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地方] 近现代镇江纺织发展历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29 20: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概 述
  唐、宋时期,镇江即有绫、罗、绸、缎等贡品的生产。19世纪70年代,以手工木机织造的江绸畅销全国,远销海外,尤以朝鲜居多。光绪二十年(1894年)左右,先后创建四经、大纶等丝厂,是镇江近代工业的先驱,也是江苏最早创办的一批工厂。辛亥革命后,江绸渐趋衰落。本世纪20年代,镇江出现几家绸厂和几家织布厂,棉织业一直以色织为主,大多为家庭作坊生产,自染自织,色织布年产量曾达1万余匹。丝绸和棉织业均因手工生产,缺乏竞争能力。至抗日战争前夕,镇江仅有7家规模很小的织布厂和几十家家庭布厂、10多家手工染坊、3家毛巾厂及70余家家庭织袜作坊。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因物价飞涨,棉布成为囤积物资,棉织业一度畸形发展。到1949年,纺织业有小作坊、小工场452家,织机800余台,除利民、利华等几家厂有40台旧电力织布机外,其余都是人力脚踏机。* O: q" v% J0 s- N5 n

$ W0 _0 S0 q* t: N# w3 ^! @1 |3 Q  建国初,国营花纱布公司为私营织布、毛巾、织袜等行业提供棉纱,委托加工订货,维持其生产。1951年,成立地方国营镇江益群染织厂及国营新新工厂。1952年,规模较大的私营联业染织厂成立,使用电力铁织机生产色织布。同年,开办小型麻织厂,生产麻线。1956年,私营布厂组成公私合营镇江染织厂,个体手工作坊分别组成5个棉织生产合作社,针织业也分别组成公私合营镇江针织厂与生产合作社,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镇江纺织业再次调整、合并,生产规模扩大,色织布年产量近1000万米,铁木织机逐步为丰田式等电动铁机代替。
* m, }+ x2 r+ R) B- m  k* V% B
9 i; I0 I2 X/ q: ~. a  1959年至1961年,因棉、麻等农产品大幅度减产,镇江纺织业生产也大幅度下降。1961年的棉布产量为532万米,只有1958年的一半;1962年的线袜产量为12.36万双,只有1958年的10.8%。1964年起,纺织行业逐步更新设备,棉织业添置自动织布机,麻纺厂添置梳麻机、黄麻纺纱车,针织业的手工摇机也全部改为电力装置。“文化大革命”初期,纺织工业曾一度停产,由于各方面的努力,不久即恢复生产。1969年,色织全部淘汰铁木织机。同年底,全市有7家纺织企业,布机559台,年产色织布1302.84万米,比1963年增加1倍多。: {: |* A% t; t

: ~* E- ]0 {( G4 h  1970年开始,镇江市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轻纺工业,在象山划出1000亩土地作为纺织工业区。镇江染织厂首先于1972年6月建成有6000纱锭的纺纱车间,纺出第一批棉纱,结束了镇江不生产棉纱的历史;同时,开始化纤产品生产。1973年到1974年,在象山纺织工业区先后建立镇江纺织厂、镇江合成纤维厂,扩建镇江印染厂。至1978年均已粗具规模,年产棉纱4260吨,化纤740.22吨、各种印染布1139万米。至此,镇江纺织工业已有棉纺织、化纤、印染、针织、麻纺、丝绸等行业,门类趋于齐全。! D& ?* p' ^0 k8 `, k0 J- b

+ m  v2 \! y" X# a' {  1978年以后,镇江纺织厂扩建成为有6万纱锭和680台布机的中型企业;镇江合成纤维厂扩建后,化纤年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镇江印染厂也相继建成纯棉、涤棉、中长、印花4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4500万米。到1985年,3家厂产值达25668万元,占市区纺织工业产值的77.13%,实现税利2258万元,占市区纺织业实现税利的79.94%,成为市直工业中的骨干企业。针织行业经过更新设备,开发新品,扩大生产,1985年年产化纤袜85万双,汗衫52万件,棉毛衫裤151万件,毛巾296万条,床单48万条。. u) R% z/ {9 @$ d

8 Q. |) g2 v7 O0 b9 n& A! I  1985年,全市有纺织工业企业175家,职工49628人,固定资产原值22342.5万元,工业总产值8.28亿元,利税9390万元,出口收购值5146万元。产值、利税、出口创汇均居全市各行业之首。其中市区有纺织工业企业23家,职工12326人,固定资产原值9920.5万元,工业总产值3.38亿元,利税3199.1万元,出口收购值1782万元。在市辖县中,丹阳县纺织工业较为发达,1985年产值21463万元。丹阳棉纺织厂为江苏省中型骨干企业和外贸生产专业厂,有职工3789人,产值9049万元,出口创汇971.95万美元。丹阳丝绸厂有职工1615人,产值1202万元,创汇358.73万美元。全市纺织产品有14个大类、1000多个花色品种,内销北京、上海、广东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外销西欧、北美、日本、港澳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丹阳棉纺织厂21支纯棉纱获国家金质奖。镇江染织厂的纯棉女线呢、涤棉朝阳格,镇江印染厂的紫竹牌涤棉、针织厂腈纶运动衫等,多次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9 y/ O! A$ H7 e2 g  x
+ ?: g  U0 {0 q, P"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9 20: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棉纺织 印染

% A" K+ c, \7 X  民国以来,镇江棉纺织业以色织为主,所有棉纱来自上海、无锡、南通、常州等地,自染自织,主要设备为脚踏铁木机。解放后,棉纺织业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自1970年以后,加快发展步伐。到1985年,棉纺织业已形成纺纱、白织、色织、印染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生产格局,市区有镇江纺织厂、镇江市染织厂、镇江印染厂等4家市属企业,另有2家区属企业,共有职工7012人,固定资产原值6570万元,总产值22162万元。
3 [) {  Q& e' x% M- d& D, D) O( p
! I2 b" W3 p+ n
第一节 棉 纺

2 R& g$ R6 b  r* H% d  1970年11月,根据镇江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镇江染织厂筹建纺纱车间,与涤纶纤维车间配套生产棉纱。1972年6月27日,6000纱锭投产,纺出第一批21支棉纱。车间面积5520平方米,全套纺纱设备是英制产品,有好华特细纱机12台,塞克洛粗纱机4台,清花一套(两个头),塞克洛梳棉机19台,塞克洛并条机4台,槽筒车4台,框纱车5台,1372型打包机1台。年生产能力450吨。车间投资总额129万元。1973年7月1日,镇江染织厂纺纱车间划出,成立全民所有制的镇江纺织厂,时有300工人、6000纱锭、90万元固定资产,遂以“369”牌为棉纱注册商标。年末有固定资产原值173.27万元,净值118.31万元,职工341人,当年产棉纱404吨,其中纯棉纱385吨,涤棉纱19吨;主要品种有21支、32支、42支绞纱、筒纱;棉纱上等一级品率72.65%,一等一级品率92.03%;实现工业总产值185万元;实现利税12.28万元。1974年,棉纱产量增至1198.60吨,其中纯棉纱1193.62吨,新增品种中长纱4.98吨;上等一级品率上升为90.36%,一等一级品率为99.29%;工业总产值为519.78万元。
0 \% ^0 g' u# p4 I0 h" v; E- C  W
1 i! j- h" ^  s/ r, ~$ }& X  1975年,镇江纺织厂6000锭纺一车间增添4000枚国产纱锭,扩建为1万纱锭,新增精梳机2套,棉纱年产量增至1738吨,一等一级品率为96.33%。同年5月,开始筹建纺二车间,1976年9月完工,共新增纱锭2万枚。1977年,设置棉检室,加强质量管理和新产品的设计和试制。1979年,镇江纺织厂工业总产值3220.1万元;产量达4764吨,其中纯棉纱3739吨,涤棉纱716吨,中长纱309吨;上等一级品率为99%,一等一级品率为99.77%。1980年5月,纺三车间建成投产,新增纱锭3万枚。1981年,棉纱产量达8190.97吨,其中纯棉纱5615.94吨;主要品种有10支、16支、21支、32支、42支纯棉纱和12支中长纱,还有28支、30支涤棉回纺纱;上等一级品率为97.24%,一等一级品率为99.65%。1982年,开发32支纯棉针织纱和T/C45支普梳纱等新品种。该厂32支中长纱、32支中长线、T/C45支普梳纱于1981年,32支纯棉针织纱、45支涤棉纱于1985年,分别获得江苏省优质产品称号。
  e) w9 A1 O; f$ x' v2 v, R- m
$ X( I6 E" K9 A& J  1985年,镇江纺织厂(含布机车间)有固定资产原值2661.97万元,净值2156.89万元;生产设备为1970年初期国产新设备,细纱机为A512、A513型,梳棉机为A186、A186D型,精梳机为A201D型;共有环锭纺6.7万枚(含毛纺车间纱锭),线锭1万枚,精梳机5套;职工总数3800人;年产棉纱8738吨。1985年新增品种有纯棉涤纶纱、涤粘混纺纱、粘胶纱。从建厂至1985年,累计生产棉纱66770吨,其中纯棉纱49868吨,涤棉纱11984吨,中长纱4918吨。生产用棉由省内盐城、徐州、射阳等市、县及河北、山东等省计划调拨,棉纱主要供应原镇江地区各织布厂。
) v4 b8 z1 P; m9 U, s, A# D. A5 r& E+ p. L
第二节 棉  织

