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由繁荣到衰败(193 2一 1 945 年) 4 Z$ D0 x% B5 S# n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3月日 本 关 东军 策划成立“满洲国”,东北同关内交流的货物急剧下降,1932年比1931年减少了62.900。由于战乱,销路减少,继而“满洲国”对来自关内的棉布征收重税,而对日本的棉布关税优惠。这样,上海等地国产棉布完全失去了在东北的市场。
 2 F- G7 c6 |% |' M7 m8 \+ y4 H( f: T$ }
 日商鉴于 纺 织 品 价格昂贵,经营有利,不仅对原有厂增加投资,扩大规模,而且还加紧建设新厂。; {& t- @3 n. D) O" R+ H) Q, L
 - w) ^- z& @1 j% S! D4 e# }
 扩 建 的 棉 纺织厂主要有:
 0 W+ o( `, N9 Y: K9 Q(1)辽阳满洲纺纱公司。 19 33 年 增添纱锭6000枚;1935年扩建二工场,拥有纱锭4.13万余枚;同时在一工场增添远州布机540台;1936年增添线锭1650枚。1940年增建染色工场,有染槽37个。1942年又收购辽阳铁工场,专门生产纺织机械配件。  x8 Z1 a, r% h
 ! q% N: y8 j9 P( R. f6 O
 (2)大连满洲福岛纺纱公司。1940年从日本运来旧机1.44万 锭 ,安 装 在二工场;1941年增添丰田织机90台,新设织布工场。# v% E0 `$ p8 X# |+ Q$ e1 t
 
 $ z/ d. T) X3 ?$ c& Z(3)金州内外棉公司分厂。193 5 年 扩 建三工场 (纺、织两部),增添纱锭2. 99万枚,织机1152台;1939-1942年,在二工场增设织机112。台,同时增加纱锭1. 38万枚。整个内外棉金州分厂有3个纺纱工场、10. 83万余枚纱锭,两个织布工场、2252台织机,其规模居东北之首。
 % L2 S; c7 i+ c- a& E. s* T
 + i9 M! e6 [, H0 j5 n(4)奉天纺纱厂。1937年被日本钟渊纺织公司强买官股接收;继而增资扩建,增添纱锭 2 .10万枚、织机1250台,总规模达到纱锭5. 18万枚、织机1500台。1942年纺场大火,剩下纱锭2. 91万余枚,因经营困难,卖出50。台织机。
 8 b$ j# G$ R6 s6 W# }# V3 Z% ?  n( Z6 ^+ j
 (5)营口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有朝鲜纺织 公 司 和 日资加入,多次增资扩充,大权落入日本人之手,更名为营口纺纱公司。1935年先后收买了奉天的东兴纺织厂(含染织)和苏家屯的康德纤维公司,1938年规模达到纱锭5. 57万余枚、织机1719台,并附有奉天染色工厂。: t8 r/ a3 P- R0 ]  V& k
 
 $ {; D7 f7 r3 n新建的棉纺织厂主要有:
 : d" C* w% \* y(1)满洲制线公司。1935 年 在 瓦房 店创建,初期规模为纱锭1. 59万枚,线锭 1. 52万余枚,轴线机65台,生产民用轴线和蜡光线。1938-1942年,增设纺纱、织布、染色、编织、缝纫等分厂,改称德和纺纱公司,共有纱锭6. 26万枚,线锭2. 76万余枚,布机780台,以及染色机、织袜机、手套机、织带机、织毯机等。/ C; ?3 x5 e# w
 7 v3 V" \0 v, h( W$ w5 b
 (2)恭泰纺纱公司。由日本 纺 纱 公 司、人造丝公司、富士煤气纺纱公司等,通过日本关东军军部关系于1935年在奉天创建,1936年12月15日投产。初期以生产针织品为主,后经多次增资扩建,至1945年纱锭达5. 58万余枚,织机250台。
 ' N# |- X8 k8 R& A6 E3 ~
 . n5 _' U& x' D/ N4 t! y  U% z(3)东棉纺纱公司(今锦州纺织厂)。1938年由日本 三 井 财 团的东洋棉花纺纱公司出资在锦州建立,初期有纱锭4. 23万余枚,后增至5.07万余枚,自动布机760台。与此同时,日本大阪泉南郡资本家投资,在东棉厂区内兴建福寿织布公司,1939年末建成,安装窄幅布机1060台,1940年4月同东棉合并。1939年8月,日本人在东棉厂区建染色工厂,投产后于1943年8月并入东棉。1941年东棉建缝纫工场,同年6月建满洲蓖麻蚕公司。1943年3月建毛纺工场,设备由日本迁来,但尚未安装完毕,日本即战败投降。1938年8月,东棉兴建福寿铁工厂,后与大阪发动机厂合并为满洲发动机公司,1945年迁往赤峰。东棉成为兼有棉纺织、印染和缝纫、毛纺织染整齐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工厂。' I* z( p( y# W
 
