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三四八的激情燃烧的创业岁月 # s% v' x |% r! d
(1969-1975年)
4 S: Y9 s4 O- W( E. g6 C
$ R8 L. D8 o4 I4 }6 O按照毛泽东“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总后在上海、石家庄、西安、洛阳、武汉等地的军工企业抽调生产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支援三线建设,同时征调大批复转军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中专毕业生、下乡知识青年组成三线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奔赴蒲圻县荆泉山下,陆水湖畔。 0 K" v' s4 j, \* b8 ~- N4 {
" C5 p+ ~$ r9 b: R/ J
当年数千专家老师傅、复原退伍兵、知青,青山深处扎营盘。最先到的有“老中南”(中南化工厂),1969年秋,打出“2348 · 二筹建处”的牌子,拉开了蒲纺建厂的序幕。
( f# m/ U: r+ I8 R9 ^关于二三四八工程指挥部第二筹建处领导关系的通知(机密(69)企计字第87号) 二三四八工程指挥部、二三四八工程指挥部第二筹建处: 为了加强领导,做好合成纤维化工厂和纺织厂的协同配合,以及工厂筹建工作,经研究决定:二三四八工程指挥部第二筹建处隶属二三四八工程指挥部领导。指挥部各组有专人主管第二筹建处的工作。今后第二筹建处的有关事宜,均请示指挥部审查办理。 8 h) S2 m* L; I
特此通知,望遵照执行。
: R: L* H; ~2 _- w7 u- P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企业管理部(八一印章)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十三日
* f# m! N( P1 I" w* X很快来了,穿着西北老羊皮袄的,国建7局6公司人,0748部队和总后各干校现役、非现役干部,接着成批知青后面的是:正在各地农场锻炼的大学生,“老转”、老军工厂干部、职工,各老厂支援的师傅们,纷纷进山。进山的老师傅很多是全家携儿带女、离开城市进山而来。称为“老转”的是,带着军人遗风、英武犹存的复员退伍转业兵。知青多为刚从农村来,接受再教育的城市中学生。
3 w( ^: r2 [5 z$ z' b0 U1 k7 b- i$ q! v0 @
. k/ m% p; i, N
他们搭起简陋的芦席工棚,或借住在当地农民破旧的房屋内。从前人迹罕至,野兽出没,荆棘遍地的荒凉山沟,顿时响起隆隆开山劈岭的炮声。蒲纺展览馆大量的照片档案将人们带到建厂初期那个热火朝天、苦干实干的烽火岁月。工地上,红旗飘扬、军号声声;人们肩挑背扛,你追我赶,比劳动比力气比斗志;劳动不分白天黑夜,晴天雨天。吃钵子饭、咽罗卜干、喝寡水汤。那时候官兵一致,同甘共苦,深夜,连长披上棉大衣查铺,为熟睡的战友掖好被角;工棚内,指导员为患病的职工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在工地,领导和职工一起搬石头,卸水泥,挖河沙,扛木头,口号是“苦干巧干拼命干,确保三军早换装”。大家都以自己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军工战士感到自豪,能为三线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而欢欣鼓舞,几乎是用一种狂热的激情投入到建厂劳动中,“刮风当电扇,下雨当流汗,黑夜当白天,一天当两天”就是当时生产场面的生动写照。蒲圻县组织了近3万名民工和基干民兵进行会战,抢修京广铁路线至厂区的铁路专用线和厂区公路,大批建筑器材、机器设备络绎不绝通过公路、铁路运送到建筑工地。中建总公司六公司、三公司派出最好的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按照当时国际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标准建设现代化的厂房。到1973年底,纺织厂、丝织厂、针织厂、机械厂、被服厂相继投产,企业自备铁路专用线投入营运。在这座纺织城内,灯光彻夜通明,人声鼎沸,机器轰鸣,火车飞驰,卡车穿梭,到处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短短几年,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在深山沟壑中拔地而起,创造了一个军工版的创业神话。 6 S! N; E$ R0 j1 v, S1 n8 _3 X
9 I) E( g+ C9 J& E) {/ i
一位参加蒲纺建设的知青记录了陈少敏将军到蒲纺的轶事 6 f" t7 |% k3 I' v4 r6 O
当时,在1971年9月林彪叛逃事件发生后,2348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小道消息多了起来。不管是不是这个原因,更多是消息是2348要下放给地方,后来证明猜测是对的。
( L* _& ]3 a* d; L( G. m% G6 H5 B到1973年底,纺织厂、丝织厂、针织厂、机械厂(后转产为印染厂)热电站等配套及辅助设施相继建成、投产。一座年产纱10800吨,化纤混纺布4500万米,经编面料1700吨,弹力袜150万双,染整配套、印花能力为200万米,七大类、260余种的军工企业,一个相对独立的工矿社会,一个新兴的现代纺织城,便诞生在荆泉山下、陆水湖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