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丝绸业是四川省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根据商务部《关于茧丝绸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结合四川实际,现就“十四五”时期茧丝绸行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 L) `& ? N5 P6 u( }
一、主要背景
* S+ p/ T" e" {# G$ P (一)发展基础
3 o0 n A5 B$ j! d+ G- H “十三五”期间,四川省茧丝绸行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提质增效,实现产值规模稳定增长、主要产品产量质量保持全国前两位。
) q3 W1 ?0 o8 p5 ]" `4 j
规模效益提质扩容。“十三五”期间,全省有19个市(州)、95个县(区)、100多万人从事茧丝绸产业;总产值1777.5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近20%;凉山、绵阳、宜宾等地成为我国高质量茧丝原料供应基地。2020年,全省桑园面积230万亩,蚕茧、蚕丝、蚕丝及机织交织物(以下简称绸缎)产量为8.3万吨、9421.8吨、1.8亿米,分别占全国19%、12.1%、17.6%、46.7%,分别位居全国第2位、第2位、第2位、第1位,丝绸大省的地位和优势不断巩固提升。
+ S, w- S$ c) r7 i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间,四川省丝绸行业积极融入全球贸易大局,不断开拓海外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国际行业展会活动,全方面多层次展示优势拳头产品,全省丝绸行业主要产品出口保持增长。南充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服饰)和国际丝绸城市网络,成功举办中国西部丝绸博览会。
" l5 _9 ~4 C4 E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全行业紧扣产业优化升级,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加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培育完善创新载体。创建的一批省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加速提升技术供给能力;实施的一批科研项目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其中,“蚕桑丝绸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产业化示范”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川字号”桑蚕优良品种、小蚕共育和仪评收茧技术、节能烘茧和自动煮茧装备等推动我省蚕茧和蚕丝质量领先全国。
7 B ?+ Z x/ x$ \8 c. \. ] 产业规模加快集聚。“十三五”期间,全行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规模加快聚集。先后建成宁南县、武胜县、嘉陵区、高坪区、高县5个茧丝绸工业园区,集聚全省超半数骨干企业;重点建设30个蚕桑重点县,蚕茧产量占全省80%以上;创建省级星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级1个、省级5个;布局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茧丝优势产业带,产值超全省90%。
d& V8 C3 K; P( p6 L
品牌建设再上台阶。“十三五”期间,创建“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丝绸源点”“中国蚕桑之乡”“中国蚕丝被之乡”“中国果桑之乡”“中国桑茶之乡”等“国字号”品牌。六合集团、顺成纺织、银海丝绸等企业分别获得中国驰名商标、高档丝绸标志产品。“凉山”蚕茧、“宜宾”蚕茧、“涪城”蚕茧、“盐边”蚕茧、“依格尔”真丝家纺、“银海”蚕丝被、“德昌”桑椹、“巴中”柞蚕蛹、“尚好”桑茶等成为优势特色产品。
' y: }% g$ W" a K( j! _
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茧丝绸产业凭借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等优势,成为部分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和首选产业、骨干产业,助力全省三大贫困片区(秦巴、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28个县、803个村、20多万人口脱贫。我省创立的“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精准扶贫模式在全省全面推广,涪城区和兴文县两个蚕桑发展新模式入选“2017四川十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
1 M$ }' _0 a& q7 m9 k+ B6 \8 k 行业力量得到加强。“十三五”期间,全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的资源优势与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调研和运行监测,广泛开展技术和信息服务活动,为茧丝绸产业政策制定、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等提供支撑和服务,行业服务水平较快大幅提升。“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升级为省级示范平台;缫丝和丝绵制品两项“高征低扣”税费改革分别在2017和2018年实施,加速激发了全省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主体活力。
" f k5 V5 u& }7 O1 W
衍生经济蓬勃兴起。“十三五”期间,全行业大力开发蚕桑资源产品,不断拓展产业领域,一批桑叶茶、桑椹酒、桑枝菌、蚕蛹油等食用药用产品成为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以丝绸文化为载体的休闲文旅经济快速兴起,一批丝绸特色小镇、产业园、博物馆等旅游新场景、工业观光、乡村休闲游等旅游线路备受青睐。
7 m7 D5 } R2 U. w3 l! f
(二)面临形势
0 ?( Y3 e! t, v9 E9 }& |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3 W) E; J* E$ c4 K 1.发展机遇方面。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国家系列重要战略部署为行业发展带来机遇。
# [! s% c; w6 a ? P3 f 市场优势激发机遇。我国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和内需潜力,富有弹性的完整产业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市场主体活力不断释放,供求循环逐渐畅通,“双循环”经济格局加速构建。全国、全省经济稳中向好趋势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利环境和空间。
! P& t1 k, Z4 I! L! Z/ e" H
政策利好增添机遇。商务部《关于茧丝绸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四川省行业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路径;省委加快构建农业“10+3”、工业“5+1”、服务业“4+6”现代产业体系,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添动力;扩大内需、乡村振兴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为行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 T# t, U' j; b) f
产业转移带来机遇。世界茧丝绸生产中心正向以中国为主的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集中;国内茧丝绸生产前端向西部转移的力度增大;四川因蚕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好、体系完善和人工成本优势等成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点省份,正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来川考察、投资发展。
, s$ I$ }& T+ E. q& \ 新兴消费催生机遇。四川凭借茧丝质量好、绸缎产量大赢得市场份额,蚕丝等天然纺织品随着环保生态意识普及得到更多消费者青睐,绿色、健康、品质、品牌消费等成为主流;以蚕桑丝绸为主要原料的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家纺居家等新兴产品正成为消费热点,供给增加将引领消费新需求、催生新机遇。
% B1 l6 k |1 x3 V& _3 i* Y 2.面临挑战方面。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争端加剧和新冠疫情点状发生等外部影响,以及产业后端不强等内部短板都是我省茧丝绸行业进一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 r2 j5 s U2 B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全球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低迷期,经济衰退风险日益加大;中美之间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加深了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发展失衡等矛盾;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经济急剧下滑,奢侈品消费减少,丝绸消费明显下降,市场拓展空间受到压缩,严重影响产业发展。
. v4 z$ V5 Z3 e* a 后端带动能力不足。四川省“原料性生产”的产业特征没有根本改变,行业主要产品产能大但附加值不高,初级产品和价值链低端产品占多数;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缺乏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引领;创新创意设计提升产品档次和开拓市场的水平不高,媒体宣传和资本投入推动品牌建设的力度不够。
, _/ Z e5 ^0 y. T+ V" w, W3 ?
装备设施比较落后。四川省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省力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高。采桑、养蚕、收茧等大量依靠人工,机械化程度明显滞后于其他农业产业。工业生产效率明显低于纺织行业,缫丝机自动化程度不高、工艺流程长,传统有梭织绸机多,无梭织机占比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
! Y. z) h1 t& _, H9 J4 [ 人才短缺后劲乏力。四川省茧丝绸行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多数企业在岗位培训、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不足,省内茧丝绸应用型高职院校不多,技能型、工匠型人才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不强,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企业招工难、用工缺、老龄化等问题较为严重、成为行业共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