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史]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工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4 10: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工艺包括“捍、弹、纺、染、织”五大工艺,据传这些工艺最早是由元代黄道婆传入到松江地区的。这些工艺能将棉花转变成精美的棉织物,正如《南村辍耕录》中所言:“以故织成被褥带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 Z: D: J  \7 s% i; q: h" S5 ~
一、捍——棉花脱籽的工艺
0 i, ~( s2 `' ?4 X- u
“捍”本意是用辗轴在平板上辗压籽棉而去掉棉籽的操作,13 世纪,中国很多地方都采用辗轴的方法来去除棉籽。南宋地理学家赵汝适(1170—1231年)在《诸蕃志》中对捍棉的描述:“南人取其茸絮,以铁箸碾去其子,即以手握茸就纺,不烦缉,绩以之为布。”到元代,据《农桑辑要·卷二》(成书于1273 年)记载:“旋熟旋摘,随即摊于箔上,日曝夜露,待子粒干,取下。用铁杖一条,长二尺,粗如指,两端渐细,如赶饼杖样;用梨木板,长三尺,阔五寸,厚二寸,做成床子。逐旋取绵子,置于板上;用铁杖旋赶出子粒,即为净绵。捻织毛丝,或绵装衣服,特为轻暖。”《农桑辑要》刊行之时,时值元宋隔江对峙之时,黄河流域经历蒙古灭金的战乱,生产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恢复生产,元初统治者组织编纂了这部农书,目的是为了指导各地的农业生产。由此可知,元初统治者正在黄河流域推广这种铁杖赶棉籽技术。到了黄道婆回到松江乌泥泾十多年后,《王祯农书》记载的捍棉之具已经采用了搅车。“昔用辗轴,今用搅车,尤便。夫搅车,四木作框,上立二小柱,高约尺五,上以方木管之;立柱各通一轴,轴端俱作掉拐,轴末柱窍不透。二人抽轴,一人喂上棉花,二轴相轧,则籽落于内,棉出于外,比用辗轴(指二尺长的一条铁杖),功利效倍。”可见,黄道婆回到松江后,中国的捍棉技术发展很快,已经开始出现了搅车。
" j' x* G7 _3 r. G  c/ p7 X6 P其实,松江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中“捍”棉的器具,自元至晚清经历了两大变化:一是在操作上,经历了三人协同操作向一人单独操作的转变;二是在结构上越来越小型化。《王祯农书》中描述的搅车,需要三人同时协力才能操作,两人在搅车两侧摇动拐轴,并且拐轴的运动方向必须相反,一个顺时针,另一个则逆时针。第三人在台前喂棉花,二轴相轧,棉籽则无法通过,棉花通过两轴,这样
$ @; n. z9 p+ U# `5 x' _. Q1 E就脱去了棉籽。然而,到明代,出现了一人操作的搅车,徐光启《农政全书》中描绘了这种搅车。《农政全书》中的搅车明显属于四足脚踏式一人操作的搅车。这种搅车最大的特点,就是右手摇拐轴,左脚踏下踏杆,左手喂入棉花,上海七宝棉纺织馆中保存着这种四足脚踏式一人操作的搅车。同时,在太仓还存在着一种三足脚踏式一人操作的搅车。据明代钱肃乐修,张采篡《太仓州志》的记载:“轧车制高二尺五,三足,上加平木板,厚七八寸,横尺五,直杀之,板上立二小柱,柱中横铁轴一,粗如指,木轴一,径一寸。铁轴透右柱,置曲柄,木轴透左柱,置员木约二尺,轴端络以绳,下连一小板,设机车足。用时右手执曲柄,左足踏小板,则员木作势,两轴自轴,左手喂干花轴罅,一人日可轧百十斤,得净花三之一,他处用碾轴或搅车,惟太仓式一人当四人。”清末时期,轧花木机还广泛在上海浦东地区使用。据前中兴机器厂资本家陈炳勋回忆:“清末浦东的轧花木机,形如一只小桌子,有上下轧棍两根。一人坐机前,一人推棉入机,一手摇转上辊,同时脚踏转动下辊,棉花于二辊(上面是铁辊,下面是木辊)间轧过,则棉籽分开,轧成花衣。
4 n. X: ]+ p1 ]  ~; f
( j) }& f( L9 \5 @8 \, n古代去除棉籽机(轧花机)www.cuzhiwang.com/thread-947-1-1.html
  A/ U% f+ A8 l8 i* C: k- ]* 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4 10: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弹——棉花开松的工艺8 E, f+ ]+ n" D9 F8 @
弹棉的主要目的是使皮棉纤维开松,便于纺纱。同时,在弹棉的过程中,可以清除棉花中的棉壳、泥沙等杂质,使棉纤维更加洁白、匀净。弹棉的工具最初采用竹制小弓,胡三省指出:“以竹为小弓,长尺四五寸许。牵弦以弹,弹令匀细”。这种小弓在宋代使用,主要用手指弹,产量较低。到元代,据说是由松江乌泥泾的黄道婆改进了弹弓,将小弓改进成大弓。黄道婆用绳弦代替小弓的线弦,用身长四尺的大竹弓代替仅长一尺四五寸的线弦竹弧。这种改进后的竹弓大而有力,弹出的棉花均匀,产量也有很大的提高。到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悬弓弹花”的记载。这种悬弓用木制大弓代替竹制大弓,其作用是可以用更粗的绳弦来当作弓弦。“悬弓”顾名思义就是将弹弓用绳子置于柱旁的弯竹竿顶端,这样就可以达到省却举弓之苦。同时用木槌击弦作响,也免除了手指拨动弓弦之痛。可见,到了明代,弹花工艺已经达到手工弹花工艺的最高峰。
