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内衣有成潜规则之势 “大错很少,小错不断,有错就改,改了再犯。”内衣行业逢检必出问题,屡次曝光,质量问题却得不到根治。致癌物、化学制剂超标等对于人体伤害较大的质量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但是色牢度、PH值、纤维含量与标识不服等“小毛病”突出成了当前内衣质量的首要问题。 例如上文提到的此前内衣行业抽检中涉及质量问题的企业,记者在网上搜索了相关品牌的内衣产品,发现其中大部分品牌依然在正常销售。 而记者以想做代理为名联系了深圳一家被爆光的有质量问题的内衣企业,被告知可与企业的销售部门联系。而当记者询问所生产内衣产品质量是否过关时,该公司的工作人员称可以出具相关部门的资质认定,所生产的产品绝对符合国家标准。 出现质量问题的企业,依然堂而皇之的销售问题商品,而且这并非个例。之前记者曾电话采访过福建一家被爆产品含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校服企业,对方同样坚称自己生产的校服不存在质量问题,并可以向采购方指定任意检测机构送检。这是为什么? 据内衣销售商贾女士介绍,这种瞒下不瞒上的行为其实在行业内很普遍。遇到来找企业代理商品客户,企业便信誓旦旦担保产品绝无存在质量问题。而如果是上级机关检查出问题,那就依据规定接受处罚。而往往这种处罚和产品偷工减料节省费用相比,并不算什么。 用她的话说,为了节省生产成本,加工中一定程度的的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如果被有关部门查到,就按规定接受处理,没被查到就接着大发其财,这已经成为了业内的一种潜规则。 而就目前监督检测中发现最多的纤维实际含量与标识不服这件事来说,已经是内衣产品中比较普遍的问题。由于内衣主要原料棉花的价格相对化纤一直处在高位,很多企业会用化纤代替。但是消费者对棉质内衣依然更加认可,这时候标识与实际使用的纤维不符的情况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这已经成了很多企业兼顾成本与市场的“两全其美”的办法。 目前来看,胡乱标识,标注名称不规范并不是内衣企业单独存在的问题,误导消费者的现象在目前整个服装生产行业都普遍存在。在材质上稍稍偷工减料,并不会造成损害消费者健康的恶劣事件,很多企业就是打着这种擦边球。并且大多时候这么做的都是一些中小企业,所以也并不像大品牌那样在乎曝光后对自己品牌的负面影响。 目前来看,企业的违法成本远远小于其非法获取的利润。 8 v) |9 f4 C" `5 j2 ^
(中国纤检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