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过程# n' p# J/ Y" g0 S, z1 g7 H
(一)形成和发 展 阶 段 (1887-1936年)
& c6 i. E5 y% }3 y4 E浙江虽盛产蚕茧,但因与上海靠近,蚕茧 供 应 上 海,加上浙江民间不肯轻易放弃缫制土丝,因此开办机械缫丝厂反而迟于上海、江苏等地。1895年以前仅萧山创办机械缫丝厂;1895年以后,相继举办的有绍兴开永源、杭州世经、萧山合义和、仁和大纶、湖州公益、嘉兴维大、秀水光裕、嘉善治经、平湖昌大、桐乡保经等丝厂,海宁、余杭、富阳等地也曾先后创办丝厂或工场。但在苛捐杂税和外商压价收购的打击下,机械缫丝业的发展十分艰难,而土丝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1905^-1911年,杭州口岸生丝输出数量见表5。& I: D- j& P3 h4 U. k# B# k
" s2 C8 r" ]) }4 }表 5 1905-1911年杭州口岸输出生丝统计 数量:担 价 格 ( 扯 价 ): 海 关 两 /担
3 D* W0 S2 }7 I' K- x" z1897年杭州府太守林启 (字迪臣)在杭州创办蚕学馆。这是浙江兴办蚕丝教育的开始 ,也是我国最早的蚕丝教育机构。以后几经更名,1934年定名为杭州蚕丝职业学校。至1949年杭州解放,共毕业学生80批1401人。在蚕学馆的影响下,各地陆续兴办了一批蚕桑丝绸教育机构。1910年浙江中等工业学堂筹建,次年开学,设染织科;1912年改称浙江公立中等工业学校;1913年改称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7年并入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为附设高级工科中学;以后又改称浙江省立高级工科职业学校和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7年抗战爆发后被迫解散。该校28年中共招收染织科学生26届,曾举办机织传习所167期,共毕业1259人,为纺织、丝绸工业培养技术人才作出了一定贡献。1927年成立的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后改为浙江大学农学院)亦设有蚕桑系,培养高级蚕桑技术人才。
% i% X8 D' [1 [7 K( u" M/ T& R1912年由原浙江中等工业学堂 染 织 科 主任朱光煮 (谋先)邀集杭州官绅、富商集资2万元,在杭州池塘巷创办纬成公司。这是当时浙江最大规模的近代丝绸企业。1914年该公司增设制丝部,购日式座缥机100台,较之意式大鼓直接缫丝,产量高20% -30%,丝的品位提高,缫折下降,各厂竞相仿效。1924年该公司在嘉兴增设裕嘉分厂,有日式座缫机288台,几年后又增加立缫机132台。1925年裕嘉分厂又增设绢纺厂,购置美国旧绢纺设备4000锭,1929年月产绢丝170关担左右。这是浙江第一个绢纺厂,孔庙牌绢丝远销印度、印尼等地。至1928年,纬成杭州本厂已拥有日式座缫机488台,年产生丝640关担,并在上海开设大昌练染厂和上海绸厂。1914^1929年,又有虎林、天章、庆成等22家丝厂(或缥丝部)投产,其中杭州缫丝厂引进群马式立缫机,是全省丝厂技术改造的试点。1929年民族工商业界举办西湖博览会,其中以丝绸馆规模最大,品种繁多,绚丽多彩。后来,由于世界经济危机,丝价下跌,茧价随之下降。1930年每担茧价66元,1931年下跌为55元,1932年又跌为32元。纬成公司于1932年宣告停业,将杭厂缫丝部出租给杭州缫丝厂,将裕嘉分厂分别出租给纬成鹤记丝厂及庆记绢纺厂。虎林公司也不得不在1931年暂停。一些小丝厂甚至破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