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结 语
/ L4 r6 w& q2 s' _7 U8 g( S/ z% e中国古代手摇纺车史的研究,在学术界未引起相当的重视,很多纺织史专著认为手摇纺车自商代已出现,到汉代基本定型,很大程度上由于刘仙洲先生所藏的《手摇纺车图》引发的预设所致。然而,笔者认为此图有些疑问。基于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手摇纺车的图像信息和相关文献信息,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手摇纺车的发展并非在汉代已定型,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先后经历了手拨轮辐传动纺车、手摇曲柄轮辐传动纺车、手摇曲柄轮制传动纺车的发展过程。
. Y, X6 u, R {- s3 p9 [$ T
! K! S; H* W' J# w* { c3 }参考文献4 v- D2 } P: _2 y7 F8 Q C( l
[1]赵承泽.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62-163 4 F$ @1 s+ L4 ]' }) \4 l0 A
[2]刘仙洲.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86.8 ?) B/ w. \, Y( A
[3]陈锽.古代帛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37.
( K* q' E) w' b, I" K, E2 [* E( [[4]郑捷.图说中国传统服饰[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71-72.
& Z- E) E( r: t[5]蒋英炬.中国画像石全集第1卷•山东汉画像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图版说明16.2 d1 S6 g+ t0 k3 w* v% a B+ H
[6]蒋英炬.中国画像石全集第2卷•山东汉画像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图版说明56,
% U, d1 Y' H6 H* M5 R1 x) O, u[7]汤池.中国画像石全集第4卷•江苏、安徽、浙江汉画像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图版说明16,30,52,58.
; V: ?/ [, Q0 O( [* {7 y/ b! N; I[8]张春辉.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二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8,129. p- c3 W5 s4 G8 Y5 F, ^5 U9 b" |, l
[9]胡维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技术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256.$ ?5 Q8 }! W4 m# _$ Y% s% I
[10]卢嘉锡,王兆军.中国科学技术史•军事技术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5,112.% G6 W" r& S2 `) k* s* o
+ q" e U3 |/ q3 O+ a5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