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慎在《说文解字 ·目部》里讲 :“蜀,葵中蚕也 ,从虫 ,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娟娟。”蜀国的得名与其最初养蚕有关,不过,蜀与蚕并不是同一生物,而是一种长得很像蚕的毒虫。实际上,“蜀”的称谓,是中原统治者对生活在四川盆地的蚕丛一族的一种称呼。 |. R- U+ m% a
+ P3 k" u0 t) d' l& V% _“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李白在《蜀道难》中慨叹古蜀国历史的久远和茫然无知,就提到了蚕丛和鱼凫。0 E- ?) z. {5 [5 L b
$ F) _7 @$ `8 X1 z
蚕丛,包括其后的柏灌、鱼凫、杜宇、开明,是一个氏族或部族或家族的称号,而蚕丛一族以养蚕为其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先秦蜀国王权更替考述》一文中,毛曦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蜀国的“蜀”字“与其最初养蚕相关”,把蜀国的开端和蚕丛一族相照应。
f6 ]" k4 N; J, j6 S7 S5 x) p2 A
% H% t4 h6 |+ k$ ?9 q4 B6 y# ^6 L再加上蜀锦,大名鼎鼎,又因产于蜀地而得名,历史悠久,为我国三大名锦之首。
' w: K. N+ V5 x* y8 i4 @% J; A& U2 y" P( x' U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西周时,蜀已向周王朝进贡蚕桑制品。春秋战国时,四川的蚕桑业已达到一定的规模,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铜壶上的采桑图,反映出当时十分 繁忙的蚕桑生产情况。7 d4 F! G( I- y3 ^
2 W& g0 v0 ]. B' v3 j7 |5 |秦统一中国后,迁山东六国豪强至蜀,其中不少人是工商 业奴隶主和奴隶工匠,他们带去了中原地区先进的丝织技术,尤其是“织文(织锦生产)”技术,为蜀锦生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0 A1 w q: Q0 N7 Q
! U# q, {& c1 y4 p( u1 S两汉时期,四川的蚕桑丝织业更为兴盛。四川成都和德阳的汉墓都出土有桑园画像砖,说明蜀地十分重视蚕桑的生产。先秦时蜀地已设“锦官”。汉代宫廷和官府对锦帛的需求量大增,在成都东南隅围城建织锦工场,委派“锦官” 督造,称为“锦官城”。
( H* i+ C/ g H: [7 e# c$ q8 }/ A4 x2 t) e. l
三国时期,诸葛亮也很重视耕织,他在家居之地城南双流的葛陌,亲自种桑八百株, 以激励军民。他还在军中强调特别强调:“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蜀锦在蜀汉政权的经济、军事、外交等活动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t m) ?" i5 O3 c" V2 K
3 N, _- [0 p9 J M蜀的丝织中心在成都,成都有锦江,《蜀中广记》称“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濯锦之江称为“锦江”, 买卖蜀锦的集市称为“锦市”,织锦工人居住的地方称为“锦里”,官员住处称为“锦官驿”,可见当时织锦之盛。: w' z. `6 o3 Q: q g
( E9 ]: ]( |3 ~1 V+ Q3 P2000多年前,蜀锦是奢侈品。
3 A2 P5 Q3 X6 R. O+ j
: A" ? ~4 i0 p* C6 k( \而有人推测新疆吐鲁番、 尼雅、楼兰以及青海都兰等地出土的东汉魏晋至唐初的织锦很可能都来自蜀地。
) W1 I M1 V7 i6 p1 d8 |% Q# H$ _& V4 z. { f% z
比如,上过《国家宝藏》的新疆尼雅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有很多专家推测,它是典型意义上的蜀锦。
8 r; @4 m% w6 t4 O K! X8 q6 h% Z" H6 ^. W0 O# X# y8 {5 Y
为什么?2 n0 v8 e+ F% {
" v, p+ u* j0 k: T
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连年战乱,对织锦的生产破坏极大,只有四川地区的织锦业一枝独秀,成为全国最大的丝绸生产和贸易中心。在这一时期内经由丝绸之路而远销国外的锦类织物,几乎全为四川所垄断。而当时代表我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也唯有四川蜀锦。
1 e ?7 w: z3 Z1 w
6 {+ G* G: l( `) A9 @" n6 |) U%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