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地方] 近代浙江纺织工业发展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5 10: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代浙江纺织工业以丝绸最为发达,棉纺织则规模甚小。$ |; k  K0 z; q% f: A& C9 r
1 E, V1 X* x8 R- A
一、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2 m  q% C( }. V& b浙江地处沿海,土地肥沃, 雨量充沛,适宜栽桑养蚕和种植棉花、黄麻等多种经济作物,有利于发展纺织工业。
. K. Z( H( Y& Z+ J  s- x. r
; e+ H0 N" [" M  {浙江纺织工业有着 悠 久 的 历史,早在两千年以前,生产的各种丝绸产品,就已驰名中外。杭州既是一个美丽的风景城市,又是一个著名的丝绸工业基地。杭州及湖州、绍兴等地,生产的杭罗、杭纺、织锦、湖给、庐山纱、绍花等,都是传统的名牌产品。8 A2 T8 o7 N. X1 T/ V

0 ]$ U" _3 i, c" x$ }  ]鸦片战争后,1844年宁波被辟为通商口岸,并设置浙海关,外国呢绒、机织布即开始输入,输出的主要是湖丝、棉、麻及茶叶等。1886年宁波港出口棉花65 万磅,1887年增为138万磅;1885年进口英国棉纱仅为21担,到1891年即增加到3006担,1892年又增为1. 69万余担。1895年杭州又被辟为通商口岸。1909 -1911年,由杭州和宁波两个港口输出的蚕茧达4032担。此外,还输出大量下脚茧和屑丝。由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以及洋务运动的影响,产生了浙江近代纺织工业。8 d1 J: @  {0 d: d3 |5 J7 r
) i; `- C7 a6 R7 i  Y- T. b3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5 10: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发展过程# n' p# J/ Y" g0 S, z1 g7 H
(一)形成和发 展 阶 段 (1887-1936年)
& c6 i. E5 y% }3 y4 E浙江虽盛产蚕茧,但因与上海靠近,蚕茧 供 应 上 海,加上浙江民间不肯轻易放弃缫制土丝,因此开办机械缫丝厂反而迟于上海、江苏等地。1895年以前仅萧山创办机械缫丝厂;1895年以后,相继举办的有绍兴开永源、杭州世经、萧山合义和、仁和大纶、湖州公益、嘉兴维大、秀水光裕、嘉善治经、平湖昌大、桐乡保经等丝厂,海宁、余杭、富阳等地也曾先后创办丝厂或工场。但在苛捐杂税和外商压价收购的打击下,机械缫丝业的发展十分艰难,而土丝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1905^-1911年,杭州口岸生丝输出数量见表5。& I: D- j& P3 h4 U. k# B# k

" s2 C8 r" ]) }4 }
表 5   1905-1911年杭州口岸输出生丝统计
数量:担    价 格 ( 扯 价 ): 海 关 两 /担
1905-1911年杭州口岸输出生丝统计.png

3 D* W0 S2 }7 I' K- x" z
1897年杭州府太守林启 (字迪臣)在杭州创办蚕学馆。这是浙江兴办蚕丝教育的开始 ,也是我国最早的蚕丝教育机构。以后几经更名,1934年定名为杭州蚕丝职业学校。至1949年杭州解放,共毕业学生80批1401人。在蚕学馆的影响下,各地陆续兴办了一批蚕桑丝绸教育机构。1910年浙江中等工业学堂筹建,次年开学,设染织科;1912年改称浙江公立中等工业学校;1913年改称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7年并入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为附设高级工科中学;以后又改称浙江省立高级工科职业学校和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7年抗战爆发后被迫解散。该校28年中共招收染织科学生26届,曾举办机织传习所167期,共毕业1259人,为纺织、丝绸工业培养技术人才作出了一定贡献。1927年成立的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后改为浙江大学农学院)亦设有蚕桑系,培养高级蚕桑技术人才。

