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纺织服饰文化] 《服装社会心理学 》上、下册 ( 美) 凯瑟(Kaiser, S. B.)著李宏伟译,PDF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 20: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服装社会心理学 》上、下册 ( 美) 凯瑟(Kaiser, S. B.)著李宏伟译,PDF。电子目录,48M* I8 D, b  U4 f% R5 `; F
内容提要5 L" v) b7 i& z6 T7 b4 C- ]0 \2 G
《服装社会心理学 》融汇人类学、文化研究、心理学、美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的观点,把服装和外观的研究,放在各种社会文化的复杂情境中加以全面透视,从而突显服装外观的本质、意义及其对个人与群体文化的多元功能和影响。本书值得特别重视的一大特色,在]i作者将服装外观与民族文化及多元文化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作了相当周全而又细腻的阐述5 ]" ^% a5 `# E( K( o
《服装社会心理学 》可作为服装高等教育教材,也可供服装专业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以及相关专业人员阅读。% U! `( I" e! Y7 Y
服装社会心理学 上册 ( 美) 凯瑟(Kaiser, S. B.)著李宏伟译.png
目录) t# q9 q- D& |: q, y- ~( x/ M" E$ H
第一篇 象征性外观 23
2 q8 J/ M. y5 s. w6 K  导言 23! I: q1 ~; J* ^1 Y
  第一章 服装社会心理学:定义 243 Q% p! l* v! x: p; [
   第一节 基本名词 26! l" ~* z, x& h
    服装与外观 26- U3 M7 l2 k, B6 l
   第二节 服装及人类行为的知识发展史 34
2 T3 y  k  S) E( s    探究服装之社会意义的早期兴趣 35+ D' |* H3 ]1 A4 ^2 o3 B% g
    人们为何穿衣的早期理论 37
6 z) f* C# h7 ]) z; K    社会焦点 心理分析概念与服装解读 41
5 G1 W# F1 m! Q$ k    从人类的基本需要中寻求解答 44" H; H" `+ x% C4 Z8 Z" W9 u
    40年代至今 46) {- d; o1 ^, S7 g3 n& V
   建议读物 535 i3 o& T# s/ }7 _! l
  第二章 情境观点 557 G3 z5 x  L: t  I! U
   第一节 情境中的象征性外观 56
, q8 o, T  D' n' q/ I9 e/ s    日常生活 562 e# H2 W" _  j/ G/ ~  s
    各种观点 58% E# J/ x; t; C/ t5 F, a
   第二节 认知观点 60
& T5 z' l7 A* ]# V5 I    基本假设 60
1 S7 a3 x$ V5 r$ R! `: c+ a+ O    方法 64
. P  ?" r) J, D    社会焦点2-1 举例说明研究外观的认知社会心理学方法 658 J- l+ s# s. I* N3 o; p- k- K
   第三节 符号互动论观点 67
# M: v" k8 o4 k% G2 B    基本假设 69- E$ e: Q' w: a1 v" A  K/ H
    方法 745 }: j# c+ L( Z, @0 R
    社会焦点2-2 美貌的质的研究 762 e, b- D: P  A, h8 E' }. e0 D1 _
   第四节 文化观点 78
# A. X0 F* U! l- t+ C  a" p* s. p    基本假设 80% s4 ]: ^% b$ X; Q
    方法 86
" P! t. {  _7 Q' n: P   第五节 摘要 87
- f2 l5 y% l) e, ]& T& B( {    贡献 906 h3 N- V6 \" Z+ p
    基本假设 927 q. H9 s: {0 r* `1 m$ N9 @8 u
    方法 94
5 ~/ j; U, o0 @: n+ W9 b* o# g' s2 C   建议读物 961 S: P" ?2 E! W; C5 {) c- G
  第三章 服装、外观与性别角色的社会结构 97
7 `/ j- T, u. r   第一节 外观与性别角色的社会结构:情境观点 100; M1 g; Z0 H+ K7 P+ j' c% |; ?