0 H. x) ]* s, H" e! o2 u1 f; E  镇江织布向来以生产色织布为主。民国初年,主要是一些家庭手工织布坊,自染自织。民国2年(1913年),邑人柳祝三以经手的公益捐款创办慈幼工厂,有职工200余人,有小木机、提花龙头机、脚踏铁木机等手工生产设备。民国5年,省立第三工艺厂在镇江成立,有职工200余人,设备也是小木机、提花龙头机等。此后,镇江又先后兴办华昌、润华、巨丰等几家较大的私营布厂。这一时期的色织产品,主要有衣服里子布(条格布)、线绨、丝光布、提花丝光布和爱国布等。至民国12年,镇江织布业有40多家工厂,职工1000多人,织机千余台,色织布年产量达1万余匹,其中慈幼工厂0.6万匹,华昌布厂0.3万匹。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苏北里下河一带。后因常州、无锡等地织布厂改用机器生产,镇江的手工棉织业因成本高、产量低、质量差而相形见绌,慈幼工厂、省立第三工艺厂等厂相继闭歇。北伐战争期间,镇江仅剩40多家家庭布厂,产品仍为衣服里子布等。后因洋布倾销,镇江棉织业处境困难,民国21年仅有织机300余台。同年,江苏省政府曾拨借大生纱厂股票4万银两抵押借款购纱,贷给镇江机户,以扶持生产。民国21年,丹阳码头潘氏染坊主潘建亭开办镇江第一家用电力织布的利华染织厂,有电力集体传动铁木织机8台。民国24年,潘建亭又和其婿俐铁荪合开同兴染织厂,有电力集体传动铁木织机30台。产品均为龙头花色布。
/ ~- [- K4 q% D) |/ x# [! c1 b% s. F- m: a% C. {0 @
  日军侵华期间,对纺织品封锁禁运,一时纱、布私运出入境增多,刺激了镇江织布业的发展,民国29年有50余家,到民国34年达190余家,从业人员达2500人,生产仍以手拉脚踏为主。在此期间,镇江新办几家色织布厂。其中正丰布厂有铁木机16台;华通布厂有电力铁木机20台、铁木机40台;泰成布厂有铁木机16台;利民布厂有电力铁木机20台、铁木机8台。每台织机日产衣服里子布约一匹。0 ?  U; I! V6 L% p# Y( S

3 ^* Q# o' e( \6 V7 ?- m. u+ ]  抗战胜利后,通货膨胀,投机猖獗,纱、布成为囤积居奇的物资,手工织布者到解放前夕发展到450余家,有织机800余台,其中电力铁木机40余台,其余都是人力织机。当时,有十几家较大的织布厂(10台织机以上),都备有染坊、经车;而一般家庭织布厂则请人代为染纱、整经。棉纱多来自上海、无锡等地的纱厂,由本地纱号、布庄转卖。产品或自销,或卖给本地宏大、德昌等布号,销售范围除本地城乡外,还由跑单帮的客户或货郎担(时称“布铛子”)运销苏北、安徽等地。产品以红蓝条格布、杂色灰元平板等衣服里子布居多;其他是男女线呢。
/ D0 f4 X* T1 [& c0 `4 C" w- r, [
  解放初期,镇江棉织业共有38台电动铁木织机,其中利民布厂22台不久歇业,只有利华布厂8台、正丰布厂8台仍在生产。手工织机户则组织生产互助组。当时全行业为国营花纱布公司加工订货,生产、原料、销售均纳入国家计划。1951年5月,国家投资2.8万元,租赁已闭歇的利民布厂厂房及22台电动铁木织机等生产设备,建立国营镇江益群染织厂,有职工52人。同年,又开办国营镇江新新工厂,有普通布机30台。1952年,国家又投资7.87万元给益群染织厂,用以增添40台丰田式旧织机。同年7月,由德隆木号和德昌、宏大、恒昌3家布庄合股的私营镇江联业染织厂成立,有从上海购置的旧丰田式织机40台,职工81人。至1955年,镇江棉织业国营企业有益群染织厂和新新工厂2家,有普通织机150台,电动铁木织机22台,人力铁木机132台;私营企业联业、利华、正丰等5家工厂,共有普通织机40台,电动铁木织机28台,人力铁木机81台;其余小厂和家庭户,使用人力铁木机和人力木机,共有500余台。其时整个棉织行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困难,流动资金依赖银行贷款和花纱布公司的工缴费维持。1955年上半年,全行业生产棉布111.79万米,其中色织布83.6万米,产品次品率高达6.37%。
6 m: c/ Y; y, |9 j" `% [# U6 P' ^/ _8 i0 @2 Q
  1955年9月,私营联业染织厂改造为公私合营联业染织厂。1956年,私营精勤布厂、联产布厂、同兴轧光厂、光华轧光厂等23家小厂、布号,合并成立公私合营镇江染织厂,有人力织机185台,职工355人;同年,正丰、利华布厂并入国营益群染织厂。其他小厂和家庭棉织户从1955年6月至1956年初,分别组成第一、二、三、四、五棉织业生产合作社,共有人力织机500余台,社员千余人。1956年,益群、联业2厂推广天津棉纺厂1951年创造的五一织布操作法,优秀挡车工叶云在操作实践中加以创新,被镇江色织行业称为“叶云操作法”加以推广,每人看机台数达到电动铁木2台或全铁机4-6台的水平。1957年,公私合营联业染织厂生产的新产品夹丝深花呢,在江苏省同类产品评比中获第二名,被省纺织品公司命名为“联业夹丝深化呢”。同年,全行业棉布年产量993万米,工业总产值724万元。9 Z( G- P* `" k/ u
+ W' i, ^0 E* P+ z, }) a
  1958年,镇江棉织行业再次调整。第一、第三棉织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镇江第一染织厂;第五棉织社并入第四棉织社;后第二、第四棉织生产合作社合并组成镇江市第二染织厂,年底并入公私合营联业染织厂;1959年初,第一染织厂又并入国营镇江益群染织厂。1959年夏,公私合营镇江染织厂人员及厂房设备分别并入益群、联业2厂。当年棉织业棉布产量1627万米。此后因棉花减产,棉纱紧缺,生产收缩。1961年4月,国营益群染织厂和公私合营联业染织厂合并,成立全民所有制的镇江市染织厂,有职工1556人,占地10835平方米。至此,镇江色织业只有全民所有制的镇江市染织厂和新新工厂2家,共有固定资产原值215.11万元,净值163.44万元。共有织机802台,其中普通织机341台,电动铁木机319台。全年棉布产量降至532万米,工业总产值825万元。产品以线织物为主,有虹星格、青年布、二六元贡呢、象皮呢等。镇江染织厂由于原料不足,以破布头、废麻袋制成纤维,织成混纺毛毯等渡过难关,年产7万米。1962年,镇江染织厂合并车间,下放工人,职工人数降至1046人。1963年,镇江棉织业生产复苏,棉布年产量升至603.66万米,年利润总额42.75万元。) e4 _; i3 W. V; b6 Y
6 r* D* q. [! I* E- W$ ]
 1964年起,棉织业设备逐步更新。江苏省纺织工业厅装备镇江市染织厂自动织布机124台,新新工厂也新增自动织布机102台。1969年,棉织业全部淘汰电动铁木织机。其时主要有国产自动布机254台,老式普通织机320台。全行业棉布年产量1302.84万米,工业总产值2061.95万元。产品仍以纯棉线织物为主,传统女式线呢朝阳格、彩春呢、蝶花呢、彩霞格等十分畅销。产品质量也有提高,镇江市染织厂入库一等品率为91.83%,新新工厂正品率为99.25%。; q; r( L2 g" I2 O1 E3 y8 P' ?
* C; D4 t- P6 {2 L
  1970年,省纺织工业厅给镇江下达坯布生产计划,1971年,由省厅分配的80台1511型布机在镇江棉织厂(原为迎江棉织厂,后为迎江毛麻纺织厂、镇江市毛纺织厂,1970年改为此名)投产,当年产16支、12支、21支白坯布115.78万米。自此,镇江白坯布生产始有专业厂家。8 o3 l1 I8 |9 E6 h, l

