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沿海 (含河北、夭津、北京、山东)地区靠近渤海湾,近代 纺 织工 业 起步稍晚,1913年棉纺锭仅占全国的0. 100,毛纺锭则占全国5700。到1949年,纺织工业已较为发达,棉纺锭占全国18.300,毛纺锭占全国11.800。天津、青岛两地是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主要基地。
) T8 }6 G# V6 M) r) w* N, i) w) n$ h/ W9 @# b
河北省在清代为直隶省,省会在天津。1928年天津划为特别市 , 省会 移 至保定。河北省手工织布业基础雄厚,近代纺织工业则始于20世纪20年代。
, n- k8 T- t r2 O
! a8 `! }% _/ f1 }一、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n; }) H4 v' T! f: J, g1 G
河北省,北倚高原,东临渤海,境内山峦迭起,平原展布,地貌复杂,寒暖适中,是我国重要产棉区之一。西北山区和坝上高原,畜牧业比较发达。东北丘陵地带,羊毛、蚕丝和亚麻都有潜在的资源。
7 m7 U @2 e3 a! l
: ]6 a! a y8 l9 W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 胜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和用丝织品镶边、丝绢衬里的铁恺甲,说明两千年前河北纺织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其后,虽然发展缓慢,但生产规模逐渐扩大。5 c6 O- Q3 U# D* J) {; ^3 c
, @! R1 e+ g7 V- t; }3 [& c14世纪 (即元代以前),河北纺织业以丝、麻为原料,其中又以丝为主。元代后期棉花 开始传入河北。明中叶以后,河北植棉发展迅速,丝织业则普遍衰落。清代,保定府、染城县等地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棉纺织作坊。景州龙华镇的龙华布“洁白细好,比于吴中”。高阳大布也以其耐穿耐用而闻名遐迩。( x0 f5 q1 v! p, a6 l# z7 p8 f
5 r1 b F2 a2 y清后期,桑蚕业有所复苏,但多以缀 丝为主,丝织业并无起色。传统的饶阳织绸、深州土绸都歇业失传,仅保定工艺局生产的丝织被、褥面在清末出口,产品曾获银奖,但产量不多。这种情况也反映了近代半殖民地社会的经济特点:大批原料和初级产品廉价输出,而民族工业却发展很慢。河北纺织工业长期停留在小生产的方式,至多是手工、机器并用的工场手工业。河北近代机器纺织工业的出现则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 ~" k& {3 r' H) I/ |) P# v
. z ~( |. Q4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