    文化观点 100
8 U$ x6 h7 }1 S( P- E    认知观点 102, E, J) l. ]# c6 c
    符号互动论观点 103. T3 V8 d$ P8 c2 a
    社会焦点3-1 日常生活中对性别角色符号的解释:霸道的意义 104
4 \# A% p: b. I# a    在情境中用来表达性别角色的外观 105
! n% _3 X& W+ M' |3 C; Q   第二节 美国文化中性别角色的历史演进 107
# \$ i/ e& r/ `. Z    社会焦点3-2 文化赋予鞋子的意识形态及其性别角色符号 123, U+ F5 [+ Q0 M% C. f% _: p
   第三节 积极(doing)与消极(being):人为的二分法 125
8 m+ }7 `; M6 n# h) N! l+ |   建议读物 129: s' M& d+ p1 A5 f) @
第二篇 外观与自我 131
/ t; |3 f2 k3 o2 x$ P, T  导言 131
; @: c6 m# w# I( f3 M  第四章 情境中的身体 133
& x- P2 w, ?9 Z8 J   第一节 身体形象 135
: _1 A- N$ a: I* [    体型的感知 137- ]3 N& W0 ?  [/ G5 X; q
    社会焦点4-1 厌食症 141
- ]1 C8 L) J; g9 X# x    身体的界限 1459 v; V7 {4 e# j( d+ O
   第二节 身体满意度 147
0 S: `1 I' a+ ~* \1 m  w8 o   第三节 文化及历史情境中的身体 149' w" [4 H" P& I8 K& v/ R* h
   第四节 性别角色与身体的社会结构:情境观点 160
7 `* J5 ~9 h  F; L% x    情境中的男性身体 163- j" G. N( }" w$ q; _2 B# I
    情境中的女性身体 166
- [- G1 {2 }. g* |" a   第五节 外在吸引力 170
) P7 Z+ K1 K, [! G  q- U( f) q% C    孩童时期 171
" F9 A% r8 D3 s0 j& Y2 V2 w. y    青春期 1735 |. C/ W5 _! X
    成人及老年 174$ \4 q$ u1 \( M: Z. E, J
   第六节 烙印与外在自我 178
% ]3 b+ z: E* P; E/ j# c3 n    肥胖 178& p; r" x- c- f" g+ b- q) w
    社会焦点4-2 乳房切除后的女性外观 179
# f% I+ ^& {; ?* O) a7 C" x+ J    社会焦点4-3 大尺寸的女性成衣市场 184
& U1 T/ Q; F3 `, g: ?    肢体障碍 1866 U: }) ^9 q  M7 a; ?
   建议读物 1900 Q. F  r5 j, o; i1 R2 s% V1 i
  第五章 外观与自我概念 192
8 `" T( G- y, A6 p   第一节 自我与外观 194% j& p8 ~( a6 O6 v2 z
    服装与自我的切合度 195- F1 o! y3 |( b! x
    自我的结构 195# ]$ b4 C; r2 W/ j8 `$ i
    自我基模 196  [! K: z* T! N; [3 g2 B6 F
    社会焦点5-1 外观是一种历程:自我表现与他人评论 199
. r8 v4 p" S; W$ x' Y# S# z   第二节 社会中的个人 202
6 A6 c2 v" }9 m/ z6 f6 |3 n5 b   第三节 社会化历程与外观 204
( Y" e0 ^+ Z5 k! M    前游戏阶段 206
& o- f+ e8 b  K) q, O    社会焦点5-2 授予与无所不在的母亲 208$ _6 T" N9 Y7 V. T& B
    游戏阶段 212
$ }& O6 P, c) y5 b, U) K    竞赛阶段 216
1 J/ Z  u  N/ V* q- S   第四节 外观的评估与自我 218
# ?" K5 ?7 W' `& E( p, r    社会反馈 219' ?6 [& |9 i7 h! y/ ]
    社会焦点5-3 自我概念中的性别角色差异:藉由服装来建构社会经验 225# X: H: W/ G4 u' `6 M1 `$ E