0 a" q* G; n: I2 v( W  镇江自1970年开始试织化纤的确良布。1975年,增添配套染色设备,产量逐年增加。当年色织布产量1186万米,其中涤棉布47万米;另白坯布产量178.04万米。1978年棉布产量1671万米。
$ G0 }# {5 j/ v& X3 v3 h- J6 p. ?. ?3 g$ j% q. h
  1978年,镇江纺织厂投资208.61万元,兴建布机车间,棉纱由本厂供给。1979年,装机投产250台,当年生产白坯涤棉布182.24万米,品种为50支/2×25斜纹卡、45支×45支涤棉布,产量分别为81.43万米、83.95万米,其余为少量回纺涤平布。
" p6 E- ]7 I# N: F0 S2 }
/ Y9 M* j2 S* D+ G  1979年,全国纺织品市场饱和,镇江市染织厂试织色织布涤棉朝阳格,打入国际市场。到1985年,出口产品由单一的涤棉朝阳格发展为涤棉倒混纺和纯棉系列织物等250多个品种,畅销美、法、日、苏联、加拿大、新加坡等41个国家和地区,被列为江苏省出口创汇的重点企业。出口量由1979年的53.04万米增至1985年的308.82万米,7年共出口1747万米。年创汇由1974年的60万美元增至1985年228.74万美元,7年共创汇1484万美元。这期间,镇江纺织厂生产的20支纯棉阔幅大鹏白坯细布也销往日本及中东等地。
3 X+ p, {, N5 S4 \2 m
# F& N" i5 h  x) K) `4 H1 |: m  1985年,镇江棉织厂并入镇江市染织厂后,镇江市染织厂职工共有1435人。市区棉织业有市染织厂、市纺织厂、新新工厂3家企业,共有织布机1605台,棉布年产量2746万米。产品多次获奖,其中纯棉女线呢1979年获省优良产品称号,1980年获纺工部优良产品称号;低弹交并花呢、涤棉朝阳格、纯棉格绒获省优良产品称号;纯棉细纺织物1985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各种白坯布也多次获江苏省优良产品奖,其中40支×40支、100×87涤棉平布自1981年至1984年连续获奖;50支/2×25、138×70人字卡于1981年、1983年先后获奖;50支/25、138×70涤卡、人字卡于1984年获奖,45支涤平布于1985年获奖。0 V% B3 }8 \" k) B# l

% k; v  f. y' ^6 Y; O0 @
第三节 印 染
5 ?7 a. S. n7 i8 v
  民国初年,镇江有潘义兴、镇记、和记、德记等16家手工染坊,从业人员300余人,主要为棉布店加工和农村自织土布染色,主要染料是土靛和快靛。和记等3家染坊还自购坯布染成灰竹布出售,销往苏北、皖南等地。后因土染布竞争不过上海等地的阴丹士林布而日趋没落,到民国11年(1922年)闭歇8家染坊,从业人员减少到200余人。民国16年,染纺业从业人员仅100多人。抗日战争期间,染纺业再度衰落。到抗战胜利时,8家染坊从业人员仅剩60余人。  r* |7 P5 Q% K3 \5 o; I

$ l3 h$ U0 ], S9 N, v  解放后,染纺业生产复苏。从1951年起,私营染坊为国营花纱布公司加工订货。1955年,除原有8家外,新增流动户14家,从业人员共45人,共有染缸246只,土染锅灶10座,木质掬床8部,晒架8台,全业月加工任务约1200余匹。所需染料由镇江中百公司按计划供应,坯布由花纱布公司拨交,以四平布和21支×21支市布为主;品种以普鱼蓝、粗布鱼蓝、深蓝居多。1956年,大元、顺利、潘义兴、德和、德昌、潘圣兴、聚元恒、德兴8家染坊36人组成染坊生产合作社,社址在丹阳码头,生产设备仍为土染锅灶。; [% o$ u6 z# p

$ m& w( j9 `3 e  1958年,染坊生产合作社并入地方国营益群染织厂。1961年,益群染织厂又与联业染织厂合并为国营镇江染织厂,土染布年生产能力为366万米。由于业务量不足,土染布产量一直低于生产能力,1962年为82万米。此后,逐年稍有增长,幅度不大,至1969年产量为227万米。7 L( Y6 u/ ]5 U0 D5 E

  Q- C- V* H/ q, [! U  1969年12月,镇江市染织厂染布车间划出,成立地方国营镇江市印染厂,有固定资产原值16.9万元,净值11.1万元,职工61人。主要生产设备有集体传动普通染缸4台、码布机1台、甩水机1台、陶缸4只、0.25吨锅炉1台。1970年,土染布产量349.79万米,产值370万元,实现税利4.70万元。至1973年止,年产量一直在400万米左右。
8 H# h7 |( q2 s; `" _0 Y& \
) X( y- m. |, }" H  1974年,为建立化纤、纺织、印染“一条龙”生产,镇江印染厂在象山蚕桑工区扩建。镇江印染厂在丹阳码头的原厂房、设备及集体所有制工人成立镇江第二印染厂,仍隶属镇江印染厂。1975年10月,镇江印染厂年产600万米纯棉印染布的生产线建成投产,改变了手工生产的局面。当年产量755万米,利税总额54万元。1977年上半年,扩建工程续建,纯棉印染布生产线年生产能力扩大为1500万米。生产线为国产新型印染设备,其中专用设备11台、通用设备4台。是年,有职工343人,年产纯棉印染布850.78万米,涤棉印染布35.12万米,利税总额1.12万元。
0 d4 D5 b8 C) I& x3 S! d2 d+ \5 p, w+ }% T3 ]7 K9 J+ g
  1977年7月1日,原属镇江印染厂的第二印染厂划出,独立核算。计有固定资产24.79万元,职工163人,继续生产土染布。1978年,改产床单,并改名镇江被单厂,土染布生产逐年减少,1983年停止生产。
! S4 L( f9 w3 O% K! g* P4 u
. u& x1 A/ A) v) U  1978年,镇江印染厂试制一台淡碱回收扩容蒸发器,用于丝光机喷碱槽部位淡碱回收再用(获1980年纺织工业部科研评比科技二等奖)。1979年,又添置镇江纺织机械厂生产的淡碱回收扩容蒸发器1台。同年,镇江印染厂纯棉印染布产量1380.91万米,涤棉印染布305万米;产品综合入库一等品率由1971年的60.45%上升到90.16%;利税总额由1971年的20万元上升到236万元。1979年,镇江印染厂筹建年产1000万米的涤棉印染布生产线项目,总投资450万元,于1981年7月建成投产。当年生产涤棉印染布1074.14万米,纯棉印染布1318.29万米,固定资产原值914万元,净值793万元,工业总产值5161万元,实现利税656万元,职工755人。& B: @  c6 |6 e1 s0 T+ \- x  [
+ ?! l$ ~2 c2 H6 W5 c; }3 }3 i3 d
  镇江印染厂为了改变只染布不印花的生产格局,于1982年4月成立印花车间,用印花台板手工印花,产品为2-3套色,日产2000米左右的涤棉烂花布。1984年7月,镇江印染厂“填平补齐完善印花一条线”项目建成投产,印花布年生产能力1000万米,主要生产涤棉印花布。
. v0 ?% K# n& Z2 `1 `9 O, s
8 W% L' i# q: O- K+ U  1983年9月,镇江印染厂污水处理站建成投入运行,总投资103万元,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日4000吨。由于废水含碱量PH值高达12以上,生化处理很难达到设计要求,实际日处理污水1000吨,经处理后的排放水的主要指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该厂生产污水日排放量约4000吨,仅25%经污水站处理,其余直接排放入江。9 b, k! P7 O$ f1 {# I. i

