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织学(第二版)下册,毛新华、包玫,PDF。纺织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电子目录,23M。
) I5 k( s3 v. k l' v- A b内容提要& h, ?& k+ w) A& S, d+ V
《机织学》(第二版)分上、下两册。下册包括开口、引纬、打纬、卷取、送经、辅助机构、织造参数、多色供纬、整理等,共九章。主要介绍织造生产的基本工艺理论、基本工艺设备、基本工艺参数及其设计和调整方法,着重加大了剑杆织机、喷气织机、喷水织机、片梭织机等新型织机在全书中的分量,进一步突出介绍了各种主要的国外引进与国产新型织机的性能、结构、工作原理、工艺参数的设计与调整方法。
9 K$ _; i9 c y9 B本书主要用作高等、中等纺织职业技术院 纺织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纺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或纺织企业员工培训之用。
8 I* q% \3 ~/ M9 v, t1 |9 q目录
& k9 W2 x3 T. N) s! x T概述 12$ U5 G, r# r% s5 F
一、织物在织机上的形成原理 12
" ~2 O- c3 P$ n" M+ G$ r 二、织机的主要机构 12; J# f+ E" ^7 Z0 o+ U
三、织机的分类 13: b2 @& E' C+ ]- x, a) G
四、对织机的主要技术要求 13
; |' u* o7 }3 T, r; A/ J6 S/ {0 K第一章 开口运动 14
% B6 d. L' L' X- n2 P9 V 一、开口运动的任务 143 B6 Z( y" }' Q0 m" P% }* @1 n
二、对开口机构的要求 143 R2 [0 E) U; |+ ?7 _! S
三、开口机构的分类 142 t; H s. C( d/ q# o. R' H
第一节 梭口的形成及梭口的清晰度 15# n: l# U3 i/ d1 ? X% M
一、有关梭口的概念 15
b% u4 e5 A3 ? 二、梭口形成的阶段和开口循环 16. H1 z3 g3 f" Q9 p( _
三、开口工作圆图和开口周期图 17% O; B* d3 X$ @8 f
四、梭口的形成方式 18- x& @" \. @9 q/ Z1 S! C
五、梭口的清晰度 20$ i; f1 P9 x J8 o6 k
第二节 开口过程中经纱的变形及张力的变化 22+ ^6 S* F! ?, I
一、开口过程中经纱张力的变化 22
( M! ~8 ?: k- ]* b) J7 P( d: f6 E 二、梭口大小对经纱伸长变形的影响 23
: M* e, g( g! {) v; t 三、后梁位置的高低对经纱伸长变形的影响 28
c( o. l3 ?2 U+ V- p$ O 第三节 综框运动的规律 32% [# l( C( [7 Z: n
一、简谐运动规律(调和比运动) 33
/ }3 J* ~9 P2 O8 e: L+ { 二、椭圆比运动规律 35+ U6 n2 X; \1 ?& V! B3 x u( T
三、其他综框运动规律 36
0 U* n/ n" ~% T3 u# t# Q/ O 四、经纱运动和综框运动的差别 37: r( b& |9 y. n) _1 V
第四节 用于简单组织的开口机构 38
d7 |' k, Q( X 一、消极式凸轮开口机构 38
+ b4 d' E) |( _% F) a 二、双向推动的凸轮开口机构 49
8 O" {$ Z+ U+ u+ B, T, z5 v2 W 三、连杆开口机构 50
2 a. z- j& x9 R6 ? u8 ` z& F6 I 四、连续开口机构 51% m4 N+ D v0 t3 `
第五节 多臂开口机构 53
9 o O1 u& f- s3 r, ^7 D 一、多臂开口机构原理 53
- x6 j: `; B" T3 W 二、多臂开口机构分类 54
. I; Z: T0 Z" [: n* f2 D) P1 _" N 三、复动式多臂开口机构 55* M% B f% X: @
