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人物] 郭锁珍:郭锁珍摇纱工作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9 22: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她是“工人发明家”,凭借自主创造的“郭锁珍摇纱工作法”不断刷新着全国摇纱纪录,她所在的纺纱车间和大生一厂,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之初行业“神话”——" M5 {# i: X% _. F7 K7 t

8 a$ l" r5 f# J6 _
郭锁珍.jpg
3 m; }* I" T2 d2 c( k; [/ w) V* J
郭锁珍

/ k4 E  ]# r! X0 W/ u& o% ]6 A
       郭锁珍,1919年出生于南通,1984年病逝。1955年,创造“郭锁珍摇纱工作法”,连续多次打破全国摇纱产量纪录,其所在工厂与车间,成为中国纺织技术革命的排头兵。1956年、1958年、1959年,郭锁珍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赴京参加“群英会”,被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 q8 V, ?6 T6 X1 O& t5 S. f9 e  b" i. B3 u+ d: [8 h0 F  X; j; {
  她是中国纺织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在实践中创造的“郭锁珍摇纱工作法”推动了纺纱技术革命的进程,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人发明家”。, S. y( M1 M9 E) E6 V

* V) W" j1 }; H  一台小小的纺纱机器,纺出了一名普通纺织女工的人生“新高度”。时至今日,郭锁珍在全国纺织业内,依然是一个令人敬仰的存在。! Q- m/ ?1 r1 f* {0 B

3 |$ Q' [8 r6 Q% k4 K9 @  因为家境贫困,郭锁珍在11岁那年,就进入大生一厂成为纺织车间的一名小小童工。“好好地,下苦干!”这句话,也成了她的口头禅。在大生一厂的纺纱车间里,工友们总能看见一个单薄瘦小的身影默默地忙碌着。每天,她的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午饭时,郭锁珍总是风卷残云,以最快速度填饱肚子,立即回到工位上,投入到高强度的工作中。“她不怕苦、不怕累,在厂子里可是出了名的。”岁月悠悠,今年87岁的原大生一厂工会主席李峰对这位纺纱能手记忆深刻。/ h9 A: y! u. [( J: p

) W$ l+ r& M; i5 m" r$ U0 ~  新中国成立后,郭锁珍焕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每天和工友面对面坐在纺纱机前,手上不停歇,郭锁珍的脑子里也一直飞速旋转着:“怎么样才能减少纱线断头,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产量?”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聪明伶俐的郭锁珍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她刻苦钻研技术,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操作法,这就是后来享誉全国纺织业的“郭锁珍摇纱工作法”,将传统的被动换纱变成主动换纱,将双人摇纱变成单人摇纱,生产效率提高一倍不止,产量也从原来的50车提高至126车。& d  Z8 L6 r/ m0 F0 {

8 Q1 q: f4 |; w" ~4 ~+ l  “当时,厂里有一个合理化建议委员会,对郭锁珍提出的创新工作法很感兴趣。”今年86岁的原大生一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许惟岩说,自己1953年进厂时是一名技术员,刚到厂区,就听闻有一位技艺超群的纺织女工叫郭锁珍。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唐闸印象展览馆接受记者采访时,许惟岩向我们还原了一个更为立体的“工人发明家”形象。“她爱钻研,创新精神非常可贵。作为一线纺织女工,她有觉悟、有技术、能吃苦,我们厂里人谈起她,个个都服气!”他说,创新可贵,但困难也同时摆在面前,在推广“郭锁珍摇纱工作法”时非常不易。纺织车间工人多,接受程度参差不齐,但郭锁珍却极有耐性,始终尽心尽力传授技艺,纺织工人多,她就以点带面,不让一个姐妹掉队,不让周围有一个小组掉队,忙起来甚至连上厕所都是小跑。- X! E5 T. i$ r+ t
' K9 @/ u5 W, z. q
  1959年一年时间,她就带出了27个“小郭锁珍”,闻名全国,大大减少企业资金投入,大幅提高了生产效能。凭借着独创的摇纱先进工作法,郭锁珍不断刷新着全国摇纱纪录,她所在的纺纱车间和大生一厂,成为了行业“神话”,处于中国纺织技术革命的“排头兵”的第一阵营。
( q3 T7 o4 [; h- N8 h( h; \, J
, d5 Z' w" _8 o7 g; `6 \( }* q: W; R  1956年、1958年、1959年,郭锁珍因出色的纺纱成绩,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去北京参加“群英会”,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她也成为建国初期纺织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大大鼓舞了广大纺织职工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 W# A5 a1 b6 D

7 D0 K4 Z$ r! J+ _# g7 w  K  时代更迭,如今的纺织行业,早已不再流行“郭锁珍摇纱工作法”,自动络筒机成为行业“宠儿”。在纺织之乡南通,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先驱者、拥有逾百年历史的大生集团,也已进军高端纺织产业,数字化的纺纱车间鲜有人影,但纺织女工郭锁珍,却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匠心之“纱”。/ o4 _6 ?$ L" n6 ~

3 _8 V3 \7 i. H- B( ~- D9 l0 x  (来源: 南通网,记者 彭军君 严春花)  I2 @! X3 T& U1 Z# i

2 p- D. j0 z' R/ a, B+ 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5-1 09:5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