% i% X8 D' [1 [7 K( u" M/ T& R
1912年由原浙江中等工业学堂 染 织 科 主任朱光煮 (谋先)邀集杭州官绅、富商集资2万元,在杭州池塘巷创办纬成公司。这是当时浙江最大规模的近代丝绸企业。1914年该公司增设制丝部,购日式座缥机100台,较之意式大鼓直接缫丝,产量高20% -30%,丝的品位提高,缫折下降,各厂竞相仿效。1924年该公司在嘉兴增设裕嘉分厂,有日式座缫机288台,几年后又增加立缫机132台。1925年裕嘉分厂又增设绢纺厂,购置美国旧绢纺设备4000锭,1929年月产绢丝170关担左右。这是浙江第一个绢纺厂,孔庙牌绢丝远销印度、印尼等地。至1928年,纬成杭州本厂已拥有日式座缫机488台,年产生丝640关担,并在上海开设大昌练染厂和上海绸厂。1914^1929年,又有虎林、天章、庆成等22家丝厂(或缥丝部)投产,其中杭州缫丝厂引进群马式立缫机,是全省丝厂技术改造的试点。1929年民族工商业界举办西湖博览会,其中以丝绸馆规模最大,品种繁多,绚丽多彩。后来,由于世界经济危机,丝价下跌,茧价随之下降。1930年每担茧价66元,1931年下跌为55元,1932年又跌为32元。纬成公司于1932年宣告停业,将杭厂缫丝部出租给杭州缫丝厂,将裕嘉分厂分别出租给纬成鹤记丝厂及庆记绢纺厂。虎林公司也不得不在1931年暂停。一些小丝厂甚至破产。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5 10: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1935年秋季以后,随着国际丝市的好转,丝厂又有扩充增设。1936年由省建设厅蚕丝统制委员会筹款16万元,拨借各厂装置新式缫丝机,以资改进。据当时调查,全省丝厂已有33家,分布于杭州、湖州、德清、嘉兴、海宁、萧山、海盐等地,共有缫丝机8598台,其中立缫机2150台。厂丝产量有较大增长,1936年达609. 69吨,比1929年的359. 90吨提高69, 6%。土丝则日益衰落,由1931年的8. 5万余担下降到1936年的3. 4万余担,下降60%。- L4 n% o& a$ U0 o0 @+ W4 J
1917一 1936年浙江厂丝产量见表6。! d- l' e3 ?: [+ Z; ?

9 r2 p8 I) s4 y
表 6  1917-1 93 6年浙江厂丝产量
项 目 1 91 7年 1929年 1933年 1935年 1936年
产丝量/吨 42. 50 359. 40 212. 50 337. 02 609. 69
* c& d% }1 n/ S9 \2 b
由于机械缫丝业的兴起,1913年以后,浙江各绸厂陆续采用厂丝作原料。1924年国外人造丝进入浙江市场,各厂开始试用厂丝与人造丝交织,花样新颖,销路日广。因此,人造丝输入激增,而土丝则进一步衰落。1924-1931年杭州人造丝输入量见表7。
- c1 S2 i+ e9 J8 v# L: j7 }9 I, h  w# m( ?' J
表 7  1924-1931年杭州人造丝输入量
项目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人造丝输入量/担 24 216 314 273 3366 4657 1273 14587
% r1 ]$ P2 o1 A! Q; i3 {+ x
从 1912年纬成公司购进日本提花织 机,其它绸厂相继仿效,到1920年,杭州已有绸厂51家,普通木机由1912年的5000余台减少到180。台,提花织机则增至3800台。丝织业开始向机械化过渡。1915年振新绸厂首先使用电力织机,各厂随之增购,电力织机很快增加到800台。原1台木机2人或3人合作,日出绸缎9尺,改用电力机后,1人1台,日出40尺。' G0 T' c6 ~  F: Z6 p5 G! G
% \# N; {- k( P* I
1927年电力织机达3800台,提花织机也有6800台。1928-1932年,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大批小厂相继倒闭。直至1936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丝绸外销好转,浙江的丝绸业才逐步恢复,达到并超过1927年水平。1936年杭州有绸厂(公司)共141家,全行业有电力织机6200台,提花织机8000台,木机500台,直接生产工人3. 65万余名,年产绸缎120. 54万匹。湖州向以湖丝驰名,但织绸只是家庭手工生产,辛亥革命以后才开始采用日本提花织机 。( p  x* |$ g5 @. M0 ^. t. Q5 x/ o4 ~

