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服装史,华梅、要彬,PDF。服装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 本科,ISBN 9787518007196,2014年,184千字,38.00元。高清,125M。; Z% g1 P8 s" ]1 f' N/ s. p% M
内容提要
1 A+ L) u+ ~' {" z& M本书从人类共有的服装起源以及基本相同的演化轨迹展开,结合中西文化风格形成以后的现实,采用中西并列方式,分别叙述其服装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互为影响的结果,重点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代表性服装,旨在厘清人类服装文化历程的演进和不同民族独有的服装创作思维与艺术风格,有助于进行同期比较,符合全球化理念需求。) T o4 e! u% y* W4 U3 v& Q
目录# p V" @8 N5 @8 B, D# B* V. N$ i- Y
第一章 服装起源成因 001
( X4 |0 W; `1 {+ [% o4 e第一节 人类起源学说与服装成因推论 001
6 d& T8 R2 R y7 K+ r# a一、“神创论”与服装成因的关系 0018 ^3 ~' I; f, k* b$ f! C
二、“进化论”与服装成因的关系 001
( v, p) y- o3 h' y第二节 人类起源传说与服装成因思考 002. U$ U0 g$ K# P* E
一、女娲造人与服装成因的关系 003; G. O7 O5 z/ M0 @# u9 W. q
二、雅典娜披戴盔甲与服装成因的关系 003& u1 E. k5 x) A* f
三、佛洛夏羽衣与服装成因的关系 004
# Z; [- I& c& r4 u" ~& s P第三节 人类起源考古与服装成因推断 0049 ?8 f* l( x( M; N* {
一、岩画猎舞与服装成因的关系 005
& W: B7 D3 Y" L7 h& U& {3 O+ j) v' w二、出土饰物与服装成因的关系 006
0 ~/ L @& s' t* p- P第四节 当代服装考证与服装成因定论 007
1 L; ~( M( i8 A, N思考题 0081 Z$ N- W' }' ^2 J! s# O
第二章 服装育成时代 009
; ]0 H o7 X' V* O, s* W第一节 草裙时期 009
7 W" M7 i( g& b0 h# Q一、《旧约全书》中的草裙踪迹 009
4 Z4 a @/ x/ M2 K二、《楚辞》中的草裙影像 009# L. U" F8 s( ~$ w/ Q! r
第二节 兽皮披时期 0107 w1 g$ x( z) g# x1 ~
一、兽皮披原型的考证 010
A8 S! A/ d% e6 Y% H- V二、兽皮披的具体形式 011
* K- N! B6 i! R3 C* m9 ?& h第三节 织物装时期 0117 I8 p8 T$ _9 m6 J6 R) X: }/ k
一、埃及、中国等地的葛、麻织物 011
& K1 h' Z7 [! r0 c" R二、南土耳其等地的毛织物 0127 @5 P1 B) k* x/ x- z
三、中国的蚕丝织物 012' |0 Z1 U( r o/ F' ?" J
四、早期织物装款式剪影 013
4 H! _' l+ ^" A: Z五、早期佩饰的人为加工 014
7 f; P1 b. L. j" } @4 a; b( q" h* y思考题 0152 F3 n' K9 V( K+ \% v. B3 F) D0 F
第三章 服装成形时代 016 j( {6 c0 I: @
第一节 服装形态 016
$ X `# R1 Z" ]' W* l7 d第二节 服装类型 017 T M* A$ E( [5 q" X
一、贯口式服装 0170 i" }" m! j9 s/ q }. u' i( f
二、大围巾式服装 017; ]4 y$ J, g9 y, B* V
三、上下配套式服装 018
0 y, D: c( |3 U; s四、首服与足服 020' B$ j) i/ o6 W
五、佩饰与假发 020
( C$ }. \! d; @思考题 022
0 H# T2 h1 H( a2 B8 |% H# E第四章 服装定制时代 023
( z' t$ ?2 q9 [9 d! H+ g9 N第一节 中国周代的服装制度 0236 M$ L; x0 `8 M) _- _2 d
一、服装制度产生的条件与依据 023
) z- S- P5 B. r3 S$ l* {7 D二、天子公卿冕服形制 024: ?, z& V6 }! l% N% t! s
三、王后贵妇礼服规定 0269 m" b6 L& r: D- v5 W a7 F
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026
