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过程; c0 l% u; T, p
(一)手工纺织业发展与动力机器纺织工业酝酿阶段(1840-1936年)
8 p* f' R/ P, l. c陕西原来只有手工纺织,19世纪80年代以后,陕西手工纺织工厂开始起步 ,多为棉、毛、丝、针织、染色等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工厂。最早成立的是1881年前后大荔县敬盛和(一说为敬义和)皮货商号开设的织绒厂。当时该县有皮货商号百余家,织绒厂多家。1904年西安知府尹昌龄创办工艺厂,“以毡毯为首,次则棉花”,是近代陕西第一个官办纺织手工工厂。1906年凤翔知府开设工艺厂(也叫织布厂),设织绸、织布、织带。至1912年,陕西办有7人以上的纺织手工工厂26处,工人258人。1912年前后,合阳县由教会设立的福音实业学校,生产棉布、毛巾、腿带等产品,其中毛巾是陕西首见生产。1917年陕西省警察厅开设平民工厂,设染织、织袜等6科,其中织袜亦是陕西首见生产。促织网1922年西安、径阳、三原、户县、高陵等县,首次设立商办手工纺纱厂,纺纱机用河南、河北一带的木机,每机锭数自70-130不等,两人看管,纺制相当于12-16支棉纱。这些小厂,或因经济所困,或因时局影响,不一二年而停工。1924年陕西省政府在西安设立模范纺织工厂,产品有棉纱、棉布、线单子、毛巾、裹腿、栽绒椅垫等。1925年南郑县办有各类纺织工厂70家,年产棉布5000余板、丝织品2000余匹,棉、丝袜1. 6万余打。1928年陕西省政府进一步通令各县,就地方特产状况筹设平民工厂(有的叫民生工厂),发展地方经济。1930年兴修了现代化的大型水利工程经惠渠,1934年陇海铁路通车至西安,彻底改变了关中的运输条件,因而促进了关中棉花生产的发展与商品率的提高,关中的棉花产量从1930-1937年增加了8倍。陇海铁路沿线的西安、宝鸡、凤翔、兴平、华阴、渭南等地开办各类纺织厂、工业传习所。至抗战前夕,西安市有各类纺织厂17家,以棉纺织为主。$ _8 H5 L! X- ~% V
陕北榆林县于 1912年即成立裕民、惠民两个毛织工厂,裕民为毛针 织 业 ,惠 民为栽绒地毯业。1924年大荔县有织绒厂4家,木平机10余架,工人70余人,年销售3000余匹。其中敬盛和的产品优良,年销1200余匹。20世纪30年代,肤施(今延安)城内有永记、顺义、复兴德等制毡厂。另有裕丰工厂,有织袜机4架、线衣机1架,织制毛线袜子、衫裤等,资本5000余元。5 `0 R3 ~6 f6 h8 t
& l% b, H5 `! N7 r9 U/ S1912年陕西有丝绸小工厂30余家,主要集中在安康、南郑两地,年产纺绸3万余匹。后 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国际丝绸市场变化的影响,工厂数目有所减少。至1926年,减为20余家,年产绸1. 2万余匹。1939年又减为七八家,年产绸仅2400余匹。* R/ \ [) P6 Y
2 G- N$ k8 Y3 d( j
近代陕西动力机器纺织工业主要是棉纺织业,从清末即开始酝 酿 , 但历经波折,未见成效。1894年陕西学政赵惟熙与主张维新并创办实业的刘光责(光绪元年举人)商议,欲在陕西创办机器织布局,未果。1896年刘光责、邢廷英等倡议,集股银20万两,筹办陕西保富机器织布局,因集资不易和遭守旧派反对,半途而废。促织网1927年陕西省水利厅长李仪社拟利用棉花包捐税专款,在径阳县口子头建立以水力作动力的纺织厂,未成。1930年李任陕西省建设厅长,决定在临渲设立官商合办陕西第一纺织厂,亦未办成。1934年由地方绅士集资在西安筹设裕秦纺织厂,资本150万元,已收足半数,原计划于1937年机器运陕后即开工生产,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机器未能运陕而停办。
) d) {4 C3 ~9 U% N5 y3 v
8 J4 w1 i) N& ]1935年石家庄大兴纺织厂将一部分设备迁陕,在西安市北郊建厂,定名为大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厂,1936年3月开工,是近代陕西第一个民办近代纺织厂。' [+ N& s, {6 X& n
- S' G6 O& V/ c* g,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