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I) w f1 Y6 S' M0 k& t
(二)加强羊绒资源管理。 建立并逐步完善质量分级制度、毛绒纤维质量检测体系和以电子撮合为手段的国际羊绒交易中心等三大支撑体系。 1.健全羊绒质量分级制度。加强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相关标准委员会的合作,升级《羊绒原绒质量分级标准及检验办法》,将其作为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进一步研究制定国际领先、适合仪器化检验评价的羊绒标准体系和检测方法。拟定羊绒质量分级员制度和羊绒交易经纪人制度,为各种不同品质纤维的混合包装进行分选、整理、合级等服务。 2.完善毛绒纤维质量检测体系。在改进现有包装和包型,逐步引导牧场、原绒加工场和经纪人实行绒包、毛包硬包型的基础上,专业纤检机构按照国际标准建设毛绒纤维实验室和现场取样设施,参照澳大利亚羊毛检验局(AWTA)检验检测配置标准,对批量销售的羊绒依法实施逐包取样、包包检验的公证检验服务,推动毛绒纤维现代流通体制发展。 3.拓展国际羊绒交易市场。由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政府及相关单位主导,地市及重点龙头企业参与,市场化投资建设,将现行毛绒纤维经营中私自剪毛、散乱收购、随行就市等行为,改变为质量分级、公证检验、市场拍卖的现代交易流通方式,引导经纪人进入拍卖中心进行规范交易。尤其是通过标准仓单业务和电子撮合手段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热情,使质量分级制度和毛绒纤维检测体系具备平台基础。 (三)推动技术改造升级步伐。 抓住行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加快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步伐,进一步推动羊绒分梳、多纤混纺交织、印染及后整理等技术领域的发展。 1.推优限劣,提高行业门槛。提高羊绒分梳行业龙头企业自主创新的比重,出台技术改造奖励措施,采用先进分梳技术,淘汰旧有落后设备;制定行业准入和退出标准,在能耗、物耗、生产环境等方面,逐步限制和淘汰不符合要求的分梳产能;后道发展印染行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设定技术门槛,采取设备负面清单限制落后印染产能进入我区。 2.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加强全区及产业基地(集群)的行业信息化发展,全面提供行业信息、市场资讯、商务、B2B服务。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推广适合行业特点和管理要求的服装CAD/CA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移动应用,开展网络营销和品牌推广宣传,引导品牌企业利用后发技术优势,统一规划线上线下销售策略,实现电子商务领域新突破。 3.加强科技创新机构建设。根据行业发展需要,企业提出年度重点研究课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报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后,纳入产学研专项扶持项目之中。对科技创新机构迁移到我区或设立分支机构的,按照“一事一议”的模式提供优质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