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A5 t8 F% F" B1 b4 @
(五)加强品牌建设。 1.产品(企业)品牌建设。对“菲洛索菲”、“圣雪绒”、“绒典”、“灵州雪”、“汇川”等已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积极帮助其与国内主要百货、Shopping mall等商业流通领域合作。组织宁夏品牌联盟开展与商业渠道的“抱团”入驻,推动“名品进名店”,降低品牌渠道拓展的难度与成本。设立宁夏服饰品牌影响力奖项,对区域覆盖和品牌销售终端数量达到规定数量的企业予以奖励。鼓励企业收购国际服饰品牌所有权或中国区代理权。大力培育和扶持成长性品牌,鼓励羊绒分梳企业创建优质无毛绒品牌,引导企业在面料、服饰等方面依托设计研发和产品制造能力发展自主品牌,开展区域营销。选择具有穆斯林民族服装设计能力的企业作为特色服饰品牌建设试点,支持其在国内外穆斯林聚集区开设品牌专卖店或设立品牌销售点。 2.区域品牌建设。依托现有的产业集聚区,如灵武精品羊绒,灵武、贺兰生态纺织等,继续强化产业特色,扩大区域产品知名度,引导企业树立集群区域品牌意识,维护区域品牌形象。鼓励集聚区内企业以区域品牌为标志,开展各种推广和宣传活动,鼓励企业组团参加国际性展会。加大对区域品牌建设的宣传力度,提高认知度。 3.服装品牌生态建设。服装品牌生态在微观上涵盖了物流开发、产品生产、服务水平、研究开发,以及延伸出的资金流、商流、信息流开发等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围绕上述品牌生态单元,进一步改善产业本身和支撑系统,优化物流配送系统、提高设计研发能力、建立品牌发展产业基金、推广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 (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健全服务体系。 1.建立灵活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根据企业用人需要,建立全面的纺织服装劳动力培训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劳工招募和培养制度。极积引进纺织服装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举办操作工技能大赛,科学评价劳动力素质和生产率水平,为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定、子女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2.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加快建设适应纺织品服装特点的专业性第三方物流体系,加强以统一纺织品服装电子二维码技术为核心的仓储物流信息化建设,提供适应服装产品及其辅料和配饰的多批量、小品种、短周期的物流服务,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建设宁夏羊绒国际交易平台,加快设计研发、质量检测、信息、认证、电子商务、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企业、大学与研究中心的合作,建设开放性的创新体系。 3.发挥展会、节会等综合平台功能。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展会、节会,在中阿博览会期间举办国际穆斯林时尚论坛,为全球穆斯林提供一个展示时尚文化、交流文化产业的窗口。适时举办高端天然纤维纱线、面料辅料及各类配套洽谈会以及国际穆斯林服装和家居产品流行趋势发布会等,扩大展会规模、提升展会影响。支持企业参加国家和国际相关组织举办的高水平的展览展会,充分发挥各类展会、节会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