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综合] 纺织服装行业的改革先锋步鑫生先生去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7 09: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步鑫生.jpg
步鑫生(1934.1-2015.6.6)
改革先锋步鑫生,因病于6月6日19点30分在家乡浙江省海盐县去世。
, j6 l+ c0 R# s' g/ e  p; H  步鑫生,1934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兼党支部副书记,原海盐县二轻总公司副经理。曾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增补委员,嘉兴市劳动模范,中国企业改革纪念章获得者。
$ N7 [& ?; M, g" o1 B  上世纪八十年代,步鑫生在担任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期间,针对当时企业管理的现状与僵化体制,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和“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与“担当”意识,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企业改革,用一把剪刀剪开了城镇企业改革的帷幕。他制定了“生产上抓紧,管理上从严,经营上搞活,生活上关心”的办厂方针,在企业生产经营、内部管理和劳动用工及分配制度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改革,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分配模式,充分调动了企业与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海盐衬衫总厂面貌焕然一新。
, r" t: ?5 l4 K& @3 T6 r, t2 @$ Z  步鑫生的开拓进取精神也受到了当时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肯定,因此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改革明星”。他以坚定的“改革创新精神”一度走在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前沿,成为当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
6 ]* ]- e1 q0 D  W# E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掀起学习步鑫生改革创新精神的热潮,推动了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步伐。他当年的改革创新精神和企业改革实践,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5 }0 }1 p2 D8 ^1 e
  步鑫生简历% j  M; g2 e' k" Y2 w; _3 l
  步鑫生1980年出任浙江省海盐县衬衫总厂厂长。在他的带领下,小厂打破“大锅饭”,进行全面改革,企业飞速发展,一年后成为全省行业领头羊。
7 x: G2 Q4 _7 r/ \  1983年其事迹成为全国典型,“步鑫生神话”轰动全国。" o  {: H/ J# A1 Z0 B' O
  1988年海盐衬衫总厂资不抵债,步鑫生被免职;后曾在上海、北京、辽宁、福建等地办厂。
5 [* H3 U. @" f  k  1993年起在秦皇岛创立步鑫生制衣有限公司。0 ?3 B& J/ U2 F: R9 M3 ]4 J
  他们眼里的他
( @' U9 Y  P# M9 H- F1 o, c1 U  《浙江日报》曾在长篇通讯《企业家之歌》(原载《浙江日报》1983.4.26)中写道:  他不是完人,有过过错,摔过跤子,但他从挫折这座通向真理的桥上走过,不是反复表明着磊落的心迹吗?
* O9 c0 V9 J1 N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写道:+ M+ O9 O0 T9 i+ p5 \
  “步鑫生是1980年代知名度最高的企业家,他是胡耀邦‘钦点’的企业大胆改革的典型,《人民日报》自创刊以来,报道量第一的先进人物是雷锋,第二就是步鑫生。可是,到80年代后期,步鑫生的海盐衬衫总厂因扩张过速而发生经营危机,他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步鑫生本人出走海盐,不知所踪。”
8 P1 M' J6 N  Z8 F, [& g9 z7 b% S  他的故事,你不妨重读一次
; i, H$ B  \7 [' o  1934年,大年三十晚上,浙江海盐县,一个妇人听着高高响起的鞭炮声生下一个男孩,小名高生。男孩从小多病,念书时起名步鑫生。
2 y+ F+ H+ `7 T$ i- D  步鑫生的老家在海盐县澉浦镇附近的农村。步家是裁缝世家,步鑫生从小就学裁缝。他9岁时父亲去世,当时大哥16岁,二哥15岁,一个到上海南京路,一个到上海霞飞路,一个学男式裁缝,一个学女式的。1956年,响应国家号召,大家走到一起来,步家荣昌裁缝铺也合作化了,步鑫生成为武原缝纫合作社主任。在1978年之前,海盐县城人对步鑫生的印象还是那有名的步家裁缝店的后人,以及他总是带给人们惊喜的好手艺。' z  ~& ^8 D2 V3 ^2 W" s) X# W: [
  海盐衬衫总厂前身是红星服装厂,是服装加工企业。由于没有自销品牌产品,企业发展很慢。后来,通过一家社队企业的关系与上海卢湾区一家衣帽公司接洽上关系,为对方批量加工服装。为了促进生产发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步鑫生任车间主任时就提出过奖励工资等建议,未能实施。2 \' t* u& B5 J! r' K
  当步鑫生接手厂长时,企业有300多职工,却状况不佳,老工人的退休金也无处可支。在这种情况下,步鑫生觉得必须进行改革,首先就是学习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车间实行了“联产计酬制”。
7 V" `6 u% ]  u0 |8 r: X5 I& B! e5 Q: l! w5 F  当时安徽凤阳等地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已经见到很好的成效,步鑫生参考其中的做法,在工厂里实行工人做多少衬衫,就拿多少工钱,上不封顶,下不包底。当时时髦的概括是:“打破‘大锅饭’!”
