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丝墩:农器中的“秦瓦汉砖” & W5 S8 t, }- I2 _: {0 s
慧眼识珍:中国最美的农器之一
% @% X* [0 C" L0 W
( }* s( u M- F“收藏起始于好玩,也终归于好玩”,说这话的是象山县志办主任钱永兴,“好玩”当然不是真的玩玩而已玩出门道才是他的最终目的。而他的收藏品种果然标新立异,叫“麻丝墩”。光听这名字,估计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啥?麻丝墩是什么东西?7 Z4 N) u0 W) _
5 l ~& Y; D& Z7 E/ H c麻丝墩,它是旧时绩麻所用的一种辅助工具,材质多为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炻器”,也有陶质、石质、木质的。绩妇用手捻麻,为了防止手滑,需敷以砻糠灰,麻丝墩就是那贮灰之物。说白了,它是一种传统小农器。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出身卑微而质地粗野”的实用器具,在钱永兴的眼里,却散发着独特的田野清芬:“我寻觅它的踪影,稽考它的背景,探究与它相关的人和事、真和假、是和非、爱和恨、美和丑、乡风和习俗.…它是绩麻历史的一个见证,是绩麻文化实用性和艺术化的一个表达…
! U3 s% x# k( A$ B7 e/ Z- y
1 v& z0 Y9 K" V! @可以说,是钱永兴“发现”了麻丝墩的价值,因为在他之前,还没有人去系统地关注过那些毫不起眼的几乎已经湮灭在老人们记忆中的小小绩麻工具。钱永兴当之无愧是研究麻丝墩的“第一人”。
! ?, m7 \# h& a+ ~2 F5 m: m& K: N8 [7 S
绩麻,也称捻麻、搓麻,其目的是将较短的麻纤维捻在一起,以便于纺线。在悠长的农耕岁月里,纺绩是件大事,是《诗经》等文学作品反复吟咏的对象,在我国的几千年历史中,绩麻文化绵延不绝。7 s/ z' L0 g* A9 [
0 ~+ V" d, j3 b- H) N0 R2 q6 I第一次“偶遇”麻丝墩是在2005年春。当时钱永兴的民间对联收藏以开展、出书“告一段落”后,正在琢磨接下去还有什么“好玩”的呢?正巧,有一天他在象山一收旧家具的师傅家里,看到了四五个怪怪的炻器,当时他也没有在意,只是记下了它们的名称叫“麻丝墩”。没过几天,他与岳母聊天时说起,岳母居然说她也藏有一个是钱永兴岳父的祖母年轻时所用,随即把藏在箱底的麻丝墩拿出来给他看。一看,钱永兴几乎惊呆了:麻丝墩竟如此穷工极巧!
* B' H7 Y; W" l2 M, m! @2 ?$ B3 ~+ w9 ]" L7 k
第二天,他接连跑了好几家收古物的人家,看到麻丝墩果然造型别致、纹饰生动。当即遍查有关资料,却发现中国介绍农具的权威著作中压根没有麻丝墩的影子。然而,麻丝墩所蕴含的工艺和文化内涵,已经激起了钱永兴收藏、研究的决心。& \8 G' u, x5 |: a" y
! i1 p' Z! E5 e: j n
转眼两年过去了,他陆续有了200多个“宝贝”,随着收藏视野的开拓,他发现麻丝墩不是象山的“特产"同属宁波的宁海、奉化,台州的天台,金华的永康等地都有麻丝。
) Z$ _+ U" z/ y7 p' @& ^5 t# F$ E( _! K( z: q: V8 ^3 ^# ^
把这么多麻丝墩聚拢到一起,比较、揣摩、研究后,钱永兴不禁慨叹:麻丝墩艺术的“遗传因子”来自秦汉瓦当和汉代画像石(砖),它们天真烂漫,质朴方而又圆畅流美。3 X, x: g% d( L) ]& Q5 M) s# v
: a% t# x* d% a5 p& f
这两年间,钱永兴“玩”得一本正经。他首先从麻丝墩的造型研究入手,发现了麻丝墩的实用之“妙”。麻丝墩的形制主要有墩形、坡形(瓮形)、墓物形及综合形等几种。说起麻丝墩的造型,钱永兴滔滔不绝:"墩形是麻丝墩中最为常见的形制,由形得名。”他推测,麻丝墩是以手取灰之物,所以首先要不伤手。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之物,都有棱角,不及圆形之物有安全感;麻丝墩要压麻线,所以要占有一定的面积,并且要稳放;捻麻,往往又是一种社交活动,妇女们借绩麻聚于一处,一边干活,一边聊天。因此,随身所带之麻丝墩,既要便携,又要美观。墩形造型自然、敦厚、质朴、规整,完全符合以上条件。于是,墩形就成为麻丝墩形制的首选。0 I$ E; k- c$ I! \$ ?! d9 A
