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史] 近代东北地区的纺织工业发展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3 22: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代东北地区包括奉天(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西部今属 内 蒙 古 自治区),近代纺织工业起步较晚,1913年还微不足道。1936年棉纺锭占全国3.6%,毛纺锭占全国11. 3%;1949年棉纺锭占全国4.400,毛纺锭占全国近400,大多集中于辽东半岛。( J' w' N1 b$ \$ h& d( [

5 i+ X& D* m# ?# q8 R: h$ [
第一节 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
(一)殖民地历史影响深
: [+ J* L( h, R( j" L% N% z4 n东北地区曾是满族的发 迹地 ,清 初实行封闭政策。后来俄国、日本势力相继侵入。日俄战' ^% k( b1 V8 R4 M" Q
争即在东北进行。1931-1945年,沦为日本殖民地,即伪满洲国。近代工业起步于19世纪80$ d: n+ V& Z. ]5 ~
年代,纺织工业起步更晚。3 L, U" |' F" i3 J9 u- c# {* T
+ S. C! S6 H/ `- \$ B4 w
(二)水陆交通发达
) e  T' u# f" Y) W' g东北地区交通便利 ,辽东半岛伸入渤海、黄海之间,海岸线长达 2100多公里。继最早的营口港和安东港之后,1899年建设的大连港,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4 G, q/ n! [& x7 U) T- i) ]

  b6 P2 s2 d7 r" |1897-1903年,俄国强行在东北修建中东铁路,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 ,南达大连港。日俄战争后,长春至大连段被日本占领,改称南满铁路。九一八事变后,中东铁路全线被日本占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改称中国一长春铁路。7 ~9 O$ M3 d* l* Y7 c7 c: F3 I! d9 a
- D, u! J" S! k8 U) j7 O* b% v
松花江、黑龙江、鸭绿江也有航运的便利。) n/ [1 u$ e7 ]& [# C# f9 i

# g2 g+ ~9 B) V8 O3 l+ ^! B7 r(三)纺织原料丰富* f- L/ ~7 F% B8 ~* C# H: j
东北地区土地肥沃 ,纺织原料有亚麻、柞蚕丝、羊毛和棉花等。- O% ^5 a6 t: I- Z: I: M7 e3 a
/ _5 r& A% l4 ]9 _6 f; S
东北地区的棉花,除了1934年吉林省的梨树、辽源、双江、怀德等地曾有少量播种外,主要都产在辽宁省。促织网。辽宁植棉历史悠久,生产区域比较集中,分布在沈阳市以南,特别是以辽阳为中心的辽南地区以及黑山、锦州、锦西一带的辽西地区。1915年辽宁有19个县种植棉花,至1931年增加到36个县,播种面积达58. 1万亩,籽棉产量4. 3万吨、比1915年增加近2倍。主要产棉县为辽阳、义县、康平、黑山、盖平、台安、彰武、辽中、开原及海城。
& N0 ?+ v: E$ a# Q5 N
+ {+ P/ u* N& ?& }% ?为了培育适宜于东北地区早熟品种,各农事(棉花)试验场进行 了 多 年 试验研究。1924年关东局农事试验场用纯系分离法培育成“关农1号”;1926年辽阳棉花试验场用满洲普通棉— 郑家屯白种进行纯系分离,终于在1935年培育成功“辽阳1号”。1941年农作物奖励品种委员会决定这两个品种为优良棉种。“关农1号”是陆地棉早熟高产品种,适宜在辽宁南部、辽西等地区种植,可纺20支纱。“辽阳1号”是早熟品种,适宜在辽宁最北地区种植。历史上棉花播种面积以1945年最高,达333. 6万亩(24万晌),籽棉产量12. 46万吨。籽棉收购量最高是1944年的8. 7万吨,占总产量的94.6%。为了保证棉种及轧花质量,采取统一收购籽棉,下设轧花厂18所,统一轧花,然后供应棉纺厂使用。
