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历史] 国家工业遗产二三四八蒲纺总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1 15: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三四八蒲纺总厂,因化学纤维而生,加上二三四八,应该是国内第一个从一滴油到一匹布企业联合体。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建设、创业史,更不应该忘记从蒲纺陆续走出的纺织人,创业或到民营纺织企业再次就业,为我国纺织工业在全国各地散播技术、管理的种子。) o. g/ t0 h7 |: V+ @( w! |

- V2 H/ S1 H* F5 f# Z/ e为进一步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传承中国工业精神,弘扬优秀工业文化,按照《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工信部开展了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工作。2020年12月,工信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位于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的二三四八蒲纺总厂,以纺织厂厂房,针织一厂俱乐部,空调冷却水塔遗址,热电厂遗址,专用铁路线遗址,跃进门;1511M-44型织布机为核心物项在列。
. P# p  M. J: k7 F
; o- i+ o; \/ p. ^( F8 [倘若时光能倒流,一座座带着历史斑驳印记的厂房,恐怕还回响着隆隆的机器声,里面穿梭着一个个忙碌的身影。9 P: V7 h0 o9 s& s! E
对于这一段历史的人和物,苗保忠先生这样写道:6 N- A/ Y. v0 }, M4 o6 I6 q. U
0 C' {, T6 g' f
生活是无法预料结局的连续剧。
  ^! W8 c% i. R0 _' y: j- z( ^
( Q! s# P4 ?# _0 F" A* m伴随着筹建中南化工厂序幕的拉开,在我生命蓬勃生长的季节,一些人走进我的生活,我与他们朝夕相处、同甘共苦,他们其实就是我成长的一部分。7 |/ @6 T& |1 ?. P* {
# i; s) [' O4 O% [' _( b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一个又一个离开了我,有的甚至杳无音讯,但岁月无法将他们的身影、他们的音容笑貌从我的记忆中抹去。% D' a2 }1 o. w; z

! J7 b' i3 K: t如今,那段时光经常在我脑海里浮现,那些生命中给予我温暖与关爱的人,在我的记忆中依然如此清晰而生动,而我简短的文字就像一幅幅急就而成的素描,但那些粗略线条的背后,是我激动的心、颤抖的手!8 \5 G# M+ U( b& L

( @% C# f6 T' @5 u; k; Z
! i% P& Y& Q& }( b. H!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1 15: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说二三四八前,不得不提与之关系密切的中南化工厂。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出了问题,毛泽东主席有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总体考虑,将沿海沿边划为一线战备区,华北华东等地为二线,华中西南等地为三线,开展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三线建设”。同时,由于当时东南亚一些国家(天然橡胶主产区)出现反华活动,有关部门决定中南化工厂选址湖北省蒲圻县(现赤壁市),准备生产战备橡胶。
4 H& r9 v, r' L4 l( i, c1 v  [: W% W' i" c
中南化工厂筹备处.jpg
" L0 W& `6 C1 X3 Q* s9 E
1965年,国家决定“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统一使用“一颗红星头上戴(五角星) 革命红旗挂两边(领章)”的“革命化”新式军装。此举给解放军总后勤部带来了“废军衔易军服”的要求。因统一军服,需要大量布匹等原料,总后将军们的眼光盯住了“石油化学合成纤维”的前瞻。
: D. [" ]! u1 p* R8 |5 H4 T( W7 i. W3 w6 N. a
1969年8月,总后勤部决定在湘鄂交界处兴建二三四八工程一、二、三处,该工程报经周恩来总理签署同意兴建,由时任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负责指挥。
% m" w; t, f3 i8 F/ @5 M. {6 I4 y  Q4 \' X, \7 C. d2 t- I
1969年10月31日解放军化学工业部军事管制委员会(69)化军生综字第999号《关于北京合成纤维研究所交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企业部管理的通知》下达:“1969年11月1日起,北京合成纤维研究所(综合车间除外)的全部人员、设备、仪器、仪表以及有关合成纤维的研究资料等,均交由总后企业部2348工程指挥部管理。”
3 B$ y! v1 p& A9 a0 Q2 h( G# P2 f" p
同样按照“靠山、近水、扎大营”的建厂要求,1969年11月7日(蒲纺的建厂纪念日),二三四八工程二处(另两处在湖南岳阳云溪和长岭)选址在湖北省蒲圻县城南约8千米的荆泉山境内,并接收在此地正在筹建的中南化工厂,新筹建合成石油化工纺织联合企业,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二三四八工程第二筹建处,下设六个大队,一大队纺织厂;二大队人造毛皮厂,后停建;三大队丝绸厂;四大队针织厂;五大队机械厂,后改为印染厂;六大队为水、电、汽工程。生产方向是涤纶经编布、锦纶织绸、腈纶人造毛皮等军需物资,计划建成亚洲最大的被服军工厂。按照部队编制批准二三四八工程二处属师级单位,下设一至六个大队为团级单位。这六个大队后来演变为六个工厂,其中五大队后来又分别演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六一六工厂、蒲纺胜利机械厂、蒲纺印染厂、蒲纺集团三元公司。
( J5 N, n3 f4 W& ^1 O; P1 S4 L: ^5 l+ D7 v% B
1973年4月,总后企业部根据军需生产配备次序,将3110工厂(蒲纺)系列,直接授予3552厂(生产涤纶锦纶棉纺纺织产品),3553厂(生产锦纶丝绸产品),3554厂(生产锦纶针织产品),3616厂(由原规划印染改建为机械产品),动力站等单位。9 y2 E3 I+ K8 E5 [