$ T: N; m9 [5 S* o/ \# d! `( I  1984年12月,镇江印染厂年产1000万米的松式中长布染整线建成投产,总投资680.3万元,其中国产设备15台,日本产SST-165短环烘燥定型机1台。
2 J% X+ S  D  P* n+ K  l+ b: E1 z0 u  F; l. z
  至1985年,镇江印染厂已形成1500万米纯棉、1000万米涤棉、1000万米中长、1000万米印花的4条印染布生产线,生产设备主要为国产74型。产品有纯棉、涤棉、中长3个大类的印染布,其中紫竹牌涤棉卡其染色布1983年获江苏省及纺织工业部优良产品奖;40支133×72府绸和30支/2×30支/2全线卡两个产品从1982年起外销英、美、日、联帮德国等国。至1985年累计出口235.37万米,共创汇104万美元。生产用坯布由国家从省内各坯布厂计划调拨,产品由纺织品站销往全国各地。1982年起少量自销,至1985年仍以计划调拨为主。+ V' K2 y2 [, t( A. ]1 H1 \

# b7 ]$ n2 W, t7 D: ]  1985年,镇江印染厂印染布年产量3741万米,其中纯棉布777.60万米,涤棉布2584.78万米;印染布综合入库一等品率79.29%。全厂职工1323人,其中生产工人891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6人,技术员11人。2 i4 @, j! w2 m4 Q- H" L
$ s. G$ }! ^$ v$ H
1973-1985年市区棉纱、棉布、印染布产量表
! z% R7 q+ W. Z/ E, v7 n
  
年份
  
棉纱
棉布
印染布
年份
棉纱
棉布
印染布
1973
404
1332.34
396.06
1980
6090.35
2241.87
1906.43
1974
1198.60
1344.24
603.06
1981
8190.97
2614.48
2392.43
1975
1773.5
1364.04
755.52
1982
9670.64
2945.87
2831.33
1976
2070.6
1454.85
949.03
1983
9188.66
2630.39
2613.23
1977
3176.76
1581.36
885.9
1984
8123
2515.71
2638.81
1978
4260.48
1670.78
1821.16
1985
8738
2746.00
3741.00
1979
4764.11
1782.48
1685.91
 
 
 
 

3 G0 P( j& M8 w/ P3 o) X. u
! Q: O! y/ i% f, o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9 20: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丝 绸

* w# j9 T2 }! {! x4 Q8 A
第一节 缫 丝
" o; O$ u7 i$ ~9 x# e
    镇江的缫丝工业始于19世纪90年代。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后,扬州盐商李维之集资15万元,于镇江金山河东创建四经丝厂(后改名为永利丝厂),模式仿照上海工厂,管理和技术人员及缫丝女工均在上海招聘,原料主要采用无锡蚕茧。日产生丝50-75公斤,产品大部销往国外。光绪二十一年,盐商尹汉台集资185000元,在小码头西津坊建镇江大纶丝厂,其规模与四经厂相仿,置茧灶20副,缫丝车200部,每日可产丝70公斤,是当时资本额最多的厂家。翌年,镇江富成丝厂、镇江余纪丝厂又相继创办,各有200多部丝车。7 }- _1 Y+ y0 S) I5 Y! O4 p
5 F0 u+ m% i$ v& [7 d( b" Z' h& l
    20世纪20年代,镇江缫丝业仍保持一定规模。民国19年(1930年),有萃纶、纬纶、泰丰、丁丰永、丁丰祥、鼎丰永和富润第一、第二等丝厂8家,共有缫丝车1992台。由于世界经济衰退,加上日本人造丝充斥市场,国产生丝输出量锐减,丝价跌落,丝业不振。民国21年,缫丝厂虽勉强开工,但资金周转不灵,镇江县商会呈请省政府拨借建设公债救济。此后,尽管国民政府免除生丝出口税,增加人造丝进口税以期挽救,仍难扭转。1937年日军侵占镇江,缫丝工厂纷纷闭歇。自此以后,直到1985年,市区未办过缫丝工厂。1985年,市辖4县共有缫丝工厂9家,缫丝机1186台、23720绪,其中自动缫丝机80台、1600绪,双宫机60台、1200绪。年产丝525.54吨,其中出口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178.78吨;内销346.76吨,用于当地的丝织业。6 ?+ J* v+ d4 J5 n+ o& H! l1 j
3 a" \- r) u" V! ^9 ~! g' G
第二节 丝 织
' |  X) h0 n! u3 o
  镇江丝织业历史悠久,自唐、宋以来便不断有绫、罗、绸、缎作为贡品。丝绸品种很多,名称历代有异,太平天国后则统称江绸。: f$ E0 |) \& T1 I' }
2 @. I6 r% A& n# D9 H1 p. d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因英军侵犯后,后又受太平天国战事影响,镇江丝织业受到破坏。光绪初年,地方当局从湖州运来大量桑苗,免费散发,鼓励育蚕,生丝产量迅速增长,丝织业重新恢复。当时织机有1000多台,织工约4000多人。绫绸、宫绸年产约8万匹,缣丝年产约14000─15000匹。此后丝绸产量逐年上升,从光绪二十二年至宣统三年(1900年至1911年),是江绸生产的鼎盛期,年销量26-27万匹,贸易额合白银450万两。织造机房有1000多家,共有织机4000台左右,还有车房近200家,染坊20家,生产工人有16000多人,加上络丝、制筘和经营丝绸人员近2万人,是当时镇江最大的手工行业。多种产品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奖。$ ^5 K8 ?" e( W8 D: w
7 K! t+ D( z; v
  在江绸生产鼎盛时期,国内行销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湖北及东北3省,还远销朝鲜、日本以及欧、美、南洋等地,尤以销往朝鲜的居多,占江绸销量的40%。江绸由绸号、绸庄经营,大绸号有陶聚茂、毛凤记、陈恒泰、蔡协记4家。江绸品种如下:
# |* G2 U' f' q
9 U$ |' [4 |  p. W. H1 r3 r* N
  
类别
  
名 称
品  种  特  点
备   注
花素宁绸,旧名冲宁绸又名宫绸、文明绸
有花、素两种,适用中西服装衣里
朝廷大典,用以赏赐臣僚,多为官服袍料,故又称宫绸。文明绸1910年获南洋劝业会优等奖。
文绫,又名京口线绉
其色花、素皆有,有水纹、鱼口绣叶花纹等。
1908年花绉、杜鹃绉在南洋劝业会上获奖。
京江红缎小宫绸
素地无花,因红又称紫薇缎
 
京绉
有黄、紫两色,紫色为紫绸,淡黄色为密合绸
婚嫁一般采用此料,是江绸主要品种
润州贡绢,
丝缕较疏,与绢类似
主要销往琉球,光绪年间停织
宫纱
素地无花,有蓝白、雪灰等色,用于夏衣料
文明纱1910年获南洋劝业会金牌奖
衫罗、大花罗
1908年创文明罗
1908年获南洋劝业会奖
缣丝
疏薄如纱,素地无花,色微黄,炼染后有练白、元青、宝蓝等色,有生丝熟丝之分。
夏衣料,主要销苏、皖