5 B  `9 A2 _5 N" N+ }5 M9 w  其次是抓质量,“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做坏一件衬衫要赔两件。' I" F! A" G6 i& i8 v
  三是规定请病假一般不发工资,若真生病要由步鑫生来决定是否补贴。当时,“泡病号”在企业中很流行,即使在企业生产最繁忙的季节,出勤率也只有80%,而真正生病的不到“泡病假”的三分之一。步鑫生当时的做法就是要治一治这种“流行病”。其他的办法还有每年要开订货会、打响“唐人”、“双燕”、“三毛”三大衬衫品牌等措施。因为“靠牌子吃饭可以传代,靠关系吃饭要倒台!”正是在改革的潮流推动下,当时地处偏僻一隅、名不见经传的海盐衬衫总厂成了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明星之一。
: w9 b6 O4 u; U7 U$ M- K) e  海盐衬衫总厂,这个前身是1956年合作化组织起来的小集体性质缝纫生产合作社,从一开始只有60多名职工,到1983年达到600多人,两年后达1000多人,企业利润每年以50%幅度增长。- S! S# n; J" x" P1 S8 \
  多年后,步鑫生自己也意识到:“那时全国改革已在农村取得进展,城市改革需要突破。在这种背景下,有关方面发现了海盐,发现了我。没有步鑫生,也有张鑫生、王鑫生。”
9 F+ f; X1 J/ P6 R( m0 P* r$ s  1983年,步鑫生火了!
  C; F8 O9 e% ~, Q  1984年,短短2个月,全国各地到海盐衬衫总厂参观人数达2万多人。美、英、法、德等各国驻华外交官员、记者闻讯赶来,探讨“大锅饭”“中国懒汉”等“改革锐话题”,步鑫生在厂里接待室举行招待会,侃侃而谈。
( P2 b: g( R+ N8 S7 z' `' `$ v1 n  “庙多菩萨多,办一件事要盖几十个图章,必须改革,将某些部啊局啊撤掉……”步鑫生在大会上批评政府机构臃肿。
1 t0 m! N4 [- ^# A' u) b6 ^9 W  步鑫生到处作报告,甚至到部队、机关谈改革……* |/ K+ X- e0 H% v( U
  他在这里名扬全国,也曾在这里“败走麦城”。# y+ i6 `( j/ f1 l! K2 x: H
西装!西装!步鑫生耿耿于怀:“如果西装厂存活到现在,产品肯定卖到国外!”3 P* w7 v# K" `: M
  当时让西装厂上马,步鑫生承认有点头脑发热。“领导1983年要我上西装项目,我说好吧,弄个年产量六七万套。结果打报告到省里,领导说,你是典型,要搞就搞个全国最大的,年产量30万套。”
* r' [" e  p! c4 a" Z$ J- B  让西装厂下马,步鑫生急得和领导顶起来。“他说各地西装厂都下了,你赶紧下吧,我说这几年我所有的都投进去了,怎么下?再等等,西装又会流行起来。”7 o" Z8 [9 ?! l9 ?3 y! t! \* u
等不了了。1988年,步鑫生被免职。+ k2 E9 ~1 ]' ]9 ]
  离开海盐后,步鑫生先后到北京、辽宁盘锦、河北秦皇岛等地创业。他憋着一股劲,“好企业请我我不去,亏损企业我才去,我要体现人生价值!”* C9 P' J% |' h' ?' j% v
  2001年步鑫生因病切除肾脏、脾脏,出院后退出商界,定居上海。闲时看看历史书,练练书法,最爱写“龙”字。: x( k7 e- [8 Y8 I
  2014年6月,他回到家乡海盐定居。(钱江晚报)
1 A3 s- ]& r' Q5 X1 v" R  @& Q' l9 Q

7 F. C2 M, b1 h/ ~: H%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5-1 09:4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