6 `) s2 X6 J/ ~+ G8 R3 ^后来的1973年8月25日,中共湖北省委以鄂发(1973)76号文件,明确蒲纺总厂为地师级直属单位管理,下设纺丝厂、丝织厂、针织厂、印染厂、纺丝二厂、热电厂六家专业工厂,加上职工医院、商业贸易公司、供销公司、外贸公司组成。
6 \7 C. }/ O. R; S: E% T$ g- l8 V- h! R: w) v& j) H# w& y. r
石油、化工、化纤、纺织染联合体5 P$ _! ?' n1 }* H, n( |7 T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企业部于1969年组建了当时全国第一个石油化工纺织联合跨省企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二三四八工种筹建指挥部,共分三个筹建处,分别是 :( G# e" H- F1 `( W: c
! J: [1 D6 C8 L* r' I: b
二三四八工种筹建指挥部第一筹建处( 1969年开工兴建,当时共设8个分厂,职工近两万,1974年后改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岳阳化工总厂,其下属8个分厂曾分别以总后勤部工厂编号3102、3103、3104、3105、3106、3107、3108工厂命名) :即现在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的巴陵石化。现在巴陵石化仍是重要的化学纤维生产基地,于1978年创刊的《合成纤维工业》继续编辑发行。* l( K# D! @$ G4 o- D, O  J& d
. s. t! C$ \/ h9 ~2 L+ ]% m% O
二三四八工种筹建指挥部第二筹建处:即现在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原名:蒲圻市)荆泉区的湖北蒲圻纺织总厂 ( 1970年动工兴建,1974年后改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湖北蒲圻纺织总厂,在1971年曾被命名为3110,其下属4个分厂1975年曾分别以总后勤部工厂编号3552、3553、3554、3616工厂命名)。" I+ {! y  l, V" O; o
* K  F) O' i5 p( B! C5 I  I3 x# M
二三四八工种筹建指挥部第三处,即现在位于岳阳市云溪区路口镇的长岭炼油厂,( 1969年已经基本建成,由原石油部划归总后勤部,职工近万,在1971年曾被命名为3101工厂,1974年后改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湖南长岭炼油厂)。" z- B5 t1 L. {  @$ @
7 s: Q( u% ?" H" U
当年总后勤部在1969年计划投资近10个亿的巨额投资(并不包括已经建成的长岭炼油厂的投资)兴建二三四八工程的目的就是要将一处(长岭炼油厂)生产的石油气、芳烃经过二处(岳阳化工总厂)的生产出:涤纶、锦纶、丙纶等当时世界上还较为先进的人造化学纤维,再由新建并适合进行化纤织造的三处(湖北蒲圻纺织总厂)制作成为涤棉军服、锦纶袜、涤纶蚊帐、化纤降落伞布料及人造皮毛产品等。由于化纤的生产在世界上也是较为先进的生产工艺,总后勤部在当时的部长邱会作的直接领导下,先将长岭炼油厂收归总后勤部,进而在岳阳市云溪设立了总后勤部化工局,这是总后首次涉及化工产业,并成立了二三四八工种筹建指挥部,协调统一三个处的基建和生产。8 g. A  ?2 o4 r( |% w2 G2 J" t

