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服是服装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从孔子“服周之冕”来看,周代冕服十分规范。从最典型的形制分其服饰种类,即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等。) e+ i$ Q% F. {. I1 E
一、冕冠0 S) c E9 B% S" S y
头戴冕冠,是帝王冕服的最大特征,其具体形制,主要是冠顶一块平放的木板。据汉代叔孙通所撰《汉礼器制度》所讲:“周之冕,以木为体,广八寸,长尺六寸,上以玄,下以纁,前后有旒。”这块长方形木板被称为綖板,上面黑色,下面绛红色。前端略圆,后部方正,以隐喻天圆地方。戴起来时,前方略比后面低一寸,以提醒君主俯就之意。
' X; |4 G) L2 O3 z( i/ p 綖板的前后两端,则垂以数条五彩丝线编成的“藻”,藻上穿以数颗玉珠,名为旒。一般为前后各十二旒,但根据礼仪轻重,官职大小,也有九旒、七旒、五旒、三旒之分。每旒多为穿玉珠九颗或十二颗。其中十二旒为最贵,每旒十二颗玉珠,专用于帝王。- F% D& }+ o' J, ^
綖板之下的冠两侧各有一个小孔,冠戴到发髻上以后,要以笄从一侧小孔穿进,穿过发髻,再从另一侧小孔伸出,以固定冠体,免其歪斜坠落。在玉笄的顶端,结有冠缨,名“纮”,使用时绕过颌以下,再上提固定在笄的另一端。* e4 P7 a6 {0 A( \0 j6 V
冠的两侧,再垂下两条丝绳,名“ ”,天子诸侯用五色,人臣则用三色。在的末端,即耳部附近,各系一颗玉珠,名“瑱”、又名“黈纩”,也有叫“充耳”的,天子用玉,诸侯用石。这种玉珠悬挂于耳边,意在提醒戴冠者不要听信谗言。綖板前端低俯的样式也具有规劝君王要仁德的重要意义。
V. v5 a, ^* @/ q现有据传为唐代阎立本画作《古帝王图卷》,很好地表现了冕冠的形状,现存摹本。该卷描画了十三位帝王:前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南陈文帝陈蒨、南陈废帝陈伯宗、南陈宣帝陈顼、南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此画卷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需要高清画卷,8.6M,请联系管理员)。8 { o& E" ?, E( B& n! U" t: n6 U
晋武帝司马炎 现在的文物是明鲁王九旒冕,1969年出土于山东省邹城市明代鲁荒王朱檀的墓葬之中,是鲁王的礼帽。明鲁王九旒冕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30厘米,由藤篾编制而成。冕的表面敷有罗绢,并漆以黑漆,周围镶有金边。$ ~' U+ C1 D. M
冕的顶部有长方形“綖板”,綖板左右两侧原本垂有丝绳直到耳旁,并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寓意着帝王不听谗言。明鲁王九旒冕的前后两端各垂有九道旒,这也是九旒冕得名的原因。每道旒上缀有九颗五彩玉珠,整冕共用玉珠162颗。 明鲁王九旒冕 旒和珠的数量是决定冕等级高低的主要因素,根据古代礼制规定,天子十二旒、十二珠,诸侯王九旒、九珠,其他依次递减。/ z+ \( E$ H5 w) ]; Y
冕在使用的时候和黑色上衣、红色下裳共同构成一套完整的冕服,一般在祭祀、朝会等重大场合穿戴。冕服的使用有一套十分严密的等级制度,先秦时期的典籍《周礼》对这一制度作了详细记载,此后历代均沿袭《周礼》制定了大略相同的冕服制度,直到清代建立后我国古代的冕服制度才宣告终结。 ; n+ ]3 P7 |% U E"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