+ J: O( f8 A6 y: N' V& v( b" O' n4 c4 h
东北的绵羊放牧地区,北部为海拉尔一带 ,中 部 为 桃南、通辽一带,南部为林西、赤峰、朝阳、锦县一带。据统计,伪满时期羊毛最高年产量为720万斤(羊头数约288万头),平年约为360万斤(144万头)。各羊毛集散处所中,以海拉尔为最多,达139万斤(污毛),其次是赤峰60万斤、北票32万斤、锦州26万斤、朝阳25万斤、义县23万斤,还有挑南、通辽、新立屯、彰武、黑山等。
( s" x7 W3 D! l- D# C
  x. X( g3 O! b! G0 h  J* Q运输 用 的 麻 袋,最早是用印度产的黄麻与青麻混纺交织制成的,其品质粗而脆硬。促织网。1928年从苏联引进洋麻,在公主岭试验场试种成功,比青麻增产6成,而且纤维柔软,色白光泽,强伸度也好,其品质性能不亚于黄麻,适宜在辽阳地区种植。1945年东北麻纤维种植面积8.87万余陌(合887万余平方米),产麻4. 6万吨。
1 `5 X7 a1 Q- C
1 n- Q# w4 q& U8 W" g辽阳特产柞蚕茧,历史上最高产量是1 92 1年 ,达 100亿粒,其后逐渐萎缩。平年保持在60-70亿粒水平。1923年产量为144万担,占全国产量的77%,年产柞丝1550吨。
' j' V' W% F- R; J& [; |/ j
9 v' L! |' W3 r$ D- i& D4 i总体来看,东北的纺织原料有一定的自给能力,但受外界干扰较大。
. W3 Z) u1 }- Q9 W& k2 z
4 _# s& N5 [8 r. G! f% 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3 22: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发展过程
" w6 C: A6 b/ V
一、近代纺织工业的萌芽(19世纪末一1916年)( T, M8 m5 }, W; `) N# t9 `
自1880年起,在进口棉纱和洋布的冲击下,产棉 地 区 农 民用土产棉花纺织自家用布,用洋纱织的布(称家织洋线布),在附近市场销售。1886年奉天府(今沈阳市)开办至诚永号,从事织布业;次年初开办永兴和针织工场;以后又开办了同兴、天增利、天增东、重增源、邓记、永顺等织布工场,生产大布、花布,其中有几家备有织布铁机。1904年设玉永织带工厂,资本800元;1910年设义兴织绒工厂,生产择绒毯子,资本200元。
) x( [' S( y, b* c# j, I! M( i! e# ~4 P( {, A
19世纪末,营口开港,推动了当地纺织的发展。190 4年 营 口 开办同泰兴织袜厂,资本1000元;1911年开办天聚公、人和兴、东华兴等织布厂,有工人10多名至40多名不等。1906年西丰设织布公司。促织网。1908年锦县成立私立第一工厂从事织布,资本7万元,有工人100多名。该厂生产丝光布,购者众多。1909年新民府(今新民县)有手工织布机的机房15家,共100人,资本银4000两,生产花旗布、柳条布、芝麻布、斜纹布、爱国布等。3 D' d( G+ |5 N- m2 a' w
) F4 l! W4 K$ e8 Y, g; ?
1909年广宁县(今北镇县)开设商办广裕实业股份有 限 公 司 ,共募集股本 1. 53万元,招收工徒50人,由工师讲授织布、弹棉花。以后又添设织布厂多家。同年9月,辽阳县开办大业工厂,资本2万元,有16马力蒸汽机1台,织布机20余台,织工50名,年产花旗布和大布各6000余匹,均在本城销售。1911年镇安县(今黑山县)成立维新公司,从事织布业,资本1万元,有工人30名。其它产棉县如彰武、盘山等县,也都有使用木织机的机户。
& u. N8 a, S7 w* X0 C% {5 y: j: k+ }: m  M" X
19世纪中叶以后,辽宁柞蚕业和缫丝业逐渐发展起来。柞蚕业早 在 1 8世 纪末由山东烟台传入辽宁,首先在盖平(今盖县),其后逐渐传播至海城、复州、庄河、帕岩、金州等地,再扩至安东(今丹东市)各地。安东成为收集蚕茧、制造柞蚕丝及交易的集散地。据1905年估计,盛京省(今辽宁省)年产柞蚕茧14捆(100亿粒)。柞蚕业的迅速崛起,推动了缫丝业的发展。首先从东部地区的牛庄、盖平、山由岩、安东、凤凰城、宽甸、桓仁等地发展起来。通过改进缫丝技术,推动了柞蚕丝出口,从1880年前每年100余担,增至1886年前后的5000余担,跃居东北出口商品的第三位,仅次于大豆和豆饼。
