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窗织 唐 王建 9 b7 l, o7 S& R+ u. R4 s
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
' c! R5 g8 ~; q贫家女为富家织,翁母隔墙不得力,
: |0 b" Y: k( a/ N) M9 T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
/ T+ i/ y$ A" s) u8 l& q5 c7 x% R, ^草虫促促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
) g' L7 m% M3 C2 A输官上顶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 f5 y T+ u8 Y1 ~; ]3 A
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 王建是中唐时期成就较为显著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擅长乐府歌行:或拟作旧题,哀时托兴;或即事名篇,直书所见。他与张籍并称“张王乐府”,对元稹、白居易写作新乐府起过先导作用。其乐府诗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语言通俗,现实性较强。上录《当窗织》便是王建的代表作之一。
! G+ q: g1 y# `! B5 f! h0 G4 r这是一首新乐府。全诗通过描写一位为“富家织”的“贫家女”的遭遇,揭露了当时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社会现实。
' g8 i% p/ L, F5 k' ~开篇两句,为下文起兴,且兴中有比,以“园中有枣行人食”比喻织妇的劳动果实为别人所占有。
7 m" j* P; J7 [' v% c( ]3 d$ w“贫家”以下6句,从不同的角度具体描写织妇的劳作之苦:这位织妇为“富家”以丝织布,“翁母隔墙不得力”,可见无人能出力相助她,这是一苦;浸丝的水寒冷,织妇双手冻皴了,仍须劳作,这是二苦;丝线因冻变得脆而易断,织布难以为继,这是三苦;织妇织布,两日要赶织出一匹半,劳动量大,这是四苦。
J3 C* N I) B; p# q6 M“输官”两句,写织妇辛辛苦苦织成的布上缴给官府后剩下的零碎料还不够给婆婆和自己做衣服,点明是官府占有了织妇的劳动果实。这样,也就形象地反映了劳动不获、获者不劳的社会现实。% k ^( t6 s. D2 @9 W) I7 E
最后两句描写织妇的心理:她坐在窗前羡慕青楼的娼妓手指不动而衣箱里装满了衣服。字里行间渗透了织妇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懑之情。. U- ]3 B3 r0 _( W( u4 o& B
这首诗即事名篇,直书所见,有较强的现实性,颇能体现王建新乐府的特色。
) s# f* ^( O- w+ ~& K. R(王美春点评)% [8 T3 M( a5 m* S7 j+ r6 C$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