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机具] 古代纺纱工具:纺锤(纺轮和锤杆)、纺专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7 18: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纺纱工具:纺(纺轮和锤杆)
) }6 h, J8 O! W

$ c3 K' X0 F8 Z  Q- i
  将松散的纤维拧成线条并拉细加捻成纱的过程叫纺纱,我国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是纺,也叫纺专。
, Z3 W$ D& `8 A+ j$ H$ g: j5 `) Z
  关于纺的具体出现时间,现在已无从查考。不过在河北磁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已有纺锤的主要部分——纺轮的出现,说明至迟在距今7000多年前就已有了纺锤。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等处,都有大量石制或陶制纺轮出土,更表明纺锤已成为当时主要的纺纱工具了。

( h2 D5 z( |# u  \7 S5 k- c( N
从古代这些遗物看,纺锤有单面插杆和串心插杆两种形式。它们都是由纺轮和锤杆两部分组成。锤杆一般用木、竹或骨制成。比较早的只是一根直杆,战国以后,出现了顶端增置铁制屈钩的锤杆。纺轮一般是用石片插杆纺锤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也有青铜铸造的。早期的纺轮其形式有扁圆形、鼓形、算珠形、梯形等,直径大都在五六厘米,重量在50—150克之间。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对纱线细度要求逐渐提高。稍晚的,大都是用黏土专门烧制而成的,其形式趋于轻薄,侧面呈偏平状或梭子状,直径略有缩小,重量在15—60克之间,有的还加以纹饰和彩绘。
串心插杆和单面插杆纺锤.jpg
串心插杆和单面插杆纺锤
0 G5 P% t$ N0 W' U
纺锤的结构看起来很简单,但它的工作原理却很科学。它巧妙地利用物体自身的重量和它旋转时产生的力偶作功,使乱麻似的纤维被牵伸加捻,撮合成纱线。纺轮的外径和厚重,是决定成纱细度的关键。外径和重量较大,转动惯量也比较大,纺成的纱较粗;外径适中,重量较小,厚度较薄的,转动惯量虽小,可转动延续时间较长,因而成纱较细且比较均匀。这也是早期的纺轮较之晚期厚重的原因之一。
0 {  ^/ U$ j" k% R2 }
出土纺轮上的彩绘,多为红褐色,少量为黑色或黑褐色,以直线、弧线或卵点纹组成同心圆、辐射线等图案。这种装饰,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好看,而且是为了在旋转加捻时比较容易判断捻向,起到匀捻作用。
纺轮.jpg ! |* \6 b" B  c2 ]. S2 ^
出土纺轮彩绘示意图

; W* a* V+ {9 l+ W' E7 y
纺锤的使用方法有掉锭法和转锭法两种。掉锭法所用的纺锤是单面插杆式,纺纱时先将要纺的散乱纤维放在高处或用左手握住,再从其中抽捻出一段缠在锤杆上端,然后用右手拇指、食指捻动锤杆,使纺锤不停地在空中向左或向右旋转,同时不断地从手中释放纤维。就这样,纤维在纺锤的旋转和下降过程中得到了牵伸和加捻,待纺到一定程度,把已纺的纱缠在锤杆上。如此反复,直到纱缠满锤杆为止。纺锤顺时针转动成Z捻纱,反之成S捻纱。

