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纺织服饰文化] 中国民间织绣印染,黄钦康,PDF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4 08: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民间织绣印染,黄钦康,PDF。32M
& z6 t& a; O% k0 G7 M' @ 中国民间织绣印染,黄钦康,PDF .png
/ }* j4 n9 h5 S内容提要
  E/ G" O1 ~* W) W织绣与印染是民间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发生、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历史悠久,民间艺术根深叶茂。本书从工艺美术的一个侧面,以刺绣、织锦、染缬三大品类为切入点,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陕、甘、晋、豫、鲁、湘、江、浙、川等各省区,以及西北、西南等重点少数民族地区的织绣、印染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系统探讨。就品类的工艺特性、艺术特点、某一典型作品进行介绍,力求图文并茂,以期引导读者进入璀璨、瑰丽的民间艺术殿堂作一次遨游。: f) Y  x* M7 \2 V7 a' a
本书是一本不乏情趣,可读性强的民间美术读物,对于从事服装、染织、装演、环艺专业的广大设计工作者及业余爱好者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特别是对进一步发展旅游业,促进各地区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来说,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T% F- s( \$ G! t: j) ^. O( m" v$ l# s; J0 A: T2 m' H2 Z2 F" z9 E
目录, E% K: X4 C2 E+ h$ ]  @  p9 \
第一部分 刺绣1 z0 V# C* O+ {* K( G( w& Z
一、刺绣的历史沿革
8 I  [. v* f, j) z4 p8 o) F, M& ]二、四大名绣及其它绣种介绍
' ^  h7 o6 V9 D# b# W/ }7 _" k' |% @
(一)苏绣; r2 k' J5 X4 g2 b+ a
(二)湘绣
1 C+ G4 r5 j( [: p  A# T(三)蜀绣9 C; Z) J: i2 Y/ Z, E
(四)粤绣9 E  C& M. d* ~2 l* }+ c: x
(五)京绣  J9 L2 ?7 i$ l0 a
(六)汴绣
( Q$ X+ S' Z0 p# u(七)瓯绣. P% o. g1 y- B: m9 _' {: ~
(八)戳纱绣
7 z& g  D& U' p  A! l7 e- v5 g- L! G6 w三、各地民间刺绣3 C% ~0 ?  L: ?1 \5 {
(一)湖北民间刺绣# J/ x* L- V( _& `3 v2 x
(二)甘肃民间刺绣
5 u8 ^* N6 |( F% ](三)陕西民间刺绣
& @, ]  |1 f! v& K; A(四)山西民间刺绣7 `5 M& U$ L# e! G
(五)河北民间刺绣
* O7 u2 k9 m& m" X! j(六)山东民间刺绣
6 ~* h$ v6 |' c(七)徐州民间刺绣
' b8 \' O. e# I# z' ~7 X9 g(八)南通地区民间刺绣
2 X* e! ]( J4 r! D$ n+ q) K(九)内蒙古民间刺绣
! c( i5 J4 [3 ?0 |2 w# C+ a# h(十)新疆民间刺绣' G3 K" c  ^/ N/ Q3 x5 U
(十一)贵州民间刺绣
7 q9 B6 M/ O1 R; z/ ]: O(十二)四川挑花
, x& h2 h* S+ X' `' J(十三)四川羌族挑花& ], n3 W$ v2 }9 l
(十四)安徽合肥挑花
+ V0 o- |0 `0 ?0 X: g8 s(十五)陕南挑花2 U: l4 M/ g& P3 ~0 D& m# _
四、其它绣种和花边工艺名词解释6 q$ C# T6 X% @; X. U+ S$ V( G* C. \
第二部分 织锦、印染
8 b( V8 s9 \  y8 }+ ~; X
一、织锦
! X/ Z) S3 m: A1.纳石失' k4 M; B1 l7 i$ d+ k0 Y8 t4 }( f: x
2.锦
  x$ {' v5 Q+ n8 p! o2 ^3.织锦缎# L" [: p% C4 G
4.起绒锦2 H: D4 M2 \" W2 R3 V7 Q
5.经锦
6 x- I* M$ Y" Z6.绦
0 F6 G; [) b3 q. n* V+ J7.方孔纱/ t. q% C7 N: ]- e7 @
8.花绮7 E9 {; p0 t) h) K/ U( S
9.菱绞罗7 ~8 L% h  ]6 d1 v% U7 I
10.古香缎
* t0 Y1 m2 t# W4 f/ f: A1 C11.丝织画片
& \. Z/ P! n) m1 T4 b12.云锦
) g- F& X% a& j7 T/ D# N3 [13.蜀锦6 f$ y2 v+ S7 V; _9 d
14.苏州宋锦2 d+ ~" z, |2 d( u
15.杭锦. u" p) ^/ u: M7 V- C( _1 x
16.荆锦缎, b( V& F4 g' X" m: `  Y
17.傣锦8 M+ I/ O# Q& O' B  s- Q
18.西兰卡普(土家锦)
7 I% _; X0 q& j8 @8 U, s19.广西壮锦
' x- |6 a5 a& `) H20.侗锦1 \4 |1 A; Z% }4 `: V
21.雕花天鹅绒
+ y1 d& p5 u$ ~& h/ E  K- y22.缂丝: b/ t+ G: Z; N0 P# H) y, ^# Y