四、新型多臂开口机构 58
8 ~8 P: V1 e9 z: e* r$ p 第六节 提花开口机构 63 {' J/ J3 V9 y& z l- M* f
一、提花开口机构的分类 63
' I6 K$ U# X& W! I 二、单动式单花筒提花开口机构 63! J' b) g+ q$ O
三、复动式提花开口机构 64: v1 M/ J4 t% J- Z
四、电子提花开口机构 64
8 [) z9 x" h' V6 }( n& h* ^ 第七节 开口工艺设计及质量控制 654 m; M+ @6 ~; s! q! N& t
一、开口时间 65
& p% P, x) Z% v+ A( t+ p 二、后梁位置的高低 67
) k7 z, j+ l$ m: |4 j第二章 引纬运动 68
* U5 L, p# [* n( N' x6 X3 M 第一节 概述 68: u9 V) \+ f* _) r, T
一、任务与作用 68
& O& S5 H' r# x 二、引纬的工艺要求 68
5 V8 i8 n5 {+ A7 G2 |2 [5 \ 三、引纬方式的分类 68
1 R2 h. I2 O) d" @ 四、入纬率的定义及应用 69$ X2 V/ o" r Y' C& g/ ?$ g
五、几种引纬方式的特征 71
; x) s# p. d3 u) d8 B' q* U" O 第二节 有梭引纬 71! ]/ l1 v+ {4 k
一、梭子 71; h( V8 {+ e2 v8 u% Y3 ]2 \
二、有梭引纬机构 73" x8 T: F: {! |* E; A6 m2 e
三、主要机物料消耗件 78
; u# E$ v2 S4 B* a 四、梭子的运动 79
: G( g6 }% p; T, f 五、投梭机构的调节 与工艺参数 85
: n& U& d( v; z: X2 \8 K 第三节 片梭引纬 87 k7 h1 E$ \$ O
一、片梭及其引纬过程 87. w: X1 a7 a O1 ^% Z7 c+ W' J
二、片梭引纬的分类及特点 89) |$ Y) w& s, n/ M9 e
三、扭轴式投梭机构 90( G/ {1 A; T# J) s
四、其他片梭织机的投梭机构 92
! G9 O" _( L2 |; I! E" i 五、引纬参数及其调整 94- V4 s$ J2 v2 A( c
第四节 剑杆引纬 106; m0 O% |* I& G+ o7 p( y9 L
一、剑杆引纬的分类与特点 107
8 c/ e+ j6 ^( X5 g$ B) a+ | 二、引纬工艺过程 109
: j9 v( {# g( y 三、引纬机构 111
3 t9 `- N" K, ~" t; [) ] 四、剑杆运动规律 117- z5 r- U0 ?! n
五、剑杆织机的纬纱交接条件 119
9 W7 a6 X& L6 [( T4 {% P- z4 d% \ 六、引纬参数与调节方法 121
a" L, R: }$ p! I% g; | 第五节 喷气引纬 123
0 M; ~# T* P- U7 T3 S6 W 一、喷气引纬的工艺过程 1247 p9 T1 m$ \+ [
二、喷气引纬的分类和特点 125: F1 s4 Z7 m- V7 {5 U* a
三、喷气引纬的原理 127
; J$ u* p7 i8 Z 四、喷气引纬机构的主要部件 133
% N: S. D# Z: B; X( K 五、喷气引纬工艺参数的确定 140
3 S; p& `: Z" s/ [6 m& y( C 第六节 喷水引纬 145
7 b* C8 t, b' }% D5 L 一、喷水引纬的特点 1451 n9 O) L' M2 P9 b9 W+ f' b
二、喷水引纬的分类 146
, \" m" A T: ^ 三、喷水引纬的工艺过程 1477 g. x1 @) m$ _
四、喷水织机引纬系统 147( G1 k: L, G) F1 E I+ }: d7 J
五、喷水引纬工艺 153
; I1 j- z8 y% d1 a& `2 C9 } 第七节 多梭口引纬 156& E( ]6 v5 v' t. s$ N
一、纬向多梭口引纬 156
( C) M! O2 C! |" i& j$ Y7 o 二、经向多梭口引纬 157 k6 x+ |# O& D+ |1 E3 b; M) K
