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同章绸缎店
B$ ~9 [) q* A! w5 e- A梁志生;谢辉鸿整理5 \7 {% X2 F: }! W
$ C2 p8 g0 e9 X( r; x. O/ h! D! r2 ~梁志生曾先后任新会县政协委员,广州市工商联执委,东山区政协委员。一生经营丝绸业,创办了香港老九章和广州九同章丝绸店,均负盛名。此稿是口述资料。 `- ?! H: k* }# {
5 l: x N- C& i! M
我经营丝绸行业已数十年,一九一五年十五岁时开始入行,以后一直都在绸缎店工作。刚入行时我在广州下九路的“生源泰”当练习生,后转到“九经”、“元亨”等绸缎店工作。一九二二年,我在高第街“大经”绸缎店投入一些资本,经营了三年。一九二五年又合资在元亨绸缎店当助理,以后又在上海合资开设了“永章”办庄,在香港开设“老九章”,在广州下九路开设“同章”丝绸店,先后担任经理或总经理的职务,负责主持几间店的管理。我经营丝绸行业是从“九同章”开始,现将“九同章”的开设及经营过程凭回忆写出,由于我今年已八十六岁了,容或有错,请知情者补正。
6 V# e! }" x ~5 T, Z1 C3 ~# S
一、选择铺位
/ b1 ]1 j, I" g4 @" i$ x3 _ `& A& Q9 {
选择铺位是否恰当是关系到开业后能否兴盛的因素之一,在这方面我花了不少精神。由于我曾在高第街的“纶昌”、“九经”两间绸缎店工作过,所以觉得在这个地段做绸缎生意比较合适。原因是这条路不长,东连永汉路(现北京路),西接维新路,都是本市较繁华的马路。高第街两边店铺林立,而绸缎店只有“纶昌”一家(大经店已于一九二五年歇业),其他店经营的如布匹、百货、鞋帽、手工业品等,几乎包罗万有,当时凡有婚嫁要办嫁妆或做人情送礼品,就在这条不太长的街道便可以全部购齐。商业中人认为高第街是各样顾客的聚集点,在这里开店最为合适,但要找一间比较理想的铺位并不容易。我曾考虑过在西关的上下九路找铺位,因为上下九路靠近逢源路、多宝路、宝华路,这一带是富户人家的集中地;又邻近十三行(当时金融业的枢纽)和一德路(是京果海味等批发商云集之地);但又考虑到上下九路已有十余间专营丝绸的商店,况且他们经营日久,有一定的主顾(西关大户人家的少奶、小姐、少爷,每季节做新衣,都是叫近身女佣人通知相熟的绸缎店职员带货到户,由他们选定花色,品种和式样,根据所选定的品种、式样代裁代缝的)。我当练习生和售货员七年,跟“老倌”(行业上对熟悉全面业务的高级店员的称谓)托货上门到西关各大户不知多少次,知道要在上下九地段开设丝绸店,第一、难找大间的铺位,第二、要费很大的气力和一定的时间,才能争取熟客、开展业务,因而我放弃了在上下九路找铺位的念头。; k# s3 e+ \5 k
0 x% b: `0 E0 w* ^+ j8 C
辛亥革命成功后至三十年代中期,不少华侨回国在东山一带建房定居。另外,当时越华路、财厅前一带有不少机关单位,因此附近的吉祥路、正南路一带及其内街成为公务员及其家属聚居之地。这些华侨和公务人员经济较富裕,购买力强,穿着自然也很讲究。为了争取这些人的生意,我便决定在城内找铺位。刚好惠爱中路(现中山五路)原日“九同章”绸缎店要改组拆股,我与归侨梁仁轩、梁镇南等同乡合资于一九二八年承顶了“九同章”,连招牌铺位一起顶过来,我担任经理,负责店内日常业务和购销等全面工作,梁仁轩、梁镇南等则为外股东。不久连隔邻的相连铺位我们也买下来,开业一年多,虽有所获,但我总觉得这地段虽然比较畅旺,但做绸缎生意不大合适。于是在营业之余,多想办法另找铺位,一九二九年我将惠爱路的铺转卖给一位菲律宾归侨,立约订明四年后才将铺迁出,于是,边继续营业,边另寻新铺址。恰巧高第街(现高第路)有一间四层楼的双铺面在建筑中,我设法找到该业主洽谈,订立了租约,交付了定金,租地下两间铺面,连同四楼天台,随即与承购惠爱路“九同章”铺址的买主协商,提出可以在一年内交铺(提前了三年多),但条件是买主在原产价内再增加七仟元作为提前交铺的补偿费,得到买主的同意(后来我将这七仟元全部用作装饰高第街“九同章”铺面)。我一面继续在原铺经营,一面着手搬迁工作和开始装饰、布置新铺。一九三〇年,“九同章”正式从惠爱路搬到高第街新址,扩大了营业。
1 T1 H2 S( ^# J1 o4 e$ ]. x! Q2 x. E4 s4 k5 M! {: c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