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古代手摇纺车史的再界定/ s/ L9 T: L" c, h% d& u
既然图1本身存在着问题,那么中国古代手摇纺车史的变迁就需要进一步界定。
2 f3 q" A4 G/ M* m
4 D8 a& d$ a0 v9 t' ]2.1 中国古代手摇纺车出现时间的再审视2 v$ U6 u# G7 {; i: Q
手摇纺车为最初的纺车形制已成定论,但纺车在中国何时出现?至今没有定论,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王若愚先生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早在商代就有了手摇纺纱的雏形。他的基本论据是河北藁城台西村出土的2只商代中期的锭轮,一只形似“I”字形线轴,顶底直径均为3.2 cm,厚2.2 cm。另一只较小,形制有别,似现代缝纫机的底梭,顶底直径均为2.5 cm,1.8 cm,顶底并饰有圆圈纹。王若愚先生认为这两只锭轮是用于纺丝的纺锭,故他认为纺车在商代已出现[12]。对此,笔者提出4点疑问:2 N1 H( ]* E3 G( @3 T
$ W( W! T- {7 Z- l7 A; r! f
1)王若愚先生认为手摇纺车在商代存在,另一方面从“手摇”二字说明他认为商代已有曲柄装置应用于纺车。通过前文分析,笔者认为唐代之前纺车上不可能有曲柄装置。
# m+ n4 o/ _3 g* k1 m3 S+ }7 g( [" `7 k
2)河北藁城台西村出土的这两只商代锭轮也可作纺专中的纺轮之用,并非只能作纺锭之用。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像这两只锭轮形制的纺轮被大量发掘出来,这是否说明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手摇纺车呢?显然王若愚先生的推论有待商榷。
6 ~2 Z2 H" s4 s6 V: ~; Y
6 E: S) n9 d% O: K$ }; G3)按照王若愚先生的观点,河北藁城城台西村商代中期遗址中已发现当时商人已使用手摇纺车。那为什么其遗址中却又出土陶纺轮162件、石纺轮5件呢[13]?既然手摇纺车比纺专效率高得多,为什么商代人还会使用纺专呢?显然,手摇纺车甚至无曲柄的纺车在商代根本没有出现。另外,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玉纺轮(纺专的主要构件)22件。妇好是公元前12世纪商代晚期国王武丁的王后,如果商代已有纺车,那为什么商代晚期王后墓中只有玉纺轮,而没有玉纺车呢?玉制纺车的用玉量对于商代王后的陪葬,并不是难事和大事。因为妇好墓中随葬器物共1 938件,其中玉器有755件之多[14],可见商王室用玉之多。妇好墓中没有发现玉纺车,只能用直至商代晚期还没有出现纺车来解释。% u, s5 n3 Y+ s" K ]* i, J. z
, P* p8 {" D- l+ N
4)商代甲骨文中并没有与纺车有关的字出现,但有涉及纺专纺纱的“专”字出现,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纺专纺纱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普及性和社会地位。既然商代使用手摇纺车已被否定,那么手摇纺车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通过夏、商、西周考古,发现这三代的纺纱工具都是用纺专[15]。而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小雅•斯干》中有“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褐,载弄之瓦”,“瓦”即是纺专(另解为瓦,在瓦上可用手搓捻绩接植物韧皮纤维,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纺车可能没有出现),全句的意思是生了女儿,放在地上睡,把她包上小褓被,给她玩纺专。看来春秋时期纺专纺纱是女孩子从小必须学的。而长沙战国墓曾经出土过一块苎麻织物,其经线密度280根/10cm,纬线密度240根/10cm,比现代经纬各240根/10cm的细棉布还要紧密。这样细的麻纱,用纺专很难纺出,只有用纺车纺纱才有可能[16]。据此推测,成型的手摇纺车(没有曲柄装置)可能出现在战国时期。如果成型的手摇纺车出现在战国还只是推测的话,那么在西汉,纺车(没有曲柄装置)被充分利用则是不争的事实。2 `; ^8 C) o% w& o, s C
) e" X/ j+ E6 ?% q7 L4 d2.2 中国古代手摇纺车的形制变迁- S, @' |/ y* W6 k3 j
在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中都可见最早的手摇纺车形象,特别是金雀山9号西汉墓出土帛画中的纺绩图(图2),图2中有纺车一部,它的形制是手拨轮辐传动的纺车:它没有绳轮,而是由众多竹片或木片制成轮辐,固定在轮轴上,用绳索或皮带绕在众多轮辐顶端,顶端呈凹槽状,绳索或皮带就固定放置在这个凹槽里,绳索或皮带在轮辐所构成的“虚拟圆”的上顶点和下顶点伸出与锭子连动。当然这种纺车也没有手摇曲柄装置,纺纱时用手指拨动轮辐,绳索或皮带在轮辐顶端开始传动,带动锭子运动,从而纺纱。这种最初形制的纺车后来在很长时间里没有演变成有绳轮的手摇曲柄纺车,直到北宋还可以看到这种编排方式传动绳索或皮带的纺车形制(图12),但它有手摇曲柄装置。从图12中可见纺车有手摇曲柄装置,但还是轮辐传动绳索或皮带,所以这种纺车可称之为手摇曲柄轮辐传动纺车。其后,出现手摇曲柄轮制传动纺车。手摇曲柄轮制传动纺车的特点与手拨轮辐传动纺车有明显的不同,前者动力机构形成一个完整的车轮状,后者的动力机构仅是一个“虚拟圆”形。而两者的传动机构是相同的,都是传动绳索或皮带分别绕在动力机构和锭子上,形成环状。关于传动的操作,两者也有区别。前者是通过手指拨动轮辐,绳索或皮带在轮辐顶端开始传动,带动锭子运动,从而纺纱。后者是通过手摇曲柄带动圆轮转动,在圆轮上绳索或皮带与其部分环绕,并与锭子形成环状,这样绳索或皮带在圆轮上和锭子上做循环运动,通过绳索或皮带对圆轮的摩擦引致绳索或皮带对锭子的摩擦,从而转动锭子,进而纺纱。手摇曲柄绳轮传动纺车是手摇曲柄轮制传动纺车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形制,它的出现较晚,甚至比东晋时期出现的脚踏纺车还要晚,直到在元代王祯的《农书》中可见到它的图像信息(图14),近代也大量出现带绳轮的手摇曲柄纺车(图15)。# i2 C) A( @4 [7 J- \
3 k/ a& j4 q8 J7 J; t; W6 d( B& X: s
1 g2 D1 [3 d% ^
5 Y1 K9 P$ b9 O7 M, O: R) _! r% G9 W9 ]0 a: z! g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手摇纺车的形制变迁为:手拨轮辐传动纺车(战国)→手摇曲柄轮辐传动纺车(北宋)→手摇曲柄轮制传动纺车(元代)。* `: J7 x* K. B3 R& g8 p, b
# I: _, J' h: G-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