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细纤维生产技术及应用》张大省,王锐,ceb。材料新技术丛书,8M。
s1 T4 {, ^3 s7 ~% m 内容提要 《超细纤维生产技术及应用》以超细纤维的生产技术为线索,分别介绍了超细纤维发展的历史沿革,直接纺丝法超细纤维制造,复合纺丝法超细纤维制造,共混纺丝法超细纤维制造,超细纤维制造的关键设备,超细纤维织物染整,以及静电纺丝法制备超细纤维的研究工作等内容。此外,本书还尽可能地将相关内容(如易水解聚酯纤维、高收缩纤维等)纳入其中,并对超细纤维今后的发展做了一些展望。本书许多内容融入了作者多年的工作积累,有些内容甚至是第一次与读者见面,很有新意。) ]4 f _$ U# c
希望《超细纤维生产技术及应用》能够成为在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工作在相应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参考书。有关方面的领导者若能从中了解一些这一领域的现状,也不无裨益。
. B9 a7 w6 {7 ~: f8 s& b其中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一至五节及第六章的第五节由张大省执笔,第三章的第六节由王锐、张大省共同执笔,第四章由王锐执笔,第五章特约了郭英老师执笔,第六章一至四节由陈英执笔,第七章由李从举执笔。
5 v0 T0 O3 O5 l8 d- _" l# V' }目录
5 Y$ M+ m: q b第一章 超细纤维的发展历史与现状1 i. ^7 Z7 S$ a
第一节 超细纤维发展的历史沿革1
7 @& z3 |# A7 ?9 I, x. a) L第二节 超细纤维的基本概念5
7 @0 f. x% i# z2 J/ D0 X$ ~一、纤维细度的表征5
2 q, j x: @( D( p: ?5 p5 v; ~二、超细纤维的定义8( Y0 ]1 b- U2 d: y) I
三、超细天然纤维8/ r5 x- r/ r, J1 k: T
第三节 超细纤维的特点116 h" P. C6 M( S( C
一、超细纤维的主要特性119 M' n. W( j; j! V- i( o! a, _
二、纤维比表面积与纤维线密度及直径的关系110 l% I5 h; c; h
三、纤维结构、性能与纤维线密度的关系13- P* z$ q2 ^# Z1 p5 I% w+ _
第四节 超细纤维的生产技术19) o6 Y, m5 _/ x. v# A+ y; }
一、超细纤维的制造方法概论197 B# n8 s, g @# \, Y
二、常规纤维碱减量法21. L# u4 Z8 k1 T% G
三、常规纺丝改良法22 O7 U9 W/ t+ @7 d7 z* w
四、复合纺丝—物理(或化学)剥离法237 G/ ]7 `0 g! ^ }& p7 H K$ t1 C
五、复合纺丝—溶解(或水解)剥离法24
/ f5 G" x; E. B5 l5 ?六、共混纺丝—溶解(或水解)剥离法26
2 q1 n2 R# h7 v9 i1 @) D( k七、静电纺丝法29 ! h& }) G# p* M9 a! t2 ]- q3 E
第五节 超细纤维及其集合体的性能和用途30
% e0 |( E ^. {0 G/ S: ^一、保暖性、舒适性及光泽感30
- h# l' I1 D* @$ Y二、防水透气性304 \; `( J6 D7 k* y
三、过滤性314 f; e0 x$ O' v" ~2 ^
四、去污、去油性32$ Z1 \5 d8 a( [4 g2 q, O; T
五、吸水性32
" F. I: O/ X" v# S- n六、超细纤维的用途实例33
$ x; D9 m, _* M, g. V参考文献34" j) ^1 V5 @; t' g
第二章 直接纺丝法制造超细纤维38, _5 `: t& Q+ @6 G
第一节 直接纺丝法制造超细纤维的发展过程38
8 T9 C+ ^8 n4 U+ l第二节 直接纺丝法生产超细纤维的技术难点40
, L+ q7 Y1 {' Q1 j. ^一、超细纤维的可纺性40& R/ d$ n4 L! E9 u
二、熔纺过程中的冷却技术40
3 E2 d/ L+ f5 Y( t6 N三、纤维断头与毛丝的防止41