* k2 |5 H  F  L( [' C    辛亥革命后,宫廷贵族服用面料需求减少。特别是日本侵占朝鲜以后,提高了对中国出口到朝鲜丝绸的税率,按货值征收100%的税收,使绸商无法外销。加上日本“人造丝”和西洋呢绒向国内倾销,苏杭绸货花样翻新,镇江江绸产量锐减,职工人数及开机台数只有鼎盛时期的1/10。7 w+ D: u+ Q2 g9 z
) Q! b6 h5 P) z( Y9 L2 {+ B
  面对江绸市场的急剧变化,镇江大绸号开始兴办铁机织绸厂。民国6年(1917年),陶桂记绸号在西门仓巷底创办光华绸厂,厂房43间,铁机40多台,工人约200人。翌年,陶、毛、陈、蔡4大绸号兴办新华绸厂,与光华绸厂规模相仿。民国13年,陆小波创设仁章绸厂,规模大于光华、新华绸厂,有铁机70余台,工人250人,以上3厂均专织各种花缎。此外,还有德华绸厂、惠华蚕绸厂等。各织绸厂产品竞争能力均不及苏杭等地大厂。日军侵占镇江后,机房、设备被毁,手工织绸户也基本停产。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原料、技术、市场等原因,一直未能恢复。至1949年,只剩下3台织机,从事家庭加工织造。4 _  M/ T" Y8 H( _/ ~

( v! X" R1 u6 ~* F% u  1957年,由个体织绸户组成综合工艺厂江绸生产小组,使丝织传统产品缣丝恢复生产,织机增至6台,月产量60匹。1959年以后,因缺乏原料而暂时停业。1963年,有4台织机划归镇江纺线织带厂,生产绸被面和绸布料。1968年,镇江市制帽厂购进织机36台,创建镇江市丝织厂,主要生产被面和绸布料。至此,镇江有织机40台。1971年,丝织品产量为6.84万米,1975年达17.82万米。
, Y0 X( g0 c) J/ w' @( c# [  K. X% _# U6 o( G& n7 t# d& t
  1979年,镇江织带厂改建为镇江丽华丝织厂,厂房占地面积1.7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50平方米,产品主要有丝绸被面及丝织品面料。同年,乡办象山丝织厂建立,主要生产人丝被面。1980年,乡办长岗丝绸厂建立,生产品种主要为提花和平纹织物。此外,还先后兴办镇江工艺丝织厂、润州区渔业乡丝织厂等,但生产规模都较小。1983年,镇江丽华丝织厂将织带机下放给乡镇企业,转向生产各种丝织品,经过几年技术改造,到1985年已粗具规模,年生产各种丝织品99.15万米,产品质量入库一等品率83.45%,成为镇江市区丝织业的主要厂家,产品羽纱在市级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
) b$ P* g- T1 P$ H0 T, d. v- T6 }. k8 L6 y& y- Z- O' k' ]  g
  1985年,市区丝织行业有企业6家,职工712人,固定资产原值223.5万元,各类丝织机196台,年产丝织品170万米,产值600.22万元,年外贸收购值近85万元。主要产品有:线绨、呢丝纺、羽纱、美丽绸、素软缎、缎条纺、丝涤绸、苏叶绉等。9 W9 k" ^# a+ x# c1 N5 Q

: j* d- a( A; N$ @% N. o7 v
8 r6 u. ]7 q6 S% C! t  n% l7 Y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9 20: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化纤 麻毛纺织
+ B# P" r+ r1 N  G+ y
第一节 化 纤

7 r7 O* `4 n" I  C  1970年,镇江市染织厂自筹资金,自制VD402化纤生产设备,建立涤纶棉型短纤维生产车间。同年,镇江棉织厂自筹资金,自制简易化纤生产设备,土法生产涤纶、氯纶纤维;镇江麻纺厂也在东郊象山乡征地筹建化纤车间。镇江棉织厂因土法生产的氯纶纤维销路不畅,于1972年停产。镇江市染织厂至1973年底,共生产涤纶纤维26.9吨,品种为1.5D×38毫米棉型和2.5D×65毫米中长型两种。4 x8 _2 p! x* r/ P4 r! t

( o9 x& k* l8 R( n$ L8 ?  1973年,开始筹建全民所有制的镇江合成纤维厂。1974年,镇江麻纺厂的化纤车间厂房和2台VD404及配套涤纶短纤生产设备,镇江市染织厂化纤车间人员、设备,均转让交给镇江合成纤维厂。1974年3月1日,镇江合成纤维厂正式成立,有职工102人。1975年初,投资254.63万元,至1976年3月,在象山建成VD404纺丝楼、后处理车间、辅助车间、配电房、锅炉房等,总建筑面积4336平方米。同年6月,VD404纺丝机等设备安装投产,当年涤纶纤维产量340.59吨,其中棉型短纤维293.15吨,中长型47.44吨;工业总产值544.94万元,实现利税60万元。5 \; O) q# P6 Q) d* P0 F3 T

6 n; V. h1 U2 _, I4 Q$ o  镇江合成纤维厂成立后,连续几年产品质量稳定,正品率一直为100%,一等品率1974年为65.6%,1976年为91.2%。棉型短纤维在1975年至1977年连续3年在省内小化纤可纺性用户评比中获第一名。在原材料消耗方面,1974年每吨纤维耗切片为1.0436吨,1976年为1.06吨;1974年每吨纤维耗电为2534千瓦时,1976年为2110千瓦时。1974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9424元,1976年为48655元。1978年6月,镇江市染织厂的VD402车间撤销,设备淘汰。* W8 m9 s' Q; j% o/ t
' L5 d+ o8 K) O8 K* u
  1978年,镇江合成纤维厂自制设备,扩建VD404生产线,至1979年9月完成。VD404生产线由原来的一套12部位扩建为两套24部位,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1250吨扩大为2500吨。1979年起,镇江合成纤维厂生产列入江苏省纺织工业厅指令性计划,生产原料由省厅优先满足供应,产品由省厅统一分配,主要销往苏北淮阴、盐城、南通、徐州等地。是年,职工增加到398人,年产量上升到1679吨,创利税148万元。产品正品率仍为100%,一等品率上升到98.2%,吨纤维切片消耗降低到1.022吨。+ v7 U5 Q' b  I% ~

  P# @$ y+ @7 |7 {0 V9 d- ^  1980年4月,镇江合成纤维厂扩建年产7500吨的涤纶短纤项目破土动工,扩建总面积为12703平方米,其中新车间VD406纺丝楼2988平方米。VD406-LVD802涤纶短纤维生产线从1981年1月开始安装,同年9-10月投料试车一次成功,项目总投资1278.55万元,其中自筹资金197万元,其余均由各种渠道贷款。这条生产线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套大型设备。投产后,该厂涤纶短纤维年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占全省小化纤生产能力的1/3,成为全省小化纤的重点企业。1982年7月,纺织工业部在镇江召开VD406-LVD802设备生产考核会议,正式通过验收鉴定,投入正常生产。由于国家进口涤纶短纤维较多,一时造成国产纤维积压。从1982年下半年起,镇江合成纤维厂主动压缩生产,当年和次年产量分别为4228吨和5703吨,均远低于年生产能力。同时,由于国家两次下调化纤产品价格,1983年利润仅55万元。6 N9 K+ ?3 U3 ]  _
: g( o/ I) j/ R1 C
  在限制生产的过程中,镇江合成纤维厂开发新品种,努力提高产品质量。1983年,与丹阳棉纺织厂、镇江纺织厂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国产化纤可纺性组织攻关。经过半年努力,提高了化纤的可纺性,使掺用进口化纤的配比从60%降低到30%。同时,依靠设备优势,试制出可使织物免染的有咖啡、上青、大红、黑4种有色纤维,试制出具有保温性强、闪光性、抗起球起毛等多种特点的圆中空、三角形、五叶形、豆形4种异型纤维;试制出可提高成纱品质指标、降低断头率的高强低伸短纤维。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化纤市场的复苏,1984年涤纶产量上升到8019吨,创利税602.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3702元。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同时,还自购计划外原料增加生产,产品自销,数量约占总产量的25%。
8 U# C6 M+ ~% M) {9 n: t% A0 A$ W
3 L. ?; z9 x, G, V: g  1985年,镇江合成纤维厂引进意大利索弗尔公司全套涤纶毛条生产设备,总投资160万元。同年11月,毛条车间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900吨。当年产量40吨,销往内蒙古第二毛纺厂。
6 v8 Z5 V3 b9 x% d# x  X; ~3 e& N) w' w
  1985年,镇江合成纤维厂年生产能力涤纶短纤维1万吨,涤纶毛条900吨;涤纶年产量9684吨;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0193元。年末职工1034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的占53.5%;工程技术人员42人,其中工程师14人,助理工程师13人。该厂生产的2.5D×65毫米中长纤维1980年5月在全省质量统测评比中获物理指标第一名,总分获第二名;2.0D×65毫米薄型中长纤维在1985年4月全省创优产品评比中获省优良产品称号。: Y1 v( h" s8 E0 n6 H
8 U, H8 I- G3 Y- e  _
第二节 麻毛纺织

