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其他] 国家级纺织类非遗:传统棉纺织技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2 22: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统棉纺织技艺在2008年以新增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由河北魏县、肥乡及新疆伽师县共同申请。
4 _: b( x" ?1 s
% K3 ?3 X5 m  ~" H, K
我国传统纺织技艺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后,中国纺织业即由麻纺转为棉纺。到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技术改革的影响下,河北魏县、肥乡县等地的纺织业逐步发展兴盛起来,用土布裁制的衣被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0 u! S: F8 ^! g$ _
  河北省魏县的传统纺织技术工艺比较繁杂,包括搓花结、纺线、打线、染线、浆线、络线、经线、印布、掏缯、闯杼、绑机、织布等十二道工序。决定纺织布条格、花纹的关键工序是经纬色线的设计排列和缯的确定。缯有二页缯、三页缯、页缯三种,二页缯用单梭能织出白布和条纹布,经纬色线的有序排列则能织出多样的方格布。魏县广大妇女经过长时间的生产实践,创造出了二百余种条格和花纹布的织造样式。# `$ C7 v5 @% ^2 |
  河北省肥乡县的织字土布有纺线、拐线、浆线、络线、经线、刷线、印线、掏缯、闯杼、上机、贴字模等工序,技艺十分独特。织造时把书法样模贴在织布机卷布轴下,透过经线可以看到字体样模,按字体串梭便可织出相应的字样。除书法外,运用肥乡县织字土布技艺还可织出胡椒花、斜纹、鱼眼、许状元拜塔、蝴蝶等图案。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机器纺织业的发展,土布生产渐渐衰落下去。目前,老年织造技工相继去世,青年人不愿学习这门传统手艺,导致织字土布技艺失传,保护抢救已刻不容缓。2 R/ B# w$ h; q/ b0 l
  新疆伽师县维吾尔族传统手工棉纺织技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古老的生产方式现在仍有保留,工艺程序依次为弹花、纺线、拐线、络线、经线、印布、掏缯、织布等。19世纪,伽师县维吾尔族传统手工纺织技艺在每个村都有专业户,生产的棉布深受群众喜爱。作为新疆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手工纺织技艺反映和表现了西北民族共同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俗,规范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新型服装面料涌入市场,现代纺织品代替了手工织布,这给维吾尔族传统手工纺织技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手工纺织的市场需求减少,手工纺织艺人纷纷转型改营他业,手工织布专业户骤减至目前的十余户。现有的老织工平均年龄近六十岁,从事纺织已渐渐力不从心,而年轻人又不愿意继承传统的手工纺织技艺,维吾尔族传统手工纺织技艺正濒临灭绝,急需引起关注。
- V* h* T" h+ w: e1 K; G
2 c5 [# @" n1 v3 ~5 _! k, c8 i相关传承人:
; c! `2 d; G2 m$ {' \) Q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3-1358
  
  
常张勤
  
  
  
  
1955
  
  
传统技艺
  
  
Ⅷ-100
  
  
传统棉纺织技艺
  
  
河北省魏县
  
  
03-1359
  
  
吐尔逊木沙
  
  
  
  
1940
  
  
传统技艺
  
  
Ⅷ-100
  
  
传统棉纺织技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
  
( }) ?2 u+ |5 k9 I

! y1 A& [9 e# @&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 22: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棉纺织技艺: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南通色织土布技艺,于2011年以扩展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 _4 c7 g5 m# l$ R! D) h, c

) c  R; Y1 x7 q+ ?1 I- {, r1.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
' ]0 c2 }7 M, c0 f

* a( P( O6 x9 R+ ]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 q& x! ]6 z+ U! n
  / F* D% \8 p/ k
  帕拉孜,维吾尔语,意为一种平纹毛织品。用它可以缝做无栽绒地毯、墙围子、炕围子、口袋、马褡子(维语称“货尔俊”)。在新疆,有维吾尔族人生产、生活的地方,就可以见到帕拉孜纺织的身影。而这种纺织技艺在拜城县黑英山乡比较突出,尤其以该乡明布拉克村最具代表性。该村约有一半的家庭主妇(一百二十多人),掌握帕拉孜纺织技艺。 5 m$ Y8 @1 {% W( ~: l& B$ w

5 s6 I- ^( s- g; ]  黑英山乡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所使用的原料丰富,制品花色品种虽不多,但工艺古老且具有民族地方特色。其染色原料特殊而少见,有鲜核桃外皮、鲜石榴皮、蒲公英、黑蜀葵、彩色矿石等,所染织物色彩朴素、大方、沉着、自然,而且具有植物汁液的自然气息。
8 S8 D0 A' ^  g" s* B- G; O2 \1 i/ _9 Z
  黑英山乡的帕拉孜纺织技艺十分特殊,其择料、上色、成线、纺织等工艺流程,构成一套完整的纺织工艺。由于工业化的不断冲击,年老的传承人相继去世,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也面临着濒危的状况,亟待为帕热坦木•吐尔迪等少数技艺精湛的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一个良好的传承环境。
& |& e1 y8 U& Q+ t5 r* Q/ `$ G5 _' H9 _2 A: K+ I  F3 W
( s8 s7 r* I- o: b( S
代表性传承人:+ C& Q) }( B+ L: M

+ Q3 j0 Y1 N( N8 A5 j' J- Q7 Z, f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4-1878
  
  
帕热坦木·吐尔迪
  
  
  