* {; _: a5 Z) C: ?, r& Q- x第三节 熔体直接纺丝法生产超细纤维的理论分析42
3 M9 g7 z" w' n3 l, y: E0 S一、熔体的流变性能与纤维的线密度42
* q5 T7 J$ e2 q h: t二、纺丝应力与纤维的线密度45
: P7 K/ ?4 a$ m( ^第四节 熔体直接纺丝法生产超细纤维的实验研究46
2 X3 `5 \5 B# F e4 K d& w! K一、纺丝设备及相应的纺丝条件46
1 B& m3 l+ G# G( p% j9 f0 w* D! F% M二、纺丝速度、纺程长度及原料相对分子质量对初生纤维线密度的影响48% d) e. S, i* K4 d
三、纺丝组件改造及缓冷装置对初生纤维线密度的影响51( q2 w8 C1 j0 c- E4 Q
四、丝条张力与初生纤维的线密度52: }2 S0 t2 l6 h$ v; c5 x
五、喷丝板孔径对纤维线密度的影响555 ]! S2 W1 d; R( q" W5 z
六、改进纺丝工艺条件对纤维线密度的综合影响58
( z( ^, ^1 X# H) r3 e2 q第五节 纺丝速度对超细纤维结构、性能的影响64
; \$ v" A: Y0 [: _第六节 直接纺丝法制造超细纤维的实际应用66
% L2 m, y0 ?; h一、直接纺丝法制造超细纤维的实例66
5 S& G3 n: H F- w二、直接纺丝法制造超细纤维的技术要点83
' N9 H$ c1 v6 i: U参考文献87
; `# Z0 ?! X0 k- o第三章 复合纺丝法制造超细纤维92* S# m1 |! q0 D% _( b7 P
第一节 复合纺丝法的发展历史92
7 V$ c: y$ X4 s( k/ o3 E第二节 复合纤维的主要类型101
/ Q' a- s4 a: d7 A$ O5 I一、并列型复合纤维101
$ ~9 J' ~+ I# C& s3 s7 s二、多层并列型复合纤维102
+ Z" ^5 H& v" r: g4 j三、橘瓣型复合纤维102
5 Z A- p' P' L9 H# w四、中空橘瓣型和米字型复合纤维103
2 g6 |( _0 U( q五、齿轮型复合纤维1049 C: M% X9 ~" a
六、皮芯型复合纤维104+ j, S& \2 W; n! y! [$ m5 y
七、海—岛型复合纤维106
, l0 i7 J1 U# S. f八、其他类型复合纤维107& h! s9 i7 {3 i( @% i
第三节 裂离法超细纤维制造技术108
; e( Z& [) h% n一、裂离法复合纺丝108
- m+ i. \6 l( n d9 y二、裂离法复合纤维的剥离细化技术109' `5 Y$ G, u5 e* a: Q4 F
第四节 海—岛型复合纺丝—水解剥离法超细纤维制造技术1123 `/ f) W) l8 }6 E w Q
一、海—岛型复合纺丝—水解剥离法超细纤维制造技术的由来112# z1 O& y) A H! d% I S4 Q9 C+ R
二、海—岛型共混纺丝—水解剥离法超细纤维制造技术的发展113
6 R$ V9 m& n5 c三、海—岛型复合纤维生产工艺的技术要点114
/ y. z3 ^$ F7 ^9 B& n( j+ [4 W第五节 易水解聚酯的合成122
1 q' ~* o, F1 U4 ?" O, t一、易水解聚酯合成技术的发展过程122! l, v3 D5 B& ~: @* s0 n
二、国内外易水解聚酯研究现状124
2 y7 G0 i( F% p5 w三、易水解聚酯化学组成的结构设计131' L& C5 W- r/ f( ]+ `, t$ D: n4 x
四、易水解聚酯合成工艺路线137! t r4 q! e5 @5 P0 ~
五、国内外EHDPET产品性能分析138$ I& U& E5 [' K, a6 G( U
第六节 易水解聚酯的结构与性能1413 B$ @- O7 r2 N$ u) z
一、EHDPET的水解性能141% Z! f6 O# Q# }1 o# m1 B
二、EHDPET的热性能147
' ?3 g- p% a- F S: j9 ]9 b三、EHDPET的流变性能152( I4 p2 A3 Q% z2 O3 \- s* h
四、EHDPET的结晶性能158
7 S8 K! @1 M* i. J; s+ v7 K( q第七节 潜在性高收缩聚酯纤维162
8 u+ ]/ X4 W4 U6 W+ p! x* m8 X. {一、纤维产生潜在热收缩性能的机理163
