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代纺织工业兴起阶段 (1922-1949年): X6 i1 \5 g7 O( \)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河北省纺织工业在前一时期 手 工 业 的发展基础上,逐步向近代纺织工业过渡。第一家棉纺织厂是1919年筹建、1922年开工生产的唐山华新纺织厂。稍后是1922年10月投产的石家庄大兴纱厂(今石家庄第七棉纺织厂)。! _' y5 F# G! t4 r6 ?* G
' h7 ^( m. f' F; ^9 W
唐山华新纺织厂原属官商合办华新纺织有限公司。该公 司 于 19 16年8月经北洋政府农商部批准发照,创办人是当时的财政总长周学熙及其同僚。公司资本初期定为1000万银元,发行股票10万股,官股四成,商股六成。公司原计划在天津、青岛、通县、卫辉、郑州各建一厂,每厂规模各为2万锭,5个厂建成后再向山西、陕西一带发展。1918年初首建天津厂,同年又建青岛厂,分别称为华新一厂、二厂。1919年2月,公司董事会决定通县厂不建,改在唐山建厂,称为华新三厂(卫辉厂为华新四厂,与唐山厂同时兴建)。
! t0 f' L% O( b* G0 ^- s8 o @3 U8 b( J3 t2 u
唐山华新纺织厂先建1. 2万锭,招股 80万元,由公司董事王筱汀 及 财 团 成员、唐山启新洋灰公司经理李希明负责筹建。1920年春施工,1922年7月第一批安装的细纱机1. 2万锭试车,11月投产。1923年11月新增1.23万锭, 1924年全部投产。以后又陆续增添织造和漂染工场,至1932年已形成全能厂的规模。1934年又扩建布场,年末共有纱锭2. 65万枚,布机505台。1936年11月,唐山华新纺织厂迫于政局变化和金融危机,把半数股份让给日本东洋纺织公司,规模有所扩大,改由日本人任经理,原任经理周叔嫂辞职。此时该厂名为中日合营,实则沦为日本人在华经营的企业。抗日战争结束后,河北省政府于1945年10月20日派员接收了该厂,变成官商合办的企业。1948年12月唐山解放,12月13日军代表进驻该厂,改为公私合营。当时拥有棉纺锭3. 35万余枚,布机1028台,染槽9对,纳夫妥机1组,漂
9 o( B1 R. S$ Z# Q, L) F6 Q: T( |白、丝光机各1台,职工1916人,生产能力为年产棉纱1. 3万余件,棉布28. 26万余匹,色布216万米。该厂生产的三松牌棉纱和三燕牌白布、色布行销冀东、天津、北京、东北等地,经久不衰。" D o5 J4 |6 K; h6 X) O7 ?- o
% O8 Y, N Z6 }4 K7 ~5 T
大兴纺 织 厂 原 名大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系湖北楚兴公司于1922年投资兴建。楚兴公司是1912年12月间以武昌德厚荣为代表的商业资本集团所组建。德厚荣通过当时的湖北官钱局总办徐荣廷承租了湖北的布、纱、丝、麻四局。至1919年该公司因受军阀唐春鹏、石星川组织的楚安公司排挤,不得不提前3年把租用的4个厂移交官方,同时筹建新厂,另起炉灶。新厂厂址选定在河北省的石家庄,定名为大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兴纱厂,1922年10月5日开工,有纱锭2万余枚。1924年增纱锭4768枚,增布机292台;1926年又增布机100台;1928年增毯机8台;1931年再增布机100台;1932年又增纱锭0. 5万枚。至此,该厂有纱锭3万余枚,布机500台,毯机8台。: K) D: m9 P! u# P+ h
9 r* V& Y8 T, B% D. M* K4 B; s
1922-1926年,大兴纱厂生产的棉纱 以 10 支为主,占总产量80%。此外,也有少量的16支和20支纱。石家庄附近的栗城、赵县、获鹿、正定等县均产粗绒棉,收花方便,手织户也很发达。于是沿铁路线以北的各县手织户都争相采用该厂的10支棉纱,每月销售700余件(合127吨)。该厂生产的16支纱则自用,织制山鹿牌粗布。稍后,又用20支纱织山鹿牌12磅细布,在华北一直很有名。5 [+ |3 T) f3 E# [
! s( P2 z* D/ L: |
民国初年,河北市场上行 销 的 洋 布有英国商人生产的三剑牌、金狗牌、牡丹牌 “竹布”,其特点是漂白加上粉,外观平展光润。后来日本商人在上海生产的12磅龙头细布在河北市场上压倒了英商产品。大兴纱厂的山鹿牌细布就是为赶上海龙头细布而设计的。该产品采取“减经加码”(即减少经纱密度,增加布匹长度,由40码增为42码)的办法,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 I% l: [9 D* x( |8 U; O) \$ n
, b8 H1 r1 O6 L& [) O! H0 O七七事 变 以 后 ,大兴纱厂被日军接管,有2万纱锭被拆下来作为 “献铁”。抗战胜利后由经济部接管,1946年发还民营,石凤翔任经理。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人民政府接管该厂,决定纱场原地修复,布场迁到桥西七里湾儿庙,毯厂迁到谈家村。至1948年12月,陆续修复安装纱锭1. 12万余枚,并投入运转;布场安装布机72台,于1948年1月投产;毯场安装毯机8台,于同年6月投产。1948年共生产棉纱4719件,棉布3. 13万余匹,棉毯1. 48万余条。1949年11月大兴纱厂发还民营。, }* h* H, |& A( ^% F B- y" j
太行益华和村纱厂是1948年底创办的河北省老解放区第一个机器棉纺厂,有纱锭 4000枚,职工近百人,隶属于太行行署实业公司,1954年5月并入石家庄公私合营大兴纺织厂。
6 \ G( _ }+ d* j7 j) [/ p4 U9 T: a$ N. S# C+ i% h
七七事变前,高阳有较大的染整厂14家,其中以合记、恩记、同和、蚊丰4家规模最大。合记工厂创办于1919年,历史悠久,是在手工染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厂从德国引进设备和技术人员,从上海、天津聘请技师,开创了河北省使用机器生产漂染布的历史。抗日战争前,合记工厂生产的三马头牌硫化青布、晴雨牌阴丹士林蓝布以及牧羊牌纳夫妥红布等在当时均属名牌产品,行销本省,远销四川、云南。该厂的阴丹士林蓝布色泽鲜艳,水洗、日晒牢度好,不褪色,曾轰动全国。1945年日本投降,高阳即获得解放,合记工厂改名建华染厂。, l% `/ b* V, c* b( U$ q
9 u) }0 n p( T: `) A高阳的印花布发展较迟,最早是1924年由天振生染坊从上海引进的技术。此外,唐山于1920年和1932年分别建立了私营大顺染厂和华新纺织厂染色工场。+ a# E7 R8 L) y4 N* J6 k! s
9 x5 f: M5 p2 M& ?0 H张家口虽盛产羊毛,但在七七事变前,就已为日本侵略势力 所 控 制 。1937年8月,日军侵占张家口一带后,把羊毛当作军用品,统一收购运往日本和中国被占领大城市加工。日军在张家口只建了两个小毛纺织厂,即公大毛织厂和满蒙毛织厂,生产毛毯、张垣呢等。
+ H0 E9 M) k, A" ^; w9 U" F5 {,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