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大圆机技术] 添纱组织的编织生产工艺及要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 21: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添纱组织的编织条件及影响因素
" L6 a) I6 N9 F$ z$ P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与基本组织相同,但在编织添纱组织时,必须采用特殊的导纱器以便同时喂入地纱和添纱。编织条件是在垫纱和成圈过程中,必须保证使添纱显露在织物正面,地纱在织物反面,两者不能错位。
" E( P9 H( ?# C2 ~! ]) S6 u0 F
2 n0 G& l- b$ |1 ~8 E要使添纱很好地覆盖地纱,两种纱线必须保持如下图所示的相互配置关系。为达到这种配置关系,垫纱时必须保证地纱1离针背较远,而添纱2离针背较近。
. W- N( F0 S$ I/ }/ Z4 D7 \9 {" O" o  W( F9 \
添纱组织的地纱与添纱相互配置.png 5 l- s8 A; g. h! R
添纱组织的地纱与添纱相互配置8 y( c. I! e% K/ a: v1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21: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图所示为某种圆纬机上编织添纱组织用的导纱器及其垫纱。导纱器3上有两个互为垂直的导纱孔4和5,其中孔4用于穿地纱1,孔5用于穿添纱2。添纱2的垫纱纵角β大于地纱1的β,垫纱横角α小于地纱1的α。织针在下降过程中,针钩先接触添纱,并且添纱占据了靠近针背的位置,地纱则靠近针钩尖,从而保证了添纱和地纱的正确配置关系。
5 x# [; c, d  z, V9 x$ B7 a3 _0 C- R6 Z2 Z4 ]* A! v
编织添纱组织专用导纱器及其垫纱.png
# K! i% O+ X( I* U7 b! o
编织添纱组织专用导纱器及其垫纱" g) \) D  J* r- w6 Z' z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21: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编织含氨纶等弹性纱线的添纱组织时,一般采用下图所示的专用导纱器。为了减少弹性纱线在输送过程中因与导纱机件的摩擦造成的延伸,氨纶丝1先经过滑轮3导入,之后不穿入导纱器的导纱孔而直接垫入针钩,2是添纱。这样,成圈编织后氨纶丝显露在织物反面,而添纱出现在织物正面。8 {1 p5 L! I- O* {+ f% L

/ W) K+ c& X; o9 M* t; V# z
编织氨纶添纱组织专用导纱器及其垫纱.png ) H8 w5 v9 V0 B4 v* b* e7 I- p
编织氨纶添纱组织专用导纱器及其垫纱
( v8 A! Q" Z5 a+ x" I# Z4 F

! C$ w. p6 N  F4 k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22: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垫纱角外,织针和沉降片的外形,圆纬机的针筒直径,纱线本身的性质(线密度、摩擦系数、刚度等),线圈长度,纱线张力,牵拉张力和纱线粗细等也影响地纱和添纱线圈的正确配置。
+ K) r0 w2 n6 u% v4 A1 J9 a. p- h* W' [9 f
下图所示为两种针头外形不同的织针,图(1)中织针的针钩内侧不平,垫在针钩内侧的两种纱线,随织针下降,易翻滚错位,影响覆盖效果。图(2)中织针的针钩内侧较直,在成圈时两种纱线的相对位置较为稳定,因此适用于添纱组织的编织。
: Z  N) H! B( W) s7 q9 d  u
: N& }( T$ t+ q6 I# E* W8 w4 |
织针外形对编织添纱组织的影响.png , _( ~% o, F8 q* L" W  r5 Q
织针外形对编织添纱组织的影响
: G' G) T' c* n3 Q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22: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图表示即将脱圈的线圈A的受力情况。T是作用在旧线圈上的牵拉力,P为上一横列线圈对脱圈线圈A的压力。F是针头对线圈A向下的摩擦力,F是新弯成的纱线对线圈A向下的摩擦力,F和F有使地纱线圈向下运动的趋势。F′是地纱和面纱线圈之间的摩擦力,对于地纱线圈来说,它的方向是向上的,即阻止地纱线圈向下运动。当F+F>F′时,地纱线圈就要下降,使地纱和面纱线圈的位置交换,地纱线圈翻到织物正面,即产生“跳纱”疵点(也称“翻丝”)。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生“跳纱”,需要根据原料的性质和各种编织条件,重新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如送纱张力、垫纱角等以保证地纱、面纱线圈正确配置。
: M" Q" i" U. o$ ?6 L" ^0 n( F  ?% {% l* b. o; R8 g. `+ x3 z
为了使添纱组织中两种纱线保持良好的覆盖关系,面纱宜选用较粗的纱线,地纱选用较细的纱线。
  R/ S, l+ |  U- |: k: h
, J' K* Q& ?  u8 f
添纱组织编织时脱圈线圈的受力分析.png ( r' f4 G$ d+ G
添纱组织编织时脱圈线圈的受力分析% z. l1 \' E" I) M# v! j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22: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成圈过程
6 l; q5 x+ i, @. j% g
: ^3 e, U% |" V% P) J0 |/ u1.全部线圈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 
! N8 s/ x9 T/ |6 t这类组织的成圈过程与平针组织相同,仅采用专门的导纱器,并根据需要选择特殊织针,如前所述。
; B# l/ C: V2 R' [# V. k' c$ A# q) f4 I# z( r
2.交换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3 H8 N, H6 X5 n" D% k1 C8 I
(1)采用辅助沉降片的成圈过程。这种方法在成圈过程中采用两种沉降片,如下图所示。图(1)为普通沉降片,起成圈作用;图(2)为辅助沉降片,起翻转两种纱线的作用。两种沉降片安放在同一片槽内。辅助沉降片的片杆较长,片踵也较厚,在正常情况下,它停留在机外,并不妨碍普通沉降片的参加编织。根据花纹要求,辅助沉降片被选片机构作用向针筒中心推进时,由于片鼻对地纱的压挤作用,使其翻转到面纱后面,从而导致纱线交换位置。
3 c5 ^" N8 Q& m
, H; k/ y" L% Z( M  R: {
添纱组织编织时使用的普通沉降片与辅助沉降片.png 9 I4 `7 i; `- a8 O( o9 N- O
添纱组织编织时使用的普通沉降片与辅助沉降片