    社会比较 228
9 \( _, R1 t$ D6 A! ?+ C0 ^    自我知觉 229( ]6 G& `" k8 D+ K( W6 v
   第五节 自尊 231
# Z& ^4 T' B; z0 g' [) @   第六节 自我符号化的历程 233
2 S; ]1 i+ j# `  T1 A7 s  q    生涯的自我定义 2351 L. F/ q( b( p% U$ J! u
    宗教的自我定义 2368 Q* U$ e, ~6 ?2 ]8 X, O  b+ T
    性别角色差异 237
& ~1 L6 ^) r, P4 s! y; v   建议读物 238) e' q) t2 j/ \# C
  第六章 外观管理与自我展示 239( r8 Z/ o+ `! j8 m- v* d
   第一节 自我展示 240# E/ u- f3 V0 j. U
    隐私的自我与公开的自我 240
; r# {) W9 F( s) {) K: K6 }( i& w# Y    自我意识 241* |' a, E; o& L7 V+ _! G; [6 K  ?% C* N
   第二节 身分与外观:情境中可见的自我 245
: k+ k3 ]' v8 r9 L; V! W    指定的身分 246  r" U# h( f/ y* V7 Y4 ]
    成就的身分 246* [, P5 N1 G# e) O
    凸显身分 247
' t+ f9 Q5 c* K' |- A    协调身分 249
& @6 s% U# |+ i" U% m; q0 y    社会焦点 肢体残疾者的外观管理 2508 N/ r) m# B5 s& R
   第三节 戏剧和外观 252* f# S& ~+ R5 K! ^8 \$ U5 N
    表演内容:角色的观念 2537 `6 R2 _; t% l0 j% \& [
    外观对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256$ i  b4 ?/ I" k0 A; O" p
    舞台 260
& x9 q% w$ e5 m# Y/ {9 q/ z8 ]    观众 263
. w. Y+ I% S- p/ W   第四节 自我监控 265$ m1 }2 a! `1 M
    自我监控量表 266
# _7 q( d& e7 G! u  H* j    自我监控和外观管理的关系 267
% [1 Z+ J$ I, {' q7 v; v6 i3 `3 v    限制个体进行错误自我表征的因素 268+ D  W! h6 S; i8 X
   第五节 主动行为与互动行为 270/ N% D% ^, J* F1 i2 l2 n' g
    连贯与差异 271
; b- {) A+ O$ O; T% H0 Q    符号互动论与编剧理论观点 272% C  P8 I- E) Z+ h1 Q
   建议读物 273
& p0 [0 R  [" e5 |7 N0 T 第三篇 外观沟通 2759 P4 m' r& n: t! s) f
  导言 275! @, K' a2 `9 S' d
  第七章 外观的潜在情境 277% V: r4 O& S1 ~" Q$ N( O& z: }% p
   第一节 外观符号 280& a$ b, l- V* U0 B
    质料特性与符号特性 280
8 D% b) e+ c, V1 `4 e" h    部分与整体 282( j; n2 }/ v4 ?% m+ X3 T  ]# J8 _
   第二节 外观的符号学分析 284
! \, j6 ~9 _/ ]    符码与讯息 2871 y# W4 e$ @2 b& D+ l7 P
    分析符号 290" }( P# I* n- @5 c; A4 z
    各种象征性外观 292$ U! W3 k' Z- {5 b$ d' N& Z% V
   第三节 外观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 295
" ]+ M- I  ]: }6 \. ]    社会焦点7-1 情境中的美学规则 2989 c. z- x2 {5 b+ S' M- s# j, C0 c
