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人物] 王亚蓉——古丝绸修复专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 16: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被誉为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的古丝绸修复专家王亚蓉近日荣获“2016中华文化人物”称号。王亚蓉曾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亮相。王亚蓉追随中国服饰文化研究领域的奠基人——沈从文先生从事纺织品考古近半个世纪,她可以用细如毫发的纺织品、纵横交错的经纬线,呈现出一个“丝绸中国”。
, n; z7 B/ g8 P
2 C/ W" ]8 K& D. n/ V/ n+ o1 Z8 w/ e6 J9 J) S( [5 L$ C" b8 R2 B
  用工匠精神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是一个丝绸之国,丝绸对中国而言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作为文物修复专家、古代服饰研究专家的王亚蓉,师从沈从文,被誉为织绣领域研究第一人。她的研究从东周的朱染双色织锦到清代绸缎,贯穿了两千年的中国丝绸史,在她的眼中、手上,获得了一个仿佛丝绸经纬般的中华文化历史。
  工作44年来,她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着中华文化,参与过的丝绸复织项目具代表性的有湖南长沙马王堆、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墓、北京大葆台汉墓、辽宁省叶茂台辽墓等。
  在获得“2016中华文化人物”讲述获奖感言时,王亚蓉表示,60年前,中国人不知道纺织考古,50年前中国人不知道沈从文先生对中国古丝绸文化所作的贡献,40多年前,马王堆汉墓出土,把中国服饰的优雅呈现给了世界。她深情并遗憾地说:“我要感谢两个人,沈从文先生和王公式先生,是他们做好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奠基,而我只是延续了他们的梦想。这个奖,对于两位先生,来得太晚,很遗憾他们没有看到。十多年前,我组建了一支纺织考古队伍,在中国服饰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我会继续努力。”
  而王亚蓉之所以选择历史考古、文物修复和服饰领域作为一生的研究方向,还要归因于年轻时的一次机缘。上世纪60年代,她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成后,在一家玩具公司担任美工,以设计玩偶为主。在那个“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她每天泡在当时的北京图书馆柏林寺分馆,查阅各种设计资料,寻找设计灵感。在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的那段时间里,王亚蓉经常遇见一位长者,这位长者与王亚蓉邻席而坐,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杨纤如教授。因为总在图书馆里看见这位年轻人,杨教授有一天主动问起王亚蓉,“为啥不去抓革命,却总来图书馆查资料”。王亚蓉如实以告,杨教授很高兴,便向她推荐他的一位老朋友,说这位老朋友可以向王亚蓉提供相关的形象设计资料。就这样,一次偶然的交谈,让王亚蓉结识了沈从文,成为他的学生和助手,也从此改变了她人生努力的方向。
文物修复专家、古代服饰研究专家王亚蓉.jpg
文物修复专家、古代服饰研究专家王亚蓉
王亚蓉(右一)与沈从文夫妇.jpg
王亚蓉(右一)与沈从文夫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 16: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曾跟随沈从文学习
  自从那次结缘,从1978年起,王亚蓉就开始了在社科院考古所的工作,也开始担任沈从文先生的助手。在社科院考古所工作期间,她历任技师、工程师直至高级工程师并兼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会副会长、国际服饰学会顾问、中国古代纺织品研究保护中心顾问、湖南省博物馆顾问、首都博物馆顾问等。
  谈到沈从文对自己的影响,王亚蓉说,当时,沈从文正在编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时名《古代服饰图录》),需要人手帮他绘图。“我从为沈先生做插图开始,走上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研究和文物修复的道路。”王亚蓉说,这本书从开始编写到最终出版,风风雨雨18年,遭遇种种坎坷和羁绊。王亚蓉说,沈先生著作此书,不仅梳理了中国古代服饰史,还指明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从中随便抽出一个词条,都可以做一篇极有价值的论文,或者开展相关研究。”
  在沈从文身边工作,王亚蓉对这位学者前辈勤奋钻研的态度、睿智豁达的胸襟、底蕴深厚的学识、超乎常人的毅力深有感触。“沈先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凭借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文坛闯出了自己的天地。”王亚蓉说,“先生不仅是著名作家,也是历史文物研究者,他是中国服饰文化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 17: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 @! W% ~5 F& t* ~
修复古丝绸很高难度
  考古是一门实证科学,每件文物标本都可能串起一段历史。例如靖安东周墓葬出土了一件破损不堪的衣服,左襟压右襟,为古人右衽穿衣的习惯提供了佐证。在考古现场,王亚蓉带领的团队会用文字记录文物出土的原貌,并尽力去保留。如果实在不行,也一定要留存图片、影像资料。
  谈到纺织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技术,王亚蓉坦言“古丝绸最娇气”,“文物修复过程中,最娇气、最不好处理的就是丝织品。这些丝绸使用的材料是有机物,非常容易腐蚀,因为从墓中出土的丝绸,大多穿在墓主身上,伴随着尸体的水化而被腐蚀。”因此,丝绸很难保存,平均一千个古墓发掘不到一件丝织品。
  尽管如此,这个高难度的工作在王亚蓉看来最有成就感,让她得以有机会见到古丝绸出土时的“芳容”。哪怕只发掘到一块指甲盖大小的残片,研究也会同期开展:是什么材料,用了什么工艺,在原件中处于什么位置,有什么功能?这一长串的问题即从她的脑海里挨个蹦出,她在现场做出基本的判断,之后立即根据现场状况研究提取方案。
  40余年对工作的孜孜不倦,独具匠心的精神,让王亚蓉在业内的口碑很好。音乐学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田青对王亚蓉也有着很高的评价:“王亚蓉追随沈从文从事纺织品考古近半个世纪,从现场挖掘到整理、研究,经年累月,孜孜以求。更是凭着她惊人的毅力与耐心、出众的才华和巧思妙手,让残破的文明重现:她从古墓的冷水中淘沥出千古匠心,在一片片残破的丝绸遗骸里寻觅一代又一代织女们的灵魂,将被历史的罡风吹散的云霓重新聚拢,她用周秦汉唐的经纬织出了当今中国的文化自信与瑰丽霞光。古代的织女应该感谢她,是王亚蓉让她们不朽;今天的国人更应该感谢她,是王亚蓉让中华民族‘天上取样人间织’的丝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复兴并传承不绝。”(摘编自深圳商报)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充值|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 )

GMT+8, 2024-5-9 04:1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