* E1 {4 V  s) b; q) K* T
- |+ g- o0 d4 A: n" s1904年一种制造大粹丝 的 新 式 脚踏制丝机得到推广使用,促进了各地柞蚕缫丝工场的发展。如安东七襄缫丝厂,资本1万元,从业职工200人左右,脚踏缫丝机170台,日制丝360框,销往山东芝果、日本大阪,或委托当地日商三井洋行转销。同年,安东成立华安丝厂,有缫8个茧的缫丝车100台,所产丝由三井洋行销往美国,1911年每担价值200-240海关两。安东二道沟有恒茂永、广顺福、兴河洋等3家织绢绸。东北各地还有不少染坊,备有染缸,染制加工布匹、纱线。6 r. }0 Q0 \% M5 X

0 U$ O, h8 R& H5 b1 r1 R+ k" v20世 纪 初 ,东 北地方当局开办了一批工艺厂、八旗工厂及贫民习艺所。奉天省于1902年奏设工艺总局,招收城内贫民,以工代贩。其后更名为工艺传习所,增设缝、绣、毯、染等厂,先招官费学徒80名,延聘技师和教员,讲授工艺与国文、珠算等。1909年将其移交商办,成立惠工有限公司。1911年八旗女工传习所改为官立女工传习所,内设缝纫、栽绒、刺绣、编物、织布、堆花等6科,备有缝纫机、织布机、提花机、毛巾机、织袜机等80台,女工250名。
  h8 a" n: n! @& _) P2 d' q) {  G" }7 ?+ K8 p" Q9 l+ @1 a$ v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3 22: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近代纺织工业的形成和发展(1917-1931年)6 T/ X, s# B5 _3 c- K1 D$ e
20世纪初期,东北地区的纺织工业基本处于手工 业 阶 段 。据1917年统计,奉天省有手工业生产157户,从业人员6265名,生产棉、毛、丝及针织品,其中主要是棉织业与针织业,稍具规模的纺织手工工场集中在奉天(今沈阳市)、营口。192。年奉天有织布厂12家,织机550台;1915年营口有织布厂200家左右,织机1000余台,其中主要的有15家。日本纺织界经调查,认为东北很适于经营纺织工业,其理由一是有棉花、羊毛、麻、柞蚕等纺织原料资源可供利用;二是农村市场广大;三是棉花供不应求,过去多赖国外输入;四是动力、燃料较足;五是劳动力多,工价低廉。’因此旧本不仅向东北大量倾销棉纺织品,以替代美国棉花和印度棉纱;同时就地利用东北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开始对东北纺织工业投资,并将丰田等日产织机输入东北。
; K1 V1 I2 k* }$ u2 x
' [6 z: A9 u6 ^$ ^: H东北包装大豆、粮谷等的麻袋,每年需 5000万余条,全赖印度进口。促织网。为此,1917年日本专营东北农产品对外贸易的财团三井物产股份公司会同日本帝国纤维公司,在大连合作创建满洲制麻公司(今大连麻纺织厂)。1919年日本安田保善社在沈阳设立满蒙纺织工业股份公司(今沈阳麻袋厂)。这两个公司均使用中国青麻织制麻袋,但受印度廉价麻袋的竞争,损亏而停业。3 c. z' c1 X% z
8 J8 r! \6 _/ Y( x
1918 年 由满洲铁道和东洋拓殖公司倡导,并在日本关东厅的经济援助下,拉拢部分华人,以中日合资名义,在沈阳铁西建立毛纺织厂,名为满蒙毛织公司。当时主要用于军需。1917年日本三井物产公司在沈阳投资创建三盛精毛工场,1919年在大连开设三新洋行,都生产毛织品。
, [+ h& Q8 M% O' g- }
( t2 L* T. b* K) v为了利用柞蚕茧挽手原料,1918年日本安藤洋行在安东设立满洲绢毛纺织所,安装细纱机1000锭。翌年改称日华绢绵纺织公司,纱锭增至2432枚。
: U# R  Z& J& K" p) p1923年日本企业同时投资建设 3个大型棉纺织厂。①满 洲 纺 纱公 司(今辽阳纺织厂)。原资本为500万日元(实投半数),由日本富士煤气纺纱公司和满铁合资,购英制纱锭3. 13万余枚,日制丰田织机504台。②满洲福岛纺纱公司(今大连纺织厂)。1925年建成时有纱锭1.88万余枚,1931年增至3. 51万余枚。③内外棉公司金州工场(后改金州分厂,今金州纺织厂)。一工场于1925年投产,有纱锭2.96万枚;1927年扩建二工场,有纱锭3. 36万枚。