9 J: w& }: [+ y1 f5 C1 r7 Z! S# h# z他又发现,坡形(瓮形)麻丝墩造型或为象山、宁海地区所独创,因为台州、金华等地区收来的麻丝墩中没有发现这种器形。他的这个判断基于两点:首先,它们出现要晚于墩形麻丝墩,因为如果比墩形麻丝早,那么,器物名称就不会是“麻丝墩”,而可能是“麻丝坡”或者别的什么;其次,坡形麻丝墩一定是在发现墩形麻丝墩的不足之后才设计出来的新款。麻丝墩的最主要功能是贮灰,坡形麻丝墩的取灰口要比墩形的大三五倍以上,使用起来会方便得多。坡形,象山、宁海有的地方又称之为“瓮形”,如象山泗洲头马岙、宁海岳井等地称坡形麻丝墩为“麻丝瓮”。3 J) ?& H( T4 x4 Z/ N3 E6 m$ D7 G
, h/ }( F ~& M" O在钱永兴的收藏实物中,有少量特殊形状的被他称之为“墓物形”,分别是:墓蛙形、墓拳形、墓斗形、墓枕形、墓柱础形。另外,有人还见过墓房屋形的麻丝墩,可惜钱永兴没有找到实物。
4 e2 ]& t+ B. V. ]- P1 m" v
, K8 Y" Q; d; X; f除了用来贮灰、压麻线外,少量麻丝墩还兼具哄孩子作用。钱永兴收藏的麻丝墩中有两款具有“铃铛”功能。旧时,绩妇们往往要一边绩麻一边带小孩,想象通常的情景应是:遇到孩子哭闹,妈妈顺手拿起面前的麻丝墩摇动起来。清脆的铃铛声,立刻就把孩子逗乐了,于是她又能开始继续手中的活计。
8 y! j* S8 D$ j2 C
7 |; l% L) J* T, z3 M) g$ z这两年间,钱永兴“玩”得意气风发。他又从麻丝墩的纹饰入手,发现了麻丝墩的艺术之“美”。麻丝墩的艺术特点是纹饰画面单纯饱满,主题突出;形象概括夸张,高度抽象化、线条化,造型不拘细节而力求整体生动。
* ^$ X3 G5 q8 f( l
& J2 M! m* p' V o$ k( P钱永兴花了不少功夫将麻丝墩的纹饰图案用拓片形式加以展现,古人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理想跃然纸上如“双龙捧寿”纹,表达了吉祥、长寿的祝愿;"一路连科”纹,一鹭卧于莲中,寓意闱场得意,连中三元;和合二仙”人物纹,寓意和谐如意。其他吉祥纹饰还有虎、马、鱼、蝶、花草树木、几何纹等,非常丰富。有的则直接装饰有祝福文字,如“福、禄、寿”等。6 E0 v$ [/ \2 H C+ Z
- m$ v: e+ f! k( V: W/ D4 z5 _. i
另外有一些麻丝墩上还雕刻有完整的故事,如“苏小妹三难新郎”“米芾拜石”“浔阳江头”等,与常见的木雕、砖雕有异曲同工之妙。将这些艺术手段用在小小的民间实用农具上,可见麻丝墩的不同寻常。- @" O' W0 [0 u5 b0 C. r
/ V3 I% @% o$ ` L9 h S钱永兴目前收集的麻丝墩中最早的是明代的,这件取灰口装饰有“福禄”字样的墩形麻丝墩是与一个明代青花碗一起被渔民从象山港打捞上来的。最迟的制作于新中国成立后,在器物上直接标有“一九五九”字样。其他如刻有辛亥革命时期旗帜和“百花齐放”文字的麻丝墩,也隐约透露了各自的大致年代。% x4 p' @0 G& ]/ {8 s$ L
$ m! [7 U3 {9 ~; h造型各异的麻丝墩
6 M5 h2 W" H# w |! I两年间,钱永兴彻底为麻丝墩着迷了,在他看来,麻丝墩是“中国最美的农器之一”,它们运用丰富的民族民间语言,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民间的思想感情,是中国文化史、艺术史和民俗史中罕见的“民俗文物”。
3 a' P4 x) w$ q
$ N' {; B/ A, D( ?0 v/ F实地寻访:密火已停歇了半个世纪/ m2 h! e/ n8 K
: `3 V; H S: M: S
如果说,前面的“发现”是钱永兴用“眼”看到的话,接下来的“发现”则是用“脚”寻访到的。0 p5 x2 e" w5 I$ j: Z( ~+ Q- p
4 y! G: m& @. E' K5 ~, b6 N