/ C1 u+ r3 q+ V) c1920年后供电量增加,电力织机有所发展。至1925年,湖州大小绸厂有60多家,提花织机2000余台,电力织机200余台,散在四乡的木机约4000台。同年销沪湖绸达56万匹。1930年以后,生产下降。. {* A& i& K* t7 ~4 F

2 L8 Z0 q9 k7 u嘉兴丝织业以濮院 、 王江径两地为中心。1912-1923年是淮院的全盛时期,有绸庄40余家,放料收绸,转销各地。1933年起开始衰退,织机仅存200台左右,年产绸3万匹左右。王江径在辛亥革命后的最盛期有织机1000余台,年产绸14万匹。1933年后,也渐趋衰落。2 p5 j( k- u6 ]5 ~

  T% a6 L" ~5 b7 m1 t# W* ?绍兴丝织业集中在华舍和下方桥一带。1918-192。年,华舍一带已有机户2800余户, 木机3000台左右,年产绸25万余匹。1922年华舍开始引进日本提花织机,机户增加到3400户。下方桥一带1929年旺盛时有机户3800多户,织机7400多台,其中有一部分是电力织机。1931年起衰退,到1934年下方桥仅有织机1800余台。' A1 w8 I; z, Q! N8 D3 C& a, j

' o% Z+ u5 b" x% H& b5 V  o+ ^# b毕业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的都锦生,创造性地运用织锦工艺,试制成机器丝织风景,并于1924年创办都锦生丝织厂,专门生产丝织工艺品。1927-1931年是该厂鼎盛时期,每月营业额高达巧万元,产品曾获美国费城博览会金质奖章,远销南洋和欧美等地。都锦生进一步开发产品,又试制出五彩国画。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厂停业,直至抗战胜利才恢复生产。
# W  F3 e" y3 x6 c. ^) S, O8 J9 }
随着丝织工业的发展,丝织机械制造业也开始起步。1914年浙江工校毕业生阮季侯等发起创办武林铁工厂,起初制造织机修配零件,后来试制发动机、座缫车等。1917年制造钢筘,以及丝织机和提花机等,基本扭转了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以后,相继有杨正兴铁工厂、浙江五金钢筘厂、大来铁工厂等开办。至此,浙江不仅能制造新式织机,还改进了电力阔幅织机。到1936年,丝绸机械制造工厂已发展到50余家,从业人员2000人左右。抗日战争开始后,内迁10余家。
8 S% r4 _, v8 o
9 _1 `! G' ]  I' ^浙江农村纺织 土纱 、土 布由来已久。1900年由藩台总管徐大红等人在杭州创办通济布厂,股本银10万两,职工200余人,全是手拉织机,办了3年倒闭。1904年介和布厂开办,1906年顺兴荣布厂开办,1911年六和布厂开办,分别拥有手拉木机80台、60台和100台。以后介福、元丰等布厂相继开办,到1913年杭州已有布厂10家,仍是以人力机织造。同时,镇海有公益布厂建立,宁波亦有振华染织厂、厚丰布厂、顺兴布厂等建立。进入20年代以后,逐渐有改良的铁木人力布机,生产改良布,产品畅销,获利颇丰,新厂继续增加,部分厂设有染色和浆纱设备。30年代初,各布厂大多还是人力布机,规模较大的厂开始安装动力布机,人力机与动力机并用。
0 x) i5 g$ U) H# P8 d! m3 I1 G& o9 `  c/ r  ?& j9 l8 L