- T: i0 k' L; R: F7 Q! Z/ a* `
成圈过程如下图所示。图(1)中面纱1和地纱2喂到针钩内,张力较大的面纱1靠近针钩内侧,而地纱2则在上方并靠近针钩尖,此时辅助沉降片3处在非作用位置。图(2)中织针下降成圈时,辅助沉降片受选片机构的作用向针筒中心推进,挤压地纱2,使其靠近针钩内侧,原来在针钩内侧的面纱1,因织针的下降,被普通沉降片的片颚4阻挡而上滑。图(3)中上滑的面纱1绕过已在针钩内侧的地纱2,至地纱2的外侧,从而达到两根纱线交换位置的目的。图(4)为面纱1和地纱2在针钩内配置的放大图。
& k4 z" P. E5 w: I8 y
添纱组织采用辅助沉降片的成圈过程.png * N- X1 _4 i$ f5 F
添纱组织采用辅助沉降片的成圈过程& M! d; }$ |' r* c% O2 O. @5 D5 N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22: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2)采用特殊沉降片的成圈过程
/ T7 h  x, W( K7 n# H; k如图(1)所示,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沉降片处于正常工作和翻纱时的位置。图(2)表示正常编织。此时织针下降,在沉降片上形成线圈,面纱1和地纱2按正常添纱原理成圈。图(3)表示线圈的翻转。当沉降片向右推进,进入针钩内的纱线1、2,随着织针下降的过程遇到沉降片的倾斜片颚上沿的阻挡,因而倾斜下滑,产生离针而去的趋势,经此倾斜前滑的作用后,受张力作用的纱线1越过纱线2而到了靠近针钩尖,使纱线1、2的顺序翻转,达到两根纱线交换位置的目的。1 M9 A8 K% ]2 w/ e
7 A6 u+ q: g4 ?
添纱组织采用特殊沉降片的成圈过程.png
- Z  X7 a: x4 t% Z, y
添纱组织采用特殊沉降片的成圈过程  M* b6 v- t3 ~7 z1 k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22: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3.绣花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 
; q4 P  V1 {- E# I! G& u0 m如下图所示,这种组织的绣花线面纱2不和地纱穿在同一导纱器上,而是穿在专门的导纱片1上,导纱片受选片机构3的控制可以摆到针前和针后的位置。编织时,根据花纹要求导纱片摆至所需绣花纱线的织针前面,将绣花线垫到针上,然后摆回针后,接着再通过导纱器对织针垫入地纱,这些针上便同时垫上两根纱线,脱圈后,即生成添纱组织。未垫上绣花线的织针正常编织。4 l: h6 ^7 Y& f! R

' \) m: r, |9 i# ^
绣花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png & r9 W& ?- P2 N  ^# g4 W
绣花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8 b: t0 F6 A+ A3 ]$ H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 22: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4.浮线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 5 \- x+ B2 P. S" b+ j
如下图所示,地纱1和添纱2的喂入高度不一样。由于地纱1垫纱位置较低,能垫到所有的织针针钩内[图(1)],进行成圈。添纱2垫纱位置较高,将不会垫到织针3、4上,当成圈后,织针3、4上仅由地纱成圈,添纱成浮线,从而形成浮线添纱组织。
/ x) _- a$ r; U4 o& _& c3 y" ^4 v; ?  K  u. ?( L
浮线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png
: N* j, N7 [1 }9 ?2 |& H
浮线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
$ B4 T+ `  @! a% [0 e0 \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11-1 14:49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