  @( k7 {, P' _4 K& O2 j+ O0 k& a随着1971年9.13事件的突发,由于二三四八工程是邱会作一手所抓,在其倒台之后总后勤部出现没人敢于关心这个已基本建成并局部投产的重大项目,最终在1975年在该项目已全部建成投产之际被拆分分别移交给湖南省和湖北省,交给湖南的岳阳化工总厂和长岭炼油厂后来被中国石化统一接管至今,而移交给湖北省的是蒲圻纺织总厂。
/ _3 |) U, K: k4 v. u9 E! J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1 15: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三四八的激情燃烧的创业岁月

+ K6 s' A) d: s: A5 u/ l
(1969-1975年)
# i' R" h, S- F- O" b
二三四八老前辈合影.jpg
- [8 d  {1 [" z, d
按照毛泽东“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总后在上海、石家庄、西安、洛阳、武汉等地的军工企业抽调生产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支援三线建设,同时征调大批复转军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中专毕业生、下乡知识青年组成三线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奔赴蒲圻县荆泉山下,陆水湖畔。
/ m5 M/ h, [* @6 g/ _
二三四八建设1.png
: h/ F; t5 d3 c2 N( k
当年数千专家老师傅、复原退伍兵、知青,青山深处扎营盘。最先到的有“老中南”(中南化工厂),1969年秋,打出“2348 · 二筹建处”的牌子,拉开了蒲纺建厂的序幕。
- z5 V* P. p1 G8 D7 m
关于二三四八工程指挥部第二筹建处领导关系的通知(机密(69)企计字第87号)
二三四八工程指挥部、二三四八工程指挥部第二筹建处:
为了加强领导,做好合成纤维化工厂和纺织厂的协同配合,以及工厂筹建工作,经研究决定:二三四八工程指挥部第二筹建处隶属二三四八工程指挥部领导。指挥部各组有专人主管第二筹建处的工作。今后第二筹建处的有关事宜,均请示指挥部审查办理。
* b) o: ^! M* K3 T3 V
特此通知,望遵照执行。
1 a8 H$ M5 r+ C' A" y1 t2 R&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企业管理部(八一印章)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十三日
# d, C# j( O0 Z, ?1 G  @
很快来了,穿着西北老羊皮袄的,国建7局6公司人,0748部队和总后各干校现役、非现役干部,接着成批知青后面的是:正在各地农场锻炼的大学生,“老转”、老军工厂干部、职工,各老厂支援的师傅们,纷纷进山。进山的老师傅很多是全家携儿带女、离开城市进山而来。称为“老转”的是,带着军人遗风、英武犹存的复员退伍转业兵。知青多为刚从农村来,接受再教育的城市中学生。
0 L/ \. Z5 M8 C% Z
二三四八建设2.png
/ [: z6 x7 Z( F. p0 b; c
蒲纺职工1.jpg
蒲纺职工2.jpg