! x+ X7 d3 Y' q
. y* o  ^3 P# _3 t1 x, j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当局和民间开始对纺织工业投资。 1921年9月30日, 在 张作 霖 的授意下,于沈阳创建官商合办的奉天纺纱厂(今沈阳纺织厂)。筹建工作由奉天省财政厅长王永江主管。最初资本是奉天大洋450万元,其中奉天省财政厅投资250万元,其余由东北三省官银号、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以及奉天各县摊派筹集。开工初期有职工700多人,最多时达200。多人。王永江通过美商慎昌洋行,分两次定购美制纱绽2万余枚,36英寸织布机200台;1929年扩至纱锭3万余枚,织机250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日军占领接管。
+ z6 n0 Q" z- o* d  U
# a! q; M5 _& L4 }1922年 5月,由哈尔滨巨商张道友、吕熙斋等人发起,集资65万元 ,创 办 裕 庆德毛织厂(今哈尔滨毛织厂)。主要设备购自德国,其中走锭纺纱机3台,毛织机40台,各种机械88台。
: v3 G: M5 m4 l7 k: c3 f% @: w
2 \# r' C3 [$ _主要生产毛呢、军毯和提花毛毯。创立初期,因产品质量差不受欢迎。1926年以后,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造,从波兰以年俸1. 68万元聘请技师1名,采用特殊工艺(缩洗后加药剂及亚麻籽浆,在烘前用手敲打毯面,使其立绒光亮),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销路日广,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提花毛毯可以与波兰产毛毯相媲美,进口的日本毛织品被排斥得几乎绝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接收了裕庆德毛织厂,改名为康德毛织厂,当时工厂有500多人。
" Q2 @* Q( ^3 k& y& C
/ {+ t: X6 j+ j5 Y: g1930年 3月,营口绅商王翰生、李子初、孙荆堂、王子仁等集资银元 50 万 元 ,开 办营口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初有纱锭5000枚,1932年投产。1929年纺织工业发达地区营口,共有织布厂87家,织布机1200台。. \- {' R# E/ q3 s: O8 M

/ {. F2 I5 D( i1 p- U0 W辽宁丝绸业也逐步 发 展 起 来。1918年在沈阳始建奉天纯益缫丝公司,是商办丝织企业,有近代缫丝机50台,提花电力织机25台,后发展至150台。1927年奉票贬值,周转不灵,于当年3月1日由东三省官银号接办,继续扩大生产规模。1923年安东各绸厂拥有电力丝织机128台。
( N5 A, X) g7 }& q2 f8 V% ~! r: Q4 e
为 适 应 发展纺织工业的需要,纺织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创建于1923年的东北大学,在理工科内设纺织系,并建纺织实验室,共毕业三届。1934年停办。, W! _" J/ O, ]6 W1 C$ N6 R* M
$ R- k" J; G1 j. W, Q% ]& Q
至 1930年,东北地区已形成具有棉、毛、麻、丝等业的近代 纺 织 工 业基地,拥有纱锭 14. 5万枚、织机1万台。规模较大的棉纺织厂有4家:辽阳满洲纺纱公司、大连福岛纺纱公司、金州内外棉公司以及奉天纺纱厂。较大的毛纺织厂有两家:奉天的满蒙毛织公司和哈尔滨的裕庆德毛纺织厂。较大的麻袋厂也有两家:大连的满洲制麻公司和奉天制麻公司。此外,还有奉天的纯益缫丝公司等。$ m$ g3 @# N, s9 N. r$ ^1 ~2 E% Q$ D
( E  A& C4 s8 E( s2 V) U/ M
20世纪30年代初 ,上海的棉布、棉纱、针织品等进入大连、营口、安东三港,占全部输入的90%以上,而日货受到抵制。1931年从日本进口的日用品,比1929年减少了30%,孕育着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新矛盾。) D4 q( t& B7 X. O. G% z' [