& J+ G8 u# q  ]% Q% |# Q: w/ g  解放前,镇江仅有手工生产麻绳。1952年,开办金山麻织厂,生产工具为人力木质独锭麻纺车和10台人力木织机,收购废麻绳、生麻,纺麻线或织成麻布片出售。1953年3月,镇江市人民政府民政科组织烈军属生产自救,投资800元,开办烈军属机制麻线生产组,有职工9人,8部木质独锭纺麻机,生产麻纱线,供粮食部门绞包用。1954年,改名为镇江市烈军属线绳厂,为地方国营企业。金山麻织厂由于经营亏损,时开时停,1954年,由人民银行编余人员集股2300元恢复生产。到1955年,镇江麻纺织行业两个厂共有职工221人,人力独锭纺铁机145部、木机63部,弹麻机2部,梳麻机1部。上半年共生产麻线13413公斤,产值21991元。1956年7月,镇江市烈军属线绳厂改名地方国营镇江市烈军属麻纺厂。1957年,将人力独锭纺改为电力,并开始生产少量麻袋。麻纺行业生产原料苎麻、束黄麻、生黄麻等,均由国营土产公司分配。, g8 n% o5 Q  H$ ^

3 M+ e4 w0 J$ i" C/ t  1958年4月,金山麻织厂并入地方国营镇江市烈军属麻纺厂,年末有职工613人,固定资产原值3.99万元,年产麻线155.47吨,麻袋2100条,工业总产值38.64万元,利润3.2万元。1959年,归口镇江市轻工业局管辖,有纺线木机70部、铁机90部,电动机94部,木质梳麻机21部,铁木织机15部,弹麻机4部、缝纫机6部、88锭自动并线机1部、并线大经车3部、小车4部。
1 z. f# g, \) s. E8 c5 F4 k# D* n- K# w  ?7 W! M9 Q
  1962年,镇江烈军属麻纺厂改为集体所有制的镇江麻纺厂。因自然灾害原麻减产的影响,当年职工数降到352人,生产麻线140.78吨,手工生产麻袋2400条,工业总产值40.57万元。同年,将麻袋生产改用电力。1964年,添置往复式软麻机,停止了堆放自温发酵的土法,乳化剂也由植物油、肥皂改用矿物油。1965年,购置旧木锡林梳麻机,停止用梳麻凳手工梳麻。1966年,添置5台国产C571黄麻纺纱车,淘汰独锭纺纱车。镇江麻纺厂固定资产原值上升为17.3万元,净值8.6万元;工业总产值61.74万元;麻线产量达到300.24吨;创利3.2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854元。此后,镇江麻纺厂生产不断发展,1970年,麻线年产量增至909吨,利润增至38.22万元。1974年,麻线年产量1083吨,利润增至51万元。
" t! p" a( V7 {/ K5 r8 N) I' m! t
/ _& U, I  O2 C4 k$ W& M  ?) m  1976年9月,镇江麻纺厂迁往象山新址。1977年,生产麻线1353.35吨,麻袋1.64万条,工业总产值246.83万元。同年购进J211-90型黄麻织机17台。于1978年生产麻袋15万条,并开始扩建锯齿型织麻车间。1979年,以补偿贸易形式引进日本卧式并条机、卷绕机和热缩机6台套,生产2.35支/6股麻线,产品出口日本。1980年,织麻车间竣工投产,织麻生产进入机械化,并形成批量,同年,厂名改为镇江麻纺织厂。
1 y. [9 L: ?. C" q! _) P  B* i$ @+ F1 h. c) R
  1985年,镇江麻纺织厂有麻纺锭1100枚,其中粗纱锭400枚、细纱锭700枚,黄麻织机28台,各种毛纺设备27台;年生产能力麻线2300吨,麻袋100万条。当年产麻线2266吨,麻袋99.7万条。1979年起麻线麻袋出口,到1985年累计创汇100万美元。麻线品种有0.45-3.2支,有2─6股5种。其中2.35支/6股麻线获1985年江苏省优良产品称号;麻袋有6635×927、6632×927、6630×1020等规格。. |2 U# ?; W7 r# F' H
$ q) L! n& c; s% X( ~2 D! L( g. V
 此外,镇江纺织厂自1982年起筹建毛纺织车间,到1985年,厂房建成,设备陆续进行前道工序的安装。主要设备有粗梳机2台,钢丝起毛机1台,散毛染色机2台,粗梳毛染整设备18台、缩毛机4台,并开始对外承接毛染整加工。
- K; E$ Z; l, t/ Z
  l; |- C/ U; }4 e% Z# ^9 E, y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9 20: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针织 复制
) P/ r4 G; x3 A( k. x
  民国时期,镇江针织业多为家庭和小作坊手工生产,最多时有70家。主要产品是纱线袜。建国后逐步改用机器生产,产品由原来的纱线袜、线带发展为被单、针织内衣、化纤袜等几大类。1985年,市区的针织复制行业有针织、毛巾、被单等5家工厂,职工2145人,固定资产原值703万元、净值435万元,工业总产值1619万元,利税154万元。生产设备多为国家定型设备。年生产能力化纤袜90万双、汗衫100万件、棉毛衫裤151万件、腈纶运动衫50万件、面巾260万条、毛巾被20万条、床单50万条。: ^0 |& [, Z0 N+ l$ y0 F