    社会焦点7-2 个人的色彩分析 3015 }$ ^. t9 ?2 t9 `5 ~
   第四节 外观讯息的特色 307% I0 Z& E! u3 W: S/ E; c$ u
    非语言的特性 309
, m, k. o" b$ z$ b: R    多重讯息与模糊性 3125 R! k* f5 P# U  Y1 R
    非线性的完形特性 313
3 z3 V5 j+ v: ]  n' @  ^$ U, I    取决于情境的特性 317
, w2 y. Q( C8 I, n( E- I' |; C    不对焦的特性 3186 t2 U7 Z, d* t7 j( o
    非散乱讯息的特性 319
, ^; f7 b! p9 {# j- i& U    作为必需品的特性 320
3 Z& L( Q& w. I* r   建议读物 322
6 p8 Z/ y+ P/ Q) V+ U. y  H& U# w  第八章 外观与社会认知 3248 R' H  ]% w' o% E
   第一节 认知结构 325
& A& a  e" D  ?0 d3 r   第二节 认知类别 328# u* S7 S: [8 C7 |: q( o( B6 T
   第三节 外观知觉与推论 331
- O& n; l# I0 H1 T( @    社会焦点 求职者的资格判断:外在吸引力所造成的影响 334
( A5 g( W4 q# j$ g/ [0 `   第四节 新奇的刺激 336
; h# _# ~' w7 O, L  N: O& A5 M   第五节 推理 338
1 [% ~( b6 g- ]: n   第六节 根据服装所得到的特质知觉 341
7 ]5 |) j5 a) ?, p. @( m% x0 Z5 v0 l    评价 341
: ]1 t  p5 r) t2 k4 Q* n6 H8 w    能力 343
! p  \( F  D- o- n5 u. ?    活力 346
, Y+ A# r, B; J. a, B6 J5 g    思绪的品质 346
' j; i1 T: `0 K; J- z! _    摘要 347( \# A/ O& X/ h( Q2 G5 _
   建议读物 347
. T/ K) e2 w- F5 b  第九章 知觉者的变项 349
. Y5 e  f2 D$ |+ I; W" U) n! ~   第一节 自我即是一位知觉者 350' G6 \- H4 c( h9 q. U6 @
   第二节 与身分有关的变项 350
0 g1 p+ U2 K- G4 |* a6 T" o    性别角色 350) P, M0 m6 B; a1 C3 @+ H4 S# e
    年龄 360* {1 O6 \5 F5 L4 u6 m9 `- R
    社会焦点9-1 认知发展与性别角色知觉 362
, \/ `! i; G9 B  u    社会阶层 365
& c! o+ l5 i+ x3 c$ w! c    职业 3668 y* Y! N2 z9 C, X# ^
    人种 369" k9 {, W1 y) t6 i. _% ?$ M& B% q) k
   第三节 自尊的形成 370
. a+ s$ r* s5 U! _+ _& l9 J   第四节 个人对服装的价值观与兴趣 372( m7 I$ i2 O" }* I8 N
    价值观 372. x( Q& Q0 y: l" h
    社会焦点9-2 外观的审美评价 374
5 e# U9 O# i& _+ `7 E, d7 v- U5 a' M    态度 375
8 P2 ?; f1 O$ _: |( @$ r4 v    对服装感兴趣的程度 380. v! V$ K) `8 r
    对服装的价值观与兴趣 386
- N4 `, ?: W* V# h; _* L   第五节 对服装的意识 3891 F4 l/ q- R9 m0 g6 T7 e8 Y
    意识架构 3894 U" z$ h' W0 x
   建议读物 391, ?2 @: Y9 |, \4 a( s8 P
  第十章 外观沟通:一种双向的历程 393
9 b0 l8 d9 T6 A. b. S% U9 }   第一节 外观和内涵 394; w* a; m& k0 t3 T9 g/ e
