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来,我国纺机设备的技术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不仅基础较好的棉纺成套设备智能化程度明显提高,即使相对薄弱的印染、非织造设备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感受着这些成绩的同时,国产纺机设备的可靠性却依然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尴尬问题。
7 y4 p9 _+ e" K+ e' }' G' m6 V( |% @% x/ Z 一项国产纺机设备的使用调查显示,高达81.5%的用户企业认为国产纺织设备的稳定性较差,由此可见,国产设备可靠性与用户的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如何才能缩短这种差距呢 6 H/ f6 w! g' D! J
可靠性输了国产纺机口碑
8 P( V5 {' u' N 常年的采访中,我们经常听到企业向我们反映这样的问题。国外的设备到了企业,经过安装调试,一个星期后就能平稳运转起来;而国产设备往往是一个月后才能运转起来,三个月之内还得有人进行跟踪,而且还经常出现小毛病,不得不停车检修,不仅降低了效率,而且还增加了企业的维修成本。尽管许多纺机企业常常拍着胸脯说,比进口设备的价格低1/3,可是用户企业综合算起来,认为还是买进口的划算。 ( l8 X# ^% D! R% G( N. C2 N
我国纺织机械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 年代初正式开始推行可靠性工作,由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制定的各类纺机可靠性评价文件也陆续发布,国产纺机产品的可靠性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以前国外同档次的粗纱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为1800小时,而国内比较好的粗纱机也就400小时,后来通过生产企业在产品可靠性方面的改进,产品的无故障工作时间基本达到了进口机的水平。所以现在国产粗纱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很高,已基本替代了进口产品。 0 a2 D3 N9 X' ^
然而,与进口纺机相比,国产纺机设备总体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中国纺织机械协会总工程师祝宪民认为,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机早期故障率较高,可靠性指标差距大,全寿命周期费用偏高。二是产品质量或精度一致性差,早期失效、寿命指标低于国际名牌产品水平。三是设备使用磨合期长,不适应用户优质、高效、低耗的要求。 # j; E" x9 U8 t) F$ m; ^7 H' |3 J
目前纺机企业对产品可靠性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不少企业在提高产品可靠性上进行了努力,但往往收效并不明显。究其原因,祝宪民认为,可靠性综合了系统工程、管理工程、价值工程、人机工程等多种学科成果的应用,贯穿于纺机产品从设计到制造到销售服务各个环节的方方面面,涉及生产、管理、制造基础等很多方面的问题。要提高纺机可靠性,需要注意各个环节,同时还需要多方面配合。- ^" _( x' \0 g+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