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地方] 高阳民间染织技艺(河北纺织非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8 16: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阳民间染织技艺入选了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k* e4 K& ]" l& _% x8 F7 G7 G; K- H9 i" T0 t8 O+ H8 {

: d' ~+ W; }% R. @) S5 @- f河北省高阳县位于保定市东南部,地处华北平原。该区域是河北省有名的产棉区,高阳素有“纺织之乡”的美誉,辐射周边数县,为高阳民间染织技艺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0 k3 r# k5 {! {9 A, F% \* b3 p- x( D+ D
高阳民间染织技艺,是流行于高阳县域及周边县市的民间手工技艺。该技艺始于明末,兴于晚清,有4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纺织史和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高阳民间染织业经历了明朝末年的初创期,清朝末代和民国初年的兴盛期,日伪统治时的衰落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转型期。历经数代兴衰迭替,曲折坎坷,表现了民族手工业顽强的生命力和高阳人民的聪明才智。( B2 T' E# S% c/ u. G
* G. L- T/ I) C

6 J" i+ l0 ~' \传说,高阳县城东街人王丙,明朝万历年间被招为驸马。王丙为官期间曾赴海南向黎族人学习纺织技术,并引进琼崖棉种到家乡,催生了高阳民间纺织业的诞生。清朝末年,高阳县留祥佐村人王士颖(公元1854-1925年),将木制织机改良为铁轮机件的织机,并将高阳土布由窄幅改为宽幅,织布效率和产量被提高数倍。. @; t; J2 h3 D1 @
1 @6 N5 U% X1 ?" t3 h7 E- {" ^: Z

& P% J( I6 r3 ?/ e9 r7 ~9 q; c  i1 B( ~  e: w1 }" y1 e# `! f, r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纺织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阳民间染织技艺的发展与时代同步,不断吸收、融合外来纺织工艺并为我所用。它的工艺技术种类繁多,代表性的工艺技术共分为四大类型十数个小项。四大类即纺、染、织、整民间工艺;十数个小项包括土布印花、土轧光技术、扔梭织布、提花楼子织布、土漂染技术等。 ( A5 j% l& [) S3 Z

& R' c+ _: Y! G& m" k  b. H高阳民间染织技艺具有自己一整套纺、染、整工艺流程。其产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艺术特色和实用价值。在20世纪30年代,用高阳民间染织技艺生产的纺织品,曾占华北地区纺织业产量的三分之一,并曾出口世界各地2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高阳民间染织技艺仍保持了自己完整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出口,“高阳土布”在世界很有影响。
. [% q7 v  r2 H0 T2 g0 j
9 [6 q" ?& o/ m9 z  @高阳民间染织业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既有家庭式、作坊式的小型生产模式,也有近代工厂、布线庄等近代工商业生产模式。高阳民间印染技艺在整个华北甚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华北地区优秀的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纺织文化的缩影,是中国乡土经济和文化的重要遗存。机械化模式出现后,高阳民间染织技艺将被取代,亟需保护。0 k( @; q* G# O8 l. Q/ @* ]
+ w( t& h( B7 z( Y: E  M
高阳民间染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柴凤川.png
5 w# t5 J# g2 r- @
高阳民间染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柴凤川
, E5 P: L0 O( O

( K; Y" `+ }# E2 n) R0 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充值|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 )

GMT+8, 2024-4-26 23:1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