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多匹,在收藏崖州布的路上,他感觉自己像一名苦行僧,很多人,包括家人也不理解他对崖州布的痴迷,在他看来,对崖州布与其说是收藏,倒不如说是抢救性保护。周长征,他把对崖州布所有的研究成果和心里话,都写进了论文《海南棉纺崖州布》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收集和研究,重新唤起人们对海南独有的崖州布的关注。6 j. e$ w+ X6 c" B1 I. u0 v
痴迷收藏“土布旧衣”# ]# a) G/ Q6 b1 v- W) w* |. ~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现世,当全世界都在赞叹那令人着迷的汉墓女主时,海南乐东籍收藏家袁金华,却被随墓出土的纺织文物所震惊,“其中竟然有海南崖州的斑斓布,原来在汉代我们海南就有这么精美的手工技艺,有丰富的棉纺织文化了!”
9 V9 s8 i. k) X1 x4 T 古崖州地区包括了如今的三亚和乐东,当时家住乐东佛罗镇的袁金华早就开始留意街坊邻居们的生活,他发现在旧式家庭中,家家户户都有纺织机,而且当地还传唱着一首有关纺织的童谣,就连街上老阿妈穿的衣服,也多是老棉布手工缝制的。
" o% ^" q4 ^* Z; }5 w3 d( f$ Q 袁金华敏锐嗅出,这一切迹象,都和崖州布、古崖州棉纺织文化有关系,而且如今尚存的老棉布、老纺织工具,可能都与马王堆汉墓里那些海南斑斓布有着很深的渊源。于是他不断寻找史籍资料,最后从黎族棉纺织技术中找到了崖州棉纺织技术的来源。越往下探寻,所涉及的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知识也越来越深,袁金华对崖州布的研究仿佛进入了迷宫,再加上年事已高,对崖州布的实物收集只能无奈停止,但他一直在寻觅合适的接班人。后来,他注意到了一个年轻的收藏爱好者。5 r) \5 Z# {& \, K3 y2 F% H
周长征年轻时,对一些邮票、古钱币、旧陶碗等老物感兴趣,收藏的物品也是多而宽泛。“以前都是闹着玩的,各种都收,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进入了迷茫的时期。”大约2002年前后,周长征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当地收藏圈赫赫有名的袁金华。/ v4 U" D/ z$ L
经过接触了解后,袁金华也欣赏周长征身上的“呆气”,“周长征这样的人,实干,能吃苦,喜欢一个东西,就愿意钻进去,又有文学功底,能够肩负得起对崖州布的研究,去寻找崖州布的出路,我认为他这方面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袁金华告诉迷茫的周长征,收藏要有自己的方向和专研的领域,现在在琼南地区,崖州布应该是最值得保护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你可以试试看。”
+ E7 u5 v' Q1 l, t; D: Z 袁金华的一席话让周长征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收集崖州布的漫道。从发掘、收集一寸、一尺的各种崖州布开始,十多年下来,周长征收藏了500多匹崖州布。品类有白棉布、染色棉布、花布、猪血布,质地有单布、双布、二春麻布、车子线布,颜色除了常见的蓝、黑之外,我们还看到了红白交织的花布,以及稀有的湖蓝色和淡紫色崖州布。“就算同是黑色、深蓝色布料,颜色也绝没有完全一样的。”周长征十分珍惜地介绍着自己的藏品说,因为手工染制过程中,水温、用量、浸泡时间、固色方式的不同都会影响最终染成的颜色,可以说每一匹都是独一无二的。, H; K0 Z. G5 B$ {
这些棉布多数是清朝和民国时期的老物,有的已经斑驳破损,但有的看起来甚至还崭新如初。除了棉布外,周长征还收集了织布的棉、麻原料和纺织工具。通过整理这些实物资料,他开始探索崖州布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在考据史籍的基础上,增进了对崖州布的认识,并写出论文《海南棉纺崖州布》,介绍崖州布的来龙去脉,成为如今人们了解崖州布的不可多得的综述性资料。6 E) E* S/ H2 o# b, c2 e# O2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