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织物形成过程中,织口的前后移动如图所示。图中线段1~2为织口在钢筘推动下向机前方移动,它在纵坐标上的投影,称为打纬区宽度;而线段2~3为织口随钢筘向机后方向移动。由于织机工作区内存在着一定长度的经纱和织物,并且它们的刚度不同,往往在张力作用下织口移向后方,待下次打纬时再被迫推向前方。线段3~4是综框处于静止时期,织口的位移不大,由于经纱的放送,曲线略有波动,线段4~5为梭口闭合时期,经纱张力逐渐减小。线段0~1表示综平后梭口逐渐开启,经纱张力增大,织口向机后移动的情况。由此可见,织口的位移表示了经纱和织物张力的变化情况。
) A. X+ l8 V1 d, E$ W3 V在生产实际中,织口移动的大小,对织造工艺能否顺利地进行有很大的影响。如果织口的前后移动,超过综丝在其支架上的前后摆动以及综丝发生弯曲变形的范围,那么,将产生纱线相对于综眼的移动;加上打纬时经纱通常具有最大张力,便引起综眼对纱线以摩擦功表示出来的较大的摩擦作用。织口移动越大,这种摩擦作用也越剧烈,在多次作用下,使粗细节处的纱线结构变坏,最后出现断头。为此,在工厂中常以目测打纬区宽度的大小,来判别所定有关工艺参数是否合理。
' o& K0 E% q( u( f6 l$ U织口的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