* f, a, y0 l# e2 z8 E9 G$ R2 A二、潜在性高收缩纤维用共聚酯的合成及性能1651 e: n0 K7 \5 [7 z
三、共聚酯的化学结构和纤维加工工艺条件对高收缩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1692 L. ]4 a. |. `( g) h# K
四、高收缩聚酯纤维的热收缩经时稳定性174! D; X$ r. ~2 y- U0 z! H
五、潜在性高收缩聚酯纤维在超细纤维织物加工中的应用175
4 h4 `; I3 f& L& I2 u参考文献177
. I4 h7 y3 w/ V% z3 |第四章 共混纺丝法制造超细纤维181# B% A! k6 c, T( i/ a
第一节 共混纺丝及共混纤维1816 M, J8 @" Z0 I# I: c7 x
第二节 非相容共混高聚物的成纤机理182
* V/ K, W$ x& ?) f+ N' @第三节 决定非相容高聚物共混纤维相形态结构的关键因素185
7 g) J" F9 I4 m5 k5 P3 s一、混合方法1858 `/ ^6 ], j: W7 O
二、共混物两组分的相容性1878 b" X6 X( x4 b
三、共混物两组分的熔体粘度比188/ Q D0 M6 c% i
四、共混物两组分的组成比191 ^% m7 _" ~' J1 V4 S; X c5 B
五、熔体粘度比和共混组成比对结构的综合影响195) e" X# `5 O* Z, M
六、粘度比、剪切应力或剪切速率及界面张力对结构的综合影响1986 l3 R0 g" F' \$ u a
七、加工工艺条件及其他因素200
1 G s, s% r* Q) R% {# C; [第四节 聚合物共混物的可纺性及共混纤维的后加工2066 f' L' S, U; l& e* z
一、聚合物共混物的纺丝性能206. Q/ W% ?* d7 h, C1 S1 p
二、共混纤维的拉伸和定型207
) U2 B. x, p) D* V9 |$ p" r第五节 PA6/PE共混纺丝法制造超细纤维208
* O$ v% I" c- }9 z9 k一、以高含量组分构成分散相的共混纤维形态结构控制209# {& }. \* Q' e t; P% J; X( {- v6 _
二、相容剂对共混纤维形态结构的调控216% O* p. o/ n' T+ I+ W6 Z0 S
三、共混纤维的溶解剥离过程225( H1 y- k/ _9 r& `8 d
四、PA6/PE共混纤维及其制品的性能与应用230) n- M9 {" n2 Y2 u% O( M* l
第六节 PA6/EHDPET的共混纺丝232
6 L5 Z6 m2 U/ f- {! c; [一、原料的流变性能232
3 T& {9 {' M& ?7 O二、PA6/EHDPET共混纺丝234
' T6 V" s& e2 ]4 q% S; m$ }第七节 PET/EHDPET共混纺丝240* }6 Z- V# O S, M" f- {4 U
第八节 PP/EHDPET共混纺丝242
0 P$ O! P! N) X3 A' N一、PP和EHDPET原料的流变性能242, I* G9 v: C8 x
二、PP/EHDPET共混纺丝及共混纤维的相形态结构246 % c! u6 q9 Y h) u: ?) [2 x% M
参考文献253
$ i; U \ c9 f/ `+ u6 F第五章 超细纤维生产的关键设备257& q. x& n, [9 S8 {* L+ |/ [! s. s: F
第一节 超细纤维纺丝生产设备2577 C5 }7 [/ W- y: o. ?* f) f3 j; K
一、复合纺丝生产设备257: B. W; U, H2 g! p P
二、共混纺丝生产设备259$ ?2 J. c% |7 s: U
第二节 复合纺丝组件的工作原理262
2 z6 W! K; z2 v7 F7 |一、复合纺丝组件的组成262
$ m9 [- A, A$ [8 g9 m二、复合纺丝组件的工作原理263
8 R; d# E9 c- r1 q% n) A第三节 复合纺丝组件的结构271
- @$ o1 @8 b* i- q9 T* |一、并列型复合纺丝组件2718 P& J7 ^0 E# Y/ k" m, s
二、皮芯型复合纺丝组件274% [1 n$ @; O8 ]) U& Y0 Y
三、剥离型复合纺丝组件277- q1 `- W% @2 a$ T2 L0 _/ [