+ f' }0 |: ~7 y: ?% k
转锭法所用的纺锤是串心插杆式,因它的锤杆较之前者要长得多。使用时,纺锤不是悬吊在空中,而是倾斜地倚放在腿上,用手在腿上搓捻锤杆,使纺锤转动。由于转动空间的局限性,所纺的纱均为S捻。近代山西个别地方、云南白族、西藏藏族还保留了这种纺纱方法。
/ _7 z# M' Q) s: y5 d$ B/ }/ ~3 G/ A
纺锤的出现,给原始社会的生产带来了巨大变革,是我国纺纱工具发展的起点。
, x5 y9 c( E4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7 18: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旧石器时代末期出现了骨针,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缝制衣服,缝制衣服不仅需要针还需要线。最初人们可能是利用尖状物将兽皮割成条状来使用,进入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利用植物纤维,纺轮也就应运而生。
  在属于裴李岗文化的长葛石固遗址中发现了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纺线工具—陶质纺轮,一共6件,利用残陶片砸、磨而成。仰韶时代,纺轮的数量从早期到晚期逐渐增多,既有陶质的,又有石质的,制作规整,多成圆饼状,或成馒头状,中间穿孔,用以插杆;形状大小不一,有重有轻。在河姆渡文化的第四层中,发现了有刻画精美的焙制陶纺轮2件,年代在距今7000一6500年之间,这是早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所出土的纺轮不可比拟的。龙山时代,屈家岭文化遗存中出土较多的是带有彩绘的陶质纺轮。
到了夏商周时期,纺织技术进一步提高,出土了不少纺轮,例如二里头遗址三、四期都发现了纺轮,到商代还出现了提花机具。战国时期,我国的纺织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与纺轮的制作和使用是分不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4-7-27 22: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215933y8va8ufdai2pebwm.jpg 220155lkt6zfk6vligvtvz.jpg
" X. \& Z4 r. z9 n; l5 j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7 22: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关注回帖
/ K3 T! i! L6 B6 J  N; B% |9 f' `# K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7 22: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在网上收集了现代人使用纺轮图片。现在纺轮这种纺纱用具只有部分少数民族还使用,不过已经很少见了。黎族妇女使用纺专。5 t+ ^* L; ^( \
黎族妇女使用纺专1.jpg

6 `( g- O& u2 l- G( C
黎族妇女使用纺专2.jpg
3 f/ W( N+ R  V
黎族妇女使用纺专3.jpg
. _6 v7 E( \. A5 J4 Q( u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7 22: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221529xxgd7dj9gx87zga5.jpg 221611h9xii2i2qdep694v.jpg 221627j32aafvwadfcbb1a.jpg ( r" {4 N, {" p* G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4-8-7 22: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 o' w. r) }' w/ `) S: [, N
今天的考古发掘证明,自远古至西汉,绩麻都用纺锤(又叫纺抟)。纺锤由纺轮和纺坠(又叫拈杆)两部分组成。用纺锤绩麻,须一手提纺锤,一手不断地旋转纺轮,把麻纤维绞成线,待绩到一定长度时,就把纱线缠在纺坠上。纺坠最早一般为木质或铁质;纺轮则为木质、陶质。先秦四川的纺坠大概多用木质,因腐朽较快,所以至今未见有出土,倒是陶质纺轮屡有出土,其中年代最远及数量种类最多者当推商代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纺轮。
从三星堆遗址陶纺轮的造型及其制作工艺来看,商代成都平原上的工匠们已采用了较为先进的一面钻和两面钻的钻孔方法。有的纺轮钻好后再加以修整,故钻孔壁显得平整、光滑。有的石纺轮上钻孔的孔径仅几个毫米,这不但说明当时纺织业在硬件设施上已完全掌握了管钻以及硬物钻、加水等先进工艺,而且也显示出三星堆先民的纺织业本身已被推向一个蓬勃发展的较高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09: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 x3 c3 _# b; ^
怒族妇女随时随地纺麻线.jpg
怒族妇女随时随地纺麻线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4-10-6 10: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纺纱机上的纺纱锭子见http://www.cuzhiwang.com/thread-1735-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5-8-31 22: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3 |; Z  w# C  J* s' m' E9 Q
纺锤的清晰图片,在于杆上端有一个槽。. k" t1 S( P, I* |& ~, _, r
纺专.png - u: ]! d% v/ r# i( t8 W
5 m. ]0 ~. ^, L; [; i  b, c$ F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7-3 13:2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