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纺织非遗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度挖掘纺织非遗文化价值,展现其在当代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市场潜力,8月14日,2024intertextile秋冬家纺展开幕首日,以“纺织非遗一产业化与市场化中破局前行”为主题的“2024·中纺非遗上海论坛”同期召开。论坛上,还进行了两组落地合作签约。
: {+ L" g: `, o8 c4 H( Z
7 A' O1 u$ i5 f4 I* r+ I
2 [/ A0 u4 f1 c' o) T & {' i/ Q1 n" R) e. Z
中国纺联有关部门和各专业协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北京设计学会等有关部门领导和嘉宾,以及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中国纺织非遗新青年、业内专家、知名学者、优秀企业家、时尚设计师、非遗传承人和博柏利手艺设计师培训公益项目的十个少数民族优秀学员代表、新闻媒体等150余人参与了本次活动。) ?( c/ s4 Y* [+ t1 x# C; m
6 B3 `+ X0 V8 u4 d
* C$ a# m. A$ i' {0 {' V# h) t & P2 k4 f8 @6 d2 H. h* ~$ G
本次论坛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共同主办。: e& m i, W {- g- N& ]
( y3 O" c- n) |+ L
论坛由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华珊、中国纺联非遗办副主任陆茵分别主持。 5 G& ^/ p7 P, G8 \
# C8 U7 F% c/ E; u2 c0 S1 v
8 q& L3 O1 I! Y* q! ^# S
+ q; z% F! c( O5 K! A2 {' ~5 }“纺织非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生动记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民族记忆,在非遗大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383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纺织服装类项目有104项,是传统工艺在当代社会应用数量最多的行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以《纺织非遗——产业化与市场化中破局前行》为题作主旨发言时指出,中国纺联非遗办公室自2016年设立以来,始终践行“让纺织非遗走进当代生活”这一使命,通过非遗大会、大使推荐、展览展演、技能赛事、研习培训、基地建设、标准制定等诸多实践工作,培养传承人群、挖掘非遗带头人、融合传统与时尚设计、推进品牌建设与渠道开发、助力乡村振兴等,为推动纺织非遗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推动纺织非遗产业化和市场化创新,他提出几点建议:一、加强人才培养创新,扩大从业人群规模。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关键在人,非遗人才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是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的重要因素。要做好非遗传承人的管理工作,加大非遗人才的培养与进修,更好地构建全社会联动机制。二、加强品牌文化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打造非遗文化与现代需求相融合的纺织服装品牌,要明确品牌定位与价值;要注重品牌形象塑造;要加大品牌传播与推广;要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三、加强数字化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推动科技赋能非遗创新发展,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纺织非遗进行创新和转化,探寻“非遗数字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径;要利用好AI,做好非遗传承;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对“非遗+科技”项目给予资金引导,建设权威性的非遗文化数字平台和相关数字化基础设施,培育纺织非遗文化内容的全流程数字化生产模式。四、加强消费研究创新,撬动消费潜力。要精准消费人群定位,重点锁定中青年高收入群体的城市白领等职场人士,传统文化爱好者和怀旧人群、经济基础较好的退休人群,新一代年轻人以及国际市场消费群体等,促进消费者爱上非遗、消费非遗。五、加强产业融合创新,探索共生发展之路。加强产业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推动纺织非遗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要与校研企、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产业融合,不断提高纺织非遗市场覆盖面,吸引更多消费者。“纺织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中,我们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保护与利用并举,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模式。”对此,他呼吁,希望能有更多的优良资本进入纺织非遗领域,支持纺织非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让纺织非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3 [; M0 a" z1 ?. m- V- C. m( h, u+ C' C
对话交流
% [3 F" S9 C3 B- u! O! F " Z5 V$ E5 r* x
k$ U! b7 j, Y7 [0 ? 4 S" ^, x5 x' k* n3 E
纺织非遗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具有巨大经济潜力,传承好、保护好纺织非遗,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和使用。如何实现创新性传承与发展?纺织非遗将以怎样的方式更好地走进现代生活?六位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一位企业设计师、一位传承人分别围绕“纺织非遗一产业化与市场化中破局前行”这一主题,为纺织非遗“新质”发展建言献策。嘉宾对话环节,由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华珊主持。
' g/ N. e+ g9 O; H- k
1 K8 ?: E$ L! [& n+ h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叶洪光建议,要加大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训。同时,纺织非遗一定要因地制宜,走特色化、个性化设计之路,用设计来赋能品牌新价值。苏州上久楷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吴建华建议,纺织非遗产品开发要贴近市场需求,不断与现代时尚融合,同时要注重品牌化营销,通过电商平台赋能,打造品牌矩阵。常州美胜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纪俊玲建议,要加快草木染标准化,同时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结合,共同推动纺织非遗技术和艺术相融合,走科技化、绿色化、健康化发展之路。海宁中国家纺城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贺荣希望借助杭海面辅料中心这一平台,依托产业集群和市场优势,加大与非遗传承人、设计师的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许村家纺,将特色的国风面料推广到更多的应用场景。. T$ m N' C3 m- @; Z) I" g% ^
* E: s/ B0 J# g% S3 t
% E. D( ?- ?' f m \! a& d ! {# T0 ~: A. `& e& F" U
金顶奖设计师、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刘薇建议,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大纺织非遗传承人的专业技能和业务培训同时,产品设计更要注重文化赋能,贴近生活。她希望,更多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技艺,能通过时尚平台展现出当代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潮州市香聚粤绣研究院院长、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佘燕璇建议,潮绣工艺要多与现代服装产业融合转化,时尚的尽头就是传统文化。此外,要加大校企合作,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遗文化。同时注重文创产品的开发,让纺织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河北永亮纺织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田海涛建议,非遗文化传统,可以通过文化+研学+基地+产业的模式,让更多人了解民间纺织文化。同时,要加大产业链协同合作,共同推动草木染可持续发展,让老百姓用上绿色、健康产品。博柏利手艺设计师培训公益项目优秀学员代表朱少燕建议,少数民族的非遗技艺能得到更大的重视和保护,希望有关社会组织加大纺织非遗公益培训的力度,让更多的边远山区的匠人受益,实现就业增收。此外,产品设计将传统工艺与生活场景相结合,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国潮风的兴起,让纺织非遗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产业化与市场化破局前行,不仅需要非遗人的坚守与执着,更离不开产业链的协同与合作。”华珊总结时表示,为了更好地让纺织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希望更多企业能深挖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守正创新中让纺织非遗发扬光大。5 t. M' c( A+ A& ] S
+ A; B6 I& J0 I& Z( i4 t, W4 ~- z1 ~' I9 S- J
: C0 |& G8 |5 ]
3 J5 |: k0 v, r9 q论坛上,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华珊,海宁中国家纺城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殷晓红分别代表中国纺联非遗办、海宁中国家纺城股份有限公司就第八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落址进行了签约。
- ~" T! R9 C8 K ^ |% ]
# t1 G* g5 T/ t4 i9 n0 S( m
# V. @2 P1 p; o$ {; @ - b! \5 f( d' B$ R! r, S3 W
为助力纺织非遗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推动纺织非遗与现代设计、时尚产业、文化旅游等的跨界融合,论坛上,两位中国纺织非遗新青年率先做出响应,深圳淘然创品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刘艳,红安福锦织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陶文成就红安大布的纺织非遗产品设计、研发、定制签订合作协议。
3 S8 X- a' z/ }$ _& G
" C8 z! V; f9 U. A: C5 d5 n
0 a/ K1 J5 }, I; x'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