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中国经编业的科学研究、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
; v3 i: ^. x6 Y" V1 Z3 o中国经编业的发展已经超过六十年了,我作为一个教师,自1956年进入针织行业以来,基本上经历了中国经编业发展的全过程,参与并了解了经编业的一些科学研究、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工作,由于刚开始时从业人员数量非常有限,开展的工作不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设备和生产单位的发展,工作成果就愈来愈多,到本世纪开始,达到了高潮,现就我所知,逐一道来!' G! k N9 r2 {+ X4 l
一、 经编理论和技术的科学研究! d0 [* l( p& o3 |, m+ V
由于不同时期的物质条件不同,科研的手段亦不同,能做的工作亦就不同。20世纪80年代前,还无电脑可用,经编机种类和数量极少,如何进行科研是可以想象的了。
1 E. T% E x3 g0 x* j7 p1. 经编机成圈原理的研究% z3 `* p' `9 t' Q. v3 M+ U
经编机线圈形成过程,纱线受力、成圈机件的配合、成圈过程中经纱的消耗规律及必需的送经配合,影响线圈结构参数的因素、牵引规律和张力对坯布结构参数的影响等等,我国均作过一些理论和实际研究!
1 b9 U' a P2 [0 f1 p5 H, z, g① 成圈过程中影响线圈结构均匀性的“回退”研究* k% i) ^- K0 [) e n. l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刚接触针织理论时,考虑到编织法成圈时纱线的“回退”(苏联书籍上称为旧线圈的“抽紧”)对线圈均匀度和成圈纱线张力有重大影响。对经编成圈过程作了重点研究,可能是《纺织技术》杂志上最早的经编理论论文。
' L4 u* o, ]/ d. p: q② 经编机上垫纱位置和布面经纱显示关系的研究
" h4 p+ j0 V* ~6 p. `6 ]2 a) P经纱在经编机的针上垫纱点的位置决定性地影响到针的动程(实则经编机的机速)和垫纱的可靠性。倪志平1985年在我指导的硕士论文就在理论和实践上研究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垫纱可靠性”概念!
# J4 d. i+ T1 }* Q7 Q0 Y几组经纱在针上的垫纱点位置决定了织物上这些经纱的显示关系。邱冠雄教授作了极深入的研究。我记得论文发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复刊的《纺织学报》第一期上!以后江门五邑大学的孙锋教授作了大量理论和实际研究,为发展经编涤盖棉织物作出了贡献!3 k$ I4 a* Z" E7 x
③ 经编成圈过程中经纱的消耗和张力研究
. T7 ~4 \+ Z& S, H2 o0 D, u由于成圈过程中针和导纱针的运动,经纱引进和退出成圈区域规律非常复杂。一般采用实验方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周罗庆教授等帮助下用应变片和应变仪作了实验研究。记得去无锡针织总厂经编分厂做实验,实验仪器装了一吉普车,得到了一成圈过程中经纱张力的变化规律,论证和修正了当时的一些理论认识!以后现东华大学范宝江教授亦为探索经编织物运转横条的成因作了这方面的研究!范教授比我长十余岁,为人豪爽、精研机械技术,身体康泰,前一阵子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门口偶遇,虽九十三高龄,仍健谈如昔,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这一研究确证了高速经编机上采用定线速送经,再辅以弹性张力杆的可行性!
' }: n9 O$ R. T# P( H6 B由于这一研究亦进而推论到经纱在每一成圈过程中多次引入和拉出成圈区域(有理论计算,每一成圈过程中,经纱沿导纱针孔往复运动6-8次),可见这一研究对实际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0 A! \$ q1 H$ m. }④ 经编织物横条成因研究! T1 K! s3 [) k \ X$ k8 B
经编机上形成停车横条,自经编机问世以后,已经存在许多研究均认为是送经运动和停机运动不同步造成,至今没有一个解决方法而成为世界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尽量少停车了。% d0 r$ p: }) ]4 o6 e" {$ D* J
上世纪八十年代,Z303经编机批量生产以后,经编织物在运转时产生横条的问题不断涌现,当时有过许多研究,范宝江教授就是其中一位,我在受《针织工业》杂志编辑部委托,就此问题还撰写过总结性论文,可能大多出自经编传动中蜗杆和蜗轮的啮合问题,此问题曾困扰业界一、二年!& ^' U. Y- j8 V: [) O' F
2. 经编织物结构和组织分类
6 V6 A; x& G& i% b我国自1958年刚开始组织针织教学和编写教材时,关于针织物结构和组织分类大多基于苏联学者的理论,我们1956年改行针织时,刘仲林老师由原华东纺织工学院王传铭老师处取得苏联A.C.达理多维奇教授的《针织原理》一书的译稿,由于当时无出版条件,遂自行油印作为主要参考材料,王传铭老师原教纺织材料,亦改行针织,人极机敏,基础极好,外文尤佳。当时此大册材料由我们无偿油印,实显大度。1958年时曾借一袜机俄文书籍,供我翻译出版,更显助人为乐,以后又改服装专业教授,非常不易,实显功力不凡。他结婚甚晚,一次我们在杭州灵隐寺后一招待所(据说原系陈慕华别墅)开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编写会议,我建议陪他去灵隐寺烧头香,以求婚姻,二人四时余动身,时值寒冬,寒风凛冽,仍诚心前往,以后他的好婚姻不知是否这次求佛保佑?