! A) w0 f$ w* d! H' O& }4 v一、深衣 026
3 r# i; s) B3 @! n6 m二、胡服 027
% `8 N3 H5 O' a. D第三节 地中海一带的等级服装 028
8 u/ l3 S' c4 [) |一、国王及重臣服装 028
. E6 A: e, A# D二、王后及贵妇服装 0305 `3 n) q3 \: d7 M4 X4 ]$ d
思考题 0315 S, p) Q7 r; [. Y3 |
第五章 服装交会时代 032
& s6 p4 |" c3 X$ ~4 g第一节 中国秦汉服装 032
* O4 s; Z# W' ~+ ] P$ Y- R) Q! F一、男子袍服与冠履 033
; T! t; ]' M/ A二、女子深衣与襦裙 035& H' K8 e! @* @. g) u2 J4 w* z
三、军戎服装 0357 b" D& G" _5 K( c0 X4 Y
四、服装色彩与质料特色 036
Q6 N9 N. @8 F0 E% k第二节 中国魏晋南北朝服装 0374 x& v; K& z# |
一、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038" r: y, Z- j4 X; }$ ^* G
二、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0399 C: |& @. @" [1 v1 O
三、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裲裆 040
$ G2 [0 d" p+ ~" K; s8 O7 a四、服装质料、纹样及色彩 041
4 ^8 X1 R9 l. M O r. b' I第三节 拜占庭与丝绸衣料 041
, s- `; c+ ]& S, X5 n/ s第四节 波斯铠甲的东传 0439 H7 Q- Q: X/ F: Z2 @
思考题 044
3 j7 z8 q, [/ r9 g$ c7 t, S9 E第六章 服装互进时代 0452 `2 O5 z5 }* v* j2 \% H1 D1 W
第一节 中国隋唐服装 0469 P& |2 h3 x8 l3 l9 f
一、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 046
& P! c7 R8 \! ]) B二、女子冠服与妆饰 0486 j1 p, }3 \% d( V$ b
三、军戎服装 051
* }9 h8 r, B0 n. ^$ t第二节 中国宋辽金元服装 0522 ?4 s' k& _- v& S5 [) o7 t( l' O* f
一、宋——汉族服装特色 052
+ |" x j$ X3 _二、辽——契丹族服装特色 054, ]2 K: X$ _# I8 B; b
三、金——女真族服装特色 055
, W% c# z3 V& j; G% Q1 A9 ^四、元——蒙古族服装特色 0564 b- l" b, b3 ?% @ t1 j
第三节 拜占庭与西欧战服时尚 057
- u, ?* x6 `$ n U/ i/ Y2 t3 M一、紧身衣与斗篷 057: f7 C- S% N3 ]9 X! _+ l* }; C0 s
二、腿部装束 058
6 G( G* u9 b2 \' [% [. S第四节 华丽倾向与北欧服装 059
( N, ]* t$ C# u, _7 L6 s' A4 @第五节 十字军东征的积极作用 060, D: E `. T' ^" W9 X% l& \8 ^3 u
一、骑士装对常服的影响 061
6 D( T6 Q7 ^. C8 w' @6 L2 D+ |7 o) v' \二、东西方服装的必然融合 062
1 f% f! F$ t( u# X第六节 哥特式风格在服装上的体现 063" W i V: S3 X( q( y3 y' |5 ~
一、哥特式风格首服 064- l* g9 I9 ~; ^* O0 L5 l0 c( y9 ~
二、哥特式风格足服 064
- v4 T5 N1 j7 T1 ]三、哥特式风格服饰色彩 0650 M1 S. E; K" w2 y6 p
思考题 066
9 x5 V% o) e. B2 F, | ^9 F第七章 服装更新时代 067
5 ?: y! J0 x; J. z第一节 中国明代服装 067
. j* P+ T# T! O4 f% F0 b% ?一、男子官服与民服 067% C6 ~$ I" M; h0 s! D( e Y
二、女子冠服与便服 070! ?8 @8 k% @( P- L8 t& h( R2 S
第二节 文艺复兴与服装更新 073" T* o- T& }, }9 p; O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早期服装 073
$ \3 V* C+ Q" \; w' `# b; T& d一、意大利服装 074
: h" V& O ^4 X# H0 {二、法国服装 074