  Q% Z5 R$ n+ y/ @* t/ @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3 23: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由繁荣到衰败(193 2一 1 945 年)' `  w' W6 E  Q& ~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3月日 本 关 东军 策划成立“满洲国”,东北同关内交流的货物急剧下降,1932年比1931年减少了62.900。由于战乱,销路减少,继而“满洲国”对来自关内的棉布征收重税,而对日本的棉布关税优惠。这样,上海等地国产棉布完全失去了在东北的市场。
# j5 y. ], }8 p8 P* l
. c9 Y2 u. o8 v) H, P" c$ k日商鉴于 纺 织 品 价格昂贵,经营有利,不仅对原有厂增加投资,扩大规模,而且还加紧建设新厂。* ]5 A( N% `8 F+ f9 r7 o- H
% j) B) j" }9 F& K: [) W
扩 建 的 棉 纺织厂主要有:
- U7 i: G5 g! L% v$ U3 k, R(1)辽阳满洲纺纱公司。 19 33 年 增添纱锭6000枚;1935年扩建二工场,拥有纱锭4.13万余枚;同时在一工场增添远州布机540台;1936年增添线锭1650枚。1940年增建染色工场,有染槽37个。1942年又收购辽阳铁工场,专门生产纺织机械配件。
% n- q# F6 B( }! D3 R" I" J' D) \3 o  I6 x, k% K
(2)大连满洲福岛纺纱公司。1940年从日本运来旧机1.44万 锭 ,安 装 在二工场;1941年增添丰田织机90台,新设织布工场。
' q1 w; A: a( r1 q( a
2 Q& A. M- e- s: Q(3)金州内外棉公司分厂。193 5 年 扩 建三工场 (纺、织两部),增添纱锭2. 99万枚,织机1152台;1939-1942年,在二工场增设织机112。台,同时增加纱锭1. 38万枚。整个内外棉金州分厂有3个纺纱工场、10. 83万余枚纱锭,两个织布工场、2252台织机,其规模居东北之首。; g/ x0 w$ s, U% b8 E
, ^; ^2 g6 N' J  ?$ U
(4)奉天纺纱厂。1937年被日本钟渊纺织公司强买官股接收;继而增资扩建,增添纱锭 2 .10万枚、织机1250台,总规模达到纱锭5. 18万枚、织机1500台。1942年纺场大火,剩下纱锭2. 91万余枚,因经营困难,卖出50。台织机。5 ?+ A- E8 C( W% t

5 p9 N! g9 N7 a(5)营口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有朝鲜纺织 公 司 和 日资加入,多次增资扩充,大权落入日本人之手,更名为营口纺纱公司。1935年先后收买了奉天的东兴纺织厂(含染织)和苏家屯的康德纤维公司,1938年规模达到纱锭5. 57万余枚、织机1719台,并附有奉天染色工厂。/ r. G( W$ S5 H" n
1 ~+ I  e7 P+ r( o# b7 f
新建的棉纺织厂主要有:
$ U$ @/ X2 n" `# d(1)满洲制线公司。1935 年 在 瓦房 店创建,初期规模为纱锭1. 59万枚,线锭 1. 52万余枚,轴线机65台,生产民用轴线和蜡光线。1938-1942年,增设纺纱、织布、染色、编织、缝纫等分厂,改称德和纺纱公司,共有纱锭6. 26万枚,线锭2. 76万余枚,布机780台,以及染色机、织袜机、手套机、织带机、织毯机等。
& b  i4 c& _6 Z' F8 a7 p0 G
" i9 X1 A+ s7 |0 o9 N1 c* {% }* V(2)恭泰纺纱公司。由日本 纺 纱 公 司、人造丝公司、富士煤气纺纱公司等,通过日本关东军军部关系于1935年在奉天创建,1936年12月15日投产。初期以生产针织品为主,后经多次增资扩建,至1945年纱锭达5. 58万余枚,织机250台。* R! ?& c( t& _5 r