4 |2 I" v3 ~! B/ J0 N
他们搭起简陋的芦席工棚,或借住在当地农民破旧的房屋内。从前人迹罕至,野兽出没,荆棘遍地的荒凉山沟,顿时响起隆隆开山劈岭的炮声。蒲纺展览馆大量的照片档案将人们带到建厂初期那个热火朝天、苦干实干的烽火岁月。工地上,红旗飘扬、军号声声;人们肩挑背扛,你追我赶,比劳动比力气比斗志;劳动不分白天黑夜,晴天雨天。吃钵子饭、咽罗卜干、喝寡水汤。那时候官兵一致,同甘共苦,深夜,连长披上棉大衣查铺,为熟睡的战友掖好被角;工棚内,指导员为患病的职工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在工地,领导和职工一起搬石头,卸水泥,挖河沙,扛木头,口号是“苦干巧干拼命干,确保三军早换装”。大家都以自己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军工战士感到自豪,能为三线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而欢欣鼓舞,几乎是用一种狂热的激情投入到建厂劳动中,“刮风当电扇,下雨当流汗,黑夜当白天,一天当两天”就是当时生产场面的生动写照。蒲圻县组织了近3万名民工和基干民兵进行会战,抢修京广铁路线至厂区的铁路专用线和厂区公路,大批建筑器材、机器设备络绎不绝通过公路、铁路运送到建筑工地。中建总公司六公司、三公司派出最好的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按照当时国际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标准建设现代化的厂房。到1973年底,纺织厂、丝织厂、针织厂、机械厂、被服厂相继投产,企业自备铁路专用线投入营运。在这座纺织城内,灯光彻夜通明,人声鼎沸,机器轰鸣,火车飞驰,卡车穿梭,到处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短短几年,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在深山沟壑中拔地而起,创造了一个军工版的创业神话。

# T# F3 x% F) l* }# O* i5 F
蒲纺厂房.jpg
* s( b% X5 f2 m+ v3 _9 ^
陈少敏.jpg
一位参加蒲纺建设的知青记录了陈少敏将军到蒲纺的轶事
7 k) E1 e2 ~" ]; `
当时,在1971年9月林彪叛逃事件发生后,2348发生了些许微妙的变化,小道消息多了起来。不管是不是这个原因,更多是消息是2348要下放给地方,后来证明猜测是对的。
6 N: h( }" \4 m" p
到1973年底,纺织厂、丝织厂、针织厂、机械厂(后转产为印染厂)热电站等配套及辅助设施相继建成、投产。一座年产纱10800吨,化纤混纺布4500万米,经编面料1700吨,弹力袜150万双,染整配套、印花能力为200万米,七大类、260余种的军工企业,一个相对独立的工矿社会,一个新兴的现代纺织城,便诞生在荆泉山下、陆水湖畔。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1 15: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蒲纺总厂的辉煌之路
2 T- p' ^9 }3 r5 D/ N: U
(1976-1997年)

% t4 Y; h. r! S. v; d9 R# {- Y5 y1975年3月,总后将工厂正式移交给湖北省,定名为湖北省蒲圻纺织总厂,简称“蒲纺”,单位行政级别不变(地师级),二三四八的历史就此终结。. o" w- J" H) n# @
) D9 p' U, t5 [* B1 g9 x
经过中央管、军队管、省管的一系列有利条件,20世纪80年代初,蒲纺的发展规模空前,全厂占地达300万平方米,其中工业用地120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职工总数1.5万余人。企业集纺织、丝织、针织、印染、服装、热电、运输、贸易、供销、教育、卫生于一体,形成门类齐全的十里纺城,为全省最大的纺织联合企业。拥有8个控股及全资专业主体生产企业和7个辅体经营公司、单位。1985年8月,蒲纺总厂与香港益达公司合资兴办天龙(国际)针织企业有限公司。其民用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美国、欧洲、东南亚、中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年销售收入达7.5亿元,累计上缴利税10亿元,是建厂时国家投资9000余万元的10倍多,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企业连续5年跻身全国大型企业500强,1992年被国家定为大型一档企业。
8 c: X9 q! V! y0 Z. z
0 b% u* T0 R* _' _$ A+ s( Q: w
蒲纺建厂15周年.jpg
% S$ j8 h/ R: S  g- E

