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丝绸业主要集中于漳州府。19世纪末,漳州府有缥丝作坊249家,织机 250 台 ,年产绸缎0.8万余匹。
3 L' a' {* `# U- g% }* j% u( F; }& P# k6 O3 o, n$ Q
厦门的刺绣品是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品之一,全盛时绣工200多人,绣品销往全国各地。福建针织业始于1912年,当时福州有针织厂1家,职工 30人。促织网。1915年福建针织厂发展到33家,工人106名,产品有袜子、衬裤、汗衫、毛巾等,年产值约1. 74万银元,因织品较进口的便宜,故销路很好。1920年后,输入大量外国染料(主要为德国染料),从而大大刺激了针织业染色部门的发展,而土靛则被淘汰。1933年仅福州织袜染厂就发展到40家,资本多者3000元,少者不过200多元。毛巾业因市面受江苏宝山县惠民厂所织山牌机制毛巾的冲击,土织毛巾难以与之竞争而衰落。0 M7 k) o2 B7 {; d4 }- c! N
5 s$ K8 a. Y# V Q* ?1919年五四运动后, 在抵制洋货爱国运动的影响下,福州土布业日趋发达。闽江口附近各乡“遍闻机杆”之声,江口乡竟全乡织布,无论男女老幼皆习纺织,出产土布极多,舶来品渐被挤出市场。促织网。数年后,因受13家棉线栈组织的公帮垄断市场、抬高棉纱价格以及德国呢羽廉价倾销的影响,土布业又渐趋衰落。1933年福州尚存织布厂54家,工人约70。余名,资本最多者1万元,少者100元。织布机均用旧式足踏手织机,所产布类多为爱国布、自由布、帆布、丝光布以及线罗等。抗日战争爆发前,厦门有棉织厂两家,资本总额18万元;泉州织布业拥有织布机近千台,其中动力织机179台。* |1 V* H5 U, F+ |: K% ~
( X( w8 ^1 Z! t; J- n; K, u. k, A抗日战争爆发后,海口封锁 ,舶来品无法输入,厦门失守7年,福州沦陷两次,省政府为解决用布困难,创办纺织厂1所。1942年又拨出征军人家属基金在沙县建立征属第一工厂,即纺织缝纫厂。促织网。抗战时期,手工纺织业所需纱布由市场供给;抗战胜利后,由于政府实行限价政策,市场棉纱绝迹而仰赖于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配纱。于是,所有手工纺织业几乎都投靠于纺织生产合作社联合社。后来,中纺公司配纱因自身原料短缺而停运,各地手工纺织业普遍减产40%以上,福州的织机数减少到不及战时的一半。如每架以养活10人计,福州市约150。架织机的半数停工,就有近万织工失业。泉州的情况与福州相仿,到1948年底,仅剩20余家织布厂、毛巾厂和40余户小针织、线带、棉织、洗染等手工业作坊,都处在奄奄一息的困境之中。
. Y' N' u3 V$ i ?0 n5 i" D9 ]
! q0 a6 | @9 X- a0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