3 u+ T1 y! S' X$ v: K1 |# M* W5 x当时苏联学者将针织物组织分为基本、变化、花色三类,以后我国的教材和手册亦一直承袭,直到1979年编写院校统编教材《针织学》第三分册《经编》时,遂按形成方法考虑分类,最近新编《针织工程手册• 经编分册》时,再加复合组织一类,以纳入贾卡、花边等无法按从前方法归纳的组织,不知者以为此属文字游戏,实则此为组织和花色创新基础,有一定意义!
5 ~7 x- P2 n( A' W$ U7 W3. 经编织物线圈几何学的研究
& y6 e7 K K- b! {! R针织物线圈几何学这一科学将线圈结构描述成一定几何形态,从而研究其结构参数,再而进入到织物线圈结构参数、织物密度、织物门幅、织物每平方米重量的预告和工程控制,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很多研究者!! B' z: Y% C& w' x
自1958年英国Munden发表了著名的线圈相似理论于J.T.I. (纺织学会会刊)上以后,其结论纬编平针织物横密和线圈长度成反比,纵密和线圈长度成反比,从而在理论上论证了可用线圈长度来控制织物纵密、横向织物门幅、织物每平米克重,这改变了过去工匠用经验来控制的状态,业界惊呼这为一划世纪理论,将Art(技艺)上升为Science(科学)!据我所知,Pierce在1952年的论文亦在实验上提出了这一论据,我曾在《纺织技术》杂志上介绍过,Munden则用线圈相似理论作了理论论证,这较之于以前英国许多学者和苏联学者的工作有很大的改进!以后的许多研究均以此为基础,在Leister纺织学校任教的Munden还发明了积极输线装置,但是他没有得到任何好处,郁郁而亡!
7 n% I# A, N- l1962年,英国利兹大学纺织系主任,Grosberg教授在J.T.I.上发表了关于经编织物线圈几何学的论文,模型十分复杂,计算亦甚困难,与实际情况有5%误差,颇难应用,他是犹太人,数学家,以后任利兹大学纺织系主任,曾到我国访问过,讲的却是气流纺问题!
3 M( w6 W% k6 f' h/ t- |9 p东华大学的冯勋伟教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利兹大学深造时,亦研究了线圈几何学问题,曾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上介绍了研究成果!我则于1980年根据线圈相似理论,再加上经编延展线的因素,提出了新的经编线圈模型,并经当时无锡轻工业学院针织班毕业生多人在经编厂作了线圈参数预告和工程控制试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实践可行性,现值我国已有许多大型经编工厂,往往在同类设备上生产大量同规格坯布,作为质量工程控制方法,似乎可以一用!
; A6 I6 G) v& q+ y. N; ^4. 织物设计和CAD系统研究, n: _8 y; q/ D! X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Tricot机型占绝大多数,全国花边机亦只五台左右!花型设计主要靠手工完成,并在机器上由链块实现。1982年左右,少量进口贾卡装置用纸质纹板、手工冲孔,设计亦全凭手工!