: B% j# b7 X# _9 Q——有一批蜚声中外的名品、精品。# _- O* I( G& f5 T9 R$ s- k
: H" }5 N& W8 T: }: [. I6 f! j
20世纪80-90年代中期,蒲纺生产的主要产品有纱、坯布、印染布、针织品、丝织品、服装、袜子7大类、20多个系列、300多个品种。
: o" f( c8 b2 U$ H0 J% O- I4 H* @4 i# }; R0 s  E* ]
其中精梳T恤衫、“环山牌”针织鞋帽布2个产品获国优,褶皱布、衬衣布、蚊帐布、涤纶外衣布、针织呢、将军呢、舞玫缎、塔夫绸、呢丝纺、天鹅绒、警服蓝等12个产品获部优、16个产品获省优,其“翠泉”牌精梳纺系列被湖北省命名为“精品名牌”产品。& A! |- e0 ]% [

6 F7 a. u! A8 g* f6 T1 b9 g精梳针织用纱获省商检局免检产品,有直接进出口权。, P$ c: M) x# K& U5 ~. |
  r0 D; X) V+ z/ E+ j2 Z
其纺织品曾销给京西宾馆、北京宾馆,武汉客运列车上的床上用品也一度是蒲纺供给。0 ~. ~4 Z; N( R9 m* S& b
1 i8 X* i% K* P$ X2 a
1988年,天安门城楼上的五星红旗面料就是蒲纺的产品。
, c7 w% z- H; J; Y" g* E0 D2 O6 _" I7 H  O; P  x0 C+ E7 ?  ]6 h
1990年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彩旗是由蒲纺制作。! |* L% C! |6 d. g3 ~

5 m/ z2 W3 p$ N4 W1983-1990年,在全军每年的军品服装评比中,蒲纺军工产品皆名列前茅,成为总后勤部当时的定点服装生产厂家。
7 q0 y0 P( V% q7 L
; q  W2 T3 l( `5 p: U$ I在蒲纺的荣誉室里,合影、奖牌、奖杯多得数不过来。习仲勋、陈慕华、王任重、回良玉、倪志福等都来蒲纺实地考察过。同时,几乎每一任湖北省主要领导都会来这里指导工作。1985年湖北省新闻制片厂拍摄的《鄂南山区里的十里纺城》新闻记录片中是这样介绍的:“这是鄂南山区一颗闪耀的明珠,是幕阜山余脉荆泉山下崛起的一座纺织新城,是我省最大的纺织联合企业,其产品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1 f" {$ q, ^1 U2 \% S! m9 \+ D6 [! H* K4 \$ g9 \  M
——有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生活。
' @; t, C/ M5 v; _- X. s7 P" U) `" O8 V, ]
蒲纺的辉煌带动了企业的多元文化,蒲纺职工来自全国各地,在这个方圆3平方公里的厂区范围内,有15000余名职工,连同家属共3万多人。这里,除了西藏和台湾两个省区没有人以外,全国各地人都可以在此地找到知音。天南地北的风土人情,多元的文化在这里汇集、融合,形成蒲纺独特的企业文化。20世纪80年代初,蒲纺开始创办《蒲纺报》、建起了电视台,串联起闭路电视网络;组织各种笔会、诗会,成就了一批文艺人才。蒲纺有自己的文工团,其专业水准与武钢、二汽企业文艺团体相媲美。1984年11月7日,蒲纺举行15周年厂庆,15条金龙在厂体育场翻滚,象征辉煌时期到来。* l; \: Y2 b5 U1 Y" |! A6 V
) c# M; w# \' G$ ]$ e
1986年,蒲纺首支时装模特表演队在武汉民众乐园惊艳亮相,轰动武汉三镇。在蒲纺中心体育场,全国青少年足球邀请赛曾在这里举行。20世纪80、90年代,蒲纺各分厂都有自己的俱乐部、灯光球场、歌舞厅。每天晚上,各俱乐部都与全国大城市同步放映最新的电影大片。在明亮的灯光球场上,有各支球队龙争虎斗的比赛场面。
3 X& a4 R5 y% g, l
8 V* P4 W8 |+ g7 t6 Q! X——有文明时尚的生活方式。
* K2 Z2 T& S) F/ X# \2 O8 Y0 U/ |( z% a" C/ s' @
蒲纺依山傍水,自然风光秀丽,生态植被良好。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这里就建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和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城;每个企业都是一座风格迥异的园林式工厂,每个生活小区都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园,一排排单元式的职工宿舍内建有厨房和卫生间。东南西北的美食在这里汇集,职工食堂每天的菜谱上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中国八大名菜名味。总厂和每个企业都有设施完备的幼儿园和育婴室,配有专职幼师和保育员;全盛时蒲纺普教有四所小学,两所中学,一所高中,职教有一所电大,一所省属职业中专和一所技校。蒲纺职工医院是国家二甲医院,有床位300余张,每个分厂都设有卫生科。有一句话说的是:蒲纺除了火葬场没有,其他什么都有,连拘留所也有,什么医疗教育、武装公安、消防、通讯、贸易等,应有尽有。6 q. _1 G% ^, t) N2 H$ L% G7 v; R9 H