  
1965.07
  
  
维吾尔族
  
  
传统技艺
  
  
Ⅷ-100
  
  
传统棉纺织技艺(维吾尔族帕拉孜纺织技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
  
# E+ d  {, a8 M8 A) M+ Q
  x* p" k6 f9 ?/ |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 22: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2.余姚土布制作技艺: q6 v' }3 w3 \+ E2 h/ W
( f8 {+ B# K- {; U8 B7 ~  u0 j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余姚市0 Z3 ]6 w4 D# D3 l; u' [7 [( O7 Y, l

4 _( A* Z$ e$ t* l# K' [余姚曾是全国重要的产棉基地,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称“浙花出余姚”,民国时期浙棉又称“姚花”。余姚土布自南宋后以此为主要原料,因历史悠久、工艺细致、花色繁多、实用美观、用途广泛而闻名全国。9 u) v3 m- Z: u1 n/ G  l3 ^: b

2 T- C  z9 h& U  ]. v4 U3 U2 m7 v
  余姚旧属绍兴(会稽)越地,故余姚土布又史称“越布”。南宋前余姚土布以麻、葛为原料,《后汉书》载余姚土布(越布)为东汉贡品。余姚一直有着土布的传统,《余姚六仓志》载“明季清初,服尚布素,平民不论贫富,皆衣粗布,贵族亦不盛饰”。

( p+ J. ~" ~7 I
  过去余姚农家姑娘从小就要学习织布,技艺好坏是评价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余姚土布式样品种繁多,传统制作工艺复杂,分棉加工、纺纱、调纱、染色、浆纱、经布等十多个步骤,五十多道工序,需用到二十多项工具。直至改革开放前,姚北乡村“家家纺纱织布,村村机杼相闻”。改革开放后,传统作坊日渐衰微。目前境内从事传统土布生产的民间作坊已经很少,能够有效传承的仅剩下“王桂凤土布家庭作坊”一家,濒危状况严重。

  z( s# n  z' X: N
代表性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5-2799
  
  
王桂凤
  
  
  
  
汉族
  
  
传统技艺
  
  
Ⅷ-100
  
  
传统棉纺织技艺(余姚土布制作技艺)
  
  
浙江省余姚市
  
/ W- P6 m3 B: M+ m" s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 22: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3.南通色织土布技艺
( l4 X9 L" I$ Y$ ]7 U5 m2 R' k4 }/ h- R/ r5 q2 h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南通市
! W) b3 p, x6 R5 D/ u  ; w+ v) [" Z$ `  M
江苏省南通市,滨江濒海,气候湿润,土壤肥沃,自明代起就是中国著名的棉产区。数百年来,当地农民男耕女织,“家家习为恒业”,史有“木棉花布之产甲诸郡”之称。 - @. z( ~& A$ ^6 t( z- d
$ k" w) X8 p( J
  19世纪末,南通色织土布以其精湛的手工织造、独特的工艺印染以及粗厚坚牢、经洗耐着的特性享誉海内外,成为地方一大特产。20世纪初,南通色织土布获得空前发展。农村专业土布织户十余万户,从业人员达百万众,土布年总销量达1700万匹。南通成为历史上继松江之后全国著名的土布之乡。
) _! i" G8 w4 I& o- y- I/ u, v( G% k
  南通色织土布技艺采用单锭手摇纺车纺纱,脚踏手投梭木机织造,染色、摇筒、牵经、络纬、穿综、嵌筘等工序都保留较原始的方法,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手工色织技艺。民间流传的土布品种多达6大类数百余种,典型土布纹样有蚂蚁、柳条、桂花、金银丝格、芦纹系列,以及双喜、彩格、绣球花、文字类提花锦毯织物。南通海门地区民间至今仍保留着十分罕见的八蹑八综、十二蹑十二综的古老多蹑多综提花织造技术,代表了中国民间色织土布技艺的精华。
  _- {  \2 V; V# e; K  p2 c/ S

  v! Z. }0 g. h' {6 W, N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7-2 22: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棉纺织技艺:威县土布纺织技艺、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于2014年以扩展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 F' k6 ]0 A; `1 }/ U
- `+ D% P5 r. q8 w# g0 W1.威县土布纺织技艺
' ?1 ^4 _9 z! ^' [  d5 r
2 `* h4 g6 Q' V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威县
8 W( |0 l1 l- [% }# c# E7 s, J, e
# N& p9 [+ O* a# d, y) ]+ T! f代表性传承人:
6 Y$ Y$ r2 ~* Q# H5 ^& d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5-2798
  
  
陈爱国
  
  
  
  
汉族
  
  
传统技艺
  
  
Ⅷ-100
  
  
传统棉纺织技艺(威县土布纺织技艺)
  
  
河北省威县
  
- W, F5 n4 S4 D* C
0 B+ n1 ?* |" C9 Y! D. g
2.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
" L5 R' ~0 h2 F& Z9 @
/ t1 d7 M' B0 x) [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德昌县

# P3 E+ c" I1 c. Q$ E8 w6 }+ W1 ^  \
代表性传承人:
  
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民族
  
  
类别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05-2800
  
  
李从会
  
  
  
  
傈僳族
  
  
传统技艺
  
  
Ⅷ-100
  
  
传统棉纺织技艺(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
  
  
四川省德昌县
$ c% I$ @9 k, {& F6 K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8-20 19:3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