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陕西手工纺织业也有较大发展。内迁陕西的纱锭多,布机少,棉纱有富余,为发展手工棉织业提供了条件。于是在西安、宝鸡、三原、南郑等外省来陕人数比较集中的地方,手工棉织业迅速发展起来,1941年达到最盛。西安市在战前手工织机不过百余台,1940年增至1100多台,1941年猛增至3000多台,织户1500余户;宝鸡市由战前几十台织机增至1600多台,织户300余户;三原县增至2000余台;南郑县亦有400余台。全省有近万台织机,大多为每户一二台的家庭工场。 1942年政府对花纱布实行管制,棉纱不易购买。1943年以后,除织军布的500。余台织机外,其余织机购买土产纱织布,部分织户停业。至1944年,全省各主要城市略具规模的织布工场有500余家,织机6000余台,年产布约18万匹。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物价暴跌,外省人员返归故里,当年登记的仅150多家。以后又受内战的影响,至1949年底,全省手工织机不过千余台。" } `7 H! Y- w
* t9 z1 |# w: g
手工毛纺织业以榆林、西安 、 径 阳等 地为多。1942年榆林城内有各类毛纺织厂40余家,其中毛针织厂六七家,以裕民工厂规模最大;栽绒地毯厂30家,以惠民工厂规模最大;另有制毡厂10余家。1940--1944年,西安市在复兴公司陕豫分公司登记成立的毛织厂24家,包括新设、棉改毛和棉兼营等。其中毛织厂16家,织机204台,技工619名,日产毛呢1700余匹、毛毯2000余条以及其它毛布、绒线、毛衣、毛袜等。如大秦毛织厂,1943年1月设于西安,有精纺锭400枚、粗纺锭280枚、脚踏铁木织机25台、木织机10台,年产毛呢7. 2万码、绒线1. 8万磅。抗日战争胜利后,上述工厂大部停办。至1950年,全省有手工毛纺织厂33家,工人317人,月产毛毯500余条、地毯8100平方尺、毛布900尺。' }, K( [: d+ z- Q; P+ U, v6 G
. M/ K3 g9 L1 p; j5 ]/ i手工丝绸业亦有较快发展。1940年安康有织绸厂35家,年产绸 500余匹、花丝葛400余匹、板绞2000余匹。汉阴县城内丝铺由战前的20余家猛增至100余家,织机180余台,年产丝帕4000余条,纺绸、湖绉、绢绸等1万余匹。汉中地区的洋县以产绢著名,年产1万余匹。此外,在西安、韩城、清涧、商县等均设有织绸小厂。! n+ E1 x: F6 |0 J
& [3 B$ D4 M4 T1 f0 G) u! l n# ^. p手工麻纺织业亦有发展。陇县是陕西的主要产麻地,1940年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以下简称工合)西北区办事处在该县成立第一个麻袋生产合作社,此后发展为7个,月产麻袋700余条。
/ F: C/ x- k7 \3 m- h1 \) |2 f
' G* m7 M! k! Y% _& L0 w7 B1941年富平县城内由私人集股成立麻织有限公司,月产麻袋2000余条。1942年粮食部在西安设立陕西麻袋厂,次年4月又接收西北麻织有限公司全部设备,月产麻袋4000余条,1944年停办。安康城内设有麻袋机房七八家,年产麻袋4万余条。这些小厂,生产设备简陋,质量差,效率低,维持不久即关闭。9 D! V/ L8 e% q4 J+ T
4 b: B! V' H' a3 N; l0 k6 W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 边 区 手 工纺织业迅速发展,纺织工厂、纺织生产合作社相继建立,农村妇女纺织普遍开展,各种棉布、毛布、毛呢、毛毯、绒线、毛巾、袜子以及丝绸等产品,从无至有,不断发展,基本上满足了边区军民衣着的需要。1938年8月建立边区第一个纺织厂— 难民纺织工厂。1939年底建立纺织厂、社9个,织机83台。1941年由于封锁加紧,外援断绝,各级政府成立机构,增加资金,举办纺织工厂。至年底共有纺织厂、社70个(其中公营4个、机关经营15个、私营30个、纺织生产合作社21个),共有工人、学徒2029人,各种织机701台,纺纱机336台,月产棉纱6487斤,棉布3663匹,毛毯696条,织绸6. 5匹,弹花1707斤。当年各机关、部队、学校工作人员在工余时间开展群众性的纺线活动,周恩来、任弼时、李富春等同志带头纺线。1942年对公营工厂继续进行调整合并,对原料收购、产品销售等实行统一计划,统一管理。当年有公营纺织厂21个,布机388台,织毯机32台,职工2219人,年产大布2. 2万匹,毛毯1. 8万条。至年底,合并为18个。1943年公营纺织厂增至23个,职工1357人,织机449台,年产大布3. 29万匹;纺织生产合作社37个,织机179台,工徒374人,年产大布6000余匹。
/ x7 |, p: C; y- _2 V5 K0 r; k$ d- B3 v: q, ~% V4 Q
边 区 丝 绸 生产也有发展。到1943年,清涧、吴堡、绥德三县共有丝铺 24家,生产绸子、湖绉、手帕、罗底等产品。
- }% D9 r: |1 F/ L
$ [: `6 g7 ]8 H1938-1945年,全 边 区 共产 大布76. 8万匹,其中公营纺织厂生产16万匹、私营工厂和合作社生产7. 1万匹、农村妇女纺织 53. 7万匹;共产毛呢3903匹,毛毯3. 29万余条,绒线12. 61万余磅,栽绒毯1. 18万余条,毛袜万余双,基本上满足了边区军民的衣着需要。
/ s) t/ ?+ k* S
" u I6 P' y, C, M2 G: Y9 |1 ~/ v1 F" Y抗日战争胜利后,边区政府对公营纺织厂调整合并,到 1946年8月尚有公 营纺 织 厂 6个。1947年3月,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各厂停办,机器设备、原料成品等重要物资大部被烧毁。工合西北区办事处于1938年 8月在宝鸡成立后,在西安、宝鸡、南郑、凤翔、陇县、凤县 双石铺、延安、榆林、污县、安康、韩城、耀县等地,先后建立事务所12个,组建各类以纺织为主的工业生产合作社,从1939年7月到1945年5月,陕西共生产125. 68万条军毯。+ _0 {% \# E; Q G) d
" j" n/ n( Y% ?/ e! ~9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