麻丝墩多为炻器,称呼炻器,估计了解的人不多,但如果说缸器,就会恍然大悟了,它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比陶器多釉,但又不及瓷器精致。因此,大多数麻丝墩就是由过去的缸师傅完成的。然而,要在21世纪的今天寻访到曾经制作过麻丝墩的缸鐜师傅已非易事。不过有志者事竟成,通过象山茅洋乡老年协会的朱颂宽老先生介绍,得知民国时期的张国智就是象山茅洋人从天台请来的缸大师傅,也带来了一些制作麻丝墩的技艺。不过,张国智早已过世。如今唯一能找到的做过麻丝墩的缸整师傅是85岁的冯美玉老师傅。! p. n P% N2 G1 X$ U
1 |8 M( m2 P" ~4 W
12月5日,我随同前往位于茅洋乡楼下陈村的冯师傅家中了解详情,钱永兴已是第二次上门了。/ V7 Y& G5 o' b R
2 e4 W% m: T2 h7 i冯师傅说,他们家是在太公一代从江苏吴江迁居到象山来的,一家四代都曾以制作缸为生。“在楼下陈,做缸的就是以冯家为主。”冯师傅回忆,上世纪30年代,自己大概十多岁时,就跟着爹学制缸的手艺。他说,那时候,如果家里有老婆婆的,一般就备有麻丝墩,自己的母亲就拿它捻麻线、捻鞋底线时用,而到了自己老伴这一代就再也没有用过麻丝墩。老话说“徒弟三年,帮作三年”,一般都要经过6年的学习过程才可以满师。冯美玉师傅说:“23岁起,我开始自己一个人做缸了。", v! T- [: s! l
7 U- f$ W8 ]. I/ H" i
做麻丝墩,要选用黏土。黏土是田里的沉积土。茅洋上缸厂村、下缸厂村、楼下陈村等一带历史上开有不少炻器缸窑,大概与这里拥有丰富的炻质黏土资源不无关系。判断黏土是否可用于制作“炻器”,冯师傅的方法是:盆中放水,陶土揉捏成团后放入,经过一个晚上,如果黏士不解不化,那就是适宜做炻器的黏士。
0 ~' p0 n6 f5 g2 h! N4 B5 I( g& A1 O2 m9 f. z# U3 J
冯师傅这辈子做过的麻丝墩大概有几百个,他说,在他父亲一代时,做麻丝墩还是比较多的,当到了他手里也就是周围认识的乡邻偶尔需要了,上门说一声,帮她们做几个。新中国成立后,就没有做过了。
2 J( [0 X) W- D- n
, K5 |' P7 s5 o0 W0 n7 F) V麻丝墩是小件,“做起来最便当了,底做好,印子印好,覆上去就好了”。冯师傅所说的是坡形麻丝墩的成型法,他制作的麻丝墩基本都是这一类型的。底盘采用轮制,“坡”部分则用模印法。印模,也就是所谓的范具,一般请木工中的雕花师傅制作,平面半圆状,上刻花纹。成型时取适量黏土,捺入木模,并切割木模外多余黏土,然后取出稍作弧状接于麻丝墩的底盘之上,一个坡形麻丝墩的陶坏就完成了。. i8 Z: z1 s6 i
% |, D; t# }; i1 @冯师傅说,父亲传到他手里时,有一块“福禄寿”三星花纹的印模。而时至今日,不仅印模难觅,就是麻丝墩也没有留下一个。
# [5 c/ d. a7 w2 H2 m% J/ J( h h5 v w8 e
另一种墩形麻丝墩采用轮制成型法,使用“陶车”对陶坯进行加工修整。陶车是一个圆形的工作台,其上有圆窝可绕轴作平面圆周旋转。陶坯置于其上,台面旋转,就可用手或借助于工具对器形进行加工整修。/ c+ N" [5 Y) B0 E) I2 J
7 I; S: b: L/ p! W' q, U从冯师傅那里得知,麻丝墩的上色也大有学问。麻丝墩所上的釉主要有:一是海涂泥釉。陶坯晾干之后,以海涂泥稀释后涂抹,烧成的成品即呈黑褐色。二是灰釉。灰釉取用柴爿灰,稀释后涂抹于陶坯上,烧出的釉色呈灰黄色。三是士骨釉。“土骨”其实是海泥中较硬的积淀物,使用后,釉彩带有绿色。最好的釉料是一种名为“红丹”的化学原料。红丹直接刷在陶土上,烧制后呈深红色,光亮如鉴。但红丹价较贵,顾客需要事先自己去买来,缸整师傅才会帮他用上这种釉。
m) B V( a6 X3 O8 P1 O' }9 b. [' X
麻丝墩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烧制,象山烧制炻器的窑炉都为龙窑。由于每窑麻丝墩数量有限,所以麻丝墩多夹杂在缸甏壶罐之间烧成。而以红丹为釉的,要特别放在两个缸或罐当中去烧。不然,红釉将飞散殆尽。+ v- r2 l/ w; y, W. h+ ?