- ]7 a) F! x2 z# _8 g上世纪九十年代初,Karl Mayer公司已开始试制电磁式贾卡装置。我记得1984年4月我到Karl Mayer公司去参观法兰克福的interstuff (国际面料展)时,有一英国女孩同行,她就是来学花边设计的,那时Mayer还是手工搞的!一次我去找一副总工程师讨教电子控制的事,谈话后他和我同行,他突然踏出楼上栏杆,跳上一米远处贾卡机的平台,由贾卡机楼梯走下,我虽然已五十,但不想见怯,当即按他线路,由机器上爬下,就如飞人,下面工人均惊诧大笑,有人向我伸大拇指,犯险亦颇值得!, l/ W5 w+ q# Z# D4 ~- K3 g
Mayer公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推出电磁铁贾卡装置,并同时推出EAT公司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当时用CAD系统制得的磁带在花边机上进行控制,实际已是CAM了!1994年左右,哈尔滨装饰织物厂购进MRSJ31/12SU电磁铁贾卡机二台,且买了一套EAT公司的CAD系统,价60万马克,实在是坑人价格!当时温州瑞安华光经编厂亦买了二台花边机,但未买CAD系统,后来和哈尔滨合作设计!4 \4 M, f4 H8 K
由于当时武进纺织机械厂已开始大量生产32梳花边机,我院蒋高明老师自1996年开始研究花边机的CAD系统,并于1998年指导硕士生叶晓华做出了国内第一套完整的链块多梳花边机用的CAD系统。叶晓华于1998年的昆明全国经编技术交流会上作了演示,并在此后销售多套。当时同时开展这项研究的有冯勋伟教授的博士生李炜,以后武汉纺织大学的邓中明亦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他们现在都是教授了。3 l/ i- T7 V& v0 Z3 f. P2 D( C
在2002年江南大学-卡尔迈耶集团经编研究中心成立以后,在蒋高明教授领导下的CAD系统工作团队成绩斐然,所研制的CAD系统能适应Mayer公司推出的任何机型,从而首先将销售CAD系统的日本、西班牙公司排出国门,由于价格远低于EAT公司的产品,如有同样模块的EAT公司的CAD系统售价先是60万马克,以后跌到40万欧元,而江南大学的只是十万元人民币,从而使其销售日减。除他们原客户为老产品升级仍买他们的产品外,很少再有新的客户源了。邓中明教授现仍为非Mayer系统的机器作CAD系统!1 H. J0 L1 k" D9 w, F
5. 我国的经编技术交流工作6 _% o( y' d! a. s2 N: Y+ |: L8 l
经编机的设计和制造与别的机械有许多特殊之处,现就我国已进行的一些研究作介绍:
& z) u# h/ H- Y- U① 经编机的设计1 [5 r0 ?% J$ g6 [. |7 ?8 t: g
经编机设计的重点是成圈机件运动曲线设计和配合,其实现可用凸轮、偏心连杆、曲柄连杆等!
- ]; v: j% e2 r由于经编机成圈机件均作往复运动,Z303经编机的针床运动曲线似乎是参考了Liba公司Excentra机的,钩针的运动规律很复杂,当时设计是有困难的,我曾经作过九梳经编机、十七梳、十九梳花边机的成圈机件运动曲线设计,因为机速很慢,所以亦不太讲究运动规律。7 z; F, n) g* X5 n
对现代经编机,特别是高速经编机,机速已达4000RPM,这时运动规律就要十分精细考虑了,在考虑针床等往复运动机件的S(位移)、S’(速度)、S’’(加速度)和S’’’(跃动)时,首先当然保证S能满足成圈运动要求,为保证良好的动力学性能,则在机件反向运动瞬间,要S’’和S’’’为0,现代设计中普遍使用六次方的高次方程作运动规律设计,在用计算机计算时,当不会有太多困难!+ x6 T; {3 {/ u( H0 ^0 Z
② 经编机的制造
. E, J" B% E7 O, u二三十年前,经编机制造的最难处是针床板铣槽精度和凸轮的精确加工,针槽板铣槽各工厂往往用自制铣床,以后为保证精度,用滚珠丝杆传动铣头。至今我国还未制造36E及以上的机器,现有铣槽设备不知能否达到更高要求?关于铣槽机的世界顶尖公司为荷兰的Moes公司,其铣槽精度可达3个μ以内,以前上海七纺机曾引进过他们的大圆机针筒铣槽机,常德纺机厂亦曾接触过,要制造高机号(36E及以上)经编机要进一步研究这方面技术!
