女的时装。这种白麻衣衫所用麻布就是精纺的白纻。汉魏时期的民歌《白纻歌》唱道:“白纻质如月,轻如云,色如银,制以为袍,余作巾。”汉魏时期,规定只有贵族才能穿丝绸。如《魏志》说,在曹魏时,只有大夫以上才能穿绫罗等丝织物。《晋令》是晋朝的法令,严格规定:“第一品以下,不得服罗绡。”因此,普通民众甚至中小贵族的服装,均是麻布或葛布。
  与麻葛相比,丝绸制作复杂,因此汉魏时,丝绸是特定区域的贡品,不是国家普遍征收的赋税,而麻布或葛布是国家的主要赋税。
  北魏迁都洛阳前后,实行均田制,规定一夫一妇受桑田20亩,桑田可以世袭,每年上缴丝帛一匹。不适合种桑的,受麻田10亩,但不能世袭,每年上缴布一匹。这个制度延续至唐代,唐朝规定,若缴布,需比丝帛增加五分之一。在这种政策引导下,丝绸代替布匹,成为国家主要税种。但是麻的种植在洛阳仍很普遍,唐代李频《送姚评事》说:“风雨依嵩岭,桑麻接楚田。”郑渥《洛阳道》说:“杨柳惹鞭公子醉,纻麻掩泪鲁人迷。”
  直到北宋,洛阳仍是桑麻并种,司马光与友人西游宜阳,他看到“蚕收百箔桑蔽野,麻麦极望无边疆”。北宋以后,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洛阳丝织和麻织业进入没落期。
  5、胡麻饼样学京都
  麻也是古人的一种粮食。《本草经》说:“麻籽味甘,无毒,主补中益气,令人肥健。”麻在周代被列入“九谷”之一,民众把麻籽作为一种主食。
  麻籽的吃法有三种,即煮粥、做炒面和制饼。白居易喜食麻粥,其《七月一日作》一诗作于洛阳履道里。诗中说:“饥闻麻粥香,渴觉云汤美。”胡麻籽可榨油,用胡麻油炸烤的饼,称胡麻饼。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诗说:“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香得似辅兴无。”唐代东西两京都有卖胡麻饼者,白居易让家中的厨师做了一些,然后寄给他的友人杨万州。
  不止白居易,很多人都喜食胡麻饭。王维诗曰:“山中无鲁酒,松下饭胡麻。”有一次,王维陪同唐玄宗从洛阳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在王屋山的山庄,作应制诗一首,诗中写道:“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这顿御膳的主食是胡麻,喝的用石髓(一种药材)做的汤。
  如今,洛阳的山野虽已不见麻的芳踪,但它已永远定格在历史的天空中。在丝路文化、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的探讨中,我们也不可忽视对麻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在博物馆中设专门的麻文化展览室,让人们能重温它过去的荣光。(郑贞富)

3 A6 P) q% f5 d7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充值|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 )

GMT+8, 2024-5-6 21:10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