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柬埔寨的中国拓荒者 在经济转型背景下进军柬埔寨的中国企业,许多都入驻了红豆集团投建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它们一方面享受着政策与人口的红利,一方面也承受着恶劣的条件和人才的短缺
/ D' F; Q- Q+ }3 D7 y4 Z 彭海斌 6月7日上午9时,地表温度已经超过了35摄氏度,身着正装的宾客在广场的椅子上正襟危坐。$ Z0 n, U! q1 N: W
主席台上的柬埔寨首相洪森声音洪亮,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脚下这片园区的特殊之处、自己与这片园区的渊源,以及对它未来的期许。3 C! P; L: p! n+ ?+ ~& \
这里是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这个东南亚国家比照中国此前走过的道路,建立起特区以期实现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 q9 w% V. }5 ^# B0 G9 }% R. V
8年前,中国江苏企业红豆集团在此落地生根,从荒草灌木中蹚出一片园区,成为西哈努克港名副其实的“大东家”,也为这个世界最贫困国家之一带来了商机。
6 u; e6 I) k6 ~; ~ 当然,这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在园区中,有时想找个熟练的工人都很困难,纺织女工往往脚上的泥还没擦干净,就开始踩起了缝纫机脚踏板。
: n$ B9 ^; I) F; g L; V 作为柬埔寨的拓荒者,红豆集团和入驻的中国企业一道,正在见证一个国家的经济大转型。" h0 |, ` q% b/ ~# Y z
拓荒柬埔寨8年
8 ]9 B: ?# u% ] 三面环绕着低矮的丘陵,一面朝向美国援建的四号公路,中间一片开阔的近12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SSEZ)。 C, @8 n# T- W
特区以公司的形式运作,全称是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有限公司(下称“西港特区”),由红豆集团牵头,与柬埔寨国际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合资运营,前者处于控股地位。4 i, r3 q! }' Z- U
2007年红豆集团开始考察西哈努克港,成立合资公司后于2008年开始洽谈收购土地。西港特区总经理戴月娥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目前西港特区对脚下的土地拥有完全的产权。柬埔寨政府亦放权给西港特区,后者在完成通水通电土地平整公共办公区域建设后,开始向中国企业抛出绣球,吸引其落地于特区之内。/ u1 j* }/ I' J) r; r1 o) n* m7 n0 O1 \
2016年6月份,恰逢第100家企业落地,西港特区邀请洪森出席庆典。据西港特区管理人员介绍,特区较柬埔寨其他地区特别之处在于其进出口关税的减免,且内部集中了企业所需的进出口业务“一站式”服务,为入区企业提供投资申请、登记注册、报关、商检、核发原产地证明等服务。
3 \) k+ R) W; s( p/ ? 不过,在园区的早期土地购买和实际建设中,地方政府则采取了放养的政策:既不干预也不约束。( m8 q& s$ V6 h6 N/ f" y& b
“刚来这里时,无水、无电、无路,几乎百分之百被无经济价值的杂草和灌木林所覆盖,地势高低落差达70米。”戴月娥回想起8年前踏足当地时的情景不免唏嘘。9 F. D! o+ m- X$ D8 f( R) q2 u
彼时为了勘察土地,前面需要有人挥舞砍刀斩断灌木才能通过。这些土地是当地农民所有,公司与农民一家一户谈土地购买协议,“这块土地是以100多份土地产权证拼凑起来的”。- C) c) A4 d V& h9 d+ |6 s8 O
即便是在今天,这块11.13平方公里的土地也未完全可供入驻企业使用,其中已经完成“五通一平”的5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着入驻的100余家企业。
0 l% p0 i" \6 i) M' Y" U- J2 L# G 劳动力易买,熟练工难求
$ V4 z% Q' I# R' t( ^, m 入驻园区的100多家企业中,中国企业居多,达到87家,以轻工业为主。
( t. @3 o2 C4 S) v 在中国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企业,在柬埔寨重新找到了盈利点。单工资一项,便可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节约大笔的开支。在西港特区刚刚建设的时期,也即8年前,当地的工人工资每天仅相当于8元人民币,月工资240元人民币左右。