~8 y' {2 s- D2 E: `8 P批量生产凸轮使用考模法,Karl Mayer公司亦然!国内亦研究过高精度坐标磨床,现在大量设备开始使用曲柄连杆机构,用计算机作连杆机构的综合,现在是轻而易举的事。在1984年左右,武进纺机厂发展拉舍尔机,我完成了成圈机件运动曲线设计,考虑到精密凸轮制造困难,我提出用偏心连杆机构,由南通纺织研究所机械室的同志完成了连杆机构综合和机械设计,吃了很多苦,现在用惯计算机的人是难以体会的!随着凸轮制造技术的进步,以后九梳机改用凸轮传动了!我当时颇觉欣慰!# i& L# r, f1 [# R! b
Karl Mayer公司在上世纪末研制和发展了压电陶瓷贾卡装置。本世纪初又发展了伺服电机的钢丝花梳技术,花边机焕然一新,完全取代了原来的SU型花边机,性能更好!我想生产成本比原来的SU装置低得多!润源经编机械公司在王占红率领下,在我国率先用压电陶瓷贾卡装置和伺服电机传动的花梳制造全新的数码控制型花边机取得成功。而福建长乐航港公司亦在郑依福董事长领导下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接着好几家单位一拥而上,将我国的新型花边机制造推向了高潮。蒋高明教授率领的“经编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的团队所作经编机数码控制技术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该项技术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可以想见我国这项技术前景无限。
7 X: R2 x0 h' W T- x r由于军工单位的介入,我国压电陶瓷贾卡装置的制造和性能已可和国外产品混用,达到相似水平,而以伺服电机为基础的EBA、EBC、EAC则更是谁都能做了!伺服电机传动和控制技术已广泛用于双轴向多轴向经编机,氨纶整经机上。 D7 z; N$ Z5 q. z+ d% ]
我国经编机制造的水平仍为原机械制造基础较差所限制,如仍造不出2500RPM以上的Tricot机,能达2200RPM的RSE4型机仍不够稳定,在高速机制造上仍任重道远!+ k+ x7 C( o' X
6. 有关经编产品和工艺的研究
/ }( Y, U( {, r- p( d在我国经编业发展的长河中开发了许多经编产品,使用了独特的工艺,当然还有其研究过程,现述其要者!
/ Y4 Q5 V* E/ f7 g① 各类经编绒布的开发:如海岛超细纤维经编仿麂皮绒、金光绒、丝光绒、长拉毛绒,珊瑚绒、弹力经编丝绒等。
; k6 d- i) p$ D% Q② 弹力经编织物、泳衣织物、塑体织物等的开发和研究:许多生产工厂作了大量工作,许期颐近十年进行的生产工艺研究,郭冬宝开发的光边计件产品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 A" w: }' u# ?7 n③ 花边设计的研究:以蒋高明为首的经编研究中心的团队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p* p" G; k* _* c④ 间隔织物的结构和生产工艺:叶晓华的博士论文就间隔织物的性能和生产工艺,特别是压力缓解性能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缪旭红的博士论文亦在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关键问题! b) f# x& a# G7 x; u1 p* v
⑤ 以经编织物为增强材料的复合材料开发和研究:常州第八纺机厂以谈昆仑为首的团队做了很多工作。李炜教授在成型方面作了理论和实践研究。
3 D# I+ D) p) k⑥ 航天器件材料的研究,最近由陈南樑教授领导的团队完成!
1 u7 k. w9 }8 _0 X二、 我国经编技术交流工作) f- L/ Q8 P) [6 U& h
关于针织和经编的技术交流,在文革前似乎只有一些零星的个别技术的讨论会和鉴定会,一时都想不起什么,在文革以后,在1975年以后,多种组织的成立,开始极兴旺的交流活动!; K7 G2 c' K- B
当时有几条线来组织针织(包括经编)的技术交流。" }! d1 j! s4 S/ Y* G7 M0 e) G$ o" e
1. 全国针织技术情报站组织的交流活动
* w5 [& ?$ U9 S* a6 q0 b7 R# w, i- @全国针织技术情报站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在天津针织研究所成立,一直至今,并出版双月刊《针织工业》杂志,为我国主要的针织业刊物!
" b' D9 y7 Z' F" {. L5 ^. u情报站成立之后,即开始召开针织技术情报交流会,我最早参加的是在吉林市召开的第二次针织情报交流会,当时各主要省市的针织情报人员参加了会议。无锡的江苏省纺织研究所情报室主任孙毓琨亦参加了会议。孙和我同参加当时无锡纺织工业学校针织专业创建工作,孙思维敏锐,善于捕捉讯息,分析综合,文采斐然,主持江苏省纺研所情报工作十分出色,后任副所长。在上世纪末因胃癌去世,亦是我国针织情报工作的一大损失!
