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清棉] 开清棉工艺设计要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0 21: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清棉是棉纺工艺的起点,是决定棉纺加工质量的关键工序之一。工艺是指对各种纺纱原料、半成品进行加工,使之成为纱线的方法和过程,开清棉工艺对成纱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开清棉工艺设计应力求科学合理,使生产按最佳流程和工艺条件进行。
% U) n0 w- f5 B$ y  T* s9 o(一)原棉的混和
: U- W( q- g4 ?, z' X- y8 W混和主要包括混和方式和混和质量,纺纱目前采用的混和方式有棉包散纤维混和、条子混和及称重混和。欲达优质高产,必须重视开清棉工序对不同性能的原棉及回花、再用棉的均匀混和。混和越均匀,对解决色差、色档以及提高均匀度和降低单纱断裂强力变异系数越有利。) K/ q1 m( o( G* J5 I9 i
对含杂内容和纤维性能差异大的原料,为了提高成纱质量,可先分别采用不同的开清棉工艺加工,然后在并条机上混和。: C$ t- D# I0 n4 |6 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21: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0 d4 ^; [4 d2 r' v
(二)开松
) m/ W! k( R9 g$ z开松是保证各混棉成分充分混和、清除杂质,并使纤维单纤化的必要条件。开松按喂入原料接受开松状况可分为自由开松和握持开松。) Q- s' l& z. U: ~% A0 _2 y3 D) h
1.自由开松- f( h  i/ H! k" c2 l3 A8 v* L! ^
原棉在自由状态下接受开松机件作用称自由开松,可分为自由撕扯和自由打击。
# e: l2 u* q4 L  U9 [3 H' v2.握持开松
7 ^; X, X4 i4 ~8 F原料在握持状态下向机内喂入的同时受开松机件作用称握持开松,按对原棉的作用方式可分为握持打击和握持分梳,握持开松的开松与除杂作用比自由开松强,但纤维损伤及杂质的破碎比自由开松严重。& k0 _  F  n' }! C& O
如果开松作用过于剧烈,易损伤纤维或将一个大杂打成几个小杂;如果开松作用过于缓和,则开松效果较差。开松要求既开松充分,又保证少损伤纤维和少破损杂质。故在开松过程中,应遵循“先缓后剧,渐进开松,少伤纤维的原则”;而在除杂过程中,较重、较大、易破碎及黏附力较小的杂质,本着“早落防碎”的工艺原则应先排除。因此,在开松工艺上,一般先安排自由开松,后安排握持开松。
$ r9 F1 e: L' }* w
, ~. S+ h0 d  i1 }7 e# r4 Q7 N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21: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 n4 H8 K& f% ^8 Y6 x1 R0 j( s" ^/ L% B
(三)机器的排列组合3 }* V3 A( e4 Q  S. a+ I( p
开清棉联合机组中各单机性能有所侧重,因加工原料性能和产品质量要求不同,纺纱工艺流程亦不相同。
; `. L, Z( b" c9 m5 m; [# _1.组合原则9 O4 v4 P) Z5 O$ d& q7 c& j
工艺流程配置应遵循“精细抓棉、充分混和、渐进开松、早落少碎、以梳代打、少伤纤维”的原则。工艺对不同产品要有一定的适应性,并合理设置棉箱和开清点的数量。
) n) c- J' k- g/ |! f& q/ a5 @2.棉箱和开清点的设置
3 {8 c0 n: g9 a为保证原料的充分混和及均匀输送,做到稳定供应,在开清棉流程中一般配置2台混给棉机(即2个棉箱)。开清点(即握持打击点数)是指对原料起开松、除杂作用的部位,通常以开棉机和清棉机打手为开清点。原棉含杂率3%左右时,应设置3~4个开清点;加工化纤时,则应配置2~3个开清点。为使开清棉工艺流程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机组流程中设有间道装置。
8 f) ~6 S$ C. ^! ~0 B, |) v3.组合实例$ V5 D7 h; E* a+ s' N
(1)加工原棉的工艺流程:: d* o8 Z: u' ~' T/ V! C
2×FA002型→FA121型→FA104型(附A045B型)→FA022型→FA106型(附A045B型)→FA107型(附A045B型)→A062型→2×A092AST型(附A045B型)→2×FA141型
: S0 M6 G0 i! c) d本流程配置4个开清点(FA104型、FA106型、FA107型及FA141型)、2台棉箱机械(FA022型和A092AST型)。7 R6 e! E; r. j- L7 O2 u( j/ t