   第二节 发讯者的角度:有意或无意的沟通 397, r# a! {- l* U: b+ P, I
   第三节 受讯者的角度:例行的或算计过的知觉工作 3994 T+ _0 I: w9 w' K# A7 X7 I: ]$ r
   第四节 发讯者与受讯者 402* r; m* N, t( r) Q% N3 J; @
   第五节 外观与协调 407  }  C/ O, ~' r3 b6 p* B: n6 {
   第六节 身分的指定 4095 u9 `5 @0 k6 S9 h6 ]  s" T" R  C
    身分 412( |0 Z, |2 c6 L9 x
    角色扮演 413
! {- S. i# H' f* _8 g- B4 o6 B  R    互动中的身分 416/ e6 K) y* q2 C0 O# D6 D8 t
    价值观 4178 T, B" S& C: r( F8 L. ]
    心情 419
$ M7 ]; c9 `* L# Q5 C    态度 421( Z0 |3 k8 |) Q# v+ d8 [% U9 D
    社会焦点10-1 外观沟通与错误的沟通:态度与性的实例 426
: ]8 a7 s6 i4 R- v0 g# K   第七节 情境的定义 428" Q; N* u5 g5 P/ a
    服装定义出来的社会变项 4305 n. l/ M$ K4 L: k( [4 W7 ]
    社会焦点10-2 咨询员与顾主互动情境中的外观沟通 4335 r5 H: I% n% Q4 h) m% N! A4 F5 Q7 `
   第八节 了解外观沟通 440
" m" z4 S3 b+ J, b( u; q6 D   建议读物 441
# B% y! Q9 {1 l7 c'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20: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服装社会心理学 》下册 ( 美) 凯瑟(Kaiser, S. B.)著李宏伟译,PDF。电子目录,24M
- |  a) I6 i' |9 _% ]: |7 a9 x. g) q
《社会心理学 》下册 ( 美) 凯瑟(Kaiser, S. B.)著李宏伟译.png
目录
0 |0 _/ H- n/ N' P/ K& p服装社会心理学(下册) 10
9 A# Y, r% Q% |  R 第四篇 外观与文化 103 v1 Z% z& y& l' Y* b2 L
  导言 10
5 U6 o( ^6 W5 \/ L  C1 Z% ~! t  第十一章 团体中的外观与组织文化 13
8 `+ ~0 O/ S3 A* r7 G$ s! x  Z9 V   第一节 文化的特征 14, O8 |( {. r6 H# n
   第二节 团体是一种惯有文化体 14
- y  _+ C& }  n  N   第三节 个人外观与团体动力 16! r; B7 H/ W. b
    团体凝聚力与接受程度 16
- u9 Z2 g) m# x6 t    权力与影响力 18' s( _9 p4 M9 A  D- h
    情境中的团体生活 241 V0 @- W" m) x5 C7 E
   第四节 组织中的外观 25+ k  L- n5 j4 L; V
    组织的特性 25% p9 ?+ _& V) x3 D) E7 U1 D% _
    服装符号与组织文化 25, i8 a: g$ l* k+ |' |) R& X! ]
    制服 263 p+ V( N" X, U9 h; A, p
    组织的服装符码 29, B- I2 o) w* x7 Q6 B
    社会焦点11-1 组织情境中的女性第一印象 30! G3 p3 j* q6 P
   第五节 组织文化:理想中的类型 36+ E* j9 |( q- g) G$ Z4 R  {3 p
    经济性组织 375 ]  e1 f. o" O+ K# R" I7 d) ^7 P
    社会焦点11-2 医院的组织情境 38
' o. c& k0 }+ Q% p    服务性组织 41. L. ?1 c' h& T5 }# V0 }
    保护性组织 445 J# P2 d" I* q8 ?