( @, l' s5 l/ ~+ [7 U3 Z, {记得返程时,我去了刚地震后的营口,后和孙同行去大连,不习惯粗粮,常以苹果果腹,同去旅顺时,白玉山下有木椿(军事要地,不准登山)我颇不满,风景胜地,何无理煞风景如此,孙问我如何办?我告他,照登不误,如有部队问及,告他,我不识字,怎知你写的什么?6 _) J' @# {+ T- ?" K+ t
以后差不多每年开会遍及各地,如长沙、溧阳天目湖(当时称沙河水库)、柳州、昆明等地。去溧阳作会议准备时,由溧阳纺织局局长陪同去沙河水库管理处,他们请我们午饭时,一破衣老者端大砂锅鱼头前来,此系当地名产,要熬四个小时,水库主任丢一香烟给老者,并告我,他系水库副主任,是全国人大代表,刚由北京开会回来,我大惊,当即请他坐下喝酒,老者嗫嚅不能言,主任似甚不耐烦,视如仆役,我只好敬酒一杯,让他自去。我甚恻然,老者实是劳模,副主任只是凑数而已,不欢而散!) G0 J& P( z; A7 X) i9 m
1976年我在常德纺机厂带学生作毕业设计,接会议通知即赴柳州开会,车到柳州晚十二点,柳州经编厂党委书记以一卡车带我学生龙燕宾(已是副厂长)等多人前来接站。我坐司机旁,他们均在卡车车斗内,车到柳州宾馆门口,车子开过头,当即倒车,我只听见啊呀一声,下车方知,龙燕宾在倒车时摔下车去。该厂上海来的沈彬如师傅见一小车开出来,认得是市长的车,当即拦下,将龙送医院,幸好仅左手小臂骨折!三天后,我父亲病危,我提早作报告,赶回无锡,我去龙家告别!问及怎么极容易取得卧铺下铺票,原来该厂有一女职工丈夫系柳州铁路局业务处处长,有权增挂一节卧铺车厢,一张卧铺票乃区区小事,关系网力量之大,令人咂舌!8 Q6 }1 `( X' O7 `$ }( Y
我已记不得这类会议何时式微,似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开始举办会议,及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成立以后,情报会议似乎难以为继了!6 R m4 S- I, ?
2. 华东六省一市针织技术交流会) j' E* R. d. v! w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针织技术交流会在中国分北、南二片举行。我参加南方片的活动,南方片常称六省一市,即上海市、安徽、山东、江西、福建、浙江省由七个地区轮流负责主持,但不一定在省会举行。例如,山东主持时,曾在泰安,江西主持时曾在井冈山,安徽主持时曾在黄山,福建主持时曾在厦门,浙江主持时曾在沈家门开过,每次开会前还有预备会议,搞得十分红火,我差不多每次都参加,北方片的活动情况则不太清楚!
4 y* z- V( @. l( d2 l以前这种技术交流活动,大家都畅开心扉,毫无保留,一次在上海交流时,就特意让大家参观了针织坯布丝光,上海针织服装厂最畅销的手工绣花牛仔服的生产,并人发一件,我送我小女儿穿,很多人骑自行车追上来问在什么地方买的!
) z& H2 o1 _ |; |有许多事让人记忆犹新!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次在泰安开会时,我去得迟了,下午才进入会场,下午休会时,主持人见还有半小时,要我讲一下。我正值写纬编产品,特别是T恤发展的文章,就择要匆匆讲了一下。晚饭后,我学生吴伟仪(后三枪集团副总)陪同刚上任的我不曾认识的上海针织公司钱锋总经理到我住处看我,说我今天报告太匆忙,没有讲透,明上午请你再讲二小时!又邀我去上海为针织公司下属厂厂长们讲座,对领导如此重视技术工作我非常感动,钱锋思想敏捷、与时俱进,特重金融思考,是难得的技术金融型人才。和我是极谈得来的好朋友,他后来任华源集团副总裁,充分发挥了他的才智和作用,我六十岁和七十五寿辰时,均由他作祝辞。他乐于助人,常为许多同志解决工作、收益问题奔走。一次我告他,蒋承绶退休后迫于经济问题,已经戒烟了,他当即请蒋作顾问,以稍为弥补。+ x: p- q3 f, r! J) v! G
一次浙江主持在沈家门开会,他们派当时的绍兴提花经编机厂金良顺厂长到无锡接我去沈家门,我甚感动。金厂长现在已是拥有四个上市公司、三十余单位的大集团董事长了。现要见面,可能亦要提前二周预约了!沈家门会议当晚宴会后,即有代表三十余人急性腹泻送医院,不适应当地海鲜也。我亦开始腹泻,想到明天将游普陀山,怎能放弃?当即服用黄连素八片,二小时后再八片,天明时再八片,霍然而愈,亦创腹泻之快捷疗法!$ y y1 f/ B# [% U& L! [
华东六省一市针织技术交流会在当时上海的钱锋、浙江的汪碧磊、江西的蒋承绶、安徽的徐永明、福建的张永祥、王俊兴等积极主持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随着其他一些交流形式的发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和当时主政人的能力和积极性有很大关系,这类社会活动,均是可搞、可不搞的,无人要求,亦无人苛责,纯社会责任感使然!