1887年由洋务派李鸿章的幕僚慈溪人严信厚和戴瑞卿、汤仰高、周熊甫等集资5万两,在宁波湾头创办了第一家轧花厂— 通久源轧花厂。该厂采用蒸汽机、日本轧花机,有工人300多人。1894年严信厚等又集资45万元,在轧花厂旁创办通久源织布纺织局。1896年建成投产,有纱锭1. 1万余枚,布机230台,每周产纱3.45万余磅;年底纱锭又增加到1. 7万枚。1917年该局毁于火灾。
2 M$ q0 x: m) o2 l6 P$ R7 M7 m! ]- L& ?" }( q! ^0 f$ Q. q
1889年由清候补四品京堂、吴兴南得富商庞元济,杭州富绅丁丙、王震元等在杭州筹建通益公纱厂,通过李鸿章借国库银40万两,又向民间筹集股银8. 3万两,于1897年建成投产,有纱锭1. 5万余枚,年产纱200多万磅。
- Q3 D! A' C% [/ o6 {" s6 K
: w0 ^5 T7 m8 ^  [1895年由萧山仕绅陈光颖(授清郎中衔)等 在 萧 山 筹办通惠公纱厂,于1897年建成投产,有纱锭万余枚。该厂与通久源、通益公并称“三通”,成为浙江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社会上最有影响的3家近代纺织厂,共有纱锭4.24万余枚。
, W/ O' ?3 ?' H& \  x
1 {/ I8 h7 ~5 J; a. F; w8 R1904年戴瑞卿退出通久源织布纺织局。次年,顾元深 、 戴 瑞 卿、周熊甫等集资60万银元,在宁波筹办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1907年建成投产,有纱锭1. 2万余枚。1909年增添纱锭5600枚,1913年又添5600枚,共拥有2. 4万余枚。! y! d+ E3 ]2 p6 V$ T2 ~9 R

8 l, A  n2 [; \/ Q通益公纱厂创办不久,因经营不善,于1902年 、 191 2 年两次被迫停业。1914年由高凤德、李经方(李鸿章之子)等人另行集资,租该厂经营,并更名为鼎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其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洋纱、洋布输入减少,鼎新公司抓住机会发展。1917年增添电力织机110台,是杭州最早使用动力织机的工厂。1920年织机增加到320台,纱锭增至2万余枚,年产棉纱1. 2万件,生产发展,盈利较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纱布倾销中国市场,鼎新公司逐步走下坡路,1927年织机仅开125台,并借口租厂期满而退还。同年,上海三友实业社以规元银26万两(折合银元36. 2万元)买下通益公纱厂全部财产(包括纱锭2万余枚、布机225台),并更名为三友实业社杭州分厂(简称杭厂)。同时扩建厂房,更新设备,布机增加到575台,增添被单机80台、毛布机352台,开设漂白染整生产线,建成
* k7 s+ D. S( {* B纺织印染漂整的联合工厂。1932年1月,_上海三友实业社总厂被毁而停办,产品靠杭厂提供,经理陈万远到杭厂主持工作。由于采取一系列新措施,调动了职工积极性,使杭厂生产有所好转,所产西湖毛巾得到商界赞赏,为杭州名牌产品。西湖被单和23支特纺细布、平纹花呢、各色维也纳服装面料也颇受好评,销路甚好。1934年杭厂产纱1. 26万件,布1. 29万匹,毛巾90万打。1936年盈余24. 5万元。, ?; H$ _6 }; Y; V8 k  a" N