8 {, u9 c4 h: l笔者通过在上海黄道婆纪念馆的实地考察,发现馆中的弹弓和《天工开物》中所描述弹弓一模一样,只是未将悬挂弹弓的竹竿固定在柱上。然而,当笔者在上海七宝棉纺织馆考察时,发现悬挂弹弓的竹竿居然固定在弹花匠背上。因此,笔者有一个大胆的假设,对于弹弓的演进细分为竹制线弦小弓→竹制绳弦大弓→木制绳弦大弓→固定式木制绳弦悬弓→移动式木制绳弦悬弓。笔者又对中国长三角地区弹棉被工艺进行了一番考察,发现弹棉被也是将悬挂弹弓的竹竿固定在弹花匠的背上。当笔者询问弹棉匠为什么要将竹竿固定在背上,得到的是“固定在背上可以弹到前面的棉花”的答复,因为将竹竿固定在弹花匠背上,弹花匠可以通过调整上半身的倾斜度来调度竹竿位置。这样,从一个侧面辅证了弹棉工艺的历史变迁,即追求效率和灵活的原则。. |5 e5 c3 F) o1 T! m, n8 i2 a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4 10: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纺——棉花成条成纱工艺
% F) M2 r; ?5 Q; V4 N. D/ t乌泥泾棉纺织工艺中的纺就是将棉花纺成纱线的工艺。棉花经轧棉去核、弹棉开松后,还要对棉花进行卷筵的工序。卷筵通俗的说法就是搓棉条,成条后的棉花才能上纺车进行纺纱。. I2 k% u3 k: K+ T1 s
1.卷筵+ b1 F' P) L) W+ u& k2 l# A
卷筵相当于现代梳棉成条的工艺,卷筵的工具很简单,据《王祯农书》中记载:“淮民用蜀黍梢茎,取其长而滑,今他处多用无节竹条代之。”据说,元代棉纺专家黄道婆就用一根一尺多长的无节细竹条,把熟花搓卷成八九寸的棉条, 这较原来“一把抓”在工艺上不知提高了多少倍。可见,各地的卷筵工具都是因地制宜。成条后的棉花,在纺纱时才能纺出细度均匀的棉纱,这也是卷筵工序的意义所在。6 Z( y- X$ a2 V9 B- M6 M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4 10: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2.纺棉纱& D, M9 B* T% P; G2 ?
松江乌泥泾纺棉纱主要是通过纺车来实现,纺车又分为单绽手摇棉纺车和三锭脚踏棉纺车两种。黄道婆纪念馆和七宝棉纺织馆中都藏有单锭手摇棉纺车和三锭脚踏棉纺车。据考证,在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中都可见手摇纺车的形象,说明中国最迟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单锭手摇麻纺车。松江乌泥泾地区的单锭手摇棉纺车是由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和工作装置三大部分构成:动力装置包括绳轮、曲柄;传动装置则是连结着动力装置和工作装置的绳和皮带;工作装置就是锭子。当纺妇右手摇动曲柄时,绳轮随即转动,锭子则通过作为传动装置的绳或皮带也做相应的转动。纺妇的左手则握着搓好的棉条,通过锭子的转动对棉条进行加捻,并且用左手向后轻轻上扬牵伸棉条,棉纱就能从棉条中抽出。当棉纱达到一定长度,再把纺成的棉纱绕回纱锭之上。如此反复操作,当一根棉条快要纺完时,就要拿起第二根棉条接续起来,直至棉纱完全绕满锭子。: {0 [2 ~* h: V
松江乌泥泾地区的三锭脚踏棉纺车,据说是黄道婆在三锭脚踏麻纺车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三锭脚踏棉纺车和三锭脚踏麻纺车形制完全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三锭脚踏棉纺车的纺轮要比三锭脚踏麻纺车小得多,同时脚踏木辊的支点和纺轮的偏心距离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用这种三锭脚踏棉纺车纺花,既省力,又大大提高了功效。0 f+ k  r/ j/ o( f( i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4 10: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锭脚踏棉纺车之所以会进行如此改动,有两方面的原因:0 f/ ^2 B1 r, X0 d" p6 Q. U0 f
(1)棉花属于短纤维,如果完全采用三锭脚踏麻纺车的纺轮,纺轮和锭子的转速比会在1∶80 和1∶90 之间。如此高的转速比,当棉条还未进行牵伸时,就已经被高速转动的锭子崩断了。因此,必须要缩小纺轮的直径,使棉纱不被崩断。  `* S* o; y9 _& `$ h* o/ x
(2)纺轮的变化,为了省力,必然要改变脚踏木辊的支点和纺轮的偏心距离。三锭脚踏棉纺车是利用杠杆一端与纺轮结合组成偏心轮' s) H& A% `8 Q1 q
装置,形成类似于曲柄转动纺轮的功效。当双脚踏在杠杆支点两侧时,杠杆在支点处做圆周运动时,通过偏心轮装置而带动纺轮的转动,纺轮又带动皮绳或皮带产生位移,从而带动纺轮上方三个锭子的转动。纺妇双脚踏动木辊,左手运用三个指缝夹棉条进行牵伸,右手用一根细长木棍捋棉纱,防止在纺纱过程中三根棉纱黏合在一起。
) E  s$ ^4 @5 J' p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充值|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 )

GMT+8, 2024-4-27 06:4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