4 I  c9 B* Y- i4 I# ]——有人才脱颖而出的优良环境。6 o6 W( U2 M4 W0 w$ N* e: R7 I

' s9 J; q( o9 r( `蒲纺也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建厂之初,蒲纺就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各类优秀人才。在艰苦创业过程中,经过军工企业的锤炼和企业文化的熏陶,蒲纺不仅获得了不计其数的集团荣誉,而且造就了一支优秀的产业工人,涌现出了一大批各类优秀人才,一部分原蒲纺领导走上省市领导岗位,更多的人被地方教育、新闻、司法、科技、文艺等部门调用,在各行各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这座十里纺城产生出了全国党代表1人、全国人大代表3人,全国劳模4人,湖北省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各1人,省劳模4人。他(她)们分别是原纺织厂操作能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党代会代表吴忠英;全国劳模、两届全国人大代表苏燕;省劳模、全国人大代表丁桃明等。特别是全国纺织操作大赛一等奖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张艺霞在操作规程创新上作出了突出贡献,1995年4月20-22日,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纺织部、劳动部等十几位部级领导和全国各省、市代表140余人齐聚蒲纺,推广张艺霞所创造的“四三四”操作法。这是纺织行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推广“郝建秀操作法”以来,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示范“张艺霞操作法”,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李克强亲临蒲纺,给了蒲纺职工极大鼓舞。2004年,企业改制后,蒲纺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常雨琴热心帮扶下岗困难职工,被誉为“知心大姐”,全国总工会授予其“五一劳动奖章”,常雨琴在表彰大会上作交流发言,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6 C; X/ N; S8 N- {( v* P* P8 x! z8 H, ^! Y* y
在那个曾经辉煌的年代,“蒲纺总厂”在职工眼里也是国内纺织行业的龙头老大,在纺织舞台上也是威风八面、睥睨四方的“角色”。/ O" \  c% Y% G7 @2 N+ p

0 l& T  Z+ l5 X$ Y+ H纺织一厂有职工6500人,年工业总产值2.2亿元。主要设备有纱锭98304枚,线锭35720枚,布机1612台,精梳机12套40台,气流纺4台768头。主产棉纱、坯布。
+ x* W2 ]) x' Q) c& X
/ `+ |- I9 |% |  X纺织二厂有职工600人,年工业总产值2000万元。设备有气流纺纱机8台1600头,喷气纺纱机6台,生产气流纱、针织用纱。. n; }: Y3 q/ y5 ^# V, N* I# Y

