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产销及资金等情况
" Z) b- ~- x# s0 A
: X& i" ~3 x" M) S$ L) W抗战胜利后,美国的战后剩余物资纺织品大量涌进广州,尤以军用、工业用的帆布为多,受打击最大的是天工、天龙两间布厂。这两家厂是全铁机,以织重庄帆布为主,产品是提供军用和工业之用,当时无法与美国这类产品竞争,因而被迫停工,直至一年多以后这类进口物资逐步减少,才恢复生产。另外,英国亦有府绸(广州一般称为竹纱)进入广州市场,由于价格昂贵,销售不多,而广州生产的柳条竹纱,多是面向省内的各城镇及农村,在花色及价钱方面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受冲击较少。) U0 ] ~3 z, _$ J. M
0 O$ P- c9 u: ], E/ L/ l
上海生产的布匹,南运广州的也不少,有申庄专办上海纱布来市,但产品多是印花布、细布(扣布)、斜布和一些呢布类,呢布花色单调,且不合广东的销路,而广州产品花色则采取多样化,具有南方的色调,如所织的一种呢布,在并纱时加上一条丝作经,织成布后则有闪光感。一九四七年后,广州的布厂陆续使用瑞士汽巴厂的实色染料,提高了质量,畅销一时。
! \& N; K; v2 N3 Y
0 M! ?# Z* V% I* q% r4 A至于原料方面,由于广州毗邻香港,染料有的可以走私进口,有的可在染料店买到,成本较轻。加上在一九四八年、一九四九年间,国民党政府当局经常限制上海纱布南运,为广州市的机织布业带来发展的有利条件。所以,在广州解放前夕,广州的机织布业蓬勃发展。' Z; T( r) q, M; e3 |
$ h. T+ T" T, h5 p5 T# G3 g( i
行业中厂与厂之间的竞争虽有存在,但矛盾并不很大,因各厂都有自己的风格、牌子和销路。资金比较雄厚的厂,在夏、冬季到来之前,已提前几个月织成下个季度的产品,待接近换季时,大量推出销售,当新产品面市时,一般小厂就难以跟上,因而要各自“独出心裁”,设计生产自己的产品。厂与厂之间很少互相参观访问,而各自保密,甚至有些厂对于染色配料,不仅不能为同行所知,连发给染纱部门的染料配方也全用代号,配料室是“谢绝参观”的。一般工厂生产时间为十小时,如遇到赶货,工人不足,对于织布工艺较好的工人,则以提高工资手段“挖墙脚”雇请。到年终时,则用送“红包”、金戒指、和发双薪等手段,彼此互相争用技艺较好的工人。, |1 l x! B& ~. N& D {
( r5 U5 [0 o0 w% ^; O
该行业的生产过程,由棉纱到织成布匹,要较长时间,往往要十天左右,由准备阶段的浆染、纺经、整经、上机、纺纬、织布、整理(包括丝光、骟布、包装)才能出厂,工业生产的生产流程长,不可能“朝种树,晚板”逐匹出售,而要整批出售,最少都要小量批发,因此,在资金方面是需要较多的,一家厂除机械设备外,每台织布机,最少要有三十扎到四十扎棉纱(每扎十磅)作流动资金。解放前因币值不稳,一般以棉纱作计算本位。如以一九四七年开设的天龙布厂为例,这家厂有六十台织布机及辅助机械设备,一九四八年值港币五十多万元,其中机器设备占三十万、流动资金占二十多万元。从工人数来说,一般是一台织布机,要配备三个至四个工人,包括管理人员、纺经、纬工、织布工、保全工等。织布工、纺经纬工、整经工都是计件工资。全厂职工人数达二百一十多人。全行业织布机有一千七百台,职工总人数达五千余人。在产量方面,每台机正常每天一班计,平均可产三十多码布,正常机器运转每天全行业可产布一千七百匹左右。
) U# z' M9 o" G/ S- t5 b
% B9 Z% ]6 T; K2 E9 p! Z在经营管理方面,一般的厂设有经理,负责全部业务,兼联系购销,厂长负责生产安排,检查督促有关生产情况和质量。管理部门设有原材料的保管、收发,财务则设出纳、会计,小厂则多是由经理自已兼理。生产部门设有准备部门(或称车间),如浆染,打经、纬,整经等,成品部门(即织布车间)有织布工、保全工等。由于是私营企业,生产计划是很不完善的,一般是靠市场行情和季节习惯来定产品,有时是“以销定产”,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当旺季货缺时,有句流行俗语“好市无次货”(以次充好),如产品畅销,则可能造成盲目生产(赶货),淡季一来则产品积压,说不上有什么“计划管理”。5 { J G2 P1 {9 H" E
, q$ f* C9 p2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