7 P% {; u  C; q2 L1 f2 K' O
第一节 针织品

% E" S% _" ?. ~1 b) D: m  民国初年有宜姓、宗姓两家家庭袜厂,后又有龙章、老镇新、江南、永和等袜厂,都只有两、三台手摇袜机,产品为纱线袜。民国25年(1936年)发展到70余家,从业人员500多人,年产纱线袜12万打,主要销往苏北、安徽等地。日军侵占期间,织袜业衰落,民国29年纱线袜年产量降至2万余打。1949年镇江解放时,织袜业仅剩30余家。
% ?5 m. E2 Z# u6 z+ y" Z4 a. T4 Q% R& q2 K( a! L0 r' y7 t4 n
  1955年,镇江织袜业共有32家,手摇袜机461台,全业流动资金1500元。同年12月,10户小袜厂组成针织生产合作社。1956年5月,29家小袜厂、170余人,约200台手摇袜机,组成公私合营镇江针织厂。当年产纱线袜51.34万双,工业总产值29.46万元,利润0.50万元。1958年,针织生产合作社先与毛巾、网袋及生产消毒纱布、口罩的三勤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镇江毛巾针织厂;年底,毛巾针织厂和镇江针织厂合并,成立地方国营镇江棉针织厂,年产纱线袜114.72万双。1960-1962年,因棉纱紧缺,纱线袜产量逐年下降,1962年,只生产12.36万双;毛巾生产停止。1963年,工厂改名为镇江针织厂。
  _% M7 ]0 l" n4 B: C3 ^
& f+ C9 [6 H; G  1964年起,镇江针织厂在手摇袜机上加电力装置,开始改变长期手工生产的落后状况,生产逐步回升。同年4月,新增10台旧KB式袜机,生产长统线袜和大众袜。1966年,江苏省纺织工业厅又分配上海产Z506袜机24台,开始生产纯棉吊线花袜。同年12月,常州新光针织厂并入镇江新新工厂,有自动织袜机106台。至1967年,镇江针织行业共有电动袜机154台,纱线袜年产量423万双。1970年,镇江针织厂试织锦纶丝、弹力丝素色男女袜;从上海购进7台旧Z211棉毛机,生产棉毛衫裤2.48万件。1971年,化纤袜生产形成批量,年产7.17万双。至1973年,年产化纤袜增至331.77万双,棉毛衫裤41.4万件。1975年起,镇江针织厂陆续增添国产Z214、SZ703棉毛机和Z503、Z507等新袜机,更新旧设备;并逐步转向以生产针织内衣为主。1978年,新新工厂的自动袜机转给其他单位,停止化纤袜生产。
+ S' {2 _$ T0 c
! V8 {0 N  ^! e' j/ ~  1979年5月,镇江针织厂添置台车6台,开始生产汗衫,当年生产23万件,后陆续增加台车,1980年,生产汗衫53.78万件。同年,镇江针织厂47台棉毛织机中,有Z214型10台,SZ703型23台,棉毛衫裤年产量110.73万件。该厂于1980年添置Z113大圆机1台、Z241单面机4台,开始生产涤纶纬编针织坯布。1981年,生产针织涤纶坯布5.70吨。同年,棉毛衫裤品种增加到腈纶、雪花、抽条、网眼等10几个品种。1983年,又扩充了5条成衣生产线,有双针、三针绷纱机,三线四线各类花色缝纫机,以及电剪刀、切布机、切条机等。- }- e2 H) Q0 J9 N8 U) R1 o
6 A+ h) k2 n7 s6 [- M
  1985年,镇江针织厂有职工71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人;主要生产设备有电动袜机68台、棉毛机45台,生产汗衫的台车14台,纬编提花大圆机Z241型4台、Z2401型1台;年产化纤袜85万双、汗衫52万件、棉毛衫裤151万件、针织涤纶坯布40吨;全员劳动生产率12992元。1984-1985年间,产品中有红鹤牌中长色纺派力司翻领女衫、腈棉交织女套装、京江牌三交织弹力女袜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新产品;双鱼牌32支棉毛交领香水衫、T恤衫及红鹤牌小人印花衫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产品;焦山牌32支腈纶运动衫被评为江苏省优良产品和优质产品。7 J& `. G5 V  A2 Y6 @! C0 T. E

( C" g5 S/ f; G+ I$ M
第二节 棉织品
% y& Y( p" p) b0 Y9 y1 ]! [
  民国初年,镇江有协记、新盛、华盛3家毛巾厂,各有工人10余名。民国8年(1919年),又开设利亨厂,有工人25名。各厂年产量都有1000余打,织机为幅宽仅一条毛巾的狭幅人力木织机。民国25年,镇江有振兴、震源、泰寿昌、隆源、三鑫5家毛巾厂,年产毛巾1.4万打。' a: C6 i4 v7 ^/ m2 u
0 I) x1 P* Q# h1 l/ \& i1 b: x
  解放后,镇江毛巾业接受国营花纱布公司的加工订货,生产趋于正常。1951年,17家毛巾厂、72台木质手拉织机组成两个生产互助组。1955年底,成立毛巾生产合作社,有人力木织机80余台、社员100余人,生产本色、红白条子、印花3种毛巾。# L  w: E: {6 ~5 b/ i
. H% k, h/ b/ c+ H6 H6 E" i
  1958年,毛巾生产合作社几经调整,年底并入国营镇江棉针织厂;当年毛巾产量69.28万条。1960年,镇江棉针织厂有木质毛巾织机58台,其中16台已由人力改为电力,年产毛巾87.98万条。后因棉纱供应削减,同时生产设备陈旧,产品质量差,于1962年4月停止生产。
+ \0 T" b7 T2 L5 s6 |; @$ m) F" S: k1 N. Y( F$ Y
  1976年,原纺织机械配件厂将和平路厂房划归镇江纺线织带厂,筹备毛巾生产。主要设备有4台1511型44毛巾织机和14台旧丰田式织机,当年生产414彩条毛巾78万条。1977年8月1日,镇江纺线织带厂毛巾车间划出,成立镇江毛巾被单厂,开始手工印花,生产印花面巾、提花面巾,毛巾产品形成彩条、印花、提花3个大类,当年产量87万条。1978年,镇江毛巾被单厂配备8台1515B型阔幅床单织机及配套高速经车,试织3尺彩条床单300条。1979年,改名为镇江毛巾厂,专门生产毛巾,有固定资产原值25.4万元,净值21.76万元,职工297人,毛巾织机仍为18台,年产量233万条,工业总产值128万元,税利10.6万元。同年,原毛巾被单厂的被单织机划给镇江第二印染厂并改名为镇江被单厂,生产床单白坯。1980年,该厂添置洗涤、烫平等设备,自制手工印花机,于次年4月,建成床单生产线,全年床单产量13.58万条,品种有4.5尺、5.5尺、6尺幅宽的印花床单。由于生产技术不熟练,床单下机正品率仅54.5%,入库一等品率15.91%。1982年,该厂被单织机增至44台,年产量22.42万条,下机正品率提高到74.11%,入库一等品率提高到67.2%。1982年,镇江毛巾厂织机增至56台,并增加提花枕巾、提花浴巾等品种,当年生产面巾302万条、提花枕巾55万条、提花浴巾0.14万条;工业总产值219万元,税利16.2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增至48.79万元,净值40.27万元。1 D/ h( _6 v7 N: Z8 `0 g9 }

; L2 ]9 H4 x4 Q% g7 `1 U% Z! V3 t  1983年初,镇江被单厂由丹阳码头迁至象山,被单织机增至64台,添置安装自动印花机1台,链漂机1台,锅炉2台,年产床单30.38万条,并相继开发了3尺、4尺、5尺、6.5尺床单和7尺彩条被里。同年10月,镇江毛巾厂和镇江并线厂合并,两个厂名一套机构,毛巾生产迁往象山。1984年,产毛巾299.18万条,工业总产值314.7万元,利润1.21万元,利税22.97万元。+ \  u5 I3 j9 T0 F4 l
: G% {2 `0 L. n/ ]7 ]) {+ q  R
  1985年,镇江毛巾厂、被单厂共有职工1165人;占地3.9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14万元,净值239.5万元;有毛巾织机76台,年生产能力面巾260万条,毛巾被20万条;有阔幅被单织机80台,自动印花机1台,手工台板印花线1条,被单年生产能力50万条。两厂工业总产值601万元,各种毛巾产量296万条、被单产量48万条。毛巾产品有彩条面巾、印花面巾、提花浴巾、枕巾、毛巾被等。被单产品有25个品种、11种规格、36种花型,外贸新产品"333"麻雀牌床单开始出口日本和中东等地。6 I" }+ j; Y6 l& h/ N
! x9 A6 p+ d0 q. b5 j; o, g
第三节 制线织带

1 y. R  K2 w) |( _5 a; j8 }  民国初年,镇江有荣和成、荣和盛两家织带厂,生产线带;有荣茂、锦元、徐子记、王秉记、林子记等丝线作坊,生产缝衣用彩色丝线、绣花线;还有一些为色织布厂加捻花线的并线作坊。民国12年(1923年),两家织带厂有职工22人,年产线带4万根左右。到解放时,已没有织带厂,有一些小的并线和丝线作坊。6 h: z+ k! B. i