第三章 打纬运动 159
- a2 g+ |3 n" Q/ f$ Y0 C+ Z 一、打纬机构的作用 159" k, p4 w- J$ s: e" Z3 D$ v
二、打纬机构的工艺要求 159' R( X' G; K1 I9 l( @" J0 a+ l9 E U# l
三、打纬机构的分类 1592 ?2 W9 b8 `; ?+ T7 o# [. U' V
第一节 连杆打纬机构 160
+ f7 [+ g# ^9 M% j' E9 O7 `, \0 J 一、连杆打纬机构的分类和特点 1603 S" s5 ?( X: i
二、四连杆打纬机构 160
) ?# v) G* y- C 三、连杆打纬机构在新型织机上的应用 165
0 k5 d6 ~% q: h& m6 O7 _ 四、毛巾织机打纬机构 1686 j+ V a0 a% e
第二节 凸轮打纬机构 169
. \' k1 k c5 Y/ m4 z 一、结构和工作原理 170
/ }6 v/ Y- R+ W2 U3 b# R* j 二、共轭凸轮打纬机构的运动规律 170
# N6 T# R6 r8 N6 v5 O. v4 n _! u, E 第三节 多梭口织机的连续打纬机构 172: E0 g, d- ?9 j* _$ J/ g/ `
一、圆筘片打纬 1720 l, `. c4 ]* E" V6 Q5 R; Y$ K$ {/ ]
二、波形筘齿打纬 172& }& k* _* v* Q( w& O
三、载纬器打纬 173
* u+ T+ } R7 k8 X4 j+ N 第四节 打纬和织物的形成 1731 A5 B, V; C; C; q; w/ M
一、打纬阻力和打纬力 173
1 y5 }. [& F8 j+ S) Y* C" j 二、打纬机构的受力分析 174. J. }4 H' W+ E
三、织物形成区 176- R7 f' m0 x$ O3 f* G$ {% z* I2 `. _- L0 J
四、打纬区 177
# x+ z4 Q6 p7 H% x) h" o 五、打纬角 180
% a0 K$ {! i' \- O# \5 _3 O M' x第四章 卷取运动 181
6 h0 x5 W7 ~/ ^# R 一、卷取机构的主要作用 181) @3 R7 h: V7 H \( u" ?( ~
二、卷取机构的工艺要求 181
2 y# `8 c+ ^/ h1 M% K/ k 三、卷取机构的分类 181
: n. t. f7 U+ Q$ N$ X- D% D 第一节 间歇式卷取机构 1820 C2 _% b) P/ ~, u
一、七轮间歇式卷取机构 182
) j8 j7 @3 n4 J. c 二、蜗轮蜗杆间歇式卷取机构 1861 k' v0 v. C% G7 `" K! x5 T
第二节 连续式卷取机构 188
+ B9 v+ E1 l, S 一、典型的四个变换齿轮连续式卷取机构 188
! C, R' P- ]8 y# s$ ] 二、几种常用新型织机的连续式卷取机构 190
+ D o9 V' v+ B% Y& X 第三节 边撑 195
% ^: r4 C& \% G( C 一、纬缩与边撑的作用 195* h4 C$ K8 w y% n
二、边撑的种类和特点 1958 }) o' i- U8 U
第五章 送经运动 1984 W6 t, u% C0 v" x4 Z6 ^. F- c
一、送经运动的工艺要求 198
* t2 e9 j* R) }. q! C. Z8 f3 G 二、送经机构的分类 1983 X- C5 [- K- R8 Q* b% o
第一节 织轴回转及送经量调节装置 199
6 ? e+ X9 d( R8 M 一、筘座脚推动的棘轮棘爪式装置 199$ ?; ~4 C; C& D3 N/ v: i
二、偏心凸轮驱动的棘轮棘爪式装置 2005 V* t: X9 }. {! v5 L+ |0 I
三、摩擦离合器式装置 201) ~) U9 V, p; L/ q4 p
四、机械无级变速器式装置 202
, v3 K# m6 H( I A$ v/ e* C 五、电动送经式装置 2035 y5 F8 K. g" a. e3 D, I+ S! |1 x
第二节 经纱张力及织轴直径检测装置 203
4 K9 J4 _) B/ G2 f 一、机械检测式经纱张力装置 2035 `0 N2 @" y4 U6 F