- E+ Q, O$ a( w7 b$ p9 [8 g, ](3)东棉纺纱公司(今锦州纺织厂)。1938年由日本 三 井 财 团的东洋棉花纺纱公司出资在锦州建立,初期有纱锭4. 23万余枚,后增至5.07万余枚,自动布机760台。与此同时,日本大阪泉南郡资本家投资,在东棉厂区内兴建福寿织布公司,1939年末建成,安装窄幅布机1060台,1940年4月同东棉合并。1939年8月,日本人在东棉厂区建染色工厂,投产后于1943年8月并入东棉。1941年东棉建缝纫工场,同年6月建满洲蓖麻蚕公司。1943年3月建毛纺工场,设备由日本迁来,但尚未安装完毕,日本即战败投降。1938年8月,东棉兴建福寿铁工厂,后与大阪发动机厂合并为满洲发动机公司,1945年迁往赤峰。东棉成为兼有棉纺织、印染和缝纫、毛纺织染整齐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工厂。
% N# G  K0 Y% d9 W" H2 x! u3 W* X9 E5 g1 d* H$ h2 u$ J
(4)东洋轮胎工业公司。1938年 6月在沈 阳 成 立 ,拥 有 纱锭 9840枚,特殊织机26台。
7 ^8 Y" |( o  b# g
+ X7 `, y& j2 t(5)南满纺纱公司。1939年12月在沈阳苏家屯成立,有纱锭3. 52万余枚、布机1000 台 。
5 y4 u* \9 U  e! i( C
- W" Q0 F* T" _; ?7 d& }(6)满洲纤维工业公司。1941年 7月在安东创立,有纱锭1. 5万枚,布机141台。/ t1 J9 o7 T& ]# f
3 x3 a7 N) ]: w$ g
1934年在哈尔滨创办满日亚麻纺纱公司,使用的亚麻系1906年由日本北海道传 入 种 子 ,在东北的北部地区种植,产品为麻布、水龙带、麻线。该公司及东洋纺纱公司陆续将日本国内亚麻纺织机械转移至我国东北地区,计有纺锭3. 3万余枚,织机381台。1937年8月,由日本神户市小泉制麻公司投资,兴建辽阳麻纺公司(今辽阳麻纺织厂).1939年8月投产,有纺锭2896枚,织机100台,制袋机18台。开始时以东北产的洋麻为原料织造麻袋,主要产品为麻袋、麻线、麻布三类。1944^1945年度,产麻袋115万条,麻线1800吨,产品80%销东北各地。9 V8 g# x. t, u

. T8 E3 W. E  u. N较大的印染厂有6家,其中奉天5家,即营口纺纱公司奉天工厂(1933年8月创办 ,19 35年2月投产),康德染色公司(1935年创办投产),满蒙染织公司(1936年创办,1937年投产),德和染色厂(1936年创办)以及协和染织公司。另一家是属于内外棉公司的,1939年创办,1941年投产,专门加工内外棉金州分厂的纱布。
( {& t% p# L2 {1 X3 D9 A# I. m4 m- ~  n! G- M$ z3 V: \- [+ k. Y  r
东北地区丝绢纺企业较大的有 7家,其 中 有 满 洲纺纱公司安东工厂,安东柞蚕工业公司,安东的满洲纤维工业公司,凤城的满洲柞蚕兴业公司,旅顺的满洲蚕丝公司,安东五龙背的满洲人造毛皮公司等。整个柞蚕丝绸生产不稳定,除利用一部分原料加工制成丝、茧绸、军用降落伞等供当地需要外,柞茧及柞蚕丝均输往日本,其中茧、丝的比例为1: 2。
) C! d& w& F4 _: q2 s8 V, h* F. `
1939年全国规模最大的人造纤维工厂在安东诞生。日本东洋纺纱公司 将 日 本 坚田工场日产10吨的人纤设备移至安东,建立安东人造纤维公司。1941年4月开始以粘胶法生产人造丝。后同东洋精麻加工公司苏家屯满洲天福纺纱公司合并,改称满洲东洋人造纤维公司,成为联合企业,日产能力13吨。该公司还有纺锭5. 1万枚(内有3. 5万枚未安装完毕),绢纺锭1200枚,宽幅织机583台(内有79台未安装完毕)。日本钟渊实业股份公司于1935年5月开设东满洲人造丝股份公司,在延边开山屯建设化纤浆粕厂,1938年12月建成投产。
1 g5 J7 S, S5 y9 v( \/ ?; t3 `  l7 G3 c
至20世纪40年代,东北纺织工业已发展至相当规模,共有 962家工厂,其中较 大 的 114家,主要集中于辽东半岛。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东北地区有棉纺织厂13家,纱锭63万余枚(其中7. 52万余枚库存未安装),宽幅织机9740台(内有878台未安装),窄幅织机1794台;毛纺织厂5家,粗毛纺锭9306枚(内有4056枚未安装),精毛纺锭10470枚,织机485台;亚麻纺织厂7家,纺锭3. 25万余枚,织机381台;麻袋厂4家,纺锭1. 37万枚,织机423台;柞蚕丝绸厂6家,绢纺锭9300枚,织机606台;机械染色工场4家,染布机1045台;再用纺织厂(废纺)8家,纺锭8. 64万余枚,织机390台;人造纤维工厂1家。9 V3 ?0 L3 [8 M: ^, j4 ]3 ^