# h8 Y2 B1 {+ {0 p0 o3.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交流活动。
+ E: D0 K+ v |9 m文革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筹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第一次筹备会议,在北京针织公司召开,召集人为褚占绪,参加会议的的有北京针织公司毛欣然经理,河北纬编厂陆景星厂长,青岛第四针织厂叶萌总工,昆湖针织厂陈绍昆厂长和我等。我正在内蒙,张家口旅游,赶往会议前沐浴时,黑水如注,泥浆满地,可见当时旅行条件之差,第二次筹备会就增加了江西蒋承绶、福建王俊兴、浙江朱启功,上海陈祥勤等人,并成立纬编、经编、染整三个学组,陆景星为纬编组组长,叶萌为染整组组长,我则为经编组组长,几经更迭,叶老总已去世,我则仍挂此名义!当时确定副组长为石家庄第二经编厂许期颐厂长,柳州经编厂马丙义副厂长。我当时总觉得既然纺织工程学会组织,应以技术人员为主,所以前几次会议总请各厂总工程师、技术科长参加!针织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约1989年在昆明举行,作为主人,昆湖针织厂的女厂长陈绍昆作了极好的安排。会后,我和杨希健等去了下关(大理)、洱海!风(下关)花(上关)雪(苍山)月(洱海),引人入胜。在洱海中观音岛求签,签费三角,杨希健得上上签,当作大官,徐永明得中下签,并讲命犯桃花,我问及是否有男女感情事,他嗫嚅不敢言,或许有些苗头。我得中上签,讲我一生平平,而五十八岁起,或将改善经济。以后1992年我太太王冠华提前退休下海经营,确实经济略好,我正五十八岁,命运?巧合?有一代表抽得下下签,不敢看,急投洱海,亦颇有趣!返程时我建议去一下鸡足山,都视为畏途,我愤而独往!黄昏时,负沉重大理石器于荒山中登最高峰,冷风刺骨,月撒荒草,秋虫寒鸣,踯躅独行三小时,路遇三带刀喇嘛,如有歹心,后果可知,到山顶破店,已冷汗湿襟,明晨观日出,与二白族大理图书馆女孩结伴游此西南著名佛教圣地(与峨眉山齐名),自颇其乐。以后我几次去大理均看过她们,其中一位中央民族学院毕业的赵姓女孩,亦曾携男友到我家拜访过!
5 F8 c" w/ v' I8 x& ^7 [经编学组差不多每年开经编技术交流会,约1990年第一次在江苏如东开会,有四十余人,东道主如东经编厂享以天下第一鲜(文蛤),受到好评。该厂曾购得南通新生布厂(南通市监狱)生产的Z303经编机数台,我和一些朋友曾去帮过忙!以后此厂发展为东升集团,发展了拉绒布、纬编人造毛皮等,亦俨然为苏北大厂,以后发展方向不定,难言前景!/ W C* N4 L# K# }
以后陆续在绍兴提花经编机厂,常德纺织机械厂等支持下召开过经编技术交流会。常德那次会,我正值出国未去,由马丙义主持,现在的经编兄弟会就在那次会上成立。
! U/ H; [9 P( M% P' w( a: q A; G. Y约1995年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经编专业委员会在大连成立,由佳地针织厂郝厂长任主任,副主任有当时中国经编四大厂(北京三针、石家庄纺织经编厂、国营上海针织厂、柳州经编厂),我作为顾问应邀参加会议,会议组织游旅顺,而Karl Mayer的Mr. Halrod不可去军事要地,只好让我陪他和正在谈恋爱的辽源化纤厂翻译小李去金州开发区。以后在德国他们家吃饭时,戏言我是他们媒人!
( g- b& W( |' _会后孙镇发陪我去延吉、牡丹江市,延吉经编厂孙振方副厂长陪我们到牡丹江,而牡丹江经编厂战凯厂长则推迟已就绪的职工代表大会,陪我们去镜泊湖,孙镇发感叹说,我们绍兴人觉得已很好地接待客人了,但和这里仍不能相比!
+ c8 M. |8 F# v2 ?# z4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经编专业委员会成立以后,就始终和我们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针织专业委员会经编学组联合召开经编技术交流会!第一次在贵阳,由贵阳二针协办,第二次在无锡,由无锡新星化纤厂协办,到1999年的昆明技术交流会。当时大连佳地的尹长春仍来参加会议。不论如何,我们总是把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经编专业委员会具名在我们之前,昆明会议由攀枝花针织厂的乐立人厂长协办,他们是纬编厂,仍为我们会议出钱出力,朋友之谊,令人感动!由于佳地厂的倒闭,以后似乎他们没有再来参加过会议!