0 n: a S" p# v' d& O7 [2 e$ L. n
冯师傅带我们去参观了当地仅存的一个龙窑--里背龙窑。85岁的冯师傅劲头高涨,率先钻到七八十米长的窑膛里,为我们一一指点:那些洞口是塞柴火的,投柴位置的高低与火力大小有关;这里可以放缸整等大件,而窑壁边放麻丝墩绰绰有余了………8 h: ?# B3 h2 E! n- ^. H, c
( _; f" u8 B: h- f4 `5 i" D# C+ i据冯师傅回忆,里背龙窑造得比较晚,即便如此,如今它也已经坍塌了很大一部分。从窑膛出来后,他指着对面山头说:“那是西山脚窑。”冯师傅小时候就是在那里干活,很多麻丝墩就是从那里烧制出来的。可惜西山脚窑早就不复存在了,烧制麻丝敦的窑火早已熄灭了半个世纪。" ~# S0 X+ g2 z3 \' Z/ H
1 @2 b3 G; p; k3 v$ U& a- g
! q- I) F- r6 C0 y昔日的窑洞温度不再
' ~" G# w1 X0 }: L" j8 p5 u9 V. g' w1 D
炻质之外,还有不少麻丝墩为陶质,由砖瓦师傅制作。同样,也早已不再生产。
: Q- h( o _' {/ Y: t7 Q) }
) p. ]7 u' C9 g0 T5 d0 ]+ ]麻丝墩,方便实用的草根特征是其外在的生命气息,秦瓦汉砖的艺术情韵是其内在风骨。钱永兴所做的,是努力挽留它们渐渐查然的身影。
. z: e+ J4 g2 |* q+ Q' i8 I2 f/ ^8 I4 ]& t0 h3 u: M0 ?3 ~
后记
" S* B0 ~( ]' a& x- P8 G钱永兴对麻丝墩了解越多,他看麻丝墩的眼光也就越不同寻常了,它们已经不再是自己家中简单的藏品。$ l1 @1 Y: _" q. i2 `$ d) F* G
, Y2 D: a) ?( m他觉得,不能局限于收藏的角度,而应扩大到文化与艺术的角度,去考察由绩女与窑工所共同创造的麻丝墩艺术,循着来自民间的思维,去挖掘农耕文化的积淀,去欣赏草根智慧的光华,去感受最地道、最纯粹的草野清芬。# C/ ?& D; N: g
" z, t: M r! {' e: u9 j
如今,他的研究课题“绩麻文化与浙东麻丝墩艺术”被列入2007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绩麻文化与浙东麻丝墩艺术》一书也即将付梓。他认为,象山的麻丝墩是麻丝墩艺术中的一种代表,对这个典型的"个案的分析研究,将有助于对中国民间绩麻文化和麻丝墩艺术的理解。在国内绩麻文化与麻丝墩研究付诸阙如的情况下,钱永兴的研究可算抛砖引玉。
9 ^1 O8 r5 @% t$ |0 ]9 x" \! h$ g3 S% ?- Y/ f
麻丝墩是脆弱的,它们所依托的手工绩麻业早已被淘汰许久。8 q2 i+ N. G, G6 u8 Z
~) i# Z# W5 R( l& v
麻丝墩是幸运的,它们碰上了懂得欣赏的目光。9 @' V: T: J9 K8 F
7 Z9 G+ [: W$ x0 B! A! {
(2007年12月11日)! [0 q$ t% Z% [, c: a9 g
(《宁波:记忆与想象》,顾玮)
1 L+ x! U6 w6 [% A# k' Y
$ ?1 t* V* h;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