0 \$ p2 P: q" h& X通惠公纱厂以纺粗支纱为主,平 均 年 产棉 纱1. 3万箱 (每箱40小包),耗用原棉4.49万担,产值270余万元。开办初期,经营尚顺利。1900 ^-1918年,经过3次增加纱锭,总数达1.45万余枚。1923年开始,由于外纱倾销,营业不振。1931年经整顿后一度有所改善,但形势仍然极其严峻。# h/ O; {0 P- ?: J

3 `* u- \  F2 Z至1936年, 浙江 3家 棉纺织厂共有纱锭 5. 81万余枚,附设布机672台 (其中大部分是人力布机)01931-1932年,杭州市棉织业连同三友实业社杭厂在内共有13家,布机1745台,其中电力布机237台。1936-1937年,杭州织布业又有发展,除三友实业社杭厂,拥有布机1100余台。' z, N- o2 l7 L# @, n" K" L
5 L, ]# z2 Q) y5 r$ C) y
印染业 中 最 早 的是清同治年间在杭州创办的黄元兴染坊。1852年范长林开设黄顺泰染坊,以后续有增加。除了三友实业社杭厂有近代印染整理生产线外,其余的完全用手工操作。/ N: t5 Q! A1 Q3 S% R
3 r$ L. N8 Q" e3 C8 C  f- w9 @5 o
至1937年,杭州的印染厂已发展到46家,其中纺织厂兼营的5家。在宁波,王稼瑞创办恒丰染织厂,1928年投产,有卷染机4台、烘干机1台,产本光元色细布、条漂布。1933年该厂增添烧毛机、煮练机、丝光机和印花机,产品有阴丹士林蓝布、海昌蓝布、杂色府绸、元哗叽、元贡呢、漂白府绸、浅色花布、深色花哗叽、印花绒布,销浙江及福建、江西、湖南、广东诸省。
% p7 ~7 T' ]! \! v
! O6 w$ J  T/ N针织业中最早的是宁波美球针织厂,1914年由赵宇椿创办,产品有罗宋帽、手套、毛衫裤、绒衫、袜子等。另外,浙江留法学生胡海秋、陈浩、杨雨田、金赤文、秦炳珠、何浩翔等6人集资创办六一织造厂,1926年在上海闸北建成投产,有法制针织吊车8台,因无自来水漂洗,产品质量差。后由杭州绸庄徐宝林投资,1927年冬迁到杭州。1928 -1937年,陆续购进台车15台,代替了全部吊车生产。1932年产汗衫1万打,卫生衫1. 5万打。至1937年,拥有机器150台,固定资产由创办时期的2万元增加到40万元,是该厂的鼎盛时期。
! a/ Q' r% O! h
3 W# \1 M* h9 l5 Z" ~织袜业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金华县创办的成益袜厂。1909年沪杭铁路全线通车,郭幼川于海宁砍石镇开办振兴袜厂,所产双山牌棉纱线袜曾获南洋劝业会优等奖。此后兴办的有海宁王茂昌袜厂和富顺昌袜厂、杭州萃隆袜厂、平湖光华袜厂、宁波美球针织厂、金华美伦袜厂、绍兴福元新袜厂、街州勤工袜厂等。1929-1936年为袜业的鼎盛时期,仅海宁砍石镇就有袜厂60家,袜机700。余台,从业人员3万人(外发家庭工居多);平湖县有袜厂83家,袜机8500台,工人万人以上(含外包工)。当时以绍兴四达康记织袜厂规模最大,有袜机360台。
5 O) S! I! E2 G9 Y9 ^6 S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5 10: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衰退和恢复阶段 (1937-1949年)
% D7 ~6 H/ x5 c) B( }8 ~9 m抗日战争时期,沪杭铁路线两边的桑树全部被日军砍伐;杭州缫丝厂的240台立缫车以及煮茧机、烘茧机、两座锅炉,均被拆走。其它如嘉兴纬成鹤记丝厂以及各地有些丝厂,也被拆运一空。嘉兴新办的蚕种制造场的大批蚕室,被日军占为营房。
  |7 O5 Y9 s" L1 Z
/ I0 P2 {6 b# S8 ~1938年日本蚕丝国策公司纠集日本蚕丝垄断企业218个单位共同 投 资 , 在上海成立华中蚕丝公司,汪伪政府实业部随即指令江苏、浙江、安徽三省蚕丝业统归该公司管理。蚕茧产量大幅度下降,浙西沦陷区1940年蚕茧产量比1936年减产50%以上。日军侵占杭州后,纬成、庆成、天章、长安等丝厂从1938年至1943年生产的2万担生丝,全部由华中蚕丝公司统购统销,垄断出口。, D( b0 [$ K3 P) j& {) S
: P8 s5 y9 t% J% {( }" x# F
日军占领期间,浙江丝织业破坏严重。杭州地区原有织机6179台(其中电动织机4355台,手织机1824台),到1943年只有织机2198台(其中电动织机1468台,手织机730台);湖州地区1937年有织机1245台(其中电动织机756台,手织机489台),到1943年只有织机689台(其中电动织机526台,手织机163台)。据杭州丝绸织造业公会调查报告记述,1942年1月,2375台电力织机中,停开的占45%; 479台手织机中,停开的占41%; 685家机户中,完全停工的约占27%。8 U' l, O: w) W
; b: s, {. m: f& L. C! Y
1939年春,在嵊县、诸暨、萧山三县共收鲜茧5. 9万多担 (内土种茧3. 3万多担)。另外,诸暨、萧山、绍兴三县共收秋茧3400多担。由于日伪窜扰,浙东部分蚕区被破坏,1941年只有新昌、嵊县收到鲜茧9000余担。此后逐年下降。其时,10余家公、私营缫丝厂,有各式缫丝车1430台,由于蚕茧原料供应不足,生产逐年下降。丝织业与此相仿。1941年在永康开办实验织绸厂,从嵊县运来木机12台,进行小量生产。1942年因永康沦陷,该厂搬迁龙泉。
0 J0 `/ ?, d0 j* o0 P" s$ v! \/ N. t( v
抗日战争期间,浙江蚕桑丝绸业遭受破坏以致生产下降的情况见表 8。+ O" R4 d, w" c6 @

