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新疆罗布泊沙漠,沙海茫茫,是一片不毛之地。可是,3500年前,那里的女人养羊,男人打猎,人们穿着自制的羊毛衣服,披着斗篷,腰间围着腰衣,戴着毡帽,人丁兴旺,生活富足。他们过世之后,也葬在这里。 ▲小河墓地 0 a8 ~. i& x. n9 {8 c1 y
1934年,一个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F.Bergnm)在当地猎人奥尔德克带领下发现了这片当时人传说“有着一千口棺材”的大型墓地,此地当时有一条小河道,并将这里称之为“小河”。故小河墓地从此得名。后来贝格曼撰写出版了《新疆考古研究》一书。
+ ^# X" l) t. v0 D; H
其实,小河墓葬在瑞典考古学家发现后,便神秘消失了。此地距核爆地也比较近,但后来其位置并不为国人所知,直到2000年底,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王炳华研究员重新找到了小河墓地。逝者身上裹有毛织斗篷。考古工作者推测当时人们穿着即是如此:长方形(经向长约1.6米,纬向宽约1.2米)、长而宽绰,不经缝制,围绕或披挂在身上。斗篷采用平纹织法,经纬线是原色羊毛纱,分别有白色、灰白、浅棕、深棕,在斗篷的底边还用经线结出稀疏的饰穗。 逝者身上系着腰衣,也是羊毛织物。男性腰衣形似腰带,窄一点;女性腰衣如短裙。其下面都垂着很长的穗。 ▲腰衣原貌 " K. J) n, j; a& `9 j* E8 e. b
小河腰衣根据死者身份地位的不同,还存在着款式和形制上的一些变化,有的腰衣比较简单,仅有基本形制,有的腰衣则增加了装饰元素,看上去较为华丽。 这批腰衣中,有三件还使用了缂织工艺。据悉,这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缂织工艺。 逝者无一例外地头戴尖顶毡帽。帽子通常是本色羊毛的,白色的羊毛上缀着红色的线绳,帽子缀有鼬皮, 有的鼬头悬在帽子的前部,有的还绑有羽饰,羽毛用红色毛线绑在细木棍上插在帽子上。不同的是男性毡帽多高尖,而女性则宽圆,此外还有牛皮或猞猁皮缝制的短靴,通常靴底毛朝外,其余部分毛朝里,一根粗绳将靴子拴在脚踝上。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7年年底完成了该腰衣的修复。 - U- J6 M7 P3 t% B
▲腰衣复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