(2)加工棉型化纤的工艺流程
" Z7 @! o0 T3 K2×FA002型→FA121型→FA022型→FA106型(附A045B型)→A062型→2×A092AST型(附A045B型)→2×FA141型0 D8 d) Q% _' l( I( K& c
该流程设置2个开清点(FA106A型和FA141型)、2台棉箱机械(FA022型和A092AST型)。- `7 ~& Z4 p7 X- t5 m
(3)清梳联加工棉型化纤的工艺流程) Y, j/ A6 ~  B& G" T! z& P. E7 D& I
FA009型往复式抓棉机→FT245F型输棉风机→AMP2000型金属火星二合一探除器FA029型多仓混棉机→FT204F型输棉风机→FA302型纤维开松机→FA053型无动力凝棉器→FT201B型输棉风机→FT301B型连续喂给控制器→119A型火星探除器→(FA178A型棉箱+FA231型梳棉机+FT240型自调匀整器)×8
( f5 R- F: q8 C. f2 [/ `该流程设置1个开清点(FA302型)、2台棉箱机械(FA029型和FA178型)。
) ~" X9 p2 R" o, ^& B8 V5 B* h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21: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8 b+ G( v* M! f8 W2 B& m  ]& Z
(四)打手的形式和转速
4 k! D0 _+ f  l* S6 X/ D- q打手形式应按加工原料品种和性能而定,一般不安排同一类型打手连续使用。豪猪式开棉机加工棉纤维时,应采用矩形刀片;而加工棉型化纤时,则应采用全梳针滚筒。
$ D: ^! r% N/ z3 f! d1 }打手转速应根据原棉性能、含杂及其紧密度而定。打手转速高,对纤维的开松作用强,除杂作用也高,但易损伤纤维和增加棉结等。因此,在实际加工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和权衡利弊。. Y& G- [: B+ R/ X
(五)隔距& `5 L5 j3 H7 D7 m" z5 P1 Q' T; U* b
在保证供应的条件下,棉箱中的角钉帘子和均棉罗拉间隔距应尽可能缩小,以提高其开松效果。
4 f. V0 Y# q& }+ f2 {开棉机各尘棒间隔距,按棉流自入口至出口由大渐小调节。其隔距大小,随杂质大小而定,排大杂质时宜大,反之宜小。豪猪式开棉机在合理排杂的同时,也要根据原棉含杂情况,合理回收纤维,以节约用棉。
! g0 I  m2 n7 c% N2 y) n8 d9 \5 \棉流在清棉机上,以落小杂质为主,尘棒间隔宜小些。! Q+ Q% N! V8 \1 ?" {" x
打手与给棉罗拉间隔距,应按纤维长度来调节。打手与尘棒间隔距,在打手室入口附近小,在出口附近大。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21: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4 E+ F4 e" @& d
(六)除杂; a+ P/ Y4 D/ B% M& s
开清棉工序和梳棉工序,担负着纺纱过程中主要的除杂作用,绝大部分杂质要在这两个工序去除,其余工序的除杂作用极其微小(除络筒工序能去除部分杂疵外)。开清棉工序是梳棉工序的准备阶段,故本工序的质量好坏对生条质量影响很大。衡量本工序除杂作用的好坏,不但要看棉卷(流)含杂的多少,更要看杂疵的内容、粒数及其大小。1 {# y( _4 E, q9 L0 t* C4 r" x
在提高单机除杂效能的基础上,应根据原棉和产品的质量要求,合理安排落棉率(统破籽率)。当原棉含杂率为1.5%~2.5%时,落棉率控制在原棉含杂率的70%~85%;当原棉含杂率为2.5%~3.5%时,落棉率控制在原棉含杂率的75%~90%;当原棉含杂率为3?5%以上时,落棉率控制在原棉含杂率的90%~110%。
* Z8 z/ [" W5 x0 Y棉卷含杂率控制在0?8%左右,开清棉机组总除杂率为45%~55%。& R. v3 ?$ h" s
(七)棉卷定量和棉卷罗拉转速
4 D" T. ]- d, ^" t8 j2 R' {- f棉卷定量和棉卷罗拉转速一般是按细纱线密度选定的。细纱线密度大,棉卷的定量大;反之,则小。而化纤的定量,较同特细纱的纯棉卷重些,一般可接近纯棉中特纱的棉卷定量。棉卷罗拉转速在纺中特纱时可较高,而纺细特纱、粗特纱及化纤时宜略低些。
4 e7 H; N) B/ v" l/ Z5 ^. j# H(八)温湿度! Z$ q; j& d- Q% @1 p
控制和稳定开清棉车间的温湿度,对提高除杂效率和改进成纱质量极为重要。因此,本工序所采用的滤尘装备和洗涤室设备是十分必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11-5 08:4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