. }1 l! W0 p2 v" C3 L; r1939年全部工业产值中,纺织业占1300。但由于原 料 不 足 ,大量纺织生产能力闲置未用,开工率棉纺锭为2700,棉织机为2100,毛纺织为4100,麻纺织为2900,丝纺织为1600,人造纤维为31%。东北纺织产品首先用于军需,其次特需,再次是以纺织品换取矿产品和农副产品等/ |& a5 n% k) j" \
战备物资,最后才是民需。无论棉布、毛织品、麻袋、针织品等,都不得不依赖进口。
6 R1 I1 Q6 n: i2 }+ J9 i( x6 q5 S9 V3 g+ U" E
1932-1934年,由日本进口的棉布 320^560万匹,占当时消费量的 50%^ 60 0o ;1 94 1年进口103万匹,占18.1 % . 1934年实际分配民需451万匹,人均分得3. 65米。因农村生产力遭严重破坏,纺织业开工不足,生产不断下降。如棉纱最高年产量1938年为18. 5万件,至1941年下降为12. 5万件;1942年略有回升,为17. 5万件,但1944年只生产8. 9万件。1942年棉布产量高达358. 1万匹,但1944年只生产177. 9万匹。毛纺织品、麻袋、柞蚕丝从194。年开始全面减产,1944年产量分别为1939年的67.4%,50.2%和54.7%。) `, A5 G% h' e4 L' F

* F' w' S# j; a8 `6 _伪满政府还设立了相应的统制机构,如按原料设立8个公司,按制品 关 系 设 立 5个工业联合会,按行业对输入及配给设立7个工业联合会,并对民营小纺织厂也分别编入各种工业组织。1944年5月公布新的满洲纤维公司法,成立满洲纤维公司,以进一步强化对纺织工业的统制,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J  F. J2 c: ?5 l/ b0 q( q) L
1 \7 [$ h: o# n2 Z% \2 Z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3 23: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调 整( 19 45 -1949年)
6 }; t* d7 }6 T, L! V+ B! \8 A日本投降后,除了旅大地区由苏联军队(后关 东 实 业 公司)管理外,作为东北纺织工业中心的辽东半岛,成为3年解放战争的拉锯战场,设备毁损严重。至1948年底,残存的设备只有原来的30%一500o0
+ h' k' q# t0 N5 J% m  w- q  X, y4 a. K/ f' s- P! f/ E5 t  M: q
1946年初,中 国纺 织 建 设公司东北分公司相继接收了营口、锦州、辽阳、安东等棉纺织厂;东北生产管理局接收了沈阳、苏家屯两家纺织厂。当时战事拉锯,秩序混乱,工厂成了国民党军队散兵游勇的抢夺对象。1946年10月,人民解放军撒出瓦房店时,为保存设备,将瓦房店纺织厂1. 62万余枚纱锭、112台织机拆运至大连,并于年底转运至黑龙江牡丹江纺织厂;同时拆往庄河芙蓉矿区纱锭9680枚,织机202台;拆往山东栖霞桃村纱锭7140枚。1947年人民解放军收复瓦房店,又将该厂的纱锭1.81万余枚、织机176台拆往黑龙江佳木斯纺织厂。1948年春,人民解放军一度收复营口、辽阳,把这两地的部分纺织设备转运至安东、瓦房店,其中从营口拆往瓦房店的有纱锭3. 19万余枚、织机584台。
; Q  o0 U8 i+ d1 u8 }+ K
- @, i0 |; ]6 T( \* a$ c: A由于战争,原料生产大为减少。1946-194 8年 东 北 产棉每年不到1万吨,羊毛与柞蚕产量比伪满时期减少一半,人造纤维工厂完全停工。
) c8 P- b: v4 |0 k! \+ O) _+ l; F; F7 s