; e$ G4 a* `1 b$ ?5 A丝织厂有职工2200人,年工业总产值7000万元,有梭丝织机368台,喷水织机72台,真丝、化纤染整生产线2条。主产真丝、化纤、丝绸织物。
; N/ G, V4 }  x' }0 C5 A+ {7 ~
6 K* B8 [9 V5 S' `针织一厂有职工1700人,年工业总产值5500万元,生产设备有经编机58台,纬编大圆机29台,袜机100台,针织服装缝纫生产线、针织化纤布染整生产线各一条。主产经编装饰布、纬编针织汗布、针织服装、棉袜及化纤袜。
3 M0 \0 }6 j/ t. Z7 V  b" p6 u: k6 q! O1 j* e1 ]1 l
印染厂有职工1100人,年工业总产值1.1亿元。设备有涤棉轧染生产线两条,平網印花机两台及配套设备,主产纯棉、涤棉、麻棉染色布、印花布。
& K6 G3 w' U0 H' a2 z
* G+ x) Q( V" r: I( R那时,保供总后部队军品、军需的用途,永远是“蒲纺”第一的任务!
5 U+ I/ _4 [5 O$ }  W/ F' h
5 l* c3 p8 p+ q- g1 C时至1992年7月30日,还被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劳动部、人事部、国家计划委统计局核准为大型一档企业。
) O) e1 b" m" ~; m0 e' i' h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1 15: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蒲纺集团的改制探索
% H* H5 M7 _0 t6 P4 w
(1998年-2009年)
9 m4 m. S. [! D, W/ d
进入20世纪80年代,蒲纺经济效益逐年增长,到达发展的鼎盛阶段。但此后延续辉煌的机遇却一再错过:80年代后期,很多企业利用国家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纷纷兼并联合上市,在资本市场上挖到第一桶金,企业规模日益扩张,实力得到迅速提升,而蒲纺还在“内部银行”框架内实现资金的自身循环;90年代国防工办、国防科工委给蒲纺军工企业“三线调迁”的有利政策,很多军工企业利用这个政策走出大山迁入城市,充分利用城市交通、信息、研发、物流等公共资源而华丽转身,完成了企业的转型,而蒲纺再次与黄金发展机遇擦肩而过。加之大型国有企业原有的弊端如企业办社会,资金负债包袱沉重,冗员过多,机制不活等,蒲纺就像一个被束缚的巨人在市场竞争的泥沼中蹒跚而行,到90年代中期已是痼疾缠身,颓势难挽。
: p. N( i. X# d$ _5 V: L' {7 _9 M* l  f9 n; N
蒲纺集团.jpg