    联合性组织 47" K# v* k# k3 e) {4 v+ N
    宗教性组织 52
- K5 ]3 z8 a* s1 V   第六节 完全机构 551 t- R  R) [) K* S- X9 _
   建议读物 56) n/ {% c% s4 l5 V' _  z
  第十二章 社会、外观与流行 58
: }: X9 ]6 ?8 ^  N. O- N: w: T   第一节 社会结构与流行趋势的衍生 59: z. M7 E+ S8 I' H% {& q
    古典时期 60
: F& x; _/ T% H: ?+ ?. m    工业化时代 624 \) `& F$ D* n% w6 Z
   第二节 共同体与社会 643 m# {$ P- Q. b9 c9 u& `4 r7 r
    共同体 653 f  W* w( K! T$ ^3 B! n0 n! u
    社会焦点12-1 爱美胥社会类似共同体的特质 68
' k9 `8 G) W3 d( @% R8 J7 {    社会 71
2 l  W9 b7 v/ l& G; S0 Q, _) U    摘要 75. L, \' n  C* }; K
   第三节 后工业化社会与后现代文化 77/ @, B  ]+ m- L* m' h, S
    社会焦点12-2 童装市场 842 d' r, |5 s& I( v' T% V' Q# N
   建议读物 86
0 X+ X" j+ h  J/ s: B8 P3 A  第十三章 文化类别、外观与社会层级 88. w( h4 N# N: ?! [; Z' X
   第一节 文化规范与社会层级 92
  F4 A: N7 q# k6 E) R    概念 92' @* W& G, H: t8 M' {
    多重阶层模型 94
& F/ n: [4 `1 i5 u& B* T; R: Y* K   第二节 性别角色 96
5 `$ s) p1 a$ o# q2 F6 p# u4 j8 h    社会焦点13-1 音乐录像带中的女性形象 99
0 k& ~- H# O! A: \9 K   第三节 外在吸引力 103) b. Z/ Z! Q+ c
   第四节 年龄 1108 }9 q7 y2 v+ x9 D& ^
    社会焦点13-2 年长者如何通过媒体获取流行资讯 114
( \, @2 C- V. V' Z, i   第五节 社会阶级 116
( k+ {% o# Q* V9 _    上层阶级 122
$ [; v) K$ y8 e8 x    中层阶级 123
4 `: R* T( \' J: T" N    劳工阶级 125& |2 Z0 ~  b. T& T9 q
    下层阶级 127
( r5 z4 z% q) Z/ G) x: e9 D$ Z3 C    社会阶级的测量 1274 \+ I9 B$ f0 _$ Q
   第六节 人种 130
8 J% j7 e9 m) W  `    非洲血统美国消费者 132* y, N. i% L* ?% [: V  n
    拉丁血统消费者 133
" R  m( q5 L; v. A6 Z- |$ r    亚洲血统美国消费者 135" C2 \1 d$ y6 q* L* m8 i; f
   第七节 类别界限的延续与变异 136
2 L9 n$ C7 J9 b3 t+ |8 e2 r, R) W   建议读物 137
$ ?2 |) `; [! U$ g' o% k 第五篇 文化的变迁与延续 138: M# `! I6 m) h* z% |
  导言 1382 h. ~% ], `# m) H! T+ S' y
  第十四章 文化动力与身分建构 1400 Q/ k/ G& E0 o9 I
   第一节 文化的矛盾与款式的意义 1413 h! q- K: D$ R4 Q; ^* y# `
    各种文化类别中的不稳定性 141( Z3 |1 l/ ]' ^. h
    文化符号所造成的身分冲突 145
+ g4 K; O) B$ _& P    社会焦点14-1 流行与摇滚音乐中的身分冲突大众文化的神话 147
2 ^" Z& _; f( x   第二节 认同与区别 162( t, Q4 W9 |4 B$ Z/ y4 Q
    集体服从 163# R6 l2 {* x! j+ C. Q! Y+ f
    个人风格 164
8 I* S; D# y0 B  F: f    社会焦点14-2 日本社会中的个人风格与集体服从 165
3 i( D+ Y' G! i) X  P  X2 R* M0 n   第三节 穿着服装的自由 172
3 L* q! `" M, S6 U   建议读物 173
* U6 ]& X- b* G) N- `; B6 w  第十五章 流行变迁:文化与历史背景中的社会心理历程 175' _0 }3 q4 R6 u$ H* g