( b( W& Z3 B4 H; E) b! j8 L  1956年初,并线和丝线作坊分别成立并线生产合作社和蚕丝制线生产合作社。并线生产合作社有社员108人,手工大车20部、小车6部,为色织厂加捻花线业务。蚕丝制线生产合作社有社员40余人,生产彩色民用丝线。1958年底,蚕丝制线社改为北固蚕丝制线社。1959年初,并线社一部分并入第一染织厂,另一部分并入北固蚕丝制线社,成立镇江纺线厂。纺线厂当年购置腊光机1台、木纱机1台,于10月投产,生产缝纫用42支/3股木纱线(木芯腊线团),日产约100打。至此,产品有丝线、木纱线、工业用线(为色织厂加工)3种。1961年,又积极发展织带生产。1963年改为镇江纺线织带厂。1964年,有职工203人,年工业总产值62.3万元,利润1.32万元。主要设备有电动滚龙车、并头车、摇纱车共10余台,有帆布带、纱斜带、纱斜带、丝光鞋口带、白纱带等品种的织机共计21台,另有腊光机1台、木纱车2台。1975年工业总产值为115.63万元。& n: w" X% N. r

4 r+ B6 B$ h# I2 Y  1977年,镇江纺线织带厂分为织带、并线、毛巾被单3个厂。并线厂迁往象山陈家门,厂房面积2000平方米,职工154人,仍为色织厂加捻工业用线,当年产量1486件,产品品种有32支/2、42支/2棉线,32支/2中长线,45支/2涤棉线。织带厂仍在南门大街原址,职工185人,生产鞋口带、背包带、行李带等数十种带子及缝纫线,当年各种带子产量548万米。1979年,织带厂转产丝绸被面,改名丽华丝织厂,当年带子产量822.36万米。1981年,停止缝纫线生产,带子产量647.79万米。1983年底,停止带子生产。1983年10月,并线厂与毛巾厂合并,并线设备大部作价处理,当年只加工并线671件。
& d0 R- G) ?& y# Z9 H# P6 I  P+ D0 x- Q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9 20: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1985年镇江市区纺织工业企业基本情况一览表
& ?; T) |5 O% }$ a' O4 {0 Z: R
  
企业名称
  
建厂年份
隶属关系
经济性质
主要产品
年末职工人数()
占地面积(平方米)
固定资产原值(万元)
工业- s+ u7 b  |: F% E
  
  B2 M. L/ r+ `
  
产值2 ^0 w3 v& G+ o0 @
  (
) t, ]% e5 x7 p( F/ T
  
)
利税
. p2 Y, \$ x& j. x, m( M  , A4 l' K" g0 P& E) V) i2 c
  
总额
4 H$ a) D" G6 _  (
1 Y: I2 q% |$ Q$ a/ ^- k2 Z( G# o7 L
  
)
地址
镇江
" C8 K! A; _9 ~2 I& i1 M  
纺织厂
1973.7
% ^' Y$ [4 Q4 x3 E7 Y) b
  
工业公司
全民
棉纱、布
3800
239398
2662
7445
1105
镇焦路
镇江市
8 L4 H. s- `+ h7 b& f- q# |' k  
染织厂
1951.5

  [6 H! `) q" P9 @+ k# E  
工业公司
全民
色织布
1435
29812
874
2216
257
解放路
镇江
- H( s+ L! f7 k9 T& U" S  
印染厂
1969

, V' t" y& }9 @0 R. ^2 D  
工业公司
全民
印染布
1323
115799
1853
9931
565
镇焦路
镇江合" R8 }: Q4 s% w  @7 o2 \3 |
  
成纤维厂
1974.3
0 ^6 @; \4 Q/ ~/ G  l3 N8 m3 e
  
工业公司
全民
涤纶短纤
1034
78010
1914
8292
588
镇焦路
镇江, U0 ?0 ~9 _$ P
  
针织厂
1956.5
2 j2 r1 Y9 A/ M7 |* g; x! N4 t
  
工业公司
全民
针织服装
715
12173
332
874
129
酒海街
江苏省镇江新新工厂
1951
8 [/ S: y& [0 X. ]- m4 y5 `5 [
  
工业公司
全民
色织布
358
262458
1094
2252
307
常镇路
镇江
6 q" Y( l5 C0 H' h0 C4 X& K  
毛巾厂
1977.8
: [) e; w2 m8 F8 A
  
工业公司
集体
标准布
613
22270
159
258
-26
九里街
    ! S1 z3 n& J+ j3 c- T. m& x& A
  
19777
5 h6 |9 t# [8 ]7 a
  
工业公司
集体
被单
552
17610
155
343
38
镇焦路
4 t' D3 I7 V6 X6 P4 e
  
19535
* q; a5 M" W: Q
  
工业公司
集体
麻线、9 _% x2 K$ u' m; I1 B- s
  
麻袋
757
29125
407
730
51
九里街
镇江市丽: ~! l, L" L9 H2 y( N6 n( o: T
  
华丝织厂
1973
- ?1 s( ~/ w  K; s; k! ^
  
工业公司
集体
丝织品
440
17719
151
449
97
镇焦路
国营新民& {" s9 F: h7 ~
  
洲针织厂
 
江苏省共. P% h7 t7 z$ s# Z
  
青团农场
集体
针织服装
66
1566
4
32
2
新民洲
镇江市润7 g' m1 E0 c% H0 \& \  D/ a
  
州色织厂
 
象山乡
集体
228
13333
41
43
4
润州区* ~- S8 p+ F( D0 w
  
象山乡

2 u5 I: B! X  c3 g! }  
羊毛衫广
 
象山乡
集体
针织服装
190
3796
23
9l
11
镇焦路
镇江市丹
+ ~5 x% B4 i$ G0 m% ]6 Z, ~  
徒毛纺厂
 
丹徒乡
集体
纯腈纶纱
83
6160
18
26
5
润州区
4 Y: c  V7 o. ?  
丹徒乡
镇江市第6 @* ~2 @& J. Y  T: f" u3 x" J
  
二毛纺厂
 
汝山乡
集体
呢绒
110
10600
49
278
44
润州区
( n- j( e; ]  _( `% S- L  
汝山乡
镇江市第$ H& V" q# u6 d+ |
  
二针织厂
 
汝山乡
集体
长丝袜
199
5077
53
112
11
润州区
9 r; s7 c$ ?" P* Y! U5 v  
汝山乡
镇江市润州第三毛纺厂
 
谏壁镇
集体
粘胶短纤维
55
6606
13
15
 
润州区/ D8 E4 h4 X& F( b# @( E; X, D
  
谏壁镇
镇江市长
2 S  r$ p- D: D1 x% ~  
江染布厂
 
渔业乡
集体
印染布
96
11333
46
275
2
润州区, i' x5 a5 F5 j1 G+ A
  
渔业乡
镇江市润
& F+ @( _8 u& x/ ^, l+ `' }/ W" Y  U  
州涤纶丝厂
 
象山乡
集体
丝绢纺织
52
4400
3
32
5
镇焦路
象山  ]# m0 v: N& }& |( b, a
  
丝绸厂
1979
象山乡
集体
丝织品
50
 
25
40
4
润州区
/ g7 e$ h3 }" Q  
象山乡
长岗! t1 Y* X* ?# _% p
  
丝绸厂
1980
丹徒乡
集体
丝织品
40
 
10
2
 
润州区
; B* }" B5 S4 i: q/ U  
丹徒乡
润州丝织4 S1 o( c% ]3 ]* O1 Q
  
1980
蒋乔乡
集体
丝织品
100
 
30
50
 
润州区1 J% ?9 ^2 l( [& s) k
  
蒋乔乡
镇江市! U/ C$ P! n% ~5 Q
  
丝织厂
1968
市纺织工0 ^6 g2 d( j4 R$ v" h% X# \0 _6 c$ U
  
业公司
集体
丝织品
30
 

; z% v9 V/ S! u# I, m; g  5

  m2 r$ e' c9 c6 Q6 j: B  27
 
大西路

* \# \" X! a! H  `4 B9 u(镇江史志办)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手机版|下载说明|促织网 ( 京ICP备14010041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6754号 )

GMT+8, 2025-4-30 12:29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