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特点
0 c+ J- m# w* U& M, b(一)手工纺织工场和动力机器纺织并存
; ~& m' ?4 _2 X5 ~陕甘宁边区地处后方的特殊历史环境和 地 理 位 置,以及陕西原料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等诸多因素,使陕西纺织工业就是在发展的最盛时期,也是动力机器纺织和手工纺织同时并进。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发展手工纺织,8年间生产大布76. 8万匹,相当于60多万锭、几千台布机1年的产量。陕西工合组织生产军毯125. 68万条,成绩也相当可观。+ x; u4 r- W4 y, {$ N, h
4 `& H- L7 G' k7 [5 `3 v7 O! ]* n(二)内迁陕西的纺织企业输送了设备、技术和人才* F' h5 e+ l" |. p7 a; Z
大华、申新四厂、咸阳纺织厂和蔡家坡纺织厂,内迁纱锭共8万多枚,占1945年陕西省纱锭数的75%。这些内迁企业同时带来了技术力量,在发展陕西纺织工业中都起到重要的骨干作用。* |/ U- s9 [9 n) G9 M% _
. n9 g5 m; [ r
( 三 )纺织机械制造业为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成绩" o: g/ r X5 U- J! `" R# h
抗日战争期间,交通阻塞,难以订购国外设备,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制造。西北机器厂等一批纺织机械制造企业,克服困难,制造出棉、毛、麻等纺织机器,仅棉纺锭即有近3万枚,约占1945年陕西纺锭数的25%。解放以后,西北机器厂在1950-1952年间又生产纺纱机414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家新建的棉纺织厂— 西北国棉一厂装备了国产机器。. j+ z3 A% p! Z8 S7 P! T% L
, r$ K. D+ A) `. T5 d# H
(四)爱国的民族资本家为发展近代陕西纺织工业作出了贡献, t4 Z; R3 s4 L! A0 e/ r$ }& E
汉口申新四厂经理李国伟,克服重重困难,内迁陕西宝鸡建厂 ,在遭遇日机轰炸的情况下,设法建造窑洞工场,以避免轰炸,取得成效。工合西北区办事处在中国农产促进委员会主任委员穆藕初的专款支持下,合办纺织训练班,促进了群众性纺纱活动,缓解了棉纱供应的困难。" P2 L# }; @/ p- }) x7 Z
% F% T! K8 t; R8 X'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