二、电子接近开关检测式经纱张力装置 204' q. W; I; `# r. Z( b
三、电子传感器检测式经纱张力装置 204
- d, g2 n5 [4 _" h 四、织轴直径检测装置 205: I; F* e' R) V1 B" R
五、经纱张力与织轴直径检测装置的配合 205
, U0 [/ w* w( C2 U" O第六章 辅助运动和机构 207$ k5 h6 r! H" a3 n6 d! f
第一节 织机的传动系统 207
& V! ^! c& X# V3 ^, G 一、织机的传动 2071 [# s5 @% \! n
二、织机启动、制动机构 210
$ e: M+ [. g; k5 f1 B! q. O 第二节 断经自停 211
) l+ \& |5 M1 c* Q: O) P+ F. c' | 一、机械式断经自停装置 211
7 E; P( {1 }5 B 二、电子式断经自停装置 212, M. e o& d1 V1 y
第三节 梭口探糙 2135 y$ d- B: N/ V7 Y! V
第四节 自动换梭 213- O# c) f+ }8 j. J0 t) ~! {5 |
一、探测诱导装置 214( d" w7 d; g' q) x; ~
二、活动梭箱 2179 l3 @% K. M1 S' F2 q& B: W0 m
三、梭库 219
, s, Z/ ]# G1 v5 w: ] 四、推梭机构 220/ s( ` X5 D% {. X2 C% ?/ {0 y" N
五、换梭机构的安全保护装置 221
1 H2 W/ n# M9 h* V4 n 六、换梭过程的分析 223
0 V8 S7 j" j* ~' f6 {0 _ 第五节 断纬自停与找纬、补纬 224
$ y/ z# y8 V& j9 x& b6 [ 一、断纬检测装置 2243 n( v. [+ t8 \- L$ o& M
二、探纬针式纬停装置(防止稀弄探针) 227 X2 R' C6 q1 g& C
三、压电陶瓷传感器型纬纱断头自停装置 2287 c& L# R3 K0 p: @4 q4 a
四、光电式纬纱断头自停装置 229
" }, n% K; U# j" r0 Q- ^ 五、自动找纬装置 229
2 B* D9 A0 g& t! L2 F3 w4 K( i7 V% ? 六、断纬自动处理装置 230
/ `/ _4 ~+ Z3 ~' r7 s. s9 k/ K \ 第六节 织物布边和织边装置 231
[! J: T9 u" W- [( D9 t( D 一、布边的作用与要求 231: z/ \, O) c" d3 B
二、有梭织机布边的形成 2319 {7 `5 _1 S2 n3 |
三、无梭织机布边的形成 232
; s7 P) p+ J% J' L- | 第七节 测长和储纬 235
' D# o% w8 w4 [" h+ u$ | w {( ?: ^ 一、测长定长装置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 235
4 @% Y' i9 n; A 二、几种典型的测长储纬器 237
: |) R2 Y! L: ?7 Q2 L, u6 k第七章 织造工艺参数与设备工艺管理 242
3 y( O- a$ \& K1 j/ A7 _% \ 一、织造工艺参数的分类 242
/ t* ^5 Z" y1 I& q- N 二、确定织造工艺参数的基本要求 242 O" a3 C9 o$ t6 P7 c8 ^
三、典型织物的结构和外观风格 242
2 W3 ]( _, q: [9 @4 A" A: ~, ^ 第一节 投射织机的运动配合和工艺设计调整 243
% u6 H+ d" s: }9 Y 一、评判指标的选择 2435 A! @" W) w! g
二、上机工艺参数的选择 244
) Q0 V2 _, L/ E5 b. ~" H 三、典型织机的运动配合和工艺参数设计实例 252
$ z7 [- Z+ {0 O1 y" | 第二节 喷射织机的运动配合和工艺设计调整 255: H+ y* Q' h$ L; l ]
一、评判指标的选择 255
9 a0 D! V) ]' l: y+ w* A: V5 ? 二、主要工艺参数的选择调整 256