/ P8 M$ {; u1 V近十年来,经编学组(后改名经编分会)仍隔年开一次技术交流会,自2001年开始,陆续在长乐、海口、常德、成都、昆明、汕头开过会,汕头到会代表三百余人,创历史之最!我已年老,但交班后经编技术交流会一定会延续下去!
: K/ Z- F! |* F% U& O, ~1 S. x三、 我国的经编技术人才培养
' H& N" L! T; E0 m- m我国经编业的技术人才是以正规针织教学为开始的!有些人投入了经编行业,如黄金珠高工等,而华东纺织工学院(现在的东华大学)自1961年开始有本科针织专业毕业生以后,更为我国经编行业注入了重要的经编力量,如冯勋伟教授、邱冠雄教授、华钰高工、盛薏萍高工等。另外,原来纺织或别的行业转入经编行业的亦大有人在,如许期颐高工、王道兴高工、张振堂高工等。
& ?% p& m' m+ W7 a2 ^0 n0 _ m在社会培训中,以前一些院校、工厂亦做过一些工作,但一般缺少计划目标,有时效果就不明显了! k* H( T( b+ j1 t8 v
正规的经编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我自1976年开始,受原纺织工业部生产司之命,在湖南湘潭针织厂举行第一次全国经编培训班,其起因是Z303经编机已批量供应,掌握的人不多,而我则考虑培训的人当然要掌握Z303经编机的调试和使用,更重要的是要培训成有一定水平的经编技术人员,所以订制了为期四个月的培训计划,并设立机械制图、纺织材料等课程。当时参加培训班的有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福建、江西、江苏等地学员五十余人,我带四个工农兵学员(汤友章、倪融融、邓君、孙晓兵)进行教育工作,并请了无锡针织总厂的熟谙经编保全的阮剑荣作保全指导。当时厂里有四十台Z303经编机,全部油箱进水无法开车,我们则四人一组,将机器拆卸成零件,擦锈上油,逐步组装。我则问上海七纺机刘慧芳要的装配图(所以一定要上机械制图课,我在学校教过一年)逐个讲解机器结构、工作原理、直到调试、穿纱、开机,对毫无基础的学员效果极好!为让学员有实际的工艺知识,又特请石家庄纺织经编厂的许期颐来讲实际工艺和操作十日,学员收获颇丰。许期颐是我同班同学,同宿舍、同饭桌整整五年,十分情笃!他业务十分钻研认真,助人为乐,但性格与我迥异,一次他去厦门看由Karl Mayer引进的高速机,结束后当地工厂的人请他玩一下厦门,他说有什么好玩的,即赶火车站,大抵如此!他在棉纺技术让有所成就,原要他去苏联学习cotton机,因中苏关系恶化未能成行,但1960年仍以棉纺专家身份去保加利亚援建纺织厂,因而未受自然灾害之苦,他60年回国后要改行搞经编,我反对无效,以后又辗转到石家庄纺织经编厂,他有一好处,随遇而安,到什么地方都觉得很满足,辛勤工作亦无所求,人所不及!1972年Z303经编机鉴定前夕,他和张振堂、赵宝航等正在搞Z303机的保全(大平车)工作法。他以前和穆士鹏、黄金珠等搞过高速经编机研制(应是仿Liba公司的Excentra),所以熟谙经编机的组装、调试!我亦去了一个月,所以敢于组织学员拆卸、组装、调试机器了!* T }! b. v) W
许期颐在石家庄纺织经编厂时曾提供过许多人的经编培训,如湖北蒲圻的二三四八经编厂所有人员都是他那里培训过的!许后来组建石家庄第二经编厂,引进过很多设备,号称“许引进”!他难以适应那时社会的不正之风,而受到工商局、电力局、税务局、自来水公司的刁难,他拍桌子说,你是共产党,我也是共产党,为何刁难我,我不干了!石家庄纺织局见状,只好调他任局总工程师,他六十岁退休后,不甘寂寞,到广东罗定弹力经编织物厂工作,一年后我去看他,他每晚认真写材料,我问他干嘛?他说,他离厂后可留给后人看看,为人如此!他潜心研究弹力织物的经编工艺,卓有成果!9 i! i4 H/ N( P( z, y1 ?3 N
(版主注: 经编弹力织物设计生产与设备,许期颐、陈英群、许卫元,PDF)% Q4 s+ y E4 D! L" S
湘潭培训班学员大多以后成为经编骨干,厦门华铃的郑复源小学毕业,十分颖悟,能解决最难制图投影问题,且保全技术出众,以后每次培训班他必到,我叫他帮助教学,好学如此,他自己用通用软件搞多梳机CAD系统独树一帜,且为人用!他用宋和宋的电子贾卡装置改装普通链块机,现所在公司工资低微,但容他做完公司的事随便干什么,我让他去就近公司去挣高薪,他则贪恋厦门休闲安逸而愿终老!
