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特点: W0 H% F. j4 |/ M
(一)依靠自然 环 境 和 原料优势,形成纺织工业基地3 T6 s; \8 [( q& h! H
江苏很早就是全国主要的棉花和蚕茧产地,又是丝、 棉 手 工 纺织发达地区,水陆交通方便。尤其是苏南地区,邻近中国最大的国内外贸易市场上海,商贸活动频繁,有着相仿的发展条件。因此,近代江苏纺织工业在苏南地区和苏北沿长江地区的一批中小城市中(如南通、无锡、苏州、常州、常熟、太仓、江阴)都有发展,而且具有较强的生命力。1949年无锡、南通、常州、苏州四地的棉纺锭分别占全省棉纺锭数的35. 2%、18.6%, 10.2%和7.7%。
8 `" i7 w. w0 `$ e; s7 {) o$ L2 {
# _/ C: c- j) i/ W) M(二)有一批颇具规模的企业集团) y$ p1 [4 t, n; o' T
近代江苏纺织工业,除日商苏州瑞 丰 丝 厂 (今苏州第一丝厂)和英商和记洋行南京毛纺厂(今南京毛纺厂)外,其余全部是民族工业。江苏的一批有识之士,在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的思想影响以及办厂厚利的刺激下,在自己的家乡投资创办以纺织业为主的近代工厂。南通的张骞创办大生纺织系统的一厂、二厂、三厂和八厂;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建立产棉基地;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此外,还创办其它企业和社会公共事业,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无锡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1907年创建振新纱厂,后又陆续创办申新系统的9家纺织厂和天元麻纺厂、开源机器厂,创办江南大学、工商中学等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纺织业最大的民族工商业者。刘国钧也在常州创办大纶机器织布厂、广益布厂,1932年成立大成公司,后来发展到拥有大成一厂、二厂、三厂等纺织染齐全的大成系统。还有无锡的薛南溟、薛寿营父子,从创办永泰丝厂起,至1937年已形成拥有21家丝厂、1家机器制造厂的永泰丝业集团,成为中国的“丝业大王”。类似上述的民族工商业还有很多。这些民族工商业者,全力以赴,创业、敬业、勤业,苦心经营,不断进取,获得很大的成功。& I' u" n u+ n% `- q2 n0 @
, }' I @, ^9 M! P
(三)提倡纺织教育事业,注意提高技术
8 N4 x1 T2 B" Q* X+ R) y江苏省先后创办了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 ( 继 又 创办江苏省立制丝专科学校)、南通学院纺织科、苏州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以及南通女红传习所等,办学之风颇为盛行。其中南通学院纺织科和苏州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以创办较早并在近代培养纺织人才较多而著称。此外,1922年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农科曾设立蚕丝系。1935-1937年,吴江县成立 县 立 丝绸学校,设丝织、染色等专业课。2 b* Q. R. `3 {! r$ m
4 K: _- ^6 ^# h(四)争创名牌,开拓市场
. g: n/ U8 h; S2 r. l2 l近代江苏纺织企业重视提高 质 量 , 生产出一批具有特色的纺织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如无锡庆丰纺织厂的双鱼牌棉纱、申新三厂的人钟牌棉纱、苏州苏纶纱厂的天官牌棉纱,常州的大成蓝布、蝶球牌细布、印染布,无锡丽新厂的鲤星牌精元布,永泰丝厂的金双鹿牌白厂丝、苏州苏经丝厂的丰人牌白厂丝、瑞纶丝厂的金锚牌白厂丝,无锡协新毛纺厂的防蛀精纺呢绒等,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有较大的声誉,成为抢手货。江苏的近代纺织工业以自己的产品和比较完善的生产管理,以及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获得了较大的利润,并以此扩大再生产,不断地得到发展。如南通大生纱厂,1899年有资本44. 5万两,万余枚纱锭;1923年已发展到拥有4家纱厂,资本709. 4万两,纱锭16万余枚,布机1342台的大生系统。仅24年时间,资本增加近16倍,纱锭增加近8倍。! u3 W% Q* W x m4 r7 {* ~2 m
- H s/ O' o7 `- l% n* w. V
江苏丝绸产品以外销为主,各丝厂生产的白厂丝 绝 大 部 分外销。1936年共出口生丝3. 4万担,销往欧美等国家。丝织品内外销都有。1909-1918年平均每年出口丝绸43万米,其中1912年出口达165万米。江苏的棉纺织品面广量大,以内销为主,1919年以后也开始出口。申新的人钟牌棉纱,苏纶的神鹰牌棉布,无锡、常州的纯棉印染布以及精纺呢绒、毛巾、袜子等主要出口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也有出口西欧的。" m8 a( G8 r, k- n$ Y" D' t/ F
8 c3 q) o, c!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