四、海—岛型复合纺丝组件283
6 y2 @ k( Q! _# f9 j第四节 静态混合器288 B1 A) r1 b8 D( N1 } P* Z0 a
一、静态混合器的工作原理2886 B+ B; m4 T2 [& _8 z
二、静态混合器的种类及应用291
t& I3 @- \0 }) a3 r参考文献297! Q4 ?3 J; Q8 [& }! n: o
第六章 超细纤维织物染整299+ C/ s/ l# w, M
第一节 超细纤维织物染整工艺概述299
# x V! N# o: _* l* ?, ^& E( A一、仿真丝绸类产品的染整299
, R" E1 o& P' `$ S二、高密类产品的染整301
5 m- r6 _2 z' b2 l+ F) v" e& t! J三、仿桃皮绒类产品的染整3016 N( S9 Q5 O3 G& z( l& E- }
四、仿麂皮绒类产品的染整302
' p1 r# M* g0 k4 v# E' l五、毛巾类产品的染整303 ) v8 K5 t% B5 H% H; A d
第二节 复合型超细纤维织物的前处理304
; j1 D: F# `6 Y: ]; ^一、退浆精练松弛304/ c$ }" \& y' z& p+ k
二、碱减量305, r* B7 ^* s2 S/ H! x9 n
三、预定形311
+ ^; l7 D6 J: b$ \3 e1 ?' ?( j5 H第三节 超细纤维及织物染色3135 y" t/ {# C" V# @, k; s
一、超细纤维染色特性3137 O+ }' o8 ? H
二、聚酯超细纤维织物染色3197 t/ K, ]: n; \ F, ^4 |8 c
三、涤/锦复合超细纤维织物染色323$ E- e+ r3 u% |( s4 ^, Q
四、人造麂皮(PA6/PU)染色326+ B/ Q# z {% J; [1 ~
第四节 超细纤维织物后整理327
% [/ Z a) p* ^( K' G2 \& u% K一、增深整理3270 G8 C. A1 h3 O$ G* G) ?9 V
二、仿麂皮整理329
0 R/ B' t! T/ V+ q( |* D三、抗静电整理3347 }& ^, F% `* i. W0 n- _2 T
四、磨绒整理3349 v J$ S, A0 ]4 s
五、拉幅定形336; g' U' _5 I8 l* \+ x; {
第五节 聚氨酯超细纤维人工皮革发展337
/ ^6 f, T K% ]5 `一、聚氨酯超细纤维人工皮革的发展简史337
3 t7 ^5 D( A% x5 f1 K" ~8 _二、国外聚氨酯超细纤维人工皮革340 x/ q' c4 t7 a4 _
三、聚氨酯超细纤维人工皮革防水透气加工347
. u+ j3 f* N& v3 Q Y四、聚氨酯超细纤维人工皮革展望352) Z) H4 J# U( S7 O& y x
参考文献353
+ B( I6 l' Q6 [# G" _9 W7 p3 K/ w第七章 静电纺丝与纳米纤维356& T: e2 ~7 k6 L w' a
第一节 静电纺丝机357
( L. }- L. `4 Z9 f9 i( E: @一、静电纺丝机的基本结构357
5 C5 v& O! h6 W$ @' ?2 }二、静电纺丝机的发展和衍生358
: m Q9 r# ?, |第二节 静电纺丝工艺362
0 P3 l. B: f% K; f一、静电纺丝的原理3635 K6 p( W0 U" b% h4 } [& \3 s
二、静电纺丝过程分析366
7 e! d' q- p z三、静电纺丝过程的影响因素367! `1 Y# Y/ g" [' w* q' N0 ?8 O
第三节 静电纺丝与非织造纳米纺织品372# X& x' D; j) s# ^
一、静电纺制备超吸水纤维372
/ P* @4 T+ G7 A. y二、静电纺制备锂电池隔膜373
: L# a* h3 c. ]三、生物医用非织造纳米纺织品374
/ A: r% ~- k3 }9 g7 g' d1 F参考文献375
0 W; Y' }& o# z4 V! I V! t% t' j) |6 l! V& {+ o6 @+ H) i
0 C' F0 [4 J+ C! @) S2 E) j
0 N; D; k: \* Q1 m3 c3 m
; H4 G U- W: O8 _4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