  k+ h; K* }6 ]" C- S
表8 抗日战争期间浙江丝绸生产
年份 桑园面积/万亩 产茧量/万担
丝车/台
产绸量估计数/万匹
1936 365 93. 6 8526 300
1946 99.5 17.7 3776 50
' E4 x6 [) v5 f6 |! ?* l7 k
1946年1月,中国蚕丝公司成立,在杭州、嘉兴设办事处,并接收嘉兴实验绢纺厂、蚕桑场、育蚕指导所以及分设在嘉兴、长安、杭州的桑苗圃、茧库、冷藏库等。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和浙江大学蚕桑系也迁回杭州。1946-1948年浙江蚕茧产量见表9。- k+ n  W$ }2 B8 Q0 a8 v

" S0 K' g1 {2 X3 F- c
表9  浙江省1936年和 1946-1948年蚕茧产盘比较

& N/ Y/ [/ S0 c9 R8 e/ {2 X# B
浙江省1936年和 1946-1948年蚕茧产盘比较.png

3 y3 C/ ~$ q+ p5 X) A! N  _% G3 Y1 E" t$ |: T( J, C7 S' K
1948年浙江缫丝业逐渐恢复,并新装和改装立缫车及增设煮茧机,开业丝厂增至2 8家 ,共有缫丝车4790台,其中立缥车1628台、占34%。1946年杭州有绸厂90家、机坊2209户,共有织机5580台、约为抗战前的38%,其中电力织机3000多台、约为抗战前的48.4%。与日伪统治时期的1942年1月相比,户数增加两倍多,织机数增加近1倍。1948年底杭州有绸厂101家、机坊1330家,共有织机5199台,其中电动织机则增为4992台。由于物价上涨,苛捐杂税多,一般绸厂、作坊都停止生产,大搞投机买卖,实际开动的织机为数不多。: ?8 y+ Z/ N, K: R& t