! @' S% [1 F$ D% R% g6 n( c/ V% }培训班中,一天午休起床,本该上课,我突然觉得应进车间,学员当然唯我命是从,突乌云骤起,一阵龙卷风将我们教室(厂办公楼三层)一下子全部刮入湘江。如在上课,当十死九伤!事后有人问我,那天为何不去上课?我瞠目不知所对,因只是觉得今天不上课也!天意吧!7 F8 l$ R8 d7 O" G
湘潭四月自有游览,我自夸最忠于毛主席,四个月中谒主席故居六次,每有客来即陪同前往也!一次全体学员游岳麓山,最向往的是爱晚亭,岳麓书院,在山顶见蔡锷墓、黄兴墓,一老者气宇轩昂,随从四、五人,到蔡锷墓前,朗声读曰,蔡公松….,顾随从问谁叫蔡公松?我只好告他,蔡公松坡也,松坡是蔡锷之号也,令人忍俊!返程时至清水塘毛主席纪念馆后,有二人迟迟不来,我甚不高兴,当即让大车先走,我和罗志宏等他们,他们来后我一脸怒色,他们亦当然离我远远的。突然想到我皮夹在车上倪融融处,当即向陪我同行的罗志宏,问你有钱吗?罗不答,我甚努,大声问有钱吗?仍无回答,我回头一看,只见我身旁一女孩已吓得脸色发白,试想黄昏无人,突有大汉恶声问她有未带钱,惊怖可知,当即再三致歉,如她报警,就不知怎样解释了!9 L$ u; {* [5 m' z
1977年的培训班是在吉林市办的,带去的工农兵学员则是陶满生等人了,陶当过木模工,他上机械制图,我自可放心,保全师傅则请王吉生!以后我在无锡针织总厂连续搞了二次,因自己学校上课,我无法长期离锡,考虑到学员需染整知识,特请天津纺织工学院(现天津工业大学)的孔繁超教授,他编著有《针织物染整》一书,而经编工艺则请了广州针织厂厂长古和基,他1963年毕业后是一直研习经编的,且在全国首先开发棉经编制品骑士布!孔教授身长白皙,合作甚欢,我去天津时,必请我去小白楼起士林西餐店吃法式大餐!上世纪末,一次去天纺,见有孔教授讣告,当即赶去他家吊唁,他太太还认识我,实在是针织染整界一大损失!古和基后任广州纺织局局长,一次和王亚鸣等去穗,他在宴请我们后,送我们上车,王说谢谢古会长,我当即看他给王的名片,乃广州市总商会会长也。近期去穗,还常往来,他和太太均我学生,虽均年逾古稀,仍照应备至!机场接送,陪游广州野生动物园(非常宏大),听我说要吃蟹钳,请专门酒楼定制,令人感动!- r/ k V5 V) n, `( d
这类培训班还搞过几次,以后还专为当时引进的东德U系列经编机搞过二次,一次是陈严陪我去的(应是1983年,他刚毕业)在郑州国棉二厂,一次在蒲圻2348的经编厂搞的。我请曹慰曾陪我去的。曹慰曾1963年我校毕业,一直在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搞经编,曾参加过Z304经编机的研制,他长期从事绒织物生产研究,极富经验,退休后,抚孙自娱,不涉业界,未能发挥余热!
+ I, t+ j' g( v( }& e; m L, ~2 F办过这么多培训班,当然不收任何费用,一般伙食费亦自理,记得1983年郑州国棉二厂的培训班后返锡,陈严拿出200元,说厂方一定要给的。我即告陈严,这坏了规矩,当即自取二元给陈严作汇费,将钱汇回郑州国棉二厂,办培训班十分辛苦,且无任何经济效益,见学员有所收获,觉得就为国家和社会作了些事,尽了社会责任,一次有人问沈阳经编总厂学员有什么意见,回答说,最怕宗老师下课!话虽幼稚,亦令人振奋,办学有成也!
1 Q$ P# l7 b. E自2002年江南大学一卡尔.迈耶集团经编研究中心成立,就开始办经编培训班,几经摸索,以三周一次为最佳方案。凭借Karl Mayer提供的培训装备,自己研究的经编CAD系统,再加上蒋高明教授,夏风林、缪旭红、丛红莲副教授的丰富学识办得有声有色,十年期间办培训班六十余次,学员近三千人,特别解决了本世纪初经编大发展形势,至今方兴未艾,今后良好前景是可期的!/ m% c; o3 ` j. R
3 | l( X% C$ ]" X2 o4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