 " g0 s! @2 F% `(4)东洋轮胎工业公司。1938年 6月在沈 阳 成 立 ,拥 有 纱锭 9840枚,特殊织机26台。
 , e! ]8 O8 w8 j' `0 J7 R% q" E0 y, J/ ]$ Z3 l4 M
 (5)南满纺纱公司。1939年12月在沈阳苏家屯成立,有纱锭3. 52万余枚、布机1000 台 。( [/ T1 }* U. ]. v6 z
 5 t- T4 j- `7 O8 r- ?/ T
 (6)满洲纤维工业公司。1941年 7月在安东创立,有纱锭1. 5万枚,布机141台。
 1 @7 o" W1 W! O, D/ ]
 * ?' c* `: O0 g1934年在哈尔滨创办满日亚麻纺纱公司,使用的亚麻系1906年由日本北海道传 入 种 子 ,在东北的北部地区种植,产品为麻布、水龙带、麻线。该公司及东洋纺纱公司陆续将日本国内亚麻纺织机械转移至我国东北地区,计有纺锭3. 3万余枚,织机381台。1937年8月,由日本神户市小泉制麻公司投资,兴建辽阳麻纺公司(今辽阳麻纺织厂).1939年8月投产,有纺锭2896枚,织机100台,制袋机18台。开始时以东北产的洋麻为原料织造麻袋,主要产品为麻袋、麻线、麻布三类。1944^1945年度,产麻袋115万条,麻线1800吨,产品80%销东北各地。* ~, f3 v2 b8 z6 I2 u' G: l- ^
 
 7 [6 ?* _) e* Z3 q6 h较大的印染厂有6家,其中奉天5家,即营口纺纱公司奉天工厂(1933年8月创办 ,19 35年2月投产),康德染色公司(1935年创办投产),满蒙染织公司(1936年创办,1937年投产),德和染色厂(1936年创办)以及协和染织公司。另一家是属于内外棉公司的,1939年创办,1941年投产,专门加工内外棉金州分厂的纱布。
 / q% [* P4 w  h3 ]3 p# l" q* b& A; L/ w; J- B7 M% s
 东北地区丝绢纺企业较大的有 7家,其 中 有 满 洲纺纱公司安东工厂,安东柞蚕工业公司,安东的满洲纤维工业公司,凤城的满洲柞蚕兴业公司,旅顺的满洲蚕丝公司,安东五龙背的满洲人造毛皮公司等。整个柞蚕丝绸生产不稳定,除利用一部分原料加工制成丝、茧绸、军用降落伞等供当地需要外,柞茧及柞蚕丝均输往日本,其中茧、丝的比例为1: 2。! `/ B2 P6 T" Z( j% P2 r5 X
 
 / F5 P/ M" Q& o: ^/ S( T1939年全国规模最大的人造纤维工厂在安东诞生。日本东洋纺纱公司 将 日 本 坚田工场日产10吨的人纤设备移至安东,建立安东人造纤维公司。1941年4月开始以粘胶法生产人造丝。后同东洋精麻加工公司苏家屯满洲天福纺纱公司合并,改称满洲东洋人造纤维公司,成为联合企业,日产能力13吨。该公司还有纺锭5. 1万枚(内有3. 5万枚未安装完毕),绢纺锭1200枚,宽幅织机583台(内有79台未安装完毕)。日本钟渊实业股份公司于1935年5月开设东满洲人造丝股份公司,在延边开山屯建设化纤浆粕厂,1938年12月建成投产。
 * w" c9 M9 X0 G5 F3 ~- {$ ~, E3 ]/ t# ]7 b8 G
 至20世纪40年代,东北纺织工业已发展至相当规模,共有 962家工厂,其中较 大 的 114家,主要集中于辽东半岛。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东北地区有棉纺织厂13家,纱锭63万余枚(其中7. 52万余枚库存未安装),宽幅织机9740台(内有878台未安装),窄幅织机1794台;毛纺织厂5家,粗毛纺锭9306枚(内有4056枚未安装),精毛纺锭10470枚,织机485台;亚麻纺织厂7家,纺锭3. 25万余枚,织机381台;麻袋厂4家,纺锭1. 37万枚,织机423台;柞蚕丝绸厂6家,绢纺锭9300枚,织机606台;机械染色工场4家,染布机1045台;再用纺织厂(废纺)8家,纺锭8. 64万余枚,织机390台;人造纤维工厂1家。4 H+ l4 T. |( W( E
 
 $ ^6 [- M. c' O1 Q: b1939年全部工业产值中,纺织业占1300。但由于原 料 不 足 ,大量纺织生产能力闲置未用,开工率棉纺锭为2700,棉织机为2100,毛纺织为4100,麻纺织为2900,丝纺织为1600,人造纤维为31%。东北纺织产品首先用于军需,其次特需,再次是以纺织品换取矿产品和农副产品等
 ( \$ ~2 A" Y5 e! C- H7 u7 |' u- a战备物资,最后才是民需。无论棉布、毛织品、麻袋、针织品等,都不得不依赖进口。
 8 a. A/ f# |5 n) e7 j1 Z6 C. m$ B" D  B
 1932-1934年,由日本进口的棉布 320^560万匹,占当时消费量的 50%^ 60 0o ;1 94 1年进口103万匹,占18.1 % . 1934年实际分配民需451万匹,人均分得3. 65米。因农村生产力遭严重破坏,纺织业开工不足,生产不断下降。如棉纱最高年产量1938年为18. 5万件,至1941年下降为12. 5万件;1942年略有回升,为17. 5万件,但1944年只生产8. 9万件。1942年棉布产量高达358. 1万匹,但1944年只生产177. 9万匹。毛纺织品、麻袋、柞蚕丝从194。年开始全面减产,1944年产量分别为1939年的67.4%,50.2%和54.7%。* Y* l* Q+ [; S& b  Z& J
 
 4 R* o1 Y! X% Q1 j- [" N; l8 X伪满政府还设立了相应的统制机构,如按原料设立8个公司,按制品 关 系 设 立 5个工业联合会,按行业对输入及配给设立7个工业联合会,并对民营小纺织厂也分别编入各种工业组织。1944年5月公布新的满洲纤维公司法,成立满洲纤维公司,以进一步强化对纺织工业的统制,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 \6 t5 G+ g$ g& p& p' T, U% E, ^5 Z6 Z
 
 7 v7 ~! ^; ^9 E: A& f1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