6 Y* B1 e# v2 p+ a4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棉纺织业和针织业亦遭受严重打击,但手工纺纱却有所发展。 杭 州沦陷后,三友实业社杭厂仓库存货被抢一空,房屋、设备被日军占领,工厂被迫停工。1938年日方宣布杭厂由上海日商裕丰纺织公司代管,实行“军管理”,并改名为杭州裕丰纱厂,当时开工机台不到原来的1/2. 1943年日军宣布解除“军管理”,三友实业社将杭厂让与上海国华工业投资公司及新亚建业公句经营,改名杭州纱厂。1944年更名为杭州第一纱厂。同年分出纱锭3760枚,分别在杭州池塘巷设立国新工业社、在海宁县长安镇设立长安工业社两个各有1880枚纱锭的小纱厂,并于1945年6月和5月投产。杭州第一纱厂又以租赁投资形式在杭州马坡巷设立1880锭的大兴工业社,于1945年7月投产。1946年7月,长安工业社迁来杭州,改名长安纺织厂,同时收买大兴工业社,并将池塘巷设备迁移至珍珠弄生产,规模为3760锭。原在长安镇的1880枚纱锭仍拆还给杭州第一纱厂。1947年杭州第一纱厂有工人1148名,年产棉纱8251件、棉布8. 65万余匹。杭州解放前夕,因资方抽资外逃,工厂瘫痪。& U9 L& T" C2 y- T( `

8 N; v, Z# d- d: ]通惠公纱厂于1937年11月因受轰炸而停工,1939年曾一度恢复生产。1940年萧山沦陷后,日军将该厂及庆云丝厂所有机器设备连同废旧钢铁悉数运走,两厂彻底被毁。
4 O6 F! x* T- k( {7 K/ N3 R5 w3 p, y6 h( Q! C: |9 d+ W- j
抗战胜利后,中国纺织企业公司购买了前浙东纺织公司纱厂散存在各地的残余 纱 锭 , 于1946年10月运来杭州,成立杭江纱厂。1947年3月开工生产,有纱锭5000余枚,每日出纱10余件,以“钱江大桥”为商标,产品精良,厂商争购。1949年底,扩锭到1万余枚。杭州市3家纱厂,共有纱锭3万余枚。6 X7 W5 {4 y7 j6 w
  z. s5 {( s* X- O9 p7 q
杭州沦陷前,染织业中的多数 工 厂 将 物资转移到上海租界或浙赣线乡镇隐藏,职工解雇。1939年后,布厂失业职工向厂方借用机器,进行自救性生产;避居外地的厂主也陆续回杭恢复生产。其中略有规模的织布厂,抗战前有33家,1938年为10家,1940年为28家;个体小布厂则有110家。抗战胜利后,杭州产的线呢成为浙江、江西、安徽三省大众化衣料,供不应求。小布厂应运而生,1946年杭州市大小布厂增至274家。1949年杭州市有布厂599家,其中个体377家,从业人员5465人。此外,还有毛巾厂15家,袜厂4户。这些厂(户)多数为家庭工业。针织业的六一织造厂,自1937年疏散停业,至1947年秋才恢复生产。此外,制作针织内衣的还有福祥织造厂,规模不大。1 H2 h6 Q1 z' t; y
5 ~; K- O1 o* n4 I5 B5 ~- c
从1937年到1941年4月宁波沦陷,由于 上 海 仍 有租界存在,沪甫线轮船仍在通航,宁波就成为内地各省物资的转运口岸,宁波的纺织业空前景气。和丰纱厂扩锭至2. 6万枚,产品供不应求,一年获利120万元。1940年1月失火被焚,工厂关闭。其时,织布业也特别活跃,新建的有顺丰、祥生、同大丰、经昌、大中、盈丰、汇丰、衡泰、义丰等100多家布厂,产品供不应求。恒丰印染厂生产的金榜乐牌士林蓝布,畅销内地各省。
2 I2 a0 H: F' J! X6 [
  ~! }' V/ A3 A* X* u3 _1942年茂丰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在镇海县城关白家浦建立,有纱 锭 105 6枚。1944年更名为久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1943-1944年,宁波城区新建长丰纱厂、新生纱厂、宁丰纱厂,共有纱锭1280枚,生产6-12支棉纱。1945年宁丰纱厂改名为万新纱厂股份有限公司,纱锭由384枚增至5112枚。2 }" u0 \0 p) J1 T

