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工艺包括“捍、弹、纺、染、织”五大工艺,据传这些工艺最早是由元代黄道婆传入到松江地区的。这些工艺能将棉花转变成精美的棉织物,正如《南村辍耕录》中所言:“以故织成被褥带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8 A/ G3 T: M |& S, b7 m- q
一、捍——棉花脱籽的工艺
& I* X4 Z8 }" ?6 [+ m“捍”本意是用辗轴在平板上辗压籽棉而去掉棉籽的操作,13 世纪,中国很多地方都采用辗轴的方法来去除棉籽。南宋地理学家赵汝适(1170—1231年)在《诸蕃志》中对捍棉的描述:“南人取其茸絮,以铁箸碾去其子,即以手握茸就纺,不烦缉,绩以之为布。”到元代,据《农桑辑要·卷二》(成书于1273 年)记载:“旋熟旋摘,随即摊于箔上,日曝夜露,待子粒干,取下。用铁杖一条,长二尺,粗如指,两端渐细,如赶饼杖样;用梨木板,长三尺,阔五寸,厚二寸,做成床子。逐旋取绵子,置于板上;用铁杖旋赶出子粒,即为净绵。捻织毛丝,或绵装衣服,特为轻暖。”《农桑辑要》刊行之时,时值元宋隔江对峙之时,黄河流域经历蒙古灭金的战乱,生产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恢复生产,元初统治者组织编纂了这部农书,目的是为了指导各地的农业生产。由此可知,元初统治者正在黄河流域推广这种铁杖赶棉籽技术。到了黄道婆回到松江乌泥泾十多年后,《王祯农书》记载的捍棉之具已经采用了搅车。“昔用辗轴,今用搅车,尤便。夫搅车,四木作框,上立二小柱,高约尺五,上以方木管之;立柱各通一轴,轴端俱作掉拐,轴末柱窍不透。二人抽轴,一人喂上棉花,二轴相轧,则籽落于内,棉出于外,比用辗轴(指二尺长的一条铁杖),功利效倍。”可见,黄道婆回到松江后,中国的捍棉技术发展很快,已经开始出现了搅车。4 B0 ], R. p( m
其实,松江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中“捍”棉的器具,自元至晚清经历了两大变化:一是在操作上,经历了三人协同操作向一人单独操作的转变;二是在结构上越来越小型化。《王祯农书》中描述的搅车,需要三人同时协力才能操作,两人在搅车两侧摇动拐轴,并且拐轴的运动方向必须相反,一个顺时针,另一个则逆时针。第三人在台前喂棉花,二轴相轧,棉籽则无法通过,棉花通过两轴,这样
. W7 @! I5 n. Q: J就脱去了棉籽。然而,到明代,出现了一人操作的搅车,徐光启《农政全书》中描绘了这种搅车。《农政全书》中的搅车明显属于四足脚踏式一人操作的搅车。这种搅车最大的特点,就是右手摇拐轴,左脚踏下踏杆,左手喂入棉花,上海七宝棉纺织馆中保存着这种四足脚踏式一人操作的搅车。同时,在太仓还存在着一种三足脚踏式一人操作的搅车。据明代钱肃乐修,张采篡《太仓州志》的记载:“轧车制高二尺五,三足,上加平木板,厚七八寸,横尺五,直杀之,板上立二小柱,柱中横铁轴一,粗如指,木轴一,径一寸。铁轴透右柱,置曲柄,木轴透左柱,置员木约二尺,轴端络以绳,下连一小板,设机车足。用时右手执曲柄,左足踏小板,则员木作势,两轴自轴,左手喂干花轴罅,一人日可轧百十斤,得净花三之一,他处用碾轴或搅车,惟太仓式一人当四人。”清末时期,轧花木机还广泛在上海浦东地区使用。据前中兴机器厂资本家陈炳勋回忆:“清末浦东的轧花木机,形如一只小桌子,有上下轧棍两根。一人坐机前,一人推棉入机,一手摇转上辊,同时脚踏转动下辊,棉花于二辊(上面是铁辊,下面是木辊)间轧过,则棉籽分开,轧成花衣。4 I: [0 F) I0 Q6 a
! h$ G2 V' F+ C! ^: X8 j古代去除棉籽机(轧花机) 见(www.cuzhiwang.com/thread-947-1-1.html); o$ H' w( ?( V! L: t Q+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