   第一节 阶级斗争理论 178. c# N& x( z/ `; X9 l
   第二节 集体选择理论 182
( _6 ^' v* v8 o$ j( {. @   第三节 大众市场理论与流行传播 187
' s- d4 H3 W) N1 C    流行创新者 1909 I4 a- F. w9 ^# T0 {9 k% w1 u
    时装领袖 193
1 I) `5 w& p! a9 X8 G% p& O6 u    有创意的沟通者 195; d: [; b7 B2 Z' [# a! Y
    流行追随者 196! h# L9 m1 L! t  V) P
    其他特征 1967 A/ v9 I2 y. @( {
    摘要 199
2 X+ }" ?! p, b9 _# g    社会焦点15-1 社会领域中的经销行为 200( |, h* e5 ~! G
   第四节 亚文化引导理论 203  A0 m$ l9 `' S2 q" u9 Q
    社会焦点15-2 鬅克美学与流行 2086 M4 {7 s# ]( u6 K. f0 d- ?; [
   第五节 矛盾冲突理论 210" s# v' n' M& Z( {
   建议读物 2160 W9 Z/ L0 d5 T1 F. s' p7 Q/ a7 R
  第十六章 全球性的影响历程与身分的表达 217! a% M; I% s2 }& ~7 Y9 {
   第一节 地球村里的后现代主义 219! Q" n5 g, u- r  Y7 z) A
   第二节 文化的世界观 2226 ~6 x  N4 t5 ]# j: M4 ]
    四海一家的世界观 2229 T9 k; V: e0 C% @7 s9 O8 v/ ^* Q
    演化论观点 223- d" W5 t: k% D4 v
    相对论观点 224& ?2 a. _8 Q- {/ M
    社会焦点16-1 文化相对论:以伊斯兰妇女外观为例 226: _4 i! \- {& b
    社会焦点16-2 高度情境化的文化:以贺德曼门诺教派为例 234
8 ?+ l3 v2 s  K& ?  [2 a0 U   第三节 文化形态的差异性 2370 R3 i0 s) [  [" ?8 z* J
   第四节 文化适应与同化 242+ O: M: }7 m% x/ X
    跨文化的采用标准 2434 d5 q& }1 L& j+ n! L
   第五节 文化身分与个人身分 245
( e' y' ?  \; n( o7 z" z& P' Q   第六节 情境观点中的文化身分 247
/ @0 S  Q% e) D' W9 K: W5 d   建议读物 2476 j; F1 @- i8 |# |3 N9 i2 E
第六篇 各种情境中的象征性外观:不断凸显的领悟与无限扩展的可能性 2507 x' H% j# D3 x
  导言 2500 N" d: A1 _3 o# v1 s* @+ [% b
  第十七章 服装、族群、身分:朝向全面综合的理解迈进 256( e. [# }; U# O4 R7 g' s9 e
   第一节 概括而综合的主题 258
; }, y7 Q' x* ^, A- G* T    各种不同的购物经验 258
+ ~3 S1 O' ?% r+ F( }) Q* }* X1 L0 {    文化话题与综合的主题 260
* Q3 G8 W0 `7 ~  L, s    全球化的时代 263
6 K6 Z% O, a! N+ K4 J    朝向全球化观点迈进 270
: X5 \+ M$ U' W, B2 o   第二节 媒体的结合 2719 L( f6 W9 h6 B9 ^
   第三节 族群的风格 282
$ R( d4 i- S& X7 g6 M) K0 j; e1 O    非洲裔美国人的族群风格 283, t- A. v& [) u# Z' B' F
    男、女同性恋的族群风格 287* V) J0 G) g  S1 k4 a5 o3 N& S
   第四节 建构身分的工作 291. i+ y7 {7 G0 n# `+ h
    年龄、时间 296
8 N$ I# t8 \( G: w: Y    性别角色、性态度 297+ _8 \! v# @: a: K/ W) @$ w2 s
    种族、族群 299
2 ]; D" Y) E  ]+ r" H   第五节 情境弹性 3003 q' w$ z+ N' \6 {
   建议读物 311
1 [* \4 e/ l5 V  ?/ H1 m 参考书目 3142 y0 J: Y2 n2 q2 b% v: K) @( f

- @* @# F: }5 I$ k( h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10-21 21:5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