! @& ]: e* R5 I和丰纱厂于 1946年重建,有纱锭6000枚。1947年11月,陈庆恒投资万新纱厂并改名为万信纱厂股份有限公司,纱锭扩至6528枚。1949年1月,蔡培元独资经营万信二厂,有纱锭3628枚。至1949年,宁波有和丰、万信、久丰、长丰、新丰等5家纱厂,棉织厂187家,染厂、染坊5家,针织等其它厂15家,共有纱锭2.08万枚,动力布机227台,年产棉纱1652吨,棉布219万米,总产值754万元。
2 x$ x9 u4 G% Q/ |
- }8 Z8 Q  X% b, O5 @+ B: d抗日战争期间,浙江手工纺织业颇 为 兴 旺 ,大量制造并推广 “余姚”式手摇多锭纺纱机。据1940年7月浙江省手工业指导所事业报告中统计,全省手纺机约235。台(不包括单锭和其它多锭手纺机),棉筒数达15万枚,每日出纱8000余市斤,纺织工人5500人左右。该指导所设立了手纺织训练所10所,训练工人。在当时的抗战区,手工纺织业为保证民众的衣着、日用品的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 Z) }) P. G3 H# x) M

+ B. ?+ V3 i. u7 _% Z1 u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5 10: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发展特点2 G: a* [. V# v. M. R" ^* J
(一)丝绸手工业基础深厚
9 a1 u( R6 F( T# Y# H& o  `. c0 F. D浙江地少人多,人口密集,缫丝 、 丝织等作为家庭副业有悠久的历史。这是浙江近代纺织工业起步较早的原因,也是浙江在20世纪头30余年以及抗战胜利后纺织能够较快地发展和复苏的重要基础。近代浙江丝绸工业已经形成从蚕桑、缫丝、织绸到丝绸机械制造的“一条龙”,只是丝绸印染业较薄弱。
6 ~& [4 U" @, \8 P$ n
: w3 O! x. y% D(二)强化管理,创造名牌
# n7 c+ q5 F) E. N2 L浙江丝绸以其绚丽多彩在历史上享有盛誉。在近代,都锦生创造的丝织风景,三友实业社杭厂的西湖毛巾、西湖床单,杭江纱厂的钱江大桥牌棉纱,杭州产线呢,恒丰印染厂的金榜乐牌士林蓝布都是以质量创名牌,从而促进了纺织工业的发展。7 f1 ?; T! P* L- R  R

3 `1 i7 L& E% E* m! N6 z" h(三)战争破坏影响严重( V8 c2 r+ n' ~% T+ m
浙江纺织工业在抗日战争中遭受沉重的打击,蚕桑丝绸业损失严重。由于日本侵略军有目的地破坏中国蚕桑生产,致使桑园面积下降72.7%,产茧量下降81.1%,缥丝设备减少52.2%,丝绸产量减少83.3%。萧山庆云缥丝厂、嘉兴鹤记丝厂以及各地有些丝厂的设备,都被日军拆走;萧山通惠公纱厂也遭到同样的厄运。% K7 e, T+ Z5 f1 ~

' I3 k" b; C" h" n# j1 G" c4 r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4-30 14:5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