/ u; O' e" w0 t' H7 _9 m 三、典型织机的运动配合和工艺参数设计实例 257
+ V9 Z. D/ f# J+ D8 k7 { 第三节 织造生产设备管理 259
/ n* p0 v2 I. D' X! s6 _) h' f 一、有梭织机 259
: h2 J. p! J# r7 S H 二、片梭织机 2605 \# H6 p( d) X; [8 A/ u( S" L
三、剑杆织机 265
4 ~; u7 m W: d 四、喷气织机 275- d* c8 l p, ~8 Z7 n; n8 _% p
第四节 各种引纬方式的特点及选用 2862 B- T, ?" u+ r; ^5 n) J; x N
一、入纬率 286
; g- F* ]. `- S5 r 二、织机时间效率和生产率及纱线的受力和纱线的品质 286
4 a: R* ~: j# k0 u0 k' L 三、纬纱回丝率 287
/ ~/ ~; l8 }# R+ \& S9 D" l8 o 四、纬纱的线密度范围 2886 o1 |( M( I8 j" Y6 |/ ^' S6 q
五、织物组织及幅宽范围 288
7 c! c! Z. q+ I0 N P. S" Z 六、织机的选用 289
0 k7 Y! F0 v5 o5 a4 v 七、综合比较 2899 M3 Q5 z) l+ g5 W( G( V! d
第八章 多色供纬 2904 E* j+ `8 f% V; c9 {, D
第一节 多色供纬的分类及工艺要求 290
0 k" J7 d* m6 c6 G) \+ t1 v1 s 一、多色供纬的分类 290- z2 S6 K: w, f- g/ e! g
二、多色供纬的工艺要求 291
0 {/ d; w6 @0 t" r7 r/ x 第二节 有梭织机多梭箱供纬装置 292
2 I4 c3 d7 c( P 一、梭箱升降装置 292
7 k5 [& A/ K$ R4 i$ P4 s8 F 二、控制梭箱变换装置 2949 o; f6 W, H" O- A0 L! o
三、钢板节约、皮结移位及停送停卷装置 296. k, f+ `; x& u1 r! E9 Z) F' A
四、1×4多梭箱织机 2999 N4 S- M" T8 b5 ^
五、梭子的配位与调配 304+ t) b$ @/ v2 _ c/ X' P2 u- }4 r
六、1×4多梭箱织机升降纹链的编制 307$ l/ e' T! @+ A, ?7 v
第三节 无梭织机多色纬装置 309: _/ m9 i- l( b7 w/ Y; o
一、无梭织机的选纬机构 309
% U0 {5 | K" {' D2 d 二、混纬装置 3131 W5 q% L& y0 o. J- L& {/ E
第九章 下机织物的整理 3152 g' I. @# K; j2 }0 K' H& q: d$ R
第一节 概述 315' r/ O/ A7 U' v
一、整理工序的目的和要求 315
1 a5 g Q" w% n% `, E/ \6 a+ v" } 二、工艺流程 3157 I# F% i; }4 X( P4 G% F, m+ t% g! c
三、典型整理设备的主要技术特征 316! @5 a3 K# I" Z7 x+ s: n& N
第二节 织疵 317
0 b+ _/ s4 a4 O% v% d- p 第三节 验布 319# B: b/ q: e; |( R% G. V
第四节 刷布、烘布及折布 320. v) R3 U `+ g6 t5 b0 J* Z
一、刷布 320
7 ^* i: \" b: l- A) M5 @" t 二、烘布 321
5 _8 b2 P% E; R6 {& { 三、折布 321% c9 B* [+ T# O9 n' u
第五节 分等 322# D& G! ^1 j! O1 k6 A o1 }4 {* J
一、本色棉织物评等 322" l; p4 v, ~ V. j) ?4 Y* I9 u
二、分等的具体步骤 3247 _: M9 G, f& A
第六节 打包 324
3 x& m2 h; U6 h, E, B/ y( s+ w参考文献 3250 G0 S" B0 y) G0 z( j
' ~: ~/ S1 L# T1 e U/ E.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