, W& G0 `& h, ]+ q
; |7 j, f! \2 M) p, b为摆脱困境,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蒲纺不断推进改革,探索发展新模式。为探索改革路子,1997年8月,蒲纺总厂初次改制,将总厂改为“湖北蒲纺集团有限公司”,纺织厂改为“蒲纺三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印染厂改为“蒲纺三元印染有限公司”、热电厂改为“蒲纺三能热电有限公司”,另3个分厂分别改为“蒲纺丝织厂”、“蒲纺针织厂”、“蒲纺纺织二厂”,但经营管理模式大多沿袭原来一套。后蒲纺虽几经拼搏,终未能走出困境。至2003年末,企业资产总额为8.02亿元,负债总额为8.82亿元,“收不抵支、资不抵债、全面停产、全员下岗”。
$ X9 c8 S( T. F3 Z2 Y7 I
/ m, X- c$ H- N蒲纺诞生于特殊的年代,在计划经济时期快速成长,没有经过市场经济的锻造与磨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诸多先天不足。在物资短缺的计划经济年代,蒲纺凭借亚洲第一流的技术装备和职工的聪明才智辉煌过,但是时过境迁,大型国有企业原有的弊端如企业办社会,资金负债包袱沉重,冗员过多,机制不活,像一个被束缚的巨人在市场竞争的腥风苦雨中蹒跚而行。
* T/ L: R6 j: H% D2 o
/ N7 T( ?) Z, {: P: B2 b0 p# L/ \湖北省政府四任主要领导把蒲纺作为全省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联系点单位。2004年初,蒲纺由省属企业下放到赤壁市,实行属地管理,并由湖北省相关单位组成工作组,进驻蒲纺研究改革方案,和赤壁市委市政府共同打响了改革的攻坚战。2004年到2006年,蒲纺6家主体生产企业实行国家政策性破产,3家辅体企业实行依法破产,3家服务性企业转民营,蒲纺所属企业办社会的职能部门全部对口移交到赤壁市直相关部门。! [) y9 d; b" n5 N: q/ o; i5 `
) t; [9 R2 V: l# ~6 A, Z6 w
蒲纺的改制是一个纺织“巨人”陷入泥沼后的艰难探索,蒲纺的破产是国家断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结果。但这个结果对蒲纺人是一种难以承受之痛。蒲纺的职工来自全国近30个不同省份,为了祖国的“三线”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对这片洒下热血和汗水的土地有太多的依恋,对企业发展承载着太多的梦想。他们当时响应党的号召,拖家带口从大城市来到荒野山沟,“献了青春献子孙”,亲手建起的工厂就象自己带大的孩子,一家三代就生活在这里,生老病死都在这里,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是局外人难以理解的。2009年2月部分上完最后一个工班的职工关闭设备,然后把与她们日夜相伴的机台擦拭得一尘不染,把车间的清洁卫生打扫完毕后相拥而泣。在短时期内,蒲纺有9137名职工签订了安置协议,置换国企职工身份,买断工龄下岗待业;1388名工龄满30年的职工 “二缴一发”(缴社会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发生活费)实行内部退养。蒲纺全面停产后,有近4000名下岗职工背上行囊,离开熟悉的企业,告别家人和孩子,踏上了迢迢的打工之路。, X( k0 P6 V& ~1 B4 o6 o  `6 @0 Z4 I
: s- w/ F! V, P1 g& M
蒲纺,一个童话,一个王国,一个承载了几代人的奋斗梦、繁华梦的地方;一个从中央管、军队管的三线军工企业,到省管到市管的国有大型企业。随着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洪流,繁华落尽,留给人们无限的缅怀。7 Q9 s6 ]& K* n! z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1 15: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蒲纺:繁华落尽正重生
1 L7 @% y5 y8 n9 Q* t5 B& ]
蒲纺何处去?在整个赤壁市发展的大格局中,是维持现状,逐步被边缘化,还是另辟蹊径,放手一搏?在各级组织的关怀和支持下,蒲纺在2009年5月被省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区,同时被湖北省确定为重点扶植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蒲纺又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专家们建议是要充分利用蒲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三线军工文化遗址,把蒲纺建成赤壁市乃至全省的“文化宫、游乐场、会客厅、度假村”。根据专家团队的意见,蒲纺领导班子对蒲纺的发展作了重新定位,即全力打造全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把蒲纺建成生态、宜居、兴业的都市产业园。尽管前面还有许多艰难险阻,但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蒲纺实现复兴,重振雄风的日子不会太遥远!
1 p* f; G$ a" g. y+ |- d' M4 E1 ^* O5 w
2013年,现任赤壁市档案馆馆长刘健创作歌曲《永远的二三四八》,这首歌自2013年在赤壁市春节晚会上推出后,受到了蒲纺人的喜爱和欢迎,并在很大范围内流传。很多蒲纺人至今传唱,仍是泪流满面,心绪难平。
/ o* C3 }/ j2 J9 t6 q" J  r- d5 c7 ^, F( P9 E( `  E6 I
(资料来源:蒲纺“二三四八历史展览馆”、钱永新、万娴、李茂春、雷敬元等,浥轻尘家园微信公众号)
: ~  R6 B3 q7 p* j4 N3 m$ @" \( F. a' D2 U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充值|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 )

GMT+8, 2024-4-19 12:0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