1947年5月,哈尔滨成立东北人民政府纺织 管 理 局 ,后于1948年11月迁往沈阳。1948年底,东北全境解放,全局共直辖16个企业,即东北第一纺织厂(牡丹江)、东北第二纺织厂(佳木斯)、东北第三纺织厂(安东)、东北第四纺织厂(瓦房店)、东北第五纺织厂(营口)、东北第六纺织厂(辽阳)、东北第六纺织厂沈阳分厂、辽阳麻袋厂、苏家屯纺织厂、沈阳纺织厂、锦州纺织厂、东北第一丝织厂(安东)、东北毛织厂(哈尔滨)、沈阳染织厂、沈阳染整厂、沈阳帆布厂,复工纱锭19万枚,织机3730台。1949年7月,棉纺锭恢复27万枚、织机4800台,毛纺锭恢复3825枚、织机98台,麻纺锭恢复1017枚、织机10台。由于原料紧缺,都开工不足。亚麻原料厂已开工8家,同时筹建亚麻纺织厂。3 u2 f: c+ @0 [' m) ~, j/ F$ ]

# `3 |! c* s$ T由于战争刚结束,设备多经 火 烧 或 搬迁,又无机械厂生产机配件;加上原料全靠外供,数量、质量均无保障,常发生停工待料;此外同外界贸易关系尚未恢复,物料供应不及时,所以恢复生产的工作困难重重。为此,纺织管理局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实行民主管理,依靠工人,团结技术人员,组织代表会,组织工厂管理委员会,贯彻以厂长负责制的民主管理;②学习苏联专家传授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从检修安装设备,加强保全入手;③尽快开动机器,要求不懂技术的管理人员学习技术,技术人员学习政治;④建立经济核算,实行定额管理,与农、工、商、银行相结合。
+ Q: K6 s& l0 n5 m3 A. ^, z) ?8 q' {! t# F' c
194 9年 全 年 共生产棉纱6. 53万余件,布214万匹。每锭产量:20支纱每小时0. 507磅,最低0. 345磅。) p; R- o% o4 d0 `2 b9 R
1 E# }6 c  ^2 D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3 23: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发展特点
(一)行业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
9 j9 ?5 W8 d/ d1 h8 A& S5 T( E* `9 L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东北地区 有 纺 织 厂962家,分布在环渤海湾地区和长大线、沈山线沿线,其中包括棉纺织、染色加工、织造、编织、特殊加工、松紧线、裁缝加工、制网、再用纤维纺织、絮棉、毛纺织、绒毡、亚麻纺织、麻绳、麻袋、人造纤维、絮麻、4丝、绢纺以及捻丝等行业,而且大部分全能棉纺织厂都附有染整厂。东北地区工业中纺织工业产值占13%左右。
  t, R' K: G% e; x& M6 C, i) [; }. l& B; f! S' H5 p9 R/ L$ e
(二)有明显的殖民地依附性
$ Y: [$ [' T; f- p% {# h伪满时期,东北地区纺织工业 被 日 本 关东军统制。日军垄断了原料及纱布的供应与分配。/ S9 k) \: u! G  d, f+ b! u
) {5 R: T3 O4 V" M/ E: n/ a6 B
技术骨干全由日本人担任,主要纺机零配件也依赖日本供给。! z+ N' j! Q# m- d8 H
& I( Y3 a$ a# d( b
(三)产销方向以中低档为主,总体水平不高  s* K- y, l" W( r8 g3 H
日伪统治时期,东北地区的纺织工业主要是 为 日本 军 需服务,产品结构具有军需品及中低档大路货的特色,比如军用毛毡、线麻绳、军用呢毯等,民用产品主要是16-20支棉纱,黑、蓝及军绿色棉布。技术装备本是引进或拆移来的欧美、日本制造的先进设备,但由于战火损毁及反复拆运等原因,大部分设备状态性能不良,加之日伪统治时期对华人技术封锁,因此专业技术人员及工人的总体素质不高。
4 c( Z7 Q5 u: v+ O/ W# m4 ^+ K2 ^! K* B8 [2 q' Y8 x8 M
(里面有些错别字,相信专业人类阅读者能够分辨出来,我就不喂AI了。他们的网络爬虫已拖的促织网网站运行气喘吁吁了)" Z( S) `; g8 [6 W8 i" z$ d

' p( a; |7 C- {7 o, P% w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4-30 15:2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