4 h# r" v! O/ w6 f: K7 P 即便柬埔寨工人工资连年上涨,仍较中国地区的工资水平低一截。据入驻西港特区的鑫达顺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范云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当地工人工资加上相应的福利,所有打包支出月均约200美元。以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计算,柬埔寨普通纺织工人的月工资在1300元人民币左右。! ^" n8 b6 p+ a% B B7 v
而柬埔寨整体人均收入更低一些。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柬埔寨2014年的人均收入为1084美元,月均约90美元。
9 k9 y' D3 q0 d, Z; F9 ~- V 尽管劳动力成本低廉,但对中国企业来说美中不足的是,柬埔寨的工人并不像中国本土工人那样已经经过工业化训练。
) Z$ @* c" I* G" L" i% N 在每月的10日,西港特区定期招聘员工,大多数应聘者是周边农民。一位入驻园区的企业经理笑称柬埔寨工人工作“很慢”,往往两位柬埔寨工人的工作效率仅相当于中国国内一位工人的水平。
; `7 T( r+ d) r0 v! } 这可能与当地气候有关,柬埔寨常年气温在30摄氏度以上,人难以长期承受在此气温下高强度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地工人都是由农民直接转化而来,洗掉脚上泥土,踩上缝纫机踏板,对当地人来说是一种考验。他们已经能够游刃有余地应付初级的轻工业,而一旦涉及稍微复杂的工作,就无能为力了。& e6 {8 t! ]/ P2 m& C0 O' v
30年前的中国
9 v! K4 [ [, _# y) u1 e8 ^ 洪森与西港特区渊源颇深,2008年,洪森同样以首相身份出席了西港特区奠基仪式。近年来,柬埔寨正在力推经济特区建设,至今已经有11个特区实际运行。减免进出口税收是经济特区的“标配”,这吸引了中国低端制造业的转移。
* L( o4 v( K% B# P3 w7 m: W' Q9 u 在30年前的中国,纺织业是工业的重点,而今已经属于“夕阳产业”。企业家们像是草原上的食肉动物,随着季节迁徙,寻找合适的狩猎场。
+ s: X/ z# f% N/ Q" a+ s 鑫达顺纺织入驻柬埔寨的时候,从西港特区手中买下一片土地的50年使用权,建立了自己的工厂。选择柬埔寨、落户西港特区的中国企业,除了看中当地低廉的劳动力,发达国家给予柬埔寨的优惠政策更加重要。由于被列为贫穷国家,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给予柬埔寨诸多的税收优惠,这为经济特区吸引力提升增加了砝码。, u, K8 G8 {( L# J6 ~+ ~9 J
比如液压叉车产品从中国国内出口到欧盟的税率高达78%,但从柬埔寨出口则可免交进口关税。西港特区内的液压叉车配套商祝友群的工厂就是跟随中国液压叉车生产企业从泰国转移到柬埔寨的。0 w. r/ w. F2 r$ C, Y- i8 I6 R
红豆集团旗下的红豆国际制衣也是最早入驻西港特区的企业之一,目前工厂开设了两条西裤、两条西服共四条生产流水线,预计月生产分别达4万条和3万件。中方的管理能力和本地化的工人相结合:工厂中方管理人员20人,本地员工620人。8 W+ v1 X$ Z- q7 X* l# m
事实上,西港特区受惠于中国和柬埔寨双方政策的叠加效应。
t& R" d6 b9 ^6 H 柬埔寨就像30年前的中国,一个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国家,它的青壮劳动力正在慢慢适应从农田到工业流水线的劳动。柬埔寨政府也像30年前的中国,希望外国投资者带来资金和管理能力,同时将工业移植、落地。
: I, ?( [ A/ i& Y+ L3 c0 f% t 而中国正在大力推行“一带一路”战略,柬埔寨正在节点之上。同时,国内有利于消除过剩产能的供给侧改革,意味着大量的中国企业有望实现向国外的转移。
; _5 q: U, U/ }+ }( `" h 6月7日的庆典结束后,海风吹来乌云,一场大雨随风而至。紧邻海岸,西港特区正是风云激荡之地。一路从改革开放走过来的中国人,想必对此并不陌生。 (第一财经)
, M0 E+ _ R: t5 c2 B* L
1 B& F# t0 e3 C. [% Y& L3 S& s1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