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纺词 8 `  Q" m7 J2 ~9 X; M% x
 明·沈周6 \2 S6 f. W3 [, G: G+ A& [  T 
 贫家纺妇夜纺纱,无油点火暗摇车。 纺多手熟不劳力,眼虽不见手明白。 车摇摇兮夜迢迢,今夜不作无明朝。 来图织布且换米,早粥在锅浑舍喜。 富家烧蜡满堂红,弹丝调竹喧春风。 纺车嘈嘈只隔壁,苦乐两声何不同。 $ q7 |( Q7 f! s/ H! f4 _
 
 5 x6 I9 ^4 ~. w" U , v; F+ S6 d# m" O5 K, Y作者简介
 - ]6 Z" _3 O  m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y* E5 Q5 z/ E' H! m( I/ d& Z# [! m4 o9 R- \) J
 【感悟】
 9 r2 |' Q) [- o+ m0 H9 d
 漫漫长夜,离不开灯的照明,以前沒有亮如白昼的电灯,每到夜晚只有昏暗的煤油灯为伴,更久之前应该是桐油灯或菜籽油灯等吧。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内的纺织品应该还是短缺的。特别是农村,一家人的衣物铺盖好多是母亲亲手纺纱织布制作的。现在至少年龄在四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回忆起晚上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嗡嗡纺纱的剪影。也许,家境更为拮据的,连煤油灯或桐油灯也点不起,只有摸黑纺纱。由于长时间劳作,手熟的缘故,趁着夜色,这种家务活还是能应付的。女人手工打毛衣或掐草辫,手熟时不用看,也是同样的道理。 * F+ w3 ^9 d% t2 _1 K
 【注释】 贫困家庭的妇女在夜间纺纱,由于连油灯都点不起,只好凭借手熟趁着夜色纺纱。因为手熟的缘故,纺纱的动作已固化,虽然眼看不见,但手的动作是到位的(注:信手拈来的成语也许来源于此吧)。夜已深,还得手摇纺车嗡嗡纺纱。如果今天晚上不劳作,明天生计如何办?只有纺纱织布才能换米,明天早上才能有米下锅、全家高兴。隔壁邻居烛火通明,丝竹乐声如浴春风。隔壁却是手摇着纺车嘈嘈作响,两边苦乐为什么不同呢?$ A$ M' Q9 e) u6 f! M+ S% R, q9 B' X* {% q- D8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