23.丝织台毯& p# W1 n; ^8 m8 Q& i
二、印染9 K$ d5 M6 n+ ?+ F) j* T& E; L
1.画缋3 M4 V: c3 {, m* R8 Q4 B! I
2.绞缬
6 {* B! g% s, `8 b; s0 w3.蜡缬
$ x5 A5 j6 z7 o) ]. W6 q& B1 `; C4.夹缬
0 u' W* T9 o  R4 y1 c5.药斑布6 h1 |) Q+ Z, Z( g
6.蓝印花布
. n  v5 Z/ R9 l8 }/ y9 L+ |. c( M7.彩印花布: w- b+ V+ h0 G/ k! B  G3 Q1 n
8.新疆维族印花布, Y% U; j# H$ s" Z% B% z0 r( w# 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09: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 [- C9 G/ u! f5 _3 m9 o+ O$ J9 T写在前面
+ H4 Y, n8 D1 \! Q  |% p民间的与非民间的,或者说民间的与专业的本来就 是 相 辅 相成的,是同一文化源头的两种艺术类型。专业与民间的相互渗透、互相借鉴,在艺术尤其在工艺美术中是最普遍、最正常的现象。正是这种文野、雅俗的交流结合、互补互长,才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工艺文化。) E. ~/ @) |) L: p9 j% ~
织 绣 与 印 染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发生、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从民间美术的角度看,它与民俗、民族学、美学诸领域,和民间人体装饰、民间起居、礼仪、节庆、祭祀等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况且民间与非民间艺术是互相交融、交叉发展的,其界线往往又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在研究刺绣、织锦和染撷时,有必要概述“非民间”的总体面貌。) d  b: K4 \$ e/ I* s! v4 C, `+ y
此外,民间织绣与印染是个宽泛的大命题,本书也仅限于黄河流域主要省区,其它一些地区如东北各省、西藏、台湾等地都未能深入涉及,这还有赖于热衷此道的同行共同努力,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0 d+ E: o4 x; R% J6 E中国是一个文明 古 国 , 也是一个文明大国,有许多文化典籍,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但创造了诸如万里长城、大运河这样光辉的物质文化,也创造了包括汉字、四大发明、岁时节日等等灿烂的精神文化。传统节日、服饰文化是一部活生生的风俗史,至今有不少还为人民大众所信守,在现实生活中显示着活力,牵动着亿万人的心。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发展,整理与开发民间工艺已在我国文化领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我们相信拓宽与整理丰富多彩的民间织绣与印染工艺,除在学术上起着重要作用外,必然为开拓新的衣着服饰、环境艺术、印染、装演、陶瓷等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设计,提供借鉴,从而创造出更具时代风尚的服饰产品、工艺美术作品。这无疑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中华民族的精神素质和生活质量,扩大中华民族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o7 V5 r/ z! j" x6 _, R本书力求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既可作同行之间的心得交流,也可 作 为 工 艺美术工作者、设计师、建筑师、画家、美术设计专业(包括纺织丝绸院校的服装设计、美术专业)学生、中等工艺美校学生,以及民间美术爱好者和旅游业导游的工具书和资料参考。/ d# E' p: _) C4 m1 ]( y
本书稿是受“民间美术教育研究会”委托而撰写的民间美术系列教材之一,其 目 的 是 想为设计院校写一个系列的普及性、形象性、资料性的民间美术教材。
$ W7 s* @! q4 Q0 l% o: q3 B还应该说明的是,本书部分资料参考了张道一先生主编的《中国 民 间 工 艺》和民间工艺年会的有关论文。撰写过程得到浙江美院顾方松先生、四川美院钟茂兰教授、四川民间工艺学会邓软先生、新疆人民出版社编审谢凯先生的热情支持。同时,参考了《中国美术史纲》(李浴著)、<中国工艺美术史》(龙宗鑫著)、(中国染织史》(田自秉著)、(印染史话》(黄能馥著)、《湘绣史话》(李湘树编著)、《川西挑花》(邓钦)、《蜡染厂史初探》(傅木兰)、《民间美术概论》(杨学芹著)、《柯尔克孜民间图案集》(新疆人民出版社编辑)、《陕南挑花》(黄钦康编著)、《千阳民间美术大观》(武维成 樊志毅 张富生编著),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6 O$ @3 Y. t3 l因个人水平有限,本书内容难免有错误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w* u& y1 f* g5 }4 _
作者& T8 Y: \2 d: P* v$ ~4 c
1997年3月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8-28 23:4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