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染料文化 战国时代的学者亦常以染色、染料发兴来阐述他们的哲学思想,现在常用的谚语如“入于苍则苍,入于黄则黄”(墨子),意喻环境对知识分子为人的影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荀子),意喻学生胜过老师,后来者居上,这是自然发展的必然规律。到了汉代,这种染料植物已开始人工种植,如《汉书》记载“千亩栀茜,其人与千户侯等”,就是 说种植了千亩的栀子或茜草,他的收入相当一个千户侯。汉离 秦很近,所以在秦代,拥有一个丹砂矿也的确是很了不起的。同时,更了不起的是寡妇清因之而得到秦始皇的召见,秦始皇还为她筑了“怀清台”,因而载入了史册。
6 e" Z; ?8 a5 k/ \' Y) C8 l 其实,染料(色彩)也是一种文化,它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意识,以及时代精神、个人的好尚和文化素养、艺术流派和文明程度、经济状况和物质水平。中国古代社会对矿物和植物染料的开发,可说是对人类文化作出的很大贡。这类染(颜)料,一直沿用到17世纪,才逐步为西方发国家的合成染料所替代。
% U" F5 R# j/ z& T+ r+ w) D
9 o7 g! C# ]- D3 o6 e( \8 y& t5 t1 i0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