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 ?% s( F( W1 [9 J
# P& ]' u" n$ {" X5 r/ q- [: A, d7 H5 ]查济民(1914—2007),纺织企业家。1914年生于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193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附设高级工业中学染织科,后进上海达丰染厂工作。1933年任常州大成纺织染第二厂工程师,从事印花机的安装调试工作。该厂的印花机于1935年投产,打破了外商印染厂对印花技术的垄断。接着,查济民又对市场畅销的日本灯芯绒、平绒产品进行独立仿制,终于在1936年试制成功,再次填补了民族纺织工业的空白。同时,查济民十分重视培养技术人员与健全试验室的工作。经过数年努力,大成厂色布的品种、质量、产量,有了显著提高。: s9 k: ~6 Z; W, \
抗战爆发后,大成集团与四川民生实业公司、汉口隆昌染整厂合作,改建原属民生公司设在重庆北碚的三峡染织厂。大成以汉口第四厂未启用的200台仿丰田式布机入股,隆昌投入染整配套设备,民生公司提供厂房及辅助设施。1938年初,新厂成立,取名大明染织厂,查济民任厂长。该厂位于山麓窄地,长400余米,宽不足50米,周围岩石起伏,水电供应不便,给改建造成很大困难。为早日开工投产,查济民精心组织老厂房改造与新厂房建设,除安装200台布机和染色、整理两条生产流水线外,还新建准备车间、机修车间,添置锅炉和发电机组,并在农村招收青年工人,进行技术操作培训。经过1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于1939年初正式开工。织场日产平布200余匹,染成色牢耐穿的“五老图”大明蓝布投入市场,风靡四川。2 p0 S' J0 n* r0 f6 f3 F7 q
3 y! K3 Q' R; y$ k7 _, h7 s e: z- W
此后,大明厂还遇到敌机轰炸和因经济封锁造成的机物料供应中断。查济民领导职工,依山挖洞,在洞内储藏重要物资和运转关键设备,并安装消防栓,组建消防队。几年中4次遭空袭,随炸随救,不数日即恢复生产。同时,利用废旧设备,就地取材,自制梭子、打梭棒、有边筒子等机配件。为节省进口中断的还原性染料,改染色布生产为色织布生产,改进工艺操作,试用适当的代用品,使生产得以持续。1944年大明厂开始扩建纺场,买下震寰纱厂的旧损纱锭7200枚,增建厂房,并投资北碚地方开发附近的高坑岩水力发电。1947年纺场投产。同时,查济民还组织设计人员,按照片资料设计仿制国外的直辊丝光机,1948年投入染场生产。 H/ g" t2 }6 [9 L( i9 J
$ }! W0 }9 T. Q' m. W$ c经过战时及战后的艰苦创业,大明厂的生产逐步发展,色布产量比初建时提高 1倍,品种由单一变为多样,职工增至1300人。1947年改组为大明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总公司设在上海,民生、隆昌相继退股,查济民自任总经理。重庆老厂改称大明北磅工厂,并在江苏常州再建新厂。以后又在香港创建中国染厂,查济民移居香港。) ^& N1 R( R' U" C$ m6 j. O
3 j2 T1 D# o3 K$ `3 h( |$ G, F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查济民授权其代理人,将常州、 重庆两厂申请公私合营,本人则在香港主持纺织染事业,并投资海外。古稀之年的查济民被聘任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行政区筹各委员与香港事务顾问,为香港回归祖国尽心尽力。
, m) `$ }9 H: T% s5 [, \
# G2 x5 d+ T4 m% @$ z# X查济民于1992年先后投入总计3000万港元,创立“桑麻基金”,先后设置桑麻纺织科技奖、杰出青年学者奖,在纺织院校设立奖学金、奖教金,旨在以我国纺织起源的“桑麻”一物,激励国内纺织界人士重视科技,振兴发展中华纺织技术。: D" w! S* `, |1 ^7 u Q
5 [$ Q! y9 t' D, h, u) s& U/ h6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