4 f7 g5 B( ^+ A$ E& u# N7 h6 l三、勃艮第公国与佛兰德公国服装 075- C% `) i- i6 q: f, c0 F+ X4 q
四、德国服装 0772 z0 F+ D& w+ O7 Y& b
五、英国服装 0776 k; r1 R0 T+ G# U6 A5 c7 {
六、西班牙服装 0782 G( `& N) C' I: }
第四节 文艺复兴盛期服装 078: i# S: T. D* z5 ^; J N+ G
一、男子服装 0796 R9 a; Y i% C; w+ }
二、女子服装 0816 X3 ^- A# {* T9 ^$ V
思考题 083
) G# `2 F% D' J2 n: o+ L第八章 服装风格化时代 084
4 w1 H! T/ {9 t4 I% d: {/ G# {+ w第一节 中国清代服装 085; w" {' K8 Y. ]. {
一、男子官服与民服 085 @% {/ l& e, j8 k
二、趋于融合的满汉女子服装 088( U; B3 T: {% o& Z) F
第二节 西方服装上的巴洛克风格 091# {8 _1 S) f/ m2 C+ c4 d1 Y
一、男服上的巴洛克风格 091
5 w+ L: w! F) R& `" O0 W. G二、女服上的巴洛克风格 093! Y( B7 [( q2 ~3 S7 B# u4 `
第三节 西方服装上的洛可可风格 095) ]3 r# ?! d$ ^& o) |
一、男服上的洛可可风格 096) v+ f7 s: n- [8 M0 o
二、女服上的洛可可风格 098: {0 L( f; C+ V3 F/ Y4 C
思考题 099/ S4 v6 Y: @4 x, r/ C& t" A
第九章 服装完善化时代 101
2 K% @, R4 ^2 y L5 s6 g& |6 s. C第一节 中国汉族服装 1016 C! f' H9 d' u" e% e X; T
一、男子长袍与西装 102
4 y8 x5 i2 ?( z4 D二、女子袄裙与旗袍 103
% J" u, s+ M' g3 k9 E+ m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 104
( Q g1 u" `# a. c( B一、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民族服装 104
/ D+ U$ ]/ q# O0 D7 V3 L二、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服饰 106( N5 M0 h- ?9 r! ? ]
三、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服装 107* `. F' A- \/ K/ |. x
四、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民族服装 107
' P3 b r7 b# M# \五、甘肃省与青海省民族服装 110- b% s O( Z" C. U8 U6 B
六、西藏自治区民族服装 1112 U2 M& L. J% O y1 l: I, Z
七、四川省与贵州省民族服装 1125 Z0 _. l/ v7 |. Z [
八、云南省民族服装 114: O5 I# V5 ~+ u3 Q
九、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服装 118
8 \) |; K$ W- e d# U, d9 `, _十、福建、广东、台湾、湖南等省民族服装 120. a. K( H) v5 I7 p7 R/ u& R) N
第三节 工业革命与西方服装改革 121
6 b$ _& I1 S5 w$ N3 |% q$ z ?一、男子服装 121: n( \0 `& l5 ~, a
二、女子服装 1223 w9 Z9 W6 x" ^2 d+ o
第四节 西方各民族服装特色 1230 h) h, ]7 `1 Y0 y
一、埃及人服装 123
0 g$ Q/ @& r5 o二、波斯人服装 123
& T# p' x/ ^+ e3 ]. ^三、苏格兰人服装 124
8 p7 n- X$ e$ d" a1 K, l四、爱尔兰人服装 1241 c( V+ D/ i2 x& s
五、英格兰人服装 125) o' z R$ {8 C2 I8 n+ p
六、法兰西人服装 125
4 K+ T6 C0 N5 t) p七、奥地利人服装 125
1 X5 \" q: {, u$ |( `八、荷兰人服装 126( K' t% }) s) ]- s# @
九、西班牙人服装 126. [4 |0 ]2 |- ~3 M$ c
十、意大利人服装 127
( S5 t' V7 Y' k: }/ M十一、德意志人服装 127
) C& f: v4 s. Q" y. w2 r6 j: A十二、丹麦人服装 127
8 o" ]% g% ]7 t$ Y% H思考题 128
* h( Y" {$ ]$ u. d% s第十章 服装国际化时代 1296 F3 m0 e1 k% ^ y* @
第一节 中国当代服装 129) h, I2 l D( @, d0 ^$ J
一、列宁服与花布棉袄 130( q( s- k. B$ r
二、全民着军便服 131
; @, l5 M, Z3 A* S/ L三、时装的涌入与多元 132
# q2 |0 {: A8 K* x* S' _四、21 世纪初期的中国服装 134
4 l( A2 y% w! J$ I第二节 西方时装潮流 135
5 q) H) _9 H; Z5 {一、新女性时装潮流 135
' @& ^- b; ~0 w8 ?二、新外观女装潮流 136
" k4 T, N" D$ f2 K6 g三、自由求新时装潮流 136
: p' o1 z% w3 {. q四、“中国风”时装潮流 137
; q/ ]( Q7 W! S& u+ A9 m% C五、环保自然时装潮流 138
_( c: q3 u3 |/ m) J# r六、中性风时装潮流 138" d( \, Y- y3 R4 P6 ]& ?* p
七、科技时装潮流 1384 K9 N. [$ m' o2 q# N. Q& ~4 S) Z
第三节 时装主要流派与风格 139
# T' F: P/ R0 Q/ @; \一、超现实主义派 139
( o# F) {$ B3 Y+ e, v( z% d6 v5 d二、立体派 140
& k1 }3 O/ g7 s$ t$ Y三、古典派 140
F# B3 s4 {8 v' B0 f四、浪漫派 140- x& F9 y# g# N, e. V$ T% \3 I
五、构成派 141
* c8 |: C, s1 T, D, F$ c( @六、后现代派 141. f' j6 j' b* C" e
七、嬉皮士风格 141) L3 k7 C+ ]/ H5 u
八、雅皮士风格 142$ p" M- G# w/ a, e6 s) x: {
九、朋克风格 142
3 w; E' |. K" v9 v# S0 K十、中性风格 143
0 D/ o: E: K- `十一、解构主义风格 143' i! O1 G/ h8 I5 U6 A
十二、戎装风格 144) e! V! Q& ]) v! v. O' A/ Z
十三、波西米亚风格 144
; a. \3 s: d( c3 o" A十四、混搭风格 145$ M/ v6 M/ ^% r! f( Y8 I
第四节 时装设计大师 145
, y2 ]% P" S& {. i( _$ [一、查尔斯·弗雷德里克·沃思 146: b, ?" _( M; h( K
二、珍妮·朗万 1465 Y$ {( k. {* s% l0 o7 t, ~' H9 p
三、路易·威登 146- R- @& A3 c; F# m+ Z
四、保罗·波烈 147
+ B& e% i$ I: c五、让·帕图 147
1 ~* B% y0 k' o& P/ [' O0 n六、可可·夏奈尔 147& c" K; X/ f3 A: I7 c3 Z7 U [
七、艾尔莎·夏帕瑞丽 1480 x4 \& v0 g" ]; a
八、克里斯托贝尔·巴伦夏加 148
q0 B* I; k+ }- [( u7 _0 M0 b九、克里斯汀·迪奥 148
: U8 w1 e- T4 t7 {& ?4 N' D十、皮尔·卡丹 150
9 I5 X* F) g: Y十一、纪梵希 150
/ x e' b; S: S" D* I% j# I2 ?十二、瓦伦蒂诺·加拉班尼 151
: `9 B+ m. ^7 [5 _6 H十三、玛丽·匡特 1516 J, p6 l. z) {, d# @1 w, z
十四、乔治·阿玛尼 151
- r+ v$ S x1 q: Z十五、伊夫·圣·洛朗 152
3 j9 P+ a8 b. m, ], _0 A十六、卡尔·拉格菲尔德 152
! e, w" e/ b4 E( x8 h, Y% U十七、维维安·维斯特伍德 153
{; L, x1 P/ B. `. o) M十八、詹尼·范思哲 154
* W1 y$ @0 }: C. _" |5 n8 E十九、让·保罗·戈尔捷 155
* d0 Z; e; D2 A二十、约翰·加利亚诺 1559 u' H" K7 y- x, [1 k
第五节 时装设计中心 157% z" x( t8 _( L) Z
一、巴黎 157
8 w$ u" z$ d% k. H) O. `二、纽约 157' g# d& H; u5 r3 T; D' \9 }7 ^
三、米兰 158
0 W; L F% _+ Y; a( f/ j& M+ X2 Q四、伦敦 158
1 N2 Z& o8 L/ h/ _$ _# J- l ~" v思考题 159, }! \' y) j+ [8 R6 z
参考文献 160. B# t( n6 L* v: q2 b0 P1 b
附录 163
" `